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海外形象传播的实践与效果

2021-12-31 04:16佟坤达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抗战中国共产党

李 涛,佟坤达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杭州 310000)

政党海外形象传播是建立在政党海外形象的建构基础上,是政党通过不同传播媒介对外传播其执政理念、行为、机制的过程,并收获传播受体的客观认知和认可。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政党形象海外传播工作强调:“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1]同时特别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这里的“样子”指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中国共产党面对着风云变化的国际局势和复杂的国内环境,在海内外舆论场上塑造一个良好的政党形象并进行有效传播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政党建设的重要任务。回顾抗战时期中共的海外形象传播实践对于当下的传播工作能起到历史借鉴和启发创新的积极作用。

一、抗战时期中共海外形象传播所面临的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抗日战争开始初期,国际上鲜有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的积极正面报道和中国共产党的客观介绍。我党是在面临亟需打破国民党舆论封锁、如何处理好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和巩固国际统一战线的要求和背景下展开海外形象传播的。

(一)打破国民党的全面封锁的需要

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实行对外交往的重要时期。中共当时难以在海外广泛进行传播活动的主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对我党的合理正当对外交往进行阻拦和封闭。一方面,国民党政府以严苛又不公平的“送审制度”为由,任意扣留进步报刊,在进步报刊发行区域设置壁垒,阻止报道单位投递报刊,禁止国民党官员订阅并派人撕毁他们看到的进步报刊。另一方面,国民党政府也通过各种手段在国内外散布大量关于共产党的负面信息,在舆论上掩盖共产党对抗战的贡献。尽管面临着如此的困难和危险,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就此放弃自身形象海外传播的尝试和努力,反而不断取得新突破。我们党为冲破其严密封锁,利用各种合法和隐形手段,广泛宣传共产党的执政主张,回击国民党恶意捏造的谣言和污蔑,积极争取外援从而取得海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支持与帮助。

(二)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中国的全民族抗战伊始,中国就不断地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影响与支持,共产国际团结了世界各国的共产党、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对中国抗战伸出援助之手。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和全世界范围的共产主义组织之间的联系,1928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应运而生,代表团打开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联系、合作的新局面,为世界革命、中国革命、反对日军侵略做出进一步的贡献。期间,代表团利用莫斯科安稳的局势对国内中共的资料进行大量整理、总结、出版工作,研究中共的党史和革命史。此后,中国共产党直到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都作为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一个支部与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季米特洛夫发表《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这一报告,要求全世界的反帝人民、无产阶级劳工都结合起来支援中国抗战,“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里,共产党员底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建立反帝人民战线”[2],并谴责了西方国家纵容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这一恶劣行径。

(三)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现实考量

1931年,日军突然入侵东北,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标志着全体中国军民团结一致的抗日战争开始。法西斯国家的暴戾使得全世界的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在了一起,1935年7月,中共中央在共产国际七大会议上结合中国的抗战形势和要求,提出要建立一个以反法西斯主义为目标的统一战线。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发布使得26个国家以正式结盟的方式,倾尽全力开展与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也积极投身世界反法西斯的斗争,1937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号召“实行大规模的发动民众,组织民众与武装民众,建立各种各样人民的抗日统一战线”[3],同时也提出要“同英、美、法、苏等国订立各种有利于抗日救国的协定”。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时局的宣言,强调了海外宣传的重要性并要求力争国际援助。此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积极投身于国际和国内反法西斯战线的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海外形象传播的实践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国内危机和争取海外援助,针对海外形象传播进行了大量探索实践,采取了多种传播方式努力争取美英苏法等国家政府、团体和民众对中国持久抗战的支援。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表明,对外传播中将三种传播渠道结合起来可取得最大的效果。

(一)人际传播渠道,开展民间对外交往

人际传播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进行的传播活动,如个别谈话、通信、报告会、谈论会、座谈会等。[4]人际传播具有无需传播媒介、实际效果强、双向性等特点,在政党形象对外传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了成功地开展海外形象传播活动,中国共产党不能单纯依靠外界的来访来进行被动式的对外传播,主动出击也十分必要。

抗战时期来华访华的海外人士有着数量大、国别分布众多、职业多样的特点。他们分别来自世界各地,虽然他们大多不具备正式的官方背景,但其作为传播活动的主体自由度高、消息流通快。其中也包括其他群体人士,包括国际问题专家,如美国远东问题专家毕森;也有宗教人士,如美国的鲁茨主教、基督徒菲奇、传教士希金斯等;有的是著名学者或科学家,如英国物理学家威廉班德、李约瑟、学者林迈克等;有的是军人,如美国陆战队队员卡尔逊、参谋长史迪威、德国籍八路军战士希伯;也有国际社会人道组织人士,如拉贝、魏特琳。在中国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和同情,得到了众多国际朋友的无私帮助,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无私奉献了自己的力量甚至是生命。中国共产党通过人际传播极大程度地让自身形象的自塑和他塑高度结合,通过“他口”讲述了我党的英勇事迹、塑造了正面形象。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一边主动出击打破国内封锁,另外还敞开家门欢迎海外来客到访延安,通过积攒一次次成功的人际传播案例实现了政党形象量变到质变的转变,通过“人”这个特殊的介质让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口口相传、形象日渐丰满,“其结果是带来了大量前所未有的关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手材料和对中国共产党极为丰富的公开赞誉。”[5]通过大量积极的海外人际传播,我们党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国内外情况下开创了“半独立”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不懈的传播工作既收获了许多经验教训,也增长了更多的外交工作经验,这对于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大有裨益。

