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黑龙江水彩画地域性的文化传承考察

2021-12-31 04:11赵占元
关键词:水彩水彩画画家

赵占元

(齐齐哈尔大学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6)

黑龙江水彩画历经几代艺术家的艰辛努力和精心培育,与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与本土传统契合交汇,在龙江独特的地域风貌、人文环境、自然风土中破茧而出,开疆拓土,探索实践,如今已繁花似锦、根深叶茂、蓬勃生长。它凝聚着几代龙江艺术家的艰辛努力和精心培育,突破了地域空间的束缚,民族文化影响和域外思潮的冲击,彰显着龙江艺术家的执着坚守与大胆突破,形成了独特的时空维度、地域特色与价值取向。

一、黑龙江水彩画的乡土情结与话语模式

作为三大画种之一,水彩艺术的探索本应该是自由而多元的。本质上,艺术创作渗透着作者的生活激情与人生阅历、丰富的学养。生活与自然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泉。没有这种积累,艺术就会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师法自然中劳动创造,永远是艺术家发育成长的必由之路。黑龙江水彩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画家们秉持开放的文化视野,纵观南北,涉猎东西,形式语言不断在变革中转换发展。使水彩画在龙江风土、自然元素、人文气息的光合作用下发育生长。学科快速发展,展览、学术交流,双年展、对外交流活动方兴未艾,气象一新。高等教育、学术团体、民间艺术竞相活跃,基本上形成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薪火相传持续演进的生动局面。画家们深入广袤苍凉的松嫩平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关注地域文化,直面北方的白山黑水、松涛林海与冰川雪原及各民族繁衍生息的生活图景,深入体验东北苍桑巨变的历史温度。老工业基地尘封的记忆,立足现实生活,在乡村、渔猎、城市、建筑、历史、工业、冰雪等的时空维度写生创作,挖掘北方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在题材与表现手法上,不拘一格。探寻北大荒背后的人文精神与烟火气息。每年各大艺术学院的春秋写生,民间艺术家自愿组成的写生团体,遍及北方的城市乡村,他们怀着对艺术的热爱与虔诚,对家乡的情怀,深入城市乡村,少数民族、田间地头,现场写生采集挖掘,黑白时空、冰雪符号、风土人情。画家们在北方的荒寒味象,城市的历史变迁中感受四季峥嵘,体验大自然的脉动。应该说;黑龙江独特的人文景观与地理风貌,造就了一批在水彩画领域执着探索的艺术家,逐步形成了以现实主义为主流,在风格上兼具当代性,多元并存的发展路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情结是与生俱来的,它体现在地域性与自然风土,文化传承与历史叙事之间的本质联系,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东北水彩艺术,受到黑龙江特殊的地域环境、外来文化现实发生之间的深刻影响。作为自主发育的艺术生态,一方面,面对各种外来文艺思潮的冲击与碰撞,吸纳沉淀不可或缺,哈尔滨作为早期中国最北端的国际都市,与俄罗斯、欧洲、法国、德国、日本、东南亚的文化艺术潜移默化的关联;另一方面,北方的荒原沃土,田园渔猎,各民族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伴随着几代龙江人的成长历久弥新,成为支撑艺术家执着坚守的精神家园。老一辈水彩画家武英杨《雪中的中央大街》系列,建筑是画家钟情的题材,雪景中的中央大街,寂静的街道,灰白中透出依稀的暖色调,画家以极为生动的明晰的写实手法,描绘了中央大街独具异国情调的建筑与街景,写实风格的图式语言,表达了对北方都市的时空场景,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记忆,在自我与城市,图像与记忆之间追寻淡淡的乡愁。画家王维芳对黑龙江水彩画的历史与变革有深入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风格上具有典型的东北塞外地域特色:宁静祥和的农耕生活片段,风雪中的农家小院,雨中的深街小巷,农田的老井等。如他的水彩画作品《鱼塘》《雪居》等,色彩明快施色饱满,原生态、接地气,水气十足、画风质朴。老一辈水彩画家陈锺、孙月池、勾玉斌、于美成、孔祥奇、王大可等,植根于北方民间世俗烟火,细微体验北方民间古老传统的生活方式,放大局部的特写手法,专注于被世人淡忘的生活角落,画家们为之痴迷的题材往往就在身边,而且有现场发生的叙事性、直观性。《曾经有过的记忆》《瑞雪》《冬至》《果子熟了》等作品具有典型的东北民间元素,生动的烟火气息,红高粱、晒玉米,收割时节,打草归来的牧羊少年,斜阳下相互依偎的羊羔、画家的灵感,一方面来自童年乡村的记忆,一方面来自于对乡土文化的自觉认同与传承。乡土文化是历史叙事过程的记忆片段,但对应于真情实感的生命体验,就会转换为清晰绵密的视觉表达,从风格上这些作品保留了浓郁地道的原乡情结,符号鲜明,色彩明快,造型严谨,画风朴实。画家周卫国也是以写实风格见长,作品多来自于乡村原野实地写生的真情实感,朴素内敛,淳朴而生动,溪流河谷,田园山色有一种以水为媒,情景交融娓娓道来的亲切,在城市建筑题材方面倾心投入,尝试已表现屋檐项背中的尘封往事,阐释城市的文化历史遗韵。

