语篇框架下的言外之意研究

2021-12-31 04:11胡旖怩
关键词:预设语篇语义

胡旖怩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1)

信息性范畴是语篇的必要标志之一,它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当语篇的内容没有新知,只是在重复已知,信息性为零形式;当必须对语篇进行细致分析才能揭示内容时,信息性表现为理念形式。在零形式和理念形式这两极之间排布着不同新意程度的信息”。[2]言外之意(подтекст)则是一种处于两极之间、且明显偏向于理念形式的信息。言外之意这一概念作为话语的某种隐含语义最初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利时剧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M. Maeterlinck)最早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他在《日常生活的悲惨》一文中将言外之意称为“第二对话”。国内学者专门对语篇框架下的言外之意的研究较少,更多的是从语篇的信息性范畴本身和语篇的信息类型方面进行研究。史铁强探讨了思想表达的“显”与“隐”,“在保留信息量不变的情况下,说话人可能把两三个意思合并为一个句子表达,这时在内容层面上是逻辑扩展的结构;而在语言层面上则是收缩的结构,为显现和隐含传达信息提供了土壤”。[3]安利分析了四种信息类型:内容事实信息、思想理念信息、联想附加信息和背景预设信息,认为语言符号有产生附加意义的能力,在一个表述的背后隐藏着另一层含义,甚至有更加重要的意义。[4]语篇可以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中语言符号的数量与深层结构中表达的信息量并不吻合,这是由于语言符号的不对称性所致”。[5]本文从语言符号的深层结构出发,论述言外之意的定义,探讨言外之意与蕴含(импликация)、预设(пресуппозиция)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并尝试分析言外之意的构建手段。

一、言外之意的本体概念

言外之意源自英文implied sense(隐藏含义)、implication(暗示),“它是一种内部的、暗示的、在文字上没有表现出来的语句和语篇的含义”。[6]西尔曼(Т. И. Сильман)是最早从事该方面研究的俄国语言学家之一。她将言外之意定义为“独特的(文字的或情景的)重复”,而且是一种与文字或情景的原型有一定的或较大差别的重复。“言外之意是一种预先设定的现象,或是通过某种外部的标志或已知的事件表现出来,或是通过作品内部本身来体现。言外之意使读者参与到解读语篇所含信息的活动当中,使读者处于评价作品主人公的言行的位置”。[7]克雷洛娃(И. Н. Крылова)同样指出重复是言外之意的构建手段,它完全依靠某种语言学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所有的语言手段都是为了填补未尽之言。言外之意的载体可以是句子、段落、甚至是整部小说。[8]科尔曼(Б. О. Корман)认为,言外之意和作品的情节密切相关,作品是不同层面、不同篇幅的情节统一体,因此自然可以将言外之意看作是情节的一种变体。[9]本文认为,言外之意既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是情节的变体,而是语篇的隐性深层含义。

加利别林(И. Р. Гальперин)认为,语篇的信息性范畴包括三个层面:1)事实内容信息(содержательно-фактуальная информация,СФИ),叙述现实或想象世界中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实和事件,具有外显性;2)理念内容信息(содержательно-концептуальная информация,СКИ),传达作者对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的个性化理解,在文学语篇中表现最为明显,具有美学—文学特点;3)潜在内容信息(содержательно-подтекстовая информация,СПИ),其产生基础是语言单位生成联想和伴随意义的能力、句子在事实内容信息内部增殖含义的能力、人类同时接收处于不同层面的事实的能力。言外之意、蕴含和预设都属于潜在内容信息。潜在内容信息分为两类——情景型(ситуативная СПИ)和联想型(ассоциативная СПИ),情景型是基于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之前所描述的事实和事件产生的,联想型则与先前描述的事实没有联系,其产生是借助人类意识固有的将文字叙述与积累的个人或社会经验联系起来的习惯。[2]言外之意是“文学作品的隐性含义,能够体现作品的内在本质和作者的潜在意图”。[10]言外之意是通过读者理解作品过程中的言语语境和言语情景的物质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的语篇深层含义,是文字和超句体的综合语篇含义,也是实现作者构思的方法。[11]言外之意和言语行为中的“不规则性”(неправильность)相关,言语行为总是存在一定的空白,信息接收者在寻找隐含语义的过程中尝试弥补这些空白。接收者的信息需求在提取言外之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意义,也就是接收者寻求附加信息的愿望。[12]言外之意是一种调整作者和读者之间关系的独特机制,它是一种加密信息,需要突破句子的框架,放在更为广阔的语篇空间才能理解,言外之意为读者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打下基础。例如:

Я не жалею о пережитой бедности. Если верить Хемингуэю,бедность -незаменимая школа для писателя. Бедность делает человека зорким. И так далее.

