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022-01-01 13:12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王珊珊
区域治理 2021年2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价值观育人

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 王珊珊

课程思政建设是“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的一项系统工程,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党和国家更加高度重视提升高校立德树人质量,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一系列明确导向,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1]这一战略举措为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好每门课程的教育育人作用,提供了重要指导。课程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组成形式和基础元素,也是育人最重要的“前沿阵地”。开展思政教育,不能脱离课程教学体系建设,需要各门专业课程挖掘和梳理其中思政育人元素实现专业课程协同。课程思政是每一位高校教育者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思政现状

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往往存在教育思路意见不够统一,缺乏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选择未形成统一的思想,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不完善等问题。在对同属艺术类学科的数字媒体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调研过程中还发现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以示范课程为主,整体滞后

专业内每一门课程都有育人的责任和任务,课程思政需要各门课程共同参与,协作配合。示范课程只体现该门任课教师个人对所教授内容与课程思政的认识与理解,由于授课教师个人能力不同,课程思政效果因人而异。课程思政不仅是一门课程全部章节之间如何体现思政元素的逻辑,也是一个专业不同课程之间如何实现课程思政的层次联系,只有通过专业内课程与课程之间思政元素的协同与互动才能切实完成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以方案研究代替制度建设

在内生动力和外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如雨后春笋,但主要集中在不同工作阶段,开展各类学习讨论和示范课程建设,缺乏对课程思政协同广度和育人深度的思考,无法系统构建课程思政体制,制度体系缺乏长效机制建设。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一)融合性原则

作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的首要原则就是融合性。融合性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内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避免在原有课程内容中生硬插入导致课程变得更加枯燥,游离于课程体系之外的思政教育很难得到学生的理解与认可现象;二是,教学设计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环节推动两者融合;三是,课程与课程之间思政元素的融合,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整体出发,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面育人,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融合成长。进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需要明确课程的学科性质和育人价值,本着融合性原则,根据学科归属和专业性质及课程教学对象设计教学内容。

(二)自然性原则

课程思政是一种隐形思政教育,通过教育唤醒学生内心的思想认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感受,更加关注学生成长的自然性,进而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课程思政需要专业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时付出更多努力,在课程环节中主动实践,深入挖掘课程中蕴藏的思政教育资源,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理念,对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进行精心整理、巧妙设计,通过教学内容唤醒学生内心的思想认同,使学生在自然教育状态下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成长,进而实现教育目标。

(三)协同性原则

作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集中体现了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理念,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优势,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及价值,如文化自信、国家认同、民族精神、价值取向等。同时具有得天独厚的协同基因。发挥专业教师及课程教学的协同合作机制作用,围绕课程思政协同教学设计,推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思政的有序进行。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指向,科学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能够在增长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增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崇高的品德修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重在彰显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而充实和拓展课程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时代性和引领性。

(一)一个中心策略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个性鲜明,加之不同的学生具有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容易出现情绪和情感的不稳定性,这就要求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高等院校作为培养未来祖国发展、时代需求、社会进步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摇篮,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核心理念,着力培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道德修养、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和终身学习意识的人才,成为高等教育者的普遍共识。以学生为中心制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将专业课程知识、能力、素养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相融合,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并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

以学生为中心挖掘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全面激活专业内部协同合作机制拟定课程思政教学计划,科学设计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强化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内知识点融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

以学生为中心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立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点和学科规律,结合学生心理,灵活选择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方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现课程知识点和思政教育的结合。

以学生为中心践行多元化、立体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动能与家国情怀,点燃学生的激情与梦想,强化意识与能力的形成。

(二)双线并行策略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需要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双线并行,同步发展。

1.专业知识方面

归纳总结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素材库,丰富教学内容案例,增加政治、文化、历史等内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加真人真事案例,宣传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弘扬勇于开拓、敢闯敢试的创业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加客观中西方文化比较内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和沟通能力。

2.思政教育方面

教师是思政教育的引导者,课程思政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自觉去实现课程,以微言大义的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合进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优化教师课程思政培训制度,建立协同备课制度,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进行研讨,在日常教学中重视自身言行规范,不断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将思政教育的核心思想融入课程教学细节中。

(三)三位一体策略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适应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掌握影视特效创作、影视后期制作、网络视频制作、互联网产品开发、网络交互设计制作及相关工具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在传媒及文化产业相关领域从事影视、网络媒体的策划、创作、制作、运营或管理的创新型专门人才。要求毕业生系统掌握通识教育及学科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发展历史、发展前沿,研究动态及创新方向;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道德修养、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等,这就要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重视课程理论知识传授、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增加体现价值塑造的课程思政内容,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担当、有用的人才。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塑造三位一体化教学。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作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功能。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价值观育人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