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诗体特质的小学现代诗选文诵读教学策略

2021-12-31 09:25王宗海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现代诗节奏意象

王宗海

(南京晓庄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一、 问题的提出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共选入现代诗17首,分布在三至六年级。其中,11首是阅读课文,5首呈现在“阅读链接”后,还有1首是“综合性学习”中的阅读材料。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还专门组元编排。虽然现代诗选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在教学上却一直是个难点。基于长期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现代诗在诵读教学方面,存在着三个明显的不足:一是“读诗如读文”(1)朱江辉:《现代诗教学的误区及对策》,《教学月刊(小学版)》2014年第4期。,对现代诗的节奏美或韵律美诵读品味不足。也就是说,如果闭上眼睛听,已分不出在读现代诗还是散文,尤其是对诗行、小节间的停顿以及相关韵脚的处理,不足以体现现代诗的独特之处,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现代诗诵读过程中节奏或韵律的脱落。二是浮光掠影,对现代诗的意象或意境诵读想象不足。笔者在教学一线指导诵读时,常常发现有些老师读诗的语速普遍较快,甚至在刻意要求和示范后改观不大,原因当然是已习惯如此。现代诗需要借助想象来体味意象或意境,加上自身简短,如果读快了,自己和听者还来不及想象,就已经结束了,何谈意味深长?这就是浮光掠影,造成了现代诗韵味的剥离。三是浅尝辄止,对现代诗里的情感表达或独特美质诵读揣摩不足。可以说,“情”是现代诗的“灵”,“美”是现代诗的“魂”,如果缺少反复诵读、层层浸染,无法真正体味现代诗的情与美,特别是在理解了诗意、诗情后,如果不进行整体、充分、多形式的诵读体味,就会造成现代诗审美价值的剥离,毋庸置疑,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现代诗诗体特质把握不足。因此,厘清现代诗选文,从现代诗的特质入手,不仅有助于明确其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还有助于加强教材解读与诵读教学的针对性,纠偏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二、 现代诗选文的诗体特质

“现代诗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追求自由,具有反叛精神。它具体表现在诗学上便是情感的自由和形式的自由并举。”(2)李颖瑜:《论现代诗学的现代性特征》,《大众文艺》2013年第9期。因此,可从现代诗冲破传统诗歌的藩篱,追求形式自由与情感自由两个层面来审视现代诗选文的特质。

(一) “诗应当是丁当作响的流水”

诗人郭小川说:“诗应当是丁当作响的流水。”也就是说,诗除了像流水一样自由流淌的情感外,还要有像岸一样的格式,和丁当作响的节奏。

1. 诗体自由,是情感的自然形式

“诗体的大解放”“就是把从前的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打破”,用自由的诗体,白话的语言来写诗,更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胡适在《尝试集》自序中提出:“若要做真正的白话诗,若要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非做长短不一的白话诗不可。”(3)胡适:《尝试集·自序》,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自由诗一般根据内在情感的起伏变化安排诗歌形式。追求情感的节奏带动语言的节奏,流淌在诗行中的涓涓情感就是节奏,它近似于我们日常口语的停顿,符合人说话的生理机能习惯,这种节奏是随感而发、随情而起的。它的句子长短不一,字数没有限制;分节结构,分行排列,也不受行数、节数限制;用韵灵活,可无韵,可押韵,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选入教材的10首自由诗均是如此,在用韵方面,也相对自由,如《秋晚的江上》是无韵诗、叶圣陶的《瀑布》隔句用韵、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押宽韵“ang”,整体看,无韵为主、用韵为辅。

2. 格式构造,追求独特的审美特质

自由诗对格式的放纵,带来诗歌自身美学价值的消退。为弥补这一弊端,新格律诗提出“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象征诗派也呼唤“纯粹的诗歌”,“我们要求的是纯粹诗歌,我们要住的是诗的世界,我们要求诗与散文清楚的分界,我们要求纯粹的诗的Inspiration”。这就“使中国长久以来被压抑的诗歌本体的纯粹的美得到重视,并持续地发展着作为诗歌的独特审美特质”(4)龙泉明,邹建军:《现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这种独特的审美特质除了诗歌的语言,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表现在诗歌的音乐美方面。闻一多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对诗歌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追求上,尤其是现代格律诗,只是不像格律诗那么严格。以四年级上册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花牛歌》为例:

花牛/在草地里/坐,(241)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323)

花牛/在草地里/眠,(241)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233)

花牛/在草地里/走,(241)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323)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242)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2332)

就所标注音尺(5)音尺是闻一多先生的发明,英文feet的意译,又称音步,如241称为“二字尺”“四字尺”“一字尺”。看,整齐中保持变化;声调一咏三叹,又参差错落,极富节奏感;每节换韵,韵律感更为强烈,诵读起来极富音乐感。其他6首新格律诗也大致如此,关注音尺的整齐,但又富于变化;全部押韵,又不强求统一,除了《花牛歌》每节换一个韵外,《延安,我把你追寻》《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澳门》《香港》《和平宣言(节选)》全是押一个韵,且隔句换韵。

(2) 表现在诗歌的建筑美方面。即“节的匀称”“句的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追求现代诗的建筑美。《花牛歌》四节八行,格式整体中略有变化,前三节行数、字数完全一致,诗节可谓“匀称”,诗句大致“均齐”;每节第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近,呈回环往复的建筑式样。其他6首均讲求建筑美,《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澳门》《香港》《和平宣言(节选)》小节内或小节间都大致匀称,《延安,我把你追寻》小节间变化大,但小节内句子大致均齐。

当然,“不论是现代自由诗还是现代格律诗,不论是有韵诗还是无韵诗,只要符合诗人抒情需求、满足读者审美情趣,给人以和谐自然的审美体验就符合诗歌的韵律美”(6)尹逊才,严欣:《以体定教:现代诗歌的文体特征初探》,《语文知识》2015年第1期。。

(二) “自由地表现自己”

郭沫若在其诗剧《湘累》中借屈原之口说“自由地表现自己”,恰恰道出了现代诗最核心的气质。“五四”前后,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与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让现代诗破茧而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它表现诗人的自由意志,体现个性、包容与创造的现代精神,呈现出对传统诗歌的反叛与对现代价值的认同。单就选文中抒情诗占了94%这一点上,就可见一斑。在自由抒发情感方面,自由诗选文体现得最为充分。

1. 借助诗歌言语的凝练与含蓄,来抒发诗人情感的自由

这种自由体现在诗人情感的丰富性与不确定性上,而“欲说还休”的凝练且含蓄的诗化语言,就是最简约又最充分地表达这种自由的最佳质料。以四年级上册第一篇现代诗课文《秋晚的江上》为例,短短42个字,却浸透着诗人瞬间的丰沛的自由感受。这优美宁静的景致里,流露的是诗人无比欣悦心情呢?还是无尽的疲惫呢?抑或是莫名的忧伤呢?因为诗语的惜字如金又不肯明说,给了我们太多的空白、想象和感受。也就给了儿童更为自由的、个性化的和多元化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这是现代诗教学的难处,也是魅力之处。

2. 借助意象与想象,来增强情感张力

诗因为意象,从来不显得抽象。现代诗意象的塑造更为自由,更为丰富,更为跳跃,更容易引发孩子的想象,从而大大拓展了诗歌的时间与空间,使情感抒发更具张力。仍以《秋晚的江上》为例,这是一首“以境胜”的短诗,清江、归鸟、斜阳、芦苇四个意象,随诗行缓缓跳跃,交相辉映。倦飞、驮着、一翻、掉在、妆成一连串的动作,把意象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流动的画卷。你去想,它可能是一个故事,诗里的六要素完完整整,不过主人公可能是归鸟,也可能是诗人;你再去想,它可能是一幅画,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你还可以想,它就是诗人刹那的感动,诗里有景有情。这些时空里,诗人的情感无处不在,无拘无束。