Любопытно,что Хемингуэй это понял,как только разбогател.(Довлатов,1986).

(我并不为经历过的贫困感到遗憾。如果相信海明威的话,贫困是作家不可替换的学堂。贫困把人造就得具有洞察力。等等。

有趣的是,海明威是在刚刚发迹时就悟出这个道理的。)

这是多甫拉托夫的小说《手提箱》中的片段,小说以作家流亡美国时随身携带的手提箱中的八个物件展开叙述。作家始终向往进入文人圈子,却因为家境的窘迫和平民阶层的身份只能与一些三教九流的人为伍,而儿时的玩伴安德留沙却因为富裕的家境身处上流社会,身边的朋友亦都是善良而充满智慧的人,这使得作家当时并不相信贫穷会造就一个人。加粗的句子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海明威并不是在贫困时期悟出这个道理的,反而是在经济上刚有一点好转的时候突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作家认为海明威的话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想法,而是为了说教大众。

言外之意作为语篇的范畴和特征,不应当仅以文学作品为语料进行研究,还应该兼顾其他语体,包括外交语体、日常口语政论语体,甚至是(特殊形式的)科学语体。[13]言外之意在不同的功能语体中具有不同的思维体现形式。在演讲语体中是通过某些语调模式展现的;在报刊语篇中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字体、标点符号(破折号,省略号等);在科学作品中体现为对引用观点的认同和反对。[2]

二、言外之意及其相关概念的区分

(一)言外之意和蕴含

库哈连科(В. А. Кухаренко)将言外之意和蕴含视为同义词。蕴含是一种通过语篇要素之间的非线性联系实现的附加语义内容或附加情感内容。言外之意(蕴含的语义类型)分为两种:1)先前蕴含(импликация предшествования;затекст),其主要功能是构建出一种在语篇出现之前对于作者和接收者来说存在共同经验的印象;2)同时蕴含(импликация одновременности;подтекст),用以保证语篇的两个内容层面的平行发展。[14]言外之意是组织语篇的方法,它在不增加信息长度的情况下增强、深化和改变信息的语义或心理内容。言外之意(蕴含)是在语篇的语言材料中实现的内容,建立起文学作品的语义深度,在补充或改变线性展开的信息中发展起来,是形成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15]蕴含和言外之意都是语篇的隐含语义信息,能够唤起读者的情感和评价态度,但是二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语篇的蕴含是一种附加的、暗示的语义,是一种以各种前因(антецедент)要素之间的符号联系为基础的暗示。蕴含能够传达各种类型的信息,不仅包括直观逻辑信息,还包括主观评价信息和情感信息。蕴含受到小语境的限制,它以变体和述题的形式再现出来,属于具体的语篇,总是与其他类型的暗示相结合。篇幅标准是言外之意和蕴含的重要方法之一,蕴含与小语境、具体的片段有关,言外之意与大语境、也就是整个作品有关。蕴含和言外之意都能构建附加的内容深度,但是在不同的篇幅范围之内。语篇的蕴含能够反映出构成情节或片段的交际行为和动作的情景。言外之意中的附加内容能够深化情节,引导语义线索,更加完整地揭示整个作品的主题。[1]语篇的信息性在语境中具有多重含义,其中蕴含通过小语境中语言单位的线性联系实现,言外之意通过整个语篇的各个单位之间的间隔联系来实现。例如:

Правильныǔ нос в России реже маленькоǔ ножки.Моеǔ певунье,казалось,не более 18 лет. Необыкновенная гибкость ее стана,особенное,ей только свойственное наклонение головы,длинные русые волосы,какой-то золотистый отлив ее слегка загорелой кожи на шее и плечах и особенно правильныǔ нос,— все это было для меня обворожительно. (Лермонтов,1840)

(一个秀美的鼻子在俄罗斯比一双玲珑的小脚更稀奇。这位女歌手看上去不会超过十八岁。她那十分苗条的身段,她那脖子上和肩膀上光泽发亮的古铜色皮肤,特别是她那秀美的鼻子,——这一切都使我销魂。)

这是《当代英雄》中的一个片段,加粗句子中的蕴含信息是在俄罗斯鼻子秀美和小脚都很稀有,从这一片段的小语境下就能得出;言外之意则要放到大语境中来看,主人公毕巧林所到之处无不留情,因此传达出的言外之意是毕巧林对评价女人的相貌很有一套,充分展现出主人公贪图美色的性格特点。蕴含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语篇的表层结构中包含的附加信息,而言外之意揭示的是各个语言单位之间的深层隐含语义。

