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2022-01-01 13:12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张鑫方天宝王代娣王丹
区域治理 2021年25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机制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张鑫,方天宝,王代娣,王丹

一、引言

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各部门要做到协同联动,强化各部门责任落实”。高校人才培养理念落后、培养形式单一、管理制度保守、资源投入仍不到位,高校任课教师与学工干部的工作存在分离,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导向仍不够聚焦,协同育人体系仍相对滞后。在智慧教育背景下,互联网中的教学资源具有共享特征,为培养智慧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强大的知识储备,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通过智慧教育,可以突破时空界限,更便利地获取教学资源,并对课堂上教师教学状态和教学态度进行全程跟踪、分析、调整和决策。此外,协同智慧教育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自主学习真正成为主要学习方式。在智慧教育的课堂上,师生之间能够实现自然且生动的课堂互动。目前,协同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很好地契合了智慧教育的理念,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

二、理论阐述

(一)供给侧理论

伴随市场扩大供给,转变为侧重于优化供给结构、改变以往政府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绝对的主导和支配地位,提高供给质量,释放经济主体活力。发挥学校和社会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孙艳丽认为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提出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教育服务等相应对策,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同性发展[1]。李玉华通过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外在与内在逻辑,提出重筑大学格局、重塑大学精神及重建大学治理结构三大改革路径[2]。

(二)协同机制理论

协同理论的创始人哈肯提出,“协同学是通过协调合作发现结构中的普遍规律,最终形成的整体模式的科学。”[3]协同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系统间是相互关联且相互合作的关系,各子协同系统会因外生因素的作用或物质聚集态达到临界值时出现恰当的协同效应,最后各系统会在混沌中趋于某种稳定的结构[4]。

三、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一)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耦合度不高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高度专业化的模式展开,未形成开放型的综合育人环境。首先,多数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以学院为单位开展教学,培养课程的内容更趋于高度结构化,对市场在人才需求方面的感知力较弱,致使高校毕业生在市场需求方面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缺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其次,高校人才培养尚不能根据市场的发展需要而拟定较为规范的人才培养标准,不能系统性地从类型的角度去对人才培养提出结构性要求,面向市场需求的教育能力和培训建设较为滞后。需要强调的是,因当前劳动力市场信息供给机制不匹配,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企业市场未能及时将供求信号反映出来,未能积极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机制中。

(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整合度不够、同质化严重。因此,反映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度不够,主要体现在高校教育观念的滞后性,教育教学方法的固定性,师资队伍建设的薄弱性等方面,比如高校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任课教师不能充分利用数字新媒体手段去调动班里学生思考热情和头脑风暴,不能巧妙而又熟练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成效一般。

(三)高校人才评价体系统筹不足

高校育人评价体系统筹不足,在高校人才培养管理评价中多以专业课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等其他的一些主体,这样就使得评价过于片面。同时,育人评价方法上也较为陈旧,定量评价法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为了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应该从整体思想考量,激发教师及行政人员的协同效应。在高校育人评价体系中,运用定性定量评价法的同时,多采用“质”的研究范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形成高等教育育人的最大合力,产生一种教育最优化的结果。

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举措

(一)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人才体系

为健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首要目标应该通过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可以实行更具竞争力的“引智”制度,加强资金投入吸引海外人才、国内高质量人才,共同培养劳动者的素质、提升劳动力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为市场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建立校企联合培养试点,改变学生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教育质量的改观。

(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优化教育结构

政府应进一步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同时政府还应在政策和财力上对高校提供支持,在教师队伍培养、高校教育教学投入、科学理论研究、国际交流合作及优秀文化传承等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当然,直接的经费供给可能会在短期内取得快速发展,但是长期会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匹配,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一方面应健全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资助体系,高校与社会合力兴办教育;另一方面,政府应对教育结构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从资源配置纵向的层级关系及横向的类型关系两个维度考虑互相关联与互相衔接,达到优化教育结构的目的[5]。

(三)推动高校制度文化创新,营造良好氛围

要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治理体制改革,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首先,高校需深化教育治理体制改革,遵循“管办评”分离的原则,共同形成政府合理管理、学校自主办学及社会协同参与的教育治理体系,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其次,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文化创新需要依托创新学风建设、人才培养及产学研对接机制等方面。在学风建设上,高校应树立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学风,为孕育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文化创新打下基础。在人才培养上,可以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成功经验改革高校学习与科研模式,通过“互联网+教育”模式构建协同创新的教育体制。在产学研对接机制上,高校应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提高科技成果应用实际的转化率;最后,高校需要提高政治站位,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政治道德素养,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培养创新型个体。

(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创新协同机制

第一,需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完善导向平台,在高校育人机制方面起到执行和协同的重要作用。既要加强整体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也要组织各级学院、各部门层面间的配合引导,充分调动各种要素及资源,减少高校育人机制的盲目性,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共同形成教书育人的工作格局。第二,需做到运行与监督协同建设。要完善运行的机制,校级层面需要明确人才培养机制的主体,制定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共同开展高校育人教育和实践工作。第三,需做到教育与接收要协同建设。学校各部门需重视教师教学与学生接收机制的协同,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必须承认,要切实把握好教学和学习这两个主体,高校教师既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生的最近发展进行合理设计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总结

在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占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和根本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拥有更多的自由度、自主权和参与度,教师要根据新的教学模式,重新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更智慧的教学手段、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高效学习和深度学习。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形成性和过程性评价,要学会熟练使用网络生成的数据对学生进行记录、监控和分析,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管理。高校应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课程或专业,可以建设一批特色课程进行资源共享,通过在线平台推向社会,让更多的学习者学习,充分发挥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学院应建立内外结合的两级人才培养协同激励体系。通过各种培训激活教师们内在的积极性、责任感和成就感,让他们愿意探索并实践新的教学模式。此外,可采取增加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数、统筹项目经费、提高工作量系数、职称评定加分等措施实现外在激励。另外,高校的教师协同效应发展要顺应智慧教育发展趋势,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培训、交流、咨询等服务工作。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充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各高校要深刻理解智慧教育的意义,积极探索并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机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
皮革机制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