3. 借助辞藻与手法,让诗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活跃着感情

诗人自由的、具体的情感,活泼在诗的每一个清丽且富色彩的辞藻里,也跳跃在修辞手法(如反复、拟人、比喻、夸张、借代、对比、象征)与表现手法(如以动衬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运用中。再以《秋晚的江上》为例,“倦”字,拟人化,是鸟倦了,还是人倦了?不可确知。“驮”字,拟人又夸张,凸显了鸟倦的程度;这里,诗人明写倦鸟归巢,却是私自的独特体验。诗外,因鸟翅一翻,诗人才看到江面上夕阳的倒影;诗里,倒成了飞鸟驮着斜阳归巢,不知什么原因将它掉在江上。这时,江景为之一变,诗人却在急处搁笔,转向对岸头白的芦苇妆成一瞬红颜的点染。拟人、比喻、夸张的修辞,烘托的笔法,极俭省又极富表现力的辞藻,极大胆又极自由的想象,无不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情感的细腻、曲折与活跃!我们也不禁要问:是倦鸟不堪重负了吗?是倦鸟希望过上自由的生活吗?

(三) “理性节制情感”

自由体诗情感表达过于汪洋恣肆,致使新格律诗提出了自己的美学原则“理性节制情感”。如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说的“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这是对诗情表达的一种节制与反拨。新格律体就像是给情感之水修筑的理性之岸,使新诗可以健康地汩汩前行。以《花牛歌》为例,第一节,花牛、绿草、红花,呈现一幅五彩缤纷的自然图景,“压扁”静中见动,可感受到花牛的无拘无束;第二节,自下而上,花牛身上的白色与白云融为一体,“霸占”反衬出花牛内心的自由;第三节,又自上而下,由静而动,“滴溜溜”传递着花牛的欢悦感,反映对自由生活的热爱;第四节:黄昏、斜阳、青峰、花牛的梦,一幅多彩静谧而又自由和谐的画面。通过写花牛在草地里坐、眠、走、做梦,来表现花牛悠闲的生活,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情感明确,通俗易懂,既不过分追求情感的放达,也不过分追求语言的华丽。

三、 现代诗诵读教学策略

基于现代诗教学中的典型问题以及对现代诗诗体特质的认识,我们就可明确现代诗诵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 读对音尺,诵读体会,读出现代诗的节奏美或韵律美

从诗体特质看,现代诗之所以读来叮当作响,关键靠节奏,音尺(即停顿)则是节奏的生命。教学现代诗,第一要务就是读对音尺,加之音尺划分与诗意理解紧密相关,读对音尺的过程,也叠加着初步理解诗意的过程。“旧诗中频率最大的是两字顿和三字顿,而我们现在所说的语言中,每顿的字数一般是加多了,特别是四字顿是很常用的。”(7)朱光潜:《诗论》,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06页。现代诗音尺的划分,自然比旧诗丰富、自由得多,但有些也是固定的,需根据意义来把握。因此,诵读伊始,宜结合学生对诗意的个性化理解,先自己划分,然后在教师的示范引领过程中,达成部分的共识。以《秋晚的江上》第一节的诵读教学为例: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第一行“归巢的/鸟儿”,只能是“32”音尺;第二行标的是“32”音尺,也可依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读成“尽管/是倦了”(“23”音尺);第三行诗“322”尺,还可读成“142”尺,意思不变,感受略有差异。应鼓励孩子自己体会不同停顿的意思与感受,并确定自己的诵读音尺,不必像格律诗那样要统一规定,更不能只放放音频,让孩子跟读了事。此环节教学,除了读好行内停顿,还要把行间停顿、小节间停顿读好,让意象更为独立,更易跳跃,给人更多回味。这是现代诗教学中最易被忽略的地方,之所以陷入“读诗如读文”的误区,不但是忽略了不同音尺的停顿,更重要的原因是忽略了诗行间的停顿。读得快了,停顿不鲜明,诗歌应有的节奏就失去了。

对于有韵的现代诗,就要扣住这些用韵处,借助“重读+拖腔”的诵读技巧延长韵脚,读出现代诗的韵律美。

在现代诗教学的初始环节,只要读出了诗的节奏美或韵律美,声音上给儿童以“丁当作响”的审美体验,那么,现代诗的任务可以说是完成了一大半。

(二) 紧扣诗文,诵读想象,读出现代诗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1. 扣住诗语,充分地诵读想象,体味意象美