(二)言外之意与预设

当代语篇语言学认为,预设是一种用来解释交际参与者在构建语篇内容连贯的过程中是如何使用外部语言知识储备的理论。语义学通常认为“预设是句子语义的组成部分,这一组成部分应当是真值的,其目的是使句子看起来不至于语义反常或不符合语境”。[16]“预设的接收和理解是在外显语义和交际行为中的现实预设之间确立隐含关系的过程中进行的”。[17]语篇语言学中的预设概念比语义学中的更为宽泛。当说话者处于具体的交际环境时,应当考虑到交际范围内的听话者对所言事物和言语情景的熟知程度。预设是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共同知识的组成部分,将交际双方的共同知识储备纳入句子的语义范畴,是一种事先的约定。

菲利波夫(К. А. Филиппов)接受了德国语言学家林克(A. Linke)、努斯鲍默(M. Nussbaumer)和波特曼(P. R. Portmann)的预设分类方法,他指出预设通常分为情景预设和语言预设。情景预设首先与人类的典型交流情景的知识有关,它不是语言单位中所包含的共同知识,而是语篇假定的交际参与者能够从生活和日常交流过程中得到的共同知识。语言预设又分为指称预设和语义预设。指称预设受到语言表达的形式本身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为句子层面;语义预设则与单个的词和表达方式的语义相关联。[18]“预设是正确理解句子含义的条件,并为揭示言外之意提供基础”。[2]此外,预设的重要价值在于“为言外之意的外显提供可能性,因为人们在言语行为中总是追求最大化的正确理解,并且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尽力满足这样的要求”。[19]例如:

Дуняша.Конторщик Епиходов после Святой мне предложение сделал.

Аня.Ты все об одном … (Поправляя волосы.)Я растеряла все шпильки … (Она очень утомлена,даже пошатывается.)(Чехов,1902-1903 )

杜尼雅莎:管家叶彼多夫过了圣诞节向我求婚了。

安尼雅:你又来了……(拢拢头发。)我把发针都给丢了……(她很疲惫,身子都有些摇晃。)

这是《樱桃园》中的一组对话。安尼雅所说的“你又来了”的预设信息是“你之前就总是逢人就提及管家向你求婚的事”,安尼雅小姐此时刚从法国归来,一路舟车劳顿,而且家中面临破产心情非常烦躁,没有精力和女仆讨论这些琐碎杂事,因此言外之意指的是 “你们的感情纠葛反反复复,我已经听腻了”。预设是语篇的创作者和接收者能够从生活经验或已知的情节中得到的信息,言外之意具有语言学基础,这一基础包含在已知的预设信息和作品的情节发展当中,通常在大语境或整个语篇的框架内才能被充分地感知。

三、言外之意的构建手段

格里亚科娃(Л. А. Голякова)划分出两种言外之意:1)理性言外之意(рациональный подтекст),建立在通过显性语篇单位构建起来的预设关系之上,这些语篇单位能够通过受话者意识中所产生的联想去引导探索言外之意,其构建手段包括:对比互不相容或多余的语言单位、在专门构建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符号、语言手段的间隔呼应、局部语言学语境的事实信息总和与受话者的联想潜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循环重复、引谕;2)非理性言外之意(иррациональный подтекст),在无意识的层面理解,文字上并不呈现出来,主要包括感受、情绪、感情和心理感受,其构建手段包有:语音变化、韵律结构、同等成分序列、平行结构、分割结构。[10]

在小说中言外之意的构建手段有两种:一是结构手法,1)通过语义常量建立起的小说标题、构思和结尾之间的联系,2)通过语义单位的循环重复表现出的结构或情节框架,3)情景重复、象征词重复和主题思想的重复、标题的变体重复、借代—重复、对比—重复;二是修辞手法,1)形象—隐喻、形象—对比,2)作为语篇联系的修辞手段的语义和语法常量,3)表情句法手段——以问答结构、分割结构、倒句法、散文节律的形式呈现出的作者和读者的对话,4)辜负期待(出乎意料的情节发展:笔者注)。[11]言外之意是构建文学语篇的独特方法,通过一定的手段揭示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和作者对所创作对象的潜在态度。本文主要围绕词汇重复、句法结构和谋篇布局三个方面分析言外之意:

(一)词汇重复

Раньше она любила своего папашу,которыǔ теперь сидел больноǔ в темноǔ комнате,в кресле,и тяжело дышал; любила свою тетю,которая иногда,раз в два года приезжала из Брянска,а еще раньше,когда училась в прогимназии,любила своего учителя французского языка. (Чехов,1898)

