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医杂著》浅析王纶学术思想

2022-01-01 09:24孟依临王彤
环球中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医家脾胃

孟依临 王彤

王节斋(1453-1510),名纶,字汝言,号节斋,浙江慈溪人。王纶著有《明医杂著》《本草集要》《明医问答》《节斋医论》《节斋小儿医术》等书。其中代表作为《明医杂著》,为综合性医书,能深刻反映其学术思想。《明医杂著》成书于明弘治十五年,全书共六卷。卷一至卷三为医论及杂病证治,包括发热、劳瘵、泄泻、痢疾、咳嗽、痰饮等内科病,妇产科和五官科疾病等的辨证施治,卷四专论风证,卷五论小儿证治,卷六为附方,书内每卷大多附有医案。本文通过《明医杂著》一书浅析其独特的学术思想。

1 专主《内经》治则治法,尤其重视三因制宜的灵活运用

1.1 主用《内经》治则治法

王纶以《黄帝内经》为其医之基础,极其重视《黄帝内经》中治则治法,遣方用药之道,言“盖医之有《内经》,犹儒道之六经,无所不备”[1],在《明医杂著·医论》中自述“愚按经云治病必求其本,本于四时五脏之根也”[1]。可见其学术思想受内经影响颇深。《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治病求本、平调阴阳、标本缓急、三因制宜、因势利导等基本治则与一系列治法,王纶治病亦谨遵病机,重视辨证论治,治病求本,脏腑病证按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分析用药。如有学者在研究《明医杂著》中,发现王纶首次明确提出痰的病机与脾、肾两脏相关,气血关系与痰的产生有关,治疗时根据痰之成因、病程、脏腑、虚实、痰停部位等情况辨证论治,并独创节斋化痰丸治疗老痰与郁痰[2]。因其辨痰求其本,治老痰,郁痰因势利导,故王纶的节斋化痰丸得到诸多医家认可并采用,且一直沿用至今。有学者总结发现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痰饮论列方》,引用众多医家方剂,最后一个即是王纶的节斋化痰丸,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三、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卷二、明代李梴《医学入门》卷五、清代尤在径《金匾翼》、清代沈金鳌《沈氏尊生书》卷十六均引用节斋化痰丸。国外医家亦有采用,明清时期,朝鲜许浚《东医宝鉴·内景篇》卷二引用节斋化痰丸。至民国1913年,以考正传讹药品,改革不良炮炙,订正丸散膏丹方书为宗旨所设和济药局曾经印行《痰证膏丸说明书》,内含节斋化痰丸[3]。如王纶在治疗暑病时,并不一味使用寒凉之剂,而是根据患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烦热无汗的症状,发现其病本为寒气所伤,以补阳为主,辅以解暑之法。又如王纶认为发热的原因有多种,有伤寒发热,内伤发热,伤暑发热等,内伤发热又有阴虚、阳虚发热之分,不同病因配以不同治法方药,方能治疗发热之症。而内伤发热虽有阴阳气血之分,王纶认为其本为脾胃阳气不足所致,故不能滥用黄柏,知母等药唯恐伤脾胃阳气,阴阳失调。如对冬温和时行寒疫二病,其发病因素虽均受自然环境的客观条件的影响,但冬温是“阳气反泄,用药不可温热”,时行寒疫是“阴气反逆,用药不可寒凉”,一语中的,言明病机,且提出了“疠气”治病,早吴又可一百多年[4]。

1.2 三因制宜灵活运用

三因制宜的治法在《明医杂著》中体现尤为明显。三因制宜指的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三因制宜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是一种因势利导治疗疾病的思维方式,是基于天人相应理论的具体治法。