画家赵云龙作为黑龙江水彩画的代表,早期的作品在写实色彩深入细微的观察中,表现出浓郁的乡情,虽为学院派画家,但中西兼容,观念开放,自觉探寻龙江水彩艺术的当代话语模式,倾向于个性化的形式探索与视觉表达。早期的作品《初春的阳光》《暮归时斜阳正浓》曾获全国大展金奖,他同时游艺于写实与写意的边界,抽象与表现之间,在风景与静物的意象性,风格化、语言图式的转换中不断延伸拓展,创作触角多元而充满个性,北方森林、冰雪、矿山、船坞、码头 都市、乡村,处处留下写生的历程与印记。画风水韵饱满,酣畅淋漓,出离感官现实,具有大写意的书写性,彰显文化自觉意识,蕴含对水彩画民族语言探索的深刻思考。画家孟宪德的作品《上观苍宇》《雪封万里》等,昏沉明亮、寂寥清廓,表现出1980年代后期,面对各种艺术思潮起伏跌宕的历史时期,对黑龙江文化艺术走向的关注思考。白云净土风吹云动,雪原冰封斜阳巷陌,画家试图以北方广袤的地域,凝重的土地,使现实、历史与文化时空相对接,自然与自我之间的观照,虽然充分借鉴了西方水彩绘画的光色要素,但画面的结构与审美视像,依然带有北方的静默与苍凉,他的作品注重光色水气,视觉上的变形强调了线面的主观表现性。画家郭维新、王建斌等都长期生活于北方,翰林原野,溪流河谷、平原山色潜移默化融入了人生阅历与体验,虽然经历了从东北到西南的时空跨度,他们的作品依然带有浓郁的北方乡音。关注北方的地域风土、森林铁路,浩瀚的嫩江沿岸《怀念北方》《公路沿线风景》等系列,画家以纵横开阔的构图,平原起伏,四季峥嵘的时空视域,在形式手法上采用分割、切换,以广角维度视像推移等手法整合提炼,现实与浪漫表现手法相互契合,清澄的空气,遥远的地平线,溪流河谷中劳作的牧人渔民,画风简约绵密,深沉而平实,视觉效果被赋予丰富的肌理层次。王建斌借鉴法国“巴比松”光色表现技法,生动描绘北方初秋的麦田、早春的农庄,静默的土地,生生不息的原始生态,在技法层面深度挖掘地域元素符号,以水彩语言营造出油画的笔触与视觉强度,艺术家试图超越视觉表象观察的局限性。进而进入绘画语言本体与生命体验的时空。探索乡土背后水彩艺术表达的图式结构与理念。画家们立足北方原乡的风景,平原山色、河流牧草、民间瓦舍与人间烟火,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动景象。并在自觉传承中逐步走向成熟。