(二)组织传播渠道,建立多种传播机构

组织是社会结构中以个体为最小单位,围绕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的有机组合,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和发生协调行为的群体”[6]。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型的政党组织,其形成发展过程囊括其政党理念、执政方式等的组织传播过程。

抗战时期,延安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真正外交的开始。在国民党全面封锁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以延安根据地为宣传阵地,依托全体军民的共同努力尝试建立共产党海外形象传播机构体系。中央苏区成立了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传播机构,涉及多个文化传播领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于1935年底设立的中共外交部,外交部是在西北办事处的基础上增设的一个专门负责向外传播和负责外交工作的特殊部门。为了搞好对外交流,方便外国记者和其他记者进入根据地,外交部在长沙、武汉、西安等地专门开“八路军办事处”,这是海内外信息传播的中枢机构和物资交换中心,使得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有了一个专门的形象传播机构进行系统性的海外形象传播。中日交战双方在抗战初期实力悬殊,导致武汉保卫战失败。7月19日,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项英向中央建议,武汉陷落时期设立南方局。“当时长江局的任务,不只是指导长江流域各省的工作,还代表中央向国民党及其他党派进行统一战线的工作,以及指导南方和大后方各省党的工作。”[7]为了打破根据地被国民党政府“封锁得铁桶似的”局面,缓解敌后抗战情形外界很难获悉的情况,1939年4月,周恩来在中共南方局内部正式成立了对外宣传小组,组长王炳南,副组长陈家康,成员有龚澎、王安娜等,主要负责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和联络工作,并规定其主要任务为宣传、交友,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了解国际形势,重点是美、英等国的对华政策以及各国各界在华人士的政治态度和动向,以影响这些国家的对华政策,扩大国际统一战线。国际宣传组被外国人誉为“中共最早的外交机构”。[8]随着武汉失守并彻底沦为敌占区,南方局被迫转移至重庆继续开展工作,短期的战争局势并未彻底禁止我党的组织传播工作。

(三)大众传播渠道,利用多种大众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种效率极高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利用声音、文字、影像等媒体将消息以某种方式传递给个人、群体、组织。其具有不受人际交往范围限制、依靠科技手段、跨越时空的特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画报、广告、电影、戏剧、广播等进行海外形象传播。为了唤起广大反战、爱国人士的救国之心,号召海内外人士为中国抗战贡献力量,1935年5月15日,《救国报》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组织下诞生。该报负责人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廖焕星、李立三、吴玉章等人。编辑部设于莫斯科,印刷发行办公室则设置在法国巴黎。自此,我党开始以对外刊物、图片、广播、影像等丰富的形式建立国际宣传网,全方位加强舆论宣传力度、构筑国际宣传阵地。1938年,为加强通过文艺形式的形象传播,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诞生,这初期是一个通过影像资料来讲述抗战故事和军队形象的机构,这一时期的成员主要是来自国民党控制区的电影制片人,他们前往边区,用简单的机器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及根据地的战斗实况。1941年3月,陕甘宁边区文委国际宣传委员会创办了国际报道社,社长萧三,成员有马海德、巴素华、阿里阿罕、毕道文、陈庶等。《解放日报》1942年5月1日曾报道:“边区文委国际宣传委员会与国际报道社昨日开会,‘决议与国际反法西斯的盟友们,取得密切的联系,继续出版国际报道外文刊,以不定期方式往外发,文章内容力求精粹,不求份量,务使全世界都知道我各根据地党政军民的态度,与英勇抗战的事绩。’”此时期,国际报道社一年内出版十三份国际报道外文刊物,不定期外发、宣传中共各根据地党政军民的态度与英勇抗战的事迹。

1941年9月23日,蒋介石恼怒地下令今后一律不准外国记者去延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英文广播部几乎与此同时宣告成立。无线电波越过重重阻碍把延安的声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1938年9月,八路军总政治部在延安成立电影团。“延安电影团”最初叫做“联政电影团”,当地人简单称其为“电影团”。新中国成立后,为突出电影团的宣传作用及赋予那个时代的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就改为“延安电影团”。电影团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等影片,这些反映延安火热紧张生活实际的影片通过苏联散布到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9]1942年7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刊登我军摄影工作者拍摄的战时新闻照片,以英文作文字说明。该刊不仅在边区发行,还通过其他关系转送苏联、美国、英国和东南亚等国。

