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2021-12-31 04:11周永青
关键词:资本心理高职

周永青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酒店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2017年12月教育部在教学1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再次强调就业的重要性,提出“就业工作关乎学生本人,家庭乃至社会现代化建设,高校需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学生就业,加大就业帮扶力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91.5%。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却为82.0%。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缺乏是客观存在且相当严重的现象,加强对他们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以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资本为研究角度,并提出相应的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有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能从容应对工作职场,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获得求职成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高职院校健康、有序、稳定、协调的发展。

一、心理资本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性

(一)心理资本的的理论视域

21世纪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路桑斯教授(FredLuthans)将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Appreciation,PCA),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路桑斯教授(FredLuthans)在研究中发现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能对个体的情绪与态度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降低员工的职业倦怠感,提高员工的就业满意度与幸福感,促使个体与组织获得更高工作效率的实力。

目前国际普遍认同心理资本有四个核心要素,分别为:对有挑战的工作充满信心,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并付出努力达到成功(自我效能);对目前及将来的目标都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把达不成目标的原因定为暂时的外部因素,把能达成的目标定为长期的内在因素(乐观);坚定自己的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最终目标,需要的时候调整或者改变方式方法(希望);当面对实现目标中的困境,能理性分析,迅速找出问题的原因,不断前进并超越,以达到成功(韧性)。[1]整合这些能力以协同的方式发挥其作用,达到心理资本的整体作用大于各个部分的作用之和。

(二)心理资本要素对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2010年至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人才培养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但更重要的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由此可见,除了强化能力培养,国家教育与改革已经从注重外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转向关注学生内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优势发展。

本文探索界定大学生在就业时心理资本的定义,即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的综合特征。它是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个人心理状态;是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促进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并提升工作效率的心理资源。高职院校是在当前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是让丰富的社会资本和良好的教学资源两者共同发挥优势的教育场所。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互相作用,在就业时候能起到互相推力的作用,即拥有明确的就业目标-自我效能;相信自我,敢于尝试的就业方法-希望;积极向上的就业心态-乐观,遇到挫折,永不言弃的就业品质-韧性。在这四个维度互相作用下,大学生能对自己就业阶段的行为作出积极的评价和展望,同时对面临的就业形势能有相对客观的分析和准确的自我定位,能积累较强的就业心理素质,提升竞争力和就业能力,激励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

(三)心理资本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专业型、技能型的人才为目标而建立的高等院校模式。高职学生的心理资本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促进学生就业共同发展为价值取向,研究和把握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心理需要,是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发挥学生的就业潜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提升学生就业满意度和就业积极性而进行的培养管理活动,[2]可以通过校内课程学习、专题培训和校外的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升和积累。因特殊的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原有的基础能力薄弱,理论知识不够坚实,在就业应聘时常常缺乏自信和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时也无法积极应对,因此心理资本和就业能力相对不足。此外,部分用人单位更青睐于公办院校高学历应聘者,对学生的“另眼相看”造成了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大、就业难上加难的现状。再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不少用人单位职位大量空缺,高薪求才却招聘不到满意的毕业生。对此,有学者指出造成这种“就业鸿沟”现象日益扩大的真正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严重不足,而心理资本的缺失则是就业能力不足的重要影响因素。笔者自2011年从事高职学生就业管理工作已经8年,8年来对于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能力较差的情况感触颇深。高职院校一直过分关注学生就业率提高,缺乏在就业能力方面的培养,也鲜有关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而高校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因心理资本缺乏,心理状态不佳而造成就业能力不足并最终导致与就业机会的错失。

二、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一)心理资本提升业能力

就业压力起到调节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关系,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心理资本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心理资本越高,就业压力越低。高心理资本的学生能表现出更高的就业能力,因而激发大学生心理资本,降低大学生就业压力,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高校来说意义重大。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其中的希望、乐观、韧性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机会的获得有显著影响;乐观、韧性对高校大学生就业的质量有显著影响。两者都是正向影响,即大学生个体希望、乐观、韧性越强,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越大;大学生个体乐观、韧性越强,大学生就业质量越高。职业能力、通用能力、心理素质与就业能力成正相关关系,培养三种能力及素质都能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当今社会及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步提升,这要求大学生群体不仅仅要精通专业知识,熟练技术操作,更要有强大的心理支撑。而心理资本作为其中的重要补充,对增强就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心理资本是就业能力的重要补充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个体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习得的获得就业机会所应具备的专业就业能力、就业人格取向、社会应对能力和就业发展能力等。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既包括个人的人力资本价值,又包括个人人力资本价值的转化能力,对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业能力是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综合产物,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长期培养下形成的。除了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必不可少的学习能力,心理资本也是重要的补充性要素。作为软能力,心理资本不仅能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更能从就业能力的提升中受益,进而推动心理资本的增强,形成良性循环。就业能力不仅仅包括专业技能和执行能力,更对抗压能力,独立能力和刻苦精神等心理资本维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当实操能力不足时,正确的就业观和良好的心态对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心理资本丰富的人更了解自身的优劣,更明白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路径,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就业的盲目性,由此提升了就业能力。