二、黑龙江水彩画的形式语言与意象表现

真实是创作的依托,表象是艺术创造活动最初的源泉。水彩艺术的魅力,介乎于西洋油画与中国画之间不可描述的独特性、表现性与书写性。情态化、意象化、似与不似之间,从特性上,水色交融更接近诗歌一般的情境之美,更适于抒情写意,而非仅仅刻板造型与写实描绘。所谓笔随情动境由心生。审美的 “意象性”是审美对象的情态化表现,超越客观自然的属性,游离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主观联想,在视觉语言层面,意象性应包括:线条色彩的意象性、图形结构的意象性,空间联想的意象性、审美表现的意象性、生命情态的意象性等等。任何形象物态,都包含表象与生命内部机体两个部分,培养观察力是为了建构个体独特的观察视角与感知方式。对同一地域、事物每个人有不同的观察与认知,动植物、人体、各种静态的物象,如山脉的轮廓、海浪的节奏、人体的曲线特征,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视角与感受。另一方面,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会潜移默化引发我们的抽象联想。在艺术中形象作为元素、常常会激活我们的想象,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既可以来自生活与自然的直观感受,也可能来自文学、绘画、音乐、诗歌。是自主的精神游艺活动,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艺术语言,虽形式相异却大道相通,直接观察也可能通过抽象思维,转化为由形态、线条、韵律、节奏构成的图像模式,水彩画的语言特征,表现在液化的彩墨韵痕,蜿蜒沉浮、琉璃伸展,对于表现光感,梦幻、朦胧微妙的效果更是独一无二,如乐器中的萨克斯,悠悠吹奏别具风情。而其运笔施色张弛有度、疾徐舒缓、刚柔顿挫、笔墨韵味,亦具有不可重复一次性的特点,产生出特有的节奏感与形式美。画家赵云龙近期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意象审美与表现性,自然流畅、气脉惯通。北方特有的植物花卉《丁香》《威尼斯》系列,是近年来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大写意手法,淡化明暗、立体视像的制约,笔法生动心性抒放、笔触具有音乐的韵律与节奏,在墨色团块、光之游移,线条的跃动中阐释艺术语言的多样性与表现性。他倾力探寻当代语境下北方地域的文化元素符号,语言风格的个性化表达,拓荒开源不拘成法,在水气、光感、黑白、线条、意象与抽象之间开山凿洞,触及一些边界,这些作品形成艺术家各阶段演绎探索的轨迹。把水彩艺术的表现力与可塑性,深广度提升到新的维度。画家张翔得的水彩画,题材广泛,深研北方民间文化历史,关注龙江水彩画的精神走向,画风自由舒放,水韵华彩自成面貌,城市、建筑、乡村、原野、人物、动植物,对水彩艺术的执着坚守,实践领域涉猎深广,他游离于写实与写意的边界,意象与抽象之间。作品《茶语》《洒满阳光的日子》色调明心见性,彩墨淋漓,是意象审美的诗性表达,却依然乡情似水,当然,他的水彩世界更倾向于主观表现,清新明快,粗犷豪放,与国画的运笔施色融会贯通,兼有书写之气象。画家们在材料语言、视觉元素的实验上不断演绎转换,长期不解的实践,进一步提升了黑龙江水彩艺术的感知度与影响力。