(早先,她爱她爸爸,现在他害了病,坐在一个黑房间里的一把圈椅上,呼吸困难;她还爱过她的姑妈,往常她姑妈每隔两年总要从布良斯克来一回;这以前,她在上初级中学的时候,爱过她的法语教师。)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宝贝儿》讲述了一位典型的可人儿奥莲卡为爱痴狂的一生。在这一片段中,通过любила(爱)的三次词汇重复,传达出一种讽刺的言外之意,即“她的感情过分狂热,缺乏独立人格”。从外形上看她着实是一位人见人爱的姑娘,但是她依靠对别人的爱和别人对她的“Душечка”(宝贝儿)的称呼而活。她爱爸爸和姑妈也属正常,然而连法语老师都去爱,动词любила的三次重复使讽刺的言外之意呼之欲出。

(二)句法结构

1.分割结构

分割结构(парцелляция)是将一个句子的句法结构切分为多个言语单位或句子,包括主导部分和分割部分。布尔加科夫的短篇小说《红色王冠》发表于苏俄内战结束后,讲述了一名精神病患者病情不断加重的过程。小说的开篇是这样的:

Больше всего на свете я ненавижу солнце. Громкие человеческие голоса и стук.Частыǔ,частыǔ стук.(Булгаков,1922)

(我最恨太阳、人声和敲门,一阵紧似一阵的敲门。)

加粗部分是分割结构的分割部分,表现出主人公不仅对一系列事物都持有消极态度,而且对任何声响都十分惧怕,传达出一种压抑的病态化的言外之意。这部小说主要暗讽那个被战火焚烧后的泯灭人性的年代,因此开篇提到的一阵阵的敲门声仿佛一次次的战役,逐渐摧垮人性。分割结构能够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使读者找到解读言外之意的线索。

2.反问句

Я навел на нее лорнет,и заметил,что она от его взгляда улыбнулась,и что моǔ дерзкиǔ лорнет рассердил ее не на шутку. И как,в самом деле,смеет кавказскиǔ армеец наводить стеклышко на московскую княжну? (Лермонтов,1840)

(我拿起带柄眼镜对准她,发现她看到他的眼色而嫣然一笑,但一看见我粗鲁无理地拿着带柄眼镜朝她望,却大为生气。可不是,一个高加索军人怎么敢用眼镜来打量一位莫斯科的公爵小姐?)

这是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中的片段。这里通过划线部分一个没有答句的问句表达出讽刺之意。虽然毕巧林只是一个普通军官,但仍是贵族身份,他对梅丽公爵的傲慢不以为然。美丽的梅丽公爵身边不乏一批追求者,毕巧林为了满足自己的好胜心理和占有欲采取各种花样手段对其展开追求,最终却在得到了公爵小姐的爱之后残忍地将其抛弃。在这里讽刺性的言外之意能够更加清晰地暗示出人物之间的复杂特点,毕巧林对梅丽公爵的感情中夹杂着一见倾心、若即若离和不屑一顾。

(三)谋篇布局

在契诃夫的中篇小说《六号病房》中,大多数自然段都是由复合句组成的篇幅较大的自然段,但是在第四章结尾和第五章开头的自然段都分别由一个句子构成:

Впрочем,недавно по больничному корпусу разнесся довольно странныǔ слух.

Распустили слух,что палату No. 6 будто бы стал посещать доктор.

Странныǔ слух!(Чехов,1892)

(可是不久前在医院的主楼里流传着一个相当奇怪的消息。

说好像医生经常去第六病室了。

奇怪的流言!)

在章节的开头和结尾处没有进行详细的叙述,而是穿插着这样的短小段落,并且每个段落中重复出现слух(流言)一词,必然会引起读者的关注。从下文可以得知原本正直的知识分子拉京医生因现实的残酷和内心的苦闷时常与主人公格罗莫夫发生争执,所以被当成疯子关进了六号病房,这些简短的段落传达出一种突兀和反常的言外之意,暗示出俄国沙皇专制下世事无常的时代背景。

总之,预设是话语的前提和理解语篇的先前背景知识,是对话语所言说的事实客体的存在的一种暗示;蕴含是在语篇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认识,是通过语篇单位之间的非线性联系得出的附加的语义内容和情感内容;言外之意是一种不具有字面表现手段的潜在信息,需要深入语篇内部并反复阅读才能被理解,通过语言单位的相互作用和语篇片段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出来。言外之意的构建手段除了词汇重复、句法结构和谋篇布局等言语手段,还包括小说中的舞台动作、表情和独白的中断等非言语手段,在这一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注释:

(1)本文曾在“2019年全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博士生论坛”上宣读,原题目为“俄罗斯语篇言外之意研究综论”,后有修改。武瑷华老师、许家金老师对本文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文中如有疏漏之处皆由笔者负责。

猜你喜欢
预设语篇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情感形容词‘うっとうしい’、‘わずらわしい’、‘めんどうくさい’的语义分析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