(三)心理资本在就业能力中不可或缺

在繁杂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压力下,很多大学生会产生焦虑、迷茫、困惑、甚至消极悲观等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引导,可能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就业与生活。而心理资本的四个要素: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正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开发大学生心理资本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增加大学生就业成功率。已有研究证实,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可以明显提高学生自主认知、自主管理、自主激励、自主学习等各方面与就业能力相关的素质。[3]因此,许多国内专家也通过调查,证实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心理资本有较强的正向关联性,就理论而言逻辑合理,实证结果充分,为高等教育通过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来提高大学生心理资本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南。

三、心理资本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校园环境与制度建设

1.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保持乐观心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以及学生家庭幸福美满的需要。对处于心理亚健康的大学生,我们既不能漠不关心,又不能不知所措,而应该合理对待、加强引导。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众多,如社会、高校、家庭及个人自身,因而高校应该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为先,发现问题,及时疏导,使个别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止于萌芽期。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可以更好地开展各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常通过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学生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情景剧比赛、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等活动,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的健康水平。利用高校心理咨询室的资源除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之外,还需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和人才成长的环境。通过各种制度和平台机制帮助学生树立和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以积极的状态迎接就业的挑战。

2.给予荣誉激励,让学生心存希望。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应该给予学生不断激励,并且贯穿学生的整个求职过程。通过教师们的行为、语言、肢体动作,把积极向上的思想、求职技能、工作经验示范性的引导给学生,使学生在求职中感受到教师们的关心和帮助,并且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受到启迪,从而激发他们的就业潜能和增加他们就业信心。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大的动力,能使他们克服求职中遇到的困难。总之,在就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多激励、少批评,适时进行表扬和肯定,能提升学生们求职中的心理资本。坚持鼓励指导为主的教育方针,让学生对未来和职业充满向往和希望,以增强就业的自信心,勇敢的面对机遇和挑战。此外,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前沿阵地,除做好日常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外,还需建立学生个人就业推荐档案。大学生就业推荐档案,不仅可以有效掌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动态,对他们后续进行有效地跟踪走访,并通过他们的反馈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最新招聘要求和用人信息等,而且可以通过建立已就业学生联谊会等就业毕业生团体,让就业学生带动未就业学生就业,增加就业率。

3.转变管理方式,增强管理韧性。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管理一直以校纪校规、《学生手册》以及一些物质激励如奖学金、助学金等为奖惩手段对学生来进行管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一直重管理轻服务、重教育轻指导。把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希望他们盲目接受,并未真正意义上的把学生当做服务的主体。近几年,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柔性管理的新的大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比起之前的“命令式”教育,柔性管理模式更易被学生接纳,根据现在大学生的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性格特点等,柔性的教育管理模式更倾向于服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采用非强制性方式,通过沟通、理解、信任、关心、指导等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更突出“理解和尊重”、“认同和信服”这两个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

(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教学环境与组织建设

1.改革教学方式,重视大学生心理资本建设。现代我国的高校普遍重视理论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上课“满堂灌”的方式,大多数教师以PPT形式讲解课程内容,较少和学生进行互动。这样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就难以得到全面发挥,很多时候就会缺乏自我效能感,更谈不上在课程中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体验与指导。要发挥大学生心理资本的作用,必须充分凝聚大学生内心的强大动力——希望。在各种专业课的学习中,教师很少关注培养大学生就业希望问题,这就需要就业指导课上老师们要改变上课方式,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中给予学生就业路径的多种选择,让他们在课程中增强对就业的希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高校基本强调书本知识为重,实践教学不足。使得大学生不能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更早地为就业做好准备。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由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培养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为导向,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就业能力。这就需要不同教学部门联合高校、企业各种的资源,找到不同的课程素材和训练的场所,制定科学化、合理化的实践课程。在实践课程中充分地提高大学生们对社会就业环境的认识,锻炼并积累他们的心理资本,进而提升就业能力,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占有竞争优势。

