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路径研究*

2022-01-01 13:12哈尔滨剑桥学院宋瑞佳王惠
区域治理 2021年25期
关键词:双赢环境保护经济

哈尔滨剑桥学院 宋瑞佳,王惠

在全面建设五个文明社会的精神指导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理应为平等地位,但如何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却成为了一个问题。很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没能达到共识,持有不同的主张和意见。但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经济发展迈进全新阶段,诸多专家学者也达成了一种共识,就是倡导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从表面上看供应模式似乎是一种“折中”,但对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其确实处于最为理想的状态,但实现这一目标并非一日之功。对此本文主要围绕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展开论述,探究环保与经济的关系,分析双赢模式的内涵,最后提出了双赢模式的实施与实现路径。

一、环保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

(1)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保护。首先,经济的迅速发展更有助于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可以提高对环保事业的投入力度,让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能够协调统一。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技术越来越稳定,政府的关注点也从原本的大力推进经济建设专项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迈进,环保与经济的共赢也成为了一个摆在当下的问题,而经济的发展本身就在侧面上促进了环境保护。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水平越来越高,这也会让越来越多人在生活品质追求上更加侧重于环保健康,促进更多经济产业迎合人们的环保健康需求,最典型的便是建筑行业的转变;其次,经济水平的提高可以进一步加强稀缺资源的利用率,稀缺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一方面能够发挥更高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资源利用可能产生的污染问题;最后,在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后,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绿色贸易”成为了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主要竞争力,也是提高国际地位的关键手段,这也进一步提高了绿色需求,加快国内绿色产业的发展。(2)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首先,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关键物质基础。环境是生产物料的主要来源,从某种程度来看环境本身也是一种资源。按照大环境理论来看,土地、海洋、矿产等都属于自然资源,能够创造出经济价值;其次,环境保护能够提高生产力,助推生产力发展。人类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生存环境质量却会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以及能力的发挥,间接地对生产力发展带来了影响[1]。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内涵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本身就属于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与以往侧重于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同,这一模式更加关注经济与环保的协同并进,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共同需求及共同特性作为基础,整合两者的发展条件和发展资源,完成双赢的发展目标。双赢模式本质上属于相互参考、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的一种发展模式,环境保护中的思维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促进作用,而经济发展也能够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因此从运作机理上来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本身就存在交叉点,所以有望实现深度的融合。以目标实现的方向分析,鉴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互助互促关系,所以两个目标是可以在大局观下实现的,而双赢模式则很好地解决了以往二者之间存在的对立关系,从对立转变为合作双赢,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的一种表现。

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需要解决的遗留问题

(1)过于关注经济发展,引发与环保之间的矛盾。在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从环保和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便是消耗环境资源,换来经济的腾飞发展。其中的典型便是工业经济,工业生产引发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在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背景下,走长远可持续发展道路尤为重要,只有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才能走得更稳、更远。(2)环境治理中政府作用不明显。以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也会带来很多经济问题,这时便需要政府机构来进行协调和控制,利用政策规范来改善外部的经济问题。唯有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理念才能有效遏制环境污染的恶化,但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当地的GDP增长,在经济和环保两相权衡之下还是选择了前者。但实际上,很多情况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需要权衡择其一,完全可以实现双赢,之所以出现选择经济而忽略环保的现象,究其原因仍然在于政府职能发挥存在一定局限。(3)自然资源开发过度。虽然我国自然资源储量较为充沛,但却面临着人均占有资源量低和资源分布分散等问题,很多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城市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对水土资源以及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但从侧面上却也对自然资源带来一定压力甚至是破坏,因此面对自然资源时,存在着开发与保护的两相矛盾,而经济与环保的双赢策略或将成为突破这一现状的有效举措[2]。

四、落实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有效路径

(一)坚持环保优先、科学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指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也是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指导。对此需要将环境承载能力作为衡量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规划布局的关键基础,通过“增量一步到位,存量限期削减”要求的落实,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同步落实环境保护策略,在环境保护的大基础前提下开展经济活动。在具体实践中,应当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秉承着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导向进行联合决策,从根源上控制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此外还要关注当下的环境治理问题,增产减排与节能增效是首要的发展目标,将环境准入当作经济的调节手段之一,将环境管理作为双赢发展模式下的主要落实手段。

(二)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循环经济模式

结合新型工业化要求,全面促进“两高两低”产业的发展,也就是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加快环境污染低且附加值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发展,鼓励高污染企业不断推进技术与设备革新,进一步革新“两高一低”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产业或项目。产业结构调整也是目前需要关注的重点,针对高污染行业加强准入标准及标准的审查力度,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现代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以高新技术来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革。

(三)以科技为动力,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

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对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为强劲的动力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当前我国资源利用率并不太理想,所以加快环保型科技技术的研发,提高环保科技研究投入也是实现环保与经济双赢模式的重点要素。目前绿色技术表现出了十分良好的发展潜力,如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和无废少废清洁生产工艺、危险废物安全处理技术等,具有较强的发展空间。同时还要提高环境管理政策的研究力度,尤其是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控技术等,改善环境管理力度。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在环境保护方面也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也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黏合剂”[3]。

(四)深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目前我国具有很多资源型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虽然自然资源较为充足,但却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一定欠缺,资本技术缺乏、产品链较短、产业模式较为粗放等,导致当地经济发展存在较多阻碍。针对这些地区,实现环保和经济双赢发展模式便需要充分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取长补短,具体为:将项目组我诶基础,通过向外引进的方式不断改善本地产业的缺失,支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资源和资源优势开发作为基础,全面推进技术的研究开发和项目引进等,发展更具潜力的产业,促进产业链条的形成与发展。此外,还要重点扶持各项资本重点投向新型产业,实现投资多元化,并利用投资的多元化加快产业结构的多元化转变,从而深化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增长方式的集约化,摆脱高污染高能耗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当地经济和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五)完善环境保护体系,加强政府管辖效力

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改进环境保护的立法,构建公益诉讼机制等,通过法律的方式促使环境保护工作能够全面落实。在立法的角度加强政府公权力,促使政府公权力的充分发挥,也提高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于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加强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此外,政府机构还需要在基层民众群体中不断宣传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大力普及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动员更多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唤醒全民绿色意识。期间政府机构和群众都要明确一点,群众本身是健康生态的受益者,同时也应该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者,因此政府方面需要拓宽环保信息宣传渠道,为群众普及更多更先进的环保知识,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环保事业,将能源节约和生态保护作为一项全民自觉参与的行动。还需要大力查出执法过程中的一些违规行为,通过举报诉讼通道的拓宽来提高群众的监督力度,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和环保监督意识,自觉监督和执行环保执法,与政府一起维护自然环境权益[4]。

五、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地区依然保持着传统经济发展策略,过于侧重经济利益而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依然不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要求,也会对地方人民的生活质量带来威胁。对此需要贯彻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充分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让经济发展实现长远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双赢环境保护经济
环境保护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如何在双赢谈判中赢得更多?——读《哈佛双赢谈判课》给人的启示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德资双助 老少双赢
谋划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