因时制宜中的时不单指具体的时间变化,也涵盖了季节,天文,气候等自然环境变化的内容。《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5]王纶在治疗咳嗽时,治法不仅按照疾病的新久,虚实,寒热论治,更在一主方(杏仁、白茯苓、橘红、五味子、桔梗、甘草[1])基础上,结合“五脏各主其时”[5],制定治法方药随四时变化加减。《明医杂著·咳嗽》言:“春多上升之气,宜润肺抑肝……夏多火热炎上,最重,宜清金降火……秋多湿热伤肺,宜清热泻湿……冬多风寒外感,宜解表行痰。”[1]

因地制宜指的是不同的地区,因其方位,气候变化不同,地势、地形、水质、土质、饮食特点等不同会作用于人体,导致不同疾病的发生,有时同一疾病也会出现不同的证候特点,治疗方法亦不相同。《素问·移情变气论篇》言“凡欲诊者,必问饮食居处”[5],说明地理条件的不同对疾病产生的重要性。《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言“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5],更是说明地理环境对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力,而王纶亦有论述。《明医杂著·医论·异法方宜论》专门回答为何居住不同地区的人民不能常服同一类食物,如东南地区可常服椒姜等辛燥之品,西北之人却不可,因“东南之域,下卑湿热,其人腠理疏通,汗液妄泄,阳气内虚,故宜食椒、姜辛热之物,以助其阳也;西北之域,高陵风寒,其人腠理致密,汗液内固,阳气充实,不宜食椒、姜辛热之物,反盖其阳也”[1]。

因人制宜指的是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体质之人应采用不同的治法,此治法的应用在《明医杂著》中不胜枚举。在《明医杂著·补阴丸论》中论述了少年、中年、老年肾水之状,在《明医杂著·备用要方(暑症)》中描述了无病之人,行人或农夫,元气不足之人暑病的病症特点及方药。王纶不仅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更将其灵活运用,融入自己之所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有学者分析《明医杂著》中辨治小儿疾患的特点为重脾胃、重郁热、重痰与滞, 其用药具有清散结合、兼顾肝脾、寒而不凝、补而不滞、平和灵动的特点[6]。而王纶论治男性专科,强调肝肾郁火,注重脾胃为患,有别于传统的以肾虚、命门火衰的观点, 只凭经验论治[7]。

2 传承东垣丹溪脾胃阴阳,创新发展脾阴虚说

王纶医术博采众家之长,不拘泥古今方,不拘泥医家派系,治疗内科杂病虽主宗朱丹溪,亦结合李东垣学术思想。朱丹溪与李东垣同为金元四大家,李东垣为“补土派”代表,主张“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王纶在《明医杂著·枳术丸论》言:“人之一身,脾胃为主。胃阳主气,脾阴主血……近世论治脾胃者,不分阴阳气血,而率皆理胃所用之药,又皆辛温燥热助火消阴之剂,遂致胃火益旺,脾阴愈伤……脾脏渐绝,而死期迫矣。”[1]在微观层面上,将脾胃分阴阳,认为胃主气,脾主血,气血之病治法大不相同,故脾胃应分治,在宏观层面上,王纶结合《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理论,认为“土旺四季,寒热温凉各随其时,岂可偏用辛热之剂哉!今举枳术丸方,立加减法于后”[1],区别当时诸多医家单一治法用药,不随波逐流,在吸收东垣思想后对调理脾胃有所创新发挥,立加减枳术丸,随时随症加减用药。

朱丹溪为“滋阴派”代表,主张“阳长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以养阴降火为主,用药偏苦寒,以降火为养阴之法,朱丹溪为元朝医家,明代前期许多医家继承并学习了丹溪学说,如戴元礼,王履,刘纯等人,王纶亦如此,认为阴不足是咳嗽,咳血等症之因。《明医杂著·补阴丸论》言:“人之一身,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况节欲者少,过欲者多……而劳瘵咳嗽、咯血、吐血等症作矣。”[1]重视补阴,在朱丹溪已立名方大补阴丸基础上,继承创新,因不同年龄层次肾水之况不同立加减补阴丸。“丹溪先生发明补阴之说,谓专补左尺肾水也……但世之人火旺致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疾者百无二三,且少年肾水正旺……及至老年,天真渐绝,只有孤阳……丹溪先生发明先圣之旨,以正千载之讹,其功盛哉!今立补阴丸方,备加减法于后。”[1]王纶不仅继承丹溪学说的思想主张“重养阴降火”,更是加入自己的见解结合李东垣重视脾胃的思想,不独重用苦寒药降火养阴,重温化养阴,重肾水制火,更用甘温之品补中益气。其脾胃阴阳、脾胃分治的论述创新发展脾阴虚说,对后世脾阴学说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8]。