三、中国海外形象传播收获的效用

中国共产党自开始自身形象传播工作的探索就十分注重传播效用的评估和提升。抗战时期有效的海外形象传播工作改善了我党海外形象、积累了半官方外交经验、提升了海外形象传播实力。

(一)改善了中国共产党国际上的形象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做出的海外形象传播工作打破了国民党和日伪军在国内和国际上对我党的舆论封锁和军事打压,为海外正确认识我党形象提供渠道,进而有效塑造了我党在国际上团结抗战、民主建国的积极正面政党形象。根据有关数据调查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本国媒体对中国抗战的报道和许多关于中国抗战的著作出版,美国的民众逐渐了解并转向支持中国的抗战。1944年的一项民意调查询问美国人认为哪个国家应该在国际组织中拥有最大发言权,63%的受访人将中国放在了入选者名单内[10]。中国共产党的海外形象传播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战后中国的建设与发展营造了更宽广的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海外人士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想为中国谋独立、为中华民族谋解放、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抗战时期,通过周恩来、龚澎、乔冠华、王炳南、陈家康等人对我党海外形象传播工作的实践努力,中国共产党不仅赢得了广大国际民主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援助,同时也改善了与英美等国的关系,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期间的国际影响力。西方社会也通过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人格魅力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正面形象,我党在国际上的形象得以正名。

(二)积累了中国共产党半官方外交的经验

抗战时期大量官方和非官方的海外人士到抗战根据地真实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情况,同时也为我党了解外界消息打开了一个重要渠道。来访的西方人士是我党了解各种外部信息的一种特殊的信息来源。如在埃德加斯诺来访延安期间,毛泽东除了接受他的采访也经常通过与他的对话交流掌握罗斯福新政和美国的外交工作等问题。来到重庆的美军观察组一行人也常被邀请到延安驻地部队去给高级将领和战斗人员讲解作战理论和军事知识。此外,中共中央的领导人还通过来华人士,了解了英、美等大国民众对国内抗战的意见和中国未来局势的看法,甚至是战后的对华政策等等资讯。

抗战时期中共的海外形象传播工作积累了我党对外工作经验和自主独立外交的经验,赢得了国内广泛的群众基础,树立了一个以人民为基础的革命党和第三国际政党形象,吸引了海外了解中共的浓厚兴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体现的中流砥柱的作用能够让来到中共苏区的海外记者、观察员、学者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向国际社会展示出我党对外友好的形象和传达我党愿与国际社会真诚合作的意愿,发挥了赢得国际认可和支持的重要作用,有力地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建构自身形象的国际动因。[11]抗战时期的海外形象传播工作在海外揭露了国民党反共、反民主、反革命的阴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勇敢对抗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和挽救中华民族的正面形象。

(三)为当下讲好中国故事、提升软实力提供历史借鉴

进入新时代,中国以全新的面貌和形象站在世界舞台中央,对外讲述着全新的中国故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不能仅仅理解为硬实力的崛起,同时也是话语体系、海外形象等软实力的全面崛起,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将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形象有效向外传播,并与海外各群体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使得海外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形象更加羽翼丰满、与时俱进。回顾抗战时期海外形象传播的历史能够加深我们的党史学习,弘扬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改革开放精神,继续在创新的基础上向前努力奋进,继续坚持弘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思想品质,继续加强我们党伟大形象的传播能力。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提升我们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和整体的国家政党形象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战略价值的伟大工程。

中国抗战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政党形象,中国有了新的面貌,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也因中国而改变。如今,中国承担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中国“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1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终将实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领导者更应通过自身发展来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回溯、研究抗战时期的海外形象传播实践,有利于我党在世界历史前进的潮流中构建自身国际话语权,为应对形象传播工作的新挑战提供支持。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海外形象的构建和传播,能够为我党提供政党权威和执政合法性,是我党稳定、高效执政的重要保障。

四、小 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同时也是我党进行海外形象传播的一百年。通过这一百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地建设、改革与发展,中国共产党构建了全新的政党形象。建党100周年给我们创造了塑造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重大历史机遇。一方面,中共建党100周年引起了全球各国的广泛关注,这拓展了中国共产党在全球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中国共产党形象宣传增加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在2021年7月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各国政党就关于如何加强治国理政交流了中国做法和中国经验,并且作为优秀积极抗疫的国家为共同应对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带来的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共建党100周年开办的各种庆典活动,使得海外通过多种形式了解真实的中国共产党,也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广泛地传播自身形象提供了平台。百年大党形象的对外传播需要恪守形象传播规律,选用综合对策、多元渠道对传播资源、方式和策略进行整合,如此才能达到百年大党形象传播的预期效果。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抗战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战时期乌苏里江边的中苏情报站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