2.改革教学内容,引入大学生心理资本。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大一、大二、大三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修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分成若干模块,通过不同课程学习及积累,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促进他们的就业能力,进而达到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将心理资本渗透到就业能力的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应该整合优化现有教学内容,融入心理资本的内容。特别在就业指导课,如《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实务》等课程中通过教学开发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在课堂上给予大学生成功激励,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同时,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可以通过开展团体合作方式来充分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共同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首先,树立希望目标,从微小目标到期望满足。通过让学生客观认识就业环境,规划“目标树”树立希望,设立阶段目标,预测可能出现的困难,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促使学生对结果形成积极预期。随着阶段目标的实现,学生会发现自己选择的措施确实能克服相应的困难,当自己战胜的困难越多,学生的心理状态会越积极乐观,坚韧性更强,对最终完成目标的信心也越强。其次,发挥自我效能,从被动消极到积极主动。通过“我的成功故事分享”让学生体验成功,通过自己的行为(个人努力)获得的成功会提高自信和激发出更多的自我效能,同时培养乐观的精神。再以优秀毕业生案例,榜样作用、社会说服形式让学生学习、积累他们的经验并做出相似行为,两者相似程度越高,强化作用越明显,越有利于树立个体对成功的信心,树立目标希望。再次,培养坚韧品质,从不能胜任到能克服超越。韧性能使人快速从逆境、困难中恢复过来。因而,课程设置要让学生意识到在目标实现的过程可能会遇到困难,并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身周围资源,运用周围资源和自我技能来克服困难,实现最终目标。[4]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不能逃避或者漠视困难,消极情绪悲观处理方式也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加大解决问题的难度,只有选择积极应对的措施,才增加被试者战胜困难的信心,并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面临困境、挫折、失败时的自我恢复力和对目标的持久追求力。另外,课程可以通过情景情绪宣泄等心理防御机制来增强挫折耐受力。最后,保持乐观态度,从失败中找出成功的钥匙。课程中融入幽默小故事,以模拟面试形式课程考核代替原有的纸质版试卷答题形式,培养学生乐观的态度,也能能更好地通过就业实践进行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综合提升。

3.搭建信任和支持平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效能。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外,还应相应的尊重、关心学生,给予他们支持。现代的大学生个性鲜明,自尊心强烈,渴望被理解、尊重和信任,因而搭建信任和支持平台有助于教师们开展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做到公平公正的看待每一位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允许、甚至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完成任务。不要让条条框框限制他们的想法,培养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然后加以适当地引导,始终使学生感觉在处理问题时处于主动的地位。即便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无法避免的犯了错误,教师也应该杜绝冷言冷语、讽刺挖苦,而是耐心劝导与正面引导学生。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纠错能力,使他律变自律,使他控变自控,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三)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综合素质培养与活动建设

1.组织职业生涯大赛。高校应该多以职业生涯大赛为平台,打造生涯发展教育平台,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把就业指导和服务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整合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职业生涯教育资源,着力打造“职业生涯大赛平台”。通过职业大赛各个环节,如现场提问、自我评价,模拟面试、生涯规划等步骤,让学生们了解自己的个人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为将来就业提前做好求职准备,并且在比赛中能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和经验,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确定求职目标,分析清自己的优缺点,以实现“人职匹配”的目标,提其升心理素质,进而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市场竞争力。

2.组织暑期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是一个很好的大学生提前接触社会的平台,它可以加深学生对国家政策方针的了解,使学生们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促进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提升。根据教委和学校的要求,大学生可以自行组织、申报、开展各种暑期项目,并且每个暑期项目都有配有一位指导老师负责指导,很多项目可以和专业相挂钩,也能提前为就业做些资料收集和整理。整个活动开展起来既能锻炼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组织策划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当学生开展活动遇到困难时候,想办法如何应对难题,走出困境,还能磨练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韧性和心理素质。为将来就业积累心理资本,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2.组织团体心理素质拓展。大学生在校期间会呈现很多的心理变化,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会对他们心理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学校高度重视的区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有效提升心理素质的一种途径,这种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能更好地预防和发现学生心理问题,也是现在大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5]主要以拓展游戏、拓展项目、心理测评、视频影像、预设情景等形式开展。基于积极心理资本理论的团队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方案适度设置和就业相关的障碍和挫折情境,让参与者体验,并引导他们进行个人反思和自我探索,进一步开发积极的心理资本。

综上所述,本文从心理资本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最后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环境建设两方面提出了心理资本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即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校园环境与制度建设、教学环境与组织建设和综合素质培养与活动建设。

猜你喜欢
资本心理高职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资本策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