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研究综述

2021-12-31 08:55宋永虹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4期
关键词:公益性资源政府

宋永虹

(汉江师范学院 图书馆,湖北 十堰 442000)

根据《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年12月),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服务政策之一就是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可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基本需求,降低获取信息的社会成本,消除数字鸿沟,发挥信息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当前在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都有实践的开展,如高校图书馆的对外开放、高校的机构知识库的开放、OA资源、MOOC资源、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世界银行平台的公开数据、2002年起开展的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等。我国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笔者对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与归纳,综述总体发文和主题研究成果情况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促进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实践开展与理论研究,使信息资源释放更多价值,发挥社会经济效益。

1 国内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研究情况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学者们将“信息公益性开发”和“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这两个概念同等对待[1],最终确立本文的检索主题为 “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和“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以CNKI和百链云为平台,截至2020年5月共检索出相关文献52篇,以此为基础对现有研究成果中的重点文献进行了归类与整理。

1.1 发文情况

首先根据发文情况,包括发表年份、期刊分布、基金支持、高产作者和机构初步了解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研究成果水平。

1.1.1 发表年份。 第一篇有关的文章发表于2000年。随后从2007年开始一直到2015年,每年都有几篇文章发表。从发文数量来看,关于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这一主题的理论研究一直处于初级阶段。

1.1.2 期刊分布情况。 52篇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的文章中,包括5篇学位论文,其余47篇为期刊论文,有27篇文章发表在2019年评定的图情档核心期刊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到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板)占57.4%,可见大部分文献质量较高。

1.1.3 基金项目成果情况。 47篇期刊论文中,26篇(55.4%)都是基金项目成果,其中5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1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其他项目,另外有中国人民大学985课题、西北大学“211工程”课题等学校课题;河南、天津社科项目等地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众所周知,基金支持项目具有必要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等特点,可见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这一课题是必要的。

1.1.4 研究作者情况。 李蓉发表了4篇、王建冬发表了3篇、吴钢华、张璋分别发表了2篇关于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文章,可见一个新的研究点出现之后,各学者陆续关注并各抒己见。

1.1.5 作者的研究机构。 这些文章中,42(80.7%)篇的作者机构是高校,包括高校各院系、图书馆、信息中心等。其他作者机构是公共图书馆和国家与地方信息中心等单位,这些机构都拥有非常丰富的可供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同时也确实具备提供公益性服务的条件,这些理论成果是基于实践和现实需要而产生的。

论文总体数量不多,可见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研究较冷。但近60%的论文都是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说明此研究点是有现实必要性和价值的。同时近60%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文献质量相对较高。学校、图书馆、信息中心等机构都积极主动的致力于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2 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文献研究的主题

对52篇文献按主题梳理分析,学者们主要集中于基础性理论研究、政策法规研究、政府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研究以及其他更加细化的主题研究,现将各主题的观点归纳总结,以便作为后期研究的参考。

1.2.1 基础性理论研究。 基础性理论研究有13篇文献,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内涵、现状、开发利用对策、开发模式等。

学者们趋于一致的论述是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内涵及开发主体。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是指以公众受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以非营利方式向公众提供普遍的信息服务以及为提供这种服务所进行的相关开发活动。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成员对信息的基本需求[2-3]。夏义等多位学者都表示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主体是政府、营利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4]。冯惠玲等认为,界定公益性开发利用的主要标准有3条:①主体广泛性;②主体的志愿性;③主体活动目的的公益性[5]。

关于我国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吴钢华、陈玉龙、刘红霞、徐菲等人从文化、科技、农业、卫生、教育等领域进行总结与论述。文化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有:扩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3]。科技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有:成立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科学数据共享工程、“西部科普工程”等[6]。教育领域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多个国家级教育信息资源平台,如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国家精品课程共享系统、中国大学MOOC等[7]。

吴钢华、李广建、陈玉龙等人提出我国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和服务对策[2~3],陈玉龙等人在《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和服务的对策研究》中提出了推动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思路、重点工作和政策取向,对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1.2.2 开发模式研究。 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具体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模式,对实践开展的指导意义较大。代表观点有:王建冬引入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来指导公益性信息机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创新,并且运用这一模式提出首都图书馆“十二五”期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创新的若干对策建议[8]。刘红霞总结我国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4 种基本模式,即配置-共享模式、保存-传递模式、挖掘-支撑模式、服务-增值模式,并对4 种基本模式在4个行业中的并对4 种基本模式在4 个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和基本特点进行论述[6]。

1.2.3 信息资源公益性政策法规研究。 在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政策研究方面,主要有8篇文献,包括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和服务政策的角色和目标,信息资源公益性服务政策结构,政策工具和发展趋势,先归纳总结如下: 有几位学者认为我国政府在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和服务方面的主要职能目标有培育职能、维护职能、管理监督职能[9]。张璋等人按照公共政策的职能结合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和服务的运作阶段,建立鼓励和支持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和服务政策框架[9]。

