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改革与激发后勤发展活力研究与实践

2022-01-01 13:12北京城市学院李盟郑显松王利生蒙杰
区域治理 2021年25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北京城市学院 李盟,郑显松,王利生,蒙杰

在高校的科学发展和实施现代化工程建设中,后勤工作队伍始终肩负着服务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任务和社会责任,为高校实施现代化建设和在教学管理、教育和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勤社会化建设泛指高校后勤工作需要顺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随着我国现代化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是推动我国高等院校后勤管理制度系统改革和科学发展的必然方向。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主要目的是要将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体系融入现代社会第三产业,建立以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为组织主导、社会共同承担主体责任的后勤服务保障制度的管理体系,以有效满足现代社会的后勤需求,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它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社会资源配置由企业计划经济配置向企业市场经济配置方式转变;二是机关社会服务功能由机关事业单位相关社会功能向整个企业经济相关社会功能发展转变;三是公共服务管理方法从企业行政管理手段向市场经济配置方法转变;四是一个社会化的高校后勤管理组织这种形式已发展成为一个企业化的法人经济组织。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改革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和后勤服务的职能,将高校后勤服务从事业管理体制中解放出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通过资源整合和重组,建立政府管理、社会负责、公民支持的法人实体和市场化的后勤服务体系。实际上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的办学方式,重新改造设计计划经济框架内办学的学生后勤模式,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建立一种不仅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正常运作,又能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的后勤保障体系。基本目标是将原有的后勤服务体系与高校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全分离,实施企业经营,逐步发展成为以后勤服务管理为主的综合性社会企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分工和对外贸易投资合作的不断深化,第三产业也逐步得到了有效发展,市场竞争力成为决定其能否存活下去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传统高等院校的专业后勤所依赖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个重要原因首先是传统的高等院校的专业后勤在市场化的社会竞争日益严峻的环境中存在,后勤管理所能提供的相关产品和技术服务变得越来越多,甚至已经出现了许多质量稳定、价格低廉的后勤服务代替品,各高校后勤管理职能部门和广大高校师生都有更多的自由选择;其次,由于目前我国发展社会化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经济效益也在日益增长,因此高校中那种封闭、隔离的后勤管理服务体系难以真正进行有效规范运行和公平竞争。另外高校人群后勤消费需求规模不断增加,消费需求层次日益丰富多元化,一个稳定且消费规模较大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消费市场逐渐形成,但目前传统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核心产品和配套服务难以很好适应需求多样化和服务需求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群;三是高校后勤设备差,硬件条件陈旧,已经不能满足后勤工作的要求。与此同时后勤在社会化的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难以转变,认识需进一步提高

思想的不够解放,主要体现在对后勤制度管理改革未来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其制定长远目标的认知上。后勤管理服务本来也就应该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但是其实由于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我国计划经济的政策限制,有的担心进行改革会大大增加学校全体师生和员工的各种经济负担,片面地以为深化后勤服务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后勤挣钱,因而求稳怕乱、等候观望;有的只是单方面不断强调如何有效加强后勤服务管理,思考如何提供免费的优质服务的后勤;有的则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认为不需要改革,他们的后勤服务一直保持正常。当然,这也与高校后勤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加之高校后勤人员存在多个层次,不同层次人员之间的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大相径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高校对后勤社会化的认识仍待进一步提高,“等靠看”的想法依然存在。“等待”是指等待上级的指示和命令;“依靠”是指靠学校做决定;“看”是指观察正在实施改革的高校机构的情况,这肯定会影响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步伐。

二、政策不到位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一项广泛而有力的政策,国家有相应的资助政策和措施。然而,这些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比如资产的定义和使用、员工的退休、大型设备的投资和管理、利税的支付和分配等,也可以说在很多方面还没有规律可以遵循,后勤社会化的改革还有待观察。

三、经营受限制,规章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高校后勤与高等学校企业存在明显的企业行政合作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校后勤企业市场经营管理的发展活力。当前高校后勤事业社会管理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普通高校后勤管理权利不够明确。

目前,高校后勤管理公司仅依法拥有部分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权,而没有对其他生产经营主体资产的全部财产权、所有权和固定收益权,对依法赋予高校后勤管理公司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严重限制减少,由于公司产权模糊,权利、义务、利益之间没有明显区别,经常出现所有权者与管理者错位的特殊现象。产权的明晰界定是当前我国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工业后勤装备企业经营治理法律制度的第一步,产权的模糊是当前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展缓慢的最根本原因。对于高校后勤的产权归属,大多数高校都采取回避的态度,等待具体政策的出台。造成产权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超出了高校自身可以解决的范围。由此可以看出,贯彻推进新的后勤保障制度面临着许多困难。为此,在贯彻落实高等院校新的后勤保障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实践过程中,应该主动地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争取资源,改善服务条件,不断提升保障能力。

近年来,高校在后勤体制改革和发展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一直是有目共睹的,其为推进全国各类高校深化改革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支持。我们看到后勤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同时,也明显感到高校后勤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高校后勤要想不断向前发展,达到经济效益和为高校提供优质服务的双赢局面,就必须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之路。既要在建设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方面创新,又要在制度层面、操作层面不断创新,通过创新推动高校后勤的科学发展。

(一)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

引入国内外先进成熟的后勤管理经验、技术与方法,这也是高等院校后勤集团在进行管理创新时提出的一条重要路线。高校的后勤如果想要发展为一流的服务型企业,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自主创新的能力。

(二)树立员工的创新意识,重视员工的培训

后勤创新无小事。我们想要做到独立自主地创新,就要具备独立自主创新的意识、独立自主思维和独立自主创新的技术。高校的后勤工作繁重而复杂,可以创新的地方数不胜数。后勤工作人员数量庞大,如果能够充分调动每一名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将会有大量的后勤工作创新成果出现,同时,这些创新方法也一定能够为企业所用,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例如餐厅工作人员如果能够定期记录哪些菜品销售量最大、哪些菜品销售量最小、大学生普遍喜爱的菜品口味有哪些,找出其中的规律,改进食堂的菜品供应,就一定能够有效地提高餐厅的经济效益,这就是一种后勤工作创新。

(三)打破旧观念的束缚、打造双赢局面

在旧的观念和体制下,后勤员工的创新意识淡薄,认为创新与自己无关。还有一些员工内心存有保守、不敢出头露面的心理。然而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后勤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企业化,要求每一名员工都要创造自身最大的价值。对于后勤员工来说,收入是他们努力工作最重要的动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能者多劳,我们要鼓励后勤员工做好本职工作,培养创新意识,通过不同层次的奖励机制来增加员工的收入,让高校后勤创新和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互动的、良性的、双赢的增长趋势。

四、结论

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实现后勤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高校原有的后勤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管理模式导致高校后勤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僵化,最终制约了高校自身的发展。新形势下,高校物流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物流管理和物流运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有效选择市场上好的社会资源供我使用,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为高等院校科研与教学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后勤支持。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煤炭企业后勤创一流对标管理研究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高校后勤基层党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发挥
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及其原因初析
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能力生成探究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浅谈高校后勤餐饮成本管理与控制手段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