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中医类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2022-01-01 13:12山东现代学院苏昭王海燕
区域治理 2021年25期
关键词:中医药思政教学内容

山东现代学院 苏昭,王海燕

2019年,教育部与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主要是推动“新工科、新医学、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新医科的提出也给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既往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到现在以维护与促进全民的健康为主,因此发挥中医康养的优势,与西医精准治疗的优势,使全民的医疗健康有坚实的保障。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中医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进一步探索与变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希望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健康成为衡量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在“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工程”的大健康医学模式下,现代医学和医疗事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医务人员,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成为炙手可热的学科专业。自疫情爆发以来,众多的大学生看到了医务工作者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更加倾向于选择临床医学专业,希望日后为社会作出一份贡献。面对社会对健康的需求以及医学人才培养新时代的要求,医学改革需要培养一批更适应社会发展的医学专业人才,及要将中医和西医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的一批专业人才[1],为我国实现全民健康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过程当中,主要注重西医临床课程以及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而中医类课程教学内容相对较少。本研究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1281名学生进行调研,收集学生学情信息,了解学生对中医类课程的真实需求,基于学情对中医药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次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象为临床医学专业2016级、2017级、2018级、2019级这四个年级的学生,总计人数1281名,发出问卷1281份,收回1275,有效问卷1275份。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兴趣及态度、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涉及阴阳五行学说、养生保健知识、针刺技术、灸法、推拿技术、拔罐、刮痧、穴位常识、中药常识、方剂应用、《伤寒论》《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药课程的内容,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选择。

二、调查结果

经调查问卷分析,71%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中医类课程感兴趣,但因日常临床课程内容较多,无法拿出较多时间去专注于中医课程的学习;65.2%的学生认为没有掌握正确的中医学学习方法;9.5%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枯燥,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6.6%的学生认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认为西医课程就可以满足日后临床的需要,没有中医类课程的需求。对于中医类课程的内容,91.5%的学生选择针灸,85.2%的学生选择拔罐,51%的学生选择推拿,86%的学生刮痧,3.4%的学生选择中医基础理论,75.6%的学生选择中医养生保健知识,51.4%的学生选择中药常识,23.1%的学生选择方剂应用。

三、讨论

通过本研究调查发现,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大部分倾向于中医操作技能强的教学内容,例如刮痧、拔罐、针灸,而对于晦涩难懂的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理论选择的学生较少。在本研究中还发现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类课程内容需求多,但介于临床课程学业任务较重,无法拿出较多时间去学习中医类课程,因此,导致中医类课程授课质量差,操作技能掌握差。同时,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因此,为使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齐头并进,探究中医类课程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简化中医类抽象基础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对于中医类课程浓厚的兴趣十分重要,有的同学会因为阴阳五行等基础知识难懂而对中医产生偏见,那么教师就在授课的同时,应当多增加临床案例,将课本枯燥的语言变成有趣味性的语言,更好地方便学生理解。如,在五行学说当中可延伸为世界万物。脾为例,脾胃作为人体的消化器官,吃的东西都可以受纳,在自然界当中就跟土壤的性质相似,可以承载和受纳万物,土壤的颜色大部分为黄色,因此,脾胃对应的五行的颜色即为黄色,在食物和中药当中黄色的,多数入脾胃经,如熟地黄、南瓜、玉米、小米等等。既可以将概念讲清楚,也方便学生理解,更联系临床实际。

(二)增加中医临床操作技能的学习,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对于临床医学的学生,以后在临床操作当中拔罐、刮痧等这些基本技能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在中医类课程教学当中应当着重讲解中医基本技能的操作,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更有益于以后临床实践。在日常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进社区、进敬老院等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既增加与人的交流能力,也可力所能及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寒暑假中组织学生进行诊所、医院科室见习,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三)场景及实物教学的应用

在学习中医诊断、经络、中药等课程内容的时候尽可能应用实物教学,比如针灸模型、真实中药标本、大型的舌诊脉诊仪器、真实的就诊环境及场景[2],让学生在场景和实物教学中感受中医的魅力。多去看,多去积累是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对于中医类的学习也是如此,中医传统典籍中有数量巨大的医案,教师可在教学过程当中将医案的场景还原,让学生扮演,看完就诊过程后,学生分小组讨论医案,既可以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提高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参与度。

(四)中医经典文化的背诵及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应多组织学生进行中医经典文化,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内容的学习及诵读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形成学习竞争力,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在荣誉和利益的双重驱动下,更加自主地去学习中医药课程。

(五)教学中应用角色转换

课前布置好学习任务,分学习小组,轮流让学生来到讲台前,与老师角色互换,给同学们讲解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能力及学习效果。

(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

从疫情以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现在教学的流行趋势,应用超星、云班课、智慧树等线上平台,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建课情况选择不同平台。每节课之前将本堂课相应的授课资料上传,如学习任务、预习的视频及文字材料、预习效果评估如习题等上传至平台,学生在授课前即可预习本堂课的内容。通过线上课程,平台也可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及时监测,比如上课到课率,上课抢答情况,小组学习交流情况等,在课程结束之后,可在平台上发布相应的课后练习及操作视频,方便学生在课后复习、练习,及时巩固。同时,在阶段性学习结束之后,可在平台进行检测,可及时掌握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反馈,同时,线上平台当中还可以分享其他院校的优质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加大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自疫情爆发以来,党领导人民积极抗击疫情,书写了一部鲜活的爱国实践题材的史诗,而中医药在本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成为中国抗击疫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在阻止轻型、普通型的患者向重型、危重型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举两组数据: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应急专项,对10个省市1261名服用“清肺排毒汤”的患者临床观察显示,没有1例轻型患者转为重型,没有1例普通型患者转为危重型。二是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了564名患者,这些患者都是轻型和普通型的,也同样没有1例转为重型和危重型[4]。由此可以看出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增强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药的认同和归属感,增强了专业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对于课程思政的内容并不是简单地将内容插入到专业课堂,而应当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知识点,并结合自身课程形成体系。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众多的名人事迹是课程思政的主要来源。在日常教学中从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渗透思政的内容。(1)教学方式的思政改革。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单一,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思政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5]。现阶段教学方式从课堂教学已转至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方式,为学生能展示更多的影音资料,教师应用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增强了学生预习、学习的能力,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更好地将课程思政内容渗透,极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2)教学内容的思政改革。教学内容上,授课教师应在日常生活及教学中积累思政素材,不断汲取新的思政内容要点。授课教师大多为临床工作者,因此,将自己临床当中的医案及现实当中发生的医患之间的故事,加入到课堂授课当中,树立高尚的医德,建立较强的职业责任感,使学生内心充满崇拜及向往。

(八)5G智能教学的应用

5G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帮助,危急重症、疑难杂症不用天南海北寻医问药,通过互联网可方便进行会诊,更有智能机器人可远程操控进行部分手术操作,这也为需要临床实践专业的学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在中医类课程教学中利用5G网络进行日常会诊、技能操作的直播,通过虚拟仿真的舌诊、脉诊、推拿模型进行训练,将特殊脉象用电波记录等都将成为教学的常用手段。学生坐在教室里即可学习到中医临床的相关知识及技能,同时将关爱病人、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等思政内容更加深入地渗透到课程学习中。基于本文的研究,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医类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当中,要充分了解学生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争取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精心安排课程,将课程思政内容渗入到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升授课质量,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优秀的中西医临床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中医药思政教学内容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