既然现代诗的情感流淌在意象里,意象又闪现在诗歌语言的粼粼波光里,那么,教学中自然就应扣住关键诗语,一次次地诵读想象,反反复复地想象诵读,引领孩子置身于诗中,充分感受诗歌意象,并最终读出现代诗意象美,这是现代诗教学进入细读阶段的标志。例如,有老师对《秋晚的江上》第一节进行设计: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再重点点拨。

(1)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预设:倦鸟驮斜阳,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诗歌的意蕴是丰富的,不能仅通过表面文字去理解。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设计抓住“倦”“驮”,来体会“鸟儿”“斜阳”两个意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诵读,置身诗境,置换角色,来进一步体味流淌在诗行里的情感。倒不是说,老师们在教学中不去做这一点,而是说做得不充分,往往浮光掠影。

2. 知人论世,充分地想象诵读,体味意境美

诗歌总要概括一定的时代生活,渗透一定的时代精神,哪怕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时代、情志、经历的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因此,要想深入体味诗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相机嵌入诗歌的写作背景,需知人论世才行。例如,读一遍《绿》,就会明了是赞美绿的。可只有清楚了这首诗写在1979年2月艾青率领全国诗人访问团刚参观访问了广州、海口、三亚、湛江、上海等改革开放之地,才能明白诗人真正要赞美的是改革的春风吹绿了神州的炽烈情感。也只有引领儿童通过想象诵读,把这种诗情还原回意象,还原回诗语;再通过对融合了这种诗情的诗语、意象进行反复诵读,才能逐步体味到诗歌的意境,才能读出其中的意境美。

因此,现代诗细读环节的教学,应少些分析,多些体验,反复诵读,引领孩子自由地体会那五彩斑斓跳跃着的意象,体味那独特的意境之美。

(三) 回归全诗,诵读揣摩,读出现代诗里的情感表达与独特美质

随着对言语细节和生动意象的一次次体味,情感的触角也一次次地触及到诗歌的每一个细胞。情感的自由或节制也就在每一个文字、停顿、韵脚、抑扬顿挫里变得具体可感。这时,要再一次回到全诗,读出现代诗情感表达的节奏或韵律,读出现代诗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独特美质。仅以《秋晚的江上》第二节的诵读指导为例: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翻”让人揪心,是因为倦了,还是因为醉了。轻咬“双翅”二字,放慢语速,读到“一翻”,加快语速,重读“翻”字,把内心的惊讶变化表现出来。接下来一个行顿,声音来到第二行,斜阳落江,还是轻咬字,慢语速,都是为重读一个“掉”字,好体现诵读者自己的情感——或嗔怪或欣喜或松弛或陶醉。再一个更长更缓的行顿,把想象空间拓展出来,然后用较快语速和赞叹语调,读出第三行,再一个较短的行顿,情不自禁地读出“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一瞬的”重一些,快一些,“红颜了”每个字拖拖音,既做全文收束,又显得余味无穷。

这是现代诗教学的最后阶段,也是现代诗教学最具审美价值的环节。不要急着写字和拓展,更不必刻意地要求背诵。灵活运用多种诵读形式,甚至配上背景音乐,带着肢体语言,美美地诵读,充分地体味,让现代诗的审美价值、教学价值实实在在地落地。

另外,诵读教学过程中还要提醒四点:第一,现代诗继承了诗画互映的诗歌传统,画面感强,我们不主张过早或过多地用图像辅助教学,以免影响儿童对画面的个性化想象;第二,现代诗尤其是著名诗人的现代诗选文,往往反映了特定时代、背景、风格和诗派,知人论世的教法,必不可少。但我们不主张在教学开始,就僵化地将一段背景材料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建议这部分材料要灵活选择、相机渗透。第三,要善于抓诗眼。有些诗是有眼睛的,即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诗语,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要善于抓取这个诗的“七寸”。第四,不要孤立地讲授诗歌的手法,要以读代讲。总之,一句话,就是用现代诗的方式来教现代诗。

猜你喜欢
现代诗节奏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仿写有模子,习作有样子——探究小学语文四年级现代诗教学
意象、形神
破解现代诗的路径:我们试读几首好诗
轻快漫舞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评选暨作品大联展”评选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