3 非独外感病法仲景思想用药,辨证论治不拘时方

王纶主张“外感法仲景”,其在《明医杂著·发热论》中记载“必审其果为伤寒、伤风及寒疫也,则用仲景法”[1],但王纶认为仲景非独治外感伤寒之病,不识温暑与内伤之证,言“仲景见《内经》载伤寒,而其变迁反复之未备也,故著论立方,以尽其变。后人宗之,传用既久,渐失其真,用以通治温暑、内伤诸症,遂致误人”[1],“仲景非不知温暑与内伤也。特其著书未之及”[1],故在书中“痢疾”“疟疾”篇等非独伤寒病的疾病中运用仲景的治病思想,如《明医杂著·痢疾》治疗痢疾时,法仲景依脉辨表里、寒热、虚实、缓急之症,采用或补,或下,或温,或急下等治法,“仲景先生云:脉沉而有力者,属里实也,宜下之……下痢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急下之……治者审焉!”[1]《明医杂著·疟疾》中辨证后或用仲景之法,或用东垣之法补中益气,治病用药灵活,“愚按仲景云:处暑以前疟发而头项痛,脉浮,恶风,有汗者,桂枝羌活汤;若恶风,无汗者,麻黄羌活汤……若属饮食所伤,用六君子汤为主;劳伤元气,用补中益气汤为主”[1]。

4 精心选择遣方用药,反对滥用峻补按图索骥

王纶在处方用药上谨守病机,精心选择遣方用药,擅长滋阴降火,化痰解郁,补气调血等法,其用药特点亦体现其学术思想,集丹溪、东垣等诸家之长,善于化裁。

《明医杂著》卷五多论述小儿疾病,如脐风,潮热,惊搐等症,其用药多消散导滞与清热之品结合、具有重视肝脾、培补元气、补而不滞、用药平和的特点。如治惊搐时治痰后泻火清神,用药以二陈汤为主,若脾虚有热痰,加白术、黄芩、黄连,胃虚生痰,加白术、麦芽、竹沥等药。如《明医杂著·咳嗽》中治疗春咳时主方配川芎、芍药、半夏各一钱,麦门冬、黄芩(炒)、知母各五分;夏咳时加桑白皮、知母、黄芩(炒)、麦门冬、石膏各一钱;秋咳加苍术、桑白皮各一钱,防风、黄芩、山栀(炒)各五分;冬咳加麻黄、桂枝、半夏、干姜、防风各一钱,不拘于单一治咳之方[1]。

在《明医杂著·拟治岭南诸病》中在熟悉岭南地理气候特点后,针对岭南地区人民的病因及病症特点,谨守病机,制定不同治法疗岭南诸疾,如“外邪既解,而病仍作,肺气伤也,用补中益气汤。若头目不清,胃气不能上升也,加蔓荆子……若畏寒冷饮食,或作吞酸,脾气虚寒也,前药更加炮姜;不应,再加吴茱萸四分,黄连二分。余各当推而治之”[1],此法不仅对当时医家有所启示,前往岭南地区官员亦学习此法,造福岭南地区人民。