水彩画发展到今天,可谓题材丰富、风景、静物、肖像、人体,形式多样,写实、写意、意象、抽象、装饰、表现,风格林立,名家荟萃。其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个性化、多元化,这既代表了东西方艺术的时代走向,也凝聚着艺术家们对人生与艺术的执着追求。各种不同题材内容得以深化拓展,对水彩语言的认知、掌控与驾驭具有了重大变革与突破。水彩可以画的很写实,精微之致入理入微,也可以纵情写意,酣畅淋漓,写实绘画中弥漫着花草空气的湿润。写意中水韵华彩不乏民族精神的自我表现。比之于油画的饱满厚重,水彩的抽象形式也备受关注,充分展示出水彩画在不同质地材料间,自由的形式,奇异的美感,独特的韵味。特别是水彩作画过程中留下的肌理痕迹,水渍斑驳,线条色块之间的组织构合,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张力。超万象而呈自我,近年来,龙江新生代艺术家,发挥群体优势打造龙江文艺精品,充分吸纳借鉴欧洲、俄罗斯、东南亚水彩表现技法,契合龙江本土的山川形貌、民间语境。融入地域文化的精神要素。发掘乡土中的人间百态与民俗风情。其中尤以油画、水彩画的荒寒诗意、乡土民风、地域风貌为语言特征,题材与创作手法逐步延伸,即富于文化思想内涵,又带有情感的温度。在多元化、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中,精耕细作开拓进取。

三、黑龙江水彩画的未来道路与价值追求

水彩画作为一种艺术语言的当代性研究应与时俱进。在深广界面传承演进发展,故步自封,形式语言相互复制、表现手法千篇一律、风格雷同是水彩画发展的最大障碍。沉溺传统不思进取艺术的生命就会枯竭。当代水彩画更为关注写生的直观性,现场的灵动性,形式语言的多元化。立足本土,关注地域、对话当代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艺无止境,真正的艺术不是闭门造驹,而是兼收并蓄,收尽奇峰采集挖掘由感而生发的过程,没有丰厚的积累很难有真正的艺术创造。

在当代,水彩画也面临如何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课题,除自身特点和局限外,还在于在传统观念中,常被视为习画入门的简单手段,一些人认为水彩画是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品,觉得水彩工具、材料简便可以快速入门,只适用于即兴抒情的风景静物小品,以此满足猎奇的心理。把水彩作为一种艺术语言的独特魅力简单定格。对水彩画的形态结构、美学意味、艺术语言、思想境界认识不足,缺乏深入思考。对水彩画的风格形式、艺术格调、语言构建这些关键问题缺乏足够的认知。水彩画在绘画性、创造性想象力开发的层面,还存在巨大的开采空间。具象、抽象、意象、表现,这些体现当代审美意识的理念,在水彩画研究中尚未真正形成气候。水彩画的艺术性与收藏价值被严重低估。市场尚待开发。乡土地域特色的挖掘还缺乏深度。有些艺术家观念依然比较僵化保守,专业理论、艺术批评方面的学术研究相对滞后。要打破传统观念,学院派体系的自我圈限,文化市场的沉寂与封闭,构建更加宽泛多元、相互支撑的学科体系,逐步平衡高等艺术教育的师资与专业。挖掘民间人才资源,拓展艺术人才成长的路经,关注不同地域人才的培养的激励机制,完善和总结黑龙江水彩画发展的路径与走向。水彩作为与国画有着不解姻缘的艺术形式,面对当代丰富多变的审美需要,时代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未来任重道远!因此,水彩画要在“变”字上突破围墙,大胆创新。要摆脱纯客观倾向,发展新的媒介材料、形式语言,要从精神文化高度,拓宽领地。在水彩画的艺术本体、视觉风格、语言表述层面化古开今,彻底摆脱小情小趣、审美泛化、写实至上,单一化、概念化的审美取向。相互雷同复制照片等创作模式的牵绊误导,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充分激活原创精神,要深入时代生活面向未来,强化水彩画的当代性、民族精神、文化品格,为之注入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与思想内涵。

猜你喜欢
水彩水彩画画家
酷炫小画家
与水彩对话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水彩版超级英雄大PK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水彩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