总结多位学者的论述,我国政府鼓励和支持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和服务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开创基金、项目基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项目委托合同、政府采购、有条件给予、信息指导等。李蓉引用霍莱特和拉梅什公共政策分类体系对我国政府在公益性开发利用方面选择的公共政策工具进行分析,提出继续坚持强制性工具(政府管制如进入管制、投资管制、价格管制、国有事业、国有企业)为主、自愿性(志愿者组织和市场)和混合性工具(税收、补贴、使用者付费、信息传播与规劝、产权拍卖)作为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这与张璋提出观点不谋而合[10]。

闫慧应用内容分析法针对原国信办政策咨询报告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我国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政策的发展趋势。经过几年的发展,当前的信息资源公益开发利用理论是按着这趋势发展的。

1.2.4 政府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研究。 11篇关于政府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内涵、对策措施与开发模式研究、开发保障运行机制、政策研究等。政府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概念界定,多位学者引用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内涵,开发的资源是政府信息资源[12]。

刘莉、张建彬等对欧美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欧美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都集中于有经济和社会价值的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开发主体包括政府、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政府与其他组织合作。开发方式有网站、数据库、其他服务方式。国内目前的开发现状跟这一总结趋于一致[12~13]。

基于欧美和我国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的现状,多位学者提出有助于开发的启示和加大开发力度的措施。包括完善政策法规,加快信息公开,丰富政府信息资源并进行选择性开发,增加资金投入,推进开发主体多元化实现开发方式多样化,提高监管能力等等。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开发模式和运行机制,大部分都是围绕政府、营利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以及相互合作等开发主体,提出相应的开发机制与模式。如:周涛认为政府机制、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是政府信息公益性开发的有效运行机制,并且这三种机制将共同合作发挥出重要的互补作用[14];张建彬的政府模式、信息企业模式、政府—信息企业模式、公共信息机构模式、政府—公共信息机构模式、政府—第三部门模式、公民个人模式[12]。王璟璇提出逐步形成由纯公益主体、制度公益主体和营利组织并存的复合型政府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服务模式[15]。

1.2.5 其他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研究的主题。 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研究有向更加细化、更加深入研究的发展趋势,有学者从信息资源开发主体角度研究,包括公共图书馆对政府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企业、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文献数量较多,并且当前有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在实施[16];另外从信息资源内容类型角度进行公益性开发研究,如健康、科技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私域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策略;李楠、崔旭从不同组织机构入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具体列举了影响各组织机构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影响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1]。

2 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发展趋势

2.1 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研究向更加细化深化方向发展

对52篇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研究文献的引证文献的主题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发现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向更加细化、深化方向发展。如开发主体角度的研究,主要包括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高校图书馆网络资源的开放、高校图书馆面向校友的开放、医学院校图书馆开展公众健康信息服务,国外图书馆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的研究,包括政府信息增值服务模式、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我国政府公共数据开放战略研究;以及其他具体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如测绘公共服务供给途径研究、政府准经营性大数据项目的PPP模式应用研究、我国公共商务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农村公益性信息服务模式构建等。

2.2 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向数据资源开放利用研究转变

根据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内涵,当前政府数据、教育科研数据等的开放开发等都属于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范畴。世界由信息时代向数据时代转变,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与数据资源开放利用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课题,数据资源开放开发研究是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研究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话题不是落寞了,而是随着事物的发展,此理论与实践研究向更加时代化方向发展。

当前大数据时代,数据开放开发的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17]正式公布。《意见》首次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为要素之一,提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正式发布《2020全球重要城市开放数据指数》[18],该报告旨在关注和推动公共部门利用有限资源持续开放高质量数据,建立和完善可持续的长效机制促进开放数据应用,影响和刺激数据应用产品持续释放价值。据报告显示:中国与美国城市跻身全球数据开放领导者地位,可见中国对数据开放的重视程度。在实践方面,各地区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建立,慧源上海教育科研数据共享平台等一些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都有助于数据资源的开放应用。

3 结束语

通过对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这一主题的发文情况和主题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发现目前此研究主题热度一般,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但是大部分是基金项目成果,并且研究的主题角度比较全面,并且研究向更加细化、深入化发展,总体来说理论水平相对较高,对实践的开展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当前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公益性开放利用研究没有真正的落幕,而是向更加细化、深化、时代化方向发展和转变,未来数据资源的开放应用将成为研究热点。一方面了解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当前的数据开放应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数据开放应用是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继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公益性资源政府
公益性家庭教育服务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研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山西确定20家省级公益性农产品市场
我给资源分分类
公益性气象信息大众传播力提升方法研究
做好公益性报道让温暖在城市流淌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政府信息公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