王纶所处时代为明景泰至正德间,宋代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官方组织编纂书籍,其中收录许多成药制剂,且多丸,散剂,简便效廉,在民间被诸多医家广泛使用,尤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在南宋、金元两百年里流行甚广,直至其传播受朱震亨所著《局方发挥》影响,可元明清三代该书仍多次刊刻,书中用药多重用辛燥之品,后朝医家受影响颇深。但王纶在书中用药种类灵活多变,反对滥用人参黄芪等峻补之品,认为治病不应照搬前人之法,按图索骥,并不为时代所局限,且《明医杂著》中谈论不守病机,滥用峻补之品其言辞之厉,亦为警醒后世医家。《明医杂著·医论·饮食劳倦》中王纶认为虽东垣认为饮食劳倦是不足之证,方用补中益气汤,以补益为主,但提出损有余补不足,而不是一味补益,言:“饮食受伤而留滞不化,则有余矣,有余者泻之;伤饥失饱致损脾胃,非有积滞,则不足矣,不足者补之。”[1]《明医杂著·发热论》言:“凡酒色过度,损伤脾肾真阴,咳嗽吐痰、衄血、吐血、咳血、咯血等症,误服参、芪等甘温之药,则病日增,服之过多则不可治……世人不识,往往服参、芪以为补,予见服此而死者多矣”[1];《明医杂著·劳瘵》言“男子二十前后,色欲过度,损伤精血,必生阴虚火动之病……此名劳瘵。最重难治,轻者必用药数十服,重者期以岁年……又此病大忌服人参,若曾服过多者,亦难治”[1];《明医杂著·枳术丸论》言:“殊不知脾胃属土属湿,位居长夏,故湿热之病十居八九,况土旺四季,寒热温凉各随其时,岂可偏用辛热之剂哉!”[1]书中字字有力,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

5 重视脉诊,治病“舍时从症,舍症从脉”

观《明医杂著》一书,虽引用多本医书的内容,如《内科摘要》《脉诀》《外科枢要》《保命集》等书,却唯独在书中附滑寿所著之《诊家枢要》一书于卷三处,此书为脉学专著,可见王纶对脉诊的重视,并且在书中各篇处处均有体现,如《明医杂著·痰饮》中治疗痰饮病先察色诊脉,后随证治之,“必先察其病形脉症,则知所挟之邪,随其表里、上下、虚实以治之。若夫挟寒、挟虚之症,不可不论也”[1];《明医杂著·续医论·气虚血虚》记载王纶在五月治疗血虚所致发热,口干,谵语患者不仅使用四君子汤加减方更加用附子,后病愈一案,在夏季使用附子大热之品,并非因时制宜,全依脉象定方药,“愚按前论正所谓舍时从症,舍症从脉,真有定见者也”[1];《明医杂著·泄泻》中重视脉象,制定治法,“大凡诸症若脾脉弦长者,肝木乘脾土也,当补脾平肝;若脾脉沉弦者,寒水侮脾土也,当温中补肾”[1]。

6 结语

王纶的《明医杂著》一书中处处体现王纶“专主《内经》,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的学术主张。王纶治病不拘一类,涉及内、外、妇、儿等诸科病证,每卷各篇多附其治疗病证案例虽少但精,疗效显著。书中也多处体现王纶治病不拘时代流行用药局限,且对当时许多医家治病按图索骥,滥用经方不顾辨证等行为进行强烈抨击,以期警醒后世医家之心。《明医杂著》一书中亦有王纶摘录的《内科摘要》《脉诀》《外科枢要》《保命集》等书中内容,王纶独特的学术思想不仅来源于其临床经验的总结,更多的是源于在《内经》指导下灵活结合诸多医家的学术思想,博取众长,体现了中医学术的优化传承。《明医杂著》一书中每卷均有其学术思想体现,此篇不足窥其全貌,结合王纶所著其他医书进行分析总结,可对其治病特色方药进行研究,对临床治疗相关疾病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医家脾胃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避短扬长”思路开展科研攻关创新实践——许其凤院士学术思想侧记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暨樊祖荫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以周口店石英制品和丁村尖状器为例 裴文中学术思想初探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细嚼慢咽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