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失独老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2022-01-01 13:12广东工业大学赵璐瑶
区域治理 2021年25期
关键词:养老院养老群体

广东工业大学 赵璐瑶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但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更多以“社会问题”的身份走进公众的视野。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正逐步迈向深度老龄化社会。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老年结构及养老服务体系面临重大挑战。面对肆虐的疫情,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世界疫情防控提供了中国抗疫模式。尽管患病死亡主要集中在老年群体,但不容忽视由于工作强度大、不幸感染等造成的中青年群体死亡。中青年死亡群体父母基本丧失再育功能,失独老人群体也会因此壮大。较之普通老年群体,“失独老人”在庞大的老年群体中存在度较低,享受普遍养老照护服务的同时,其自身特有的生理、心理、经济、发展等问题得不到特殊关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交汇,疫情防控常态化与老龄化加速将是“十四五”时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随着失独家庭数量的持续增长,在中国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的同时,着重关注失独老年群体长期照护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社会支持是实现失独老人养老的有力保障

失独家庭是对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的简称,关于失独群体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概念。本文将失独家庭界定为女方年满49岁,夫妇二人只生育过一个孩子且目前无存活子女的家庭。失独老人即上述失独父母年满60周岁。服务对象的改变都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支持网络中,是宏观服务与微观服务的结合,并施以社会工作者的影响。韦尔曼运用因子分析法,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和陪伴支持五项。贺寨平(2001)认为个人的社会支持网就是个人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维持日常生活正常运行,能借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的社会网络。[1]程虹娟(2003)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归纳,即社会互动关系、社会行为性质和社会资源作用。[2]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冉文伟(2015)主张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多主体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3]张翰罡(2019)在上述基础上提出充分发挥市场活力,引导市场力量参与失独老人长期照护体系建设。[4]斯琴格日乐(2017)则从制度取向、社区照顾、医疗保健、物质支持、精神慰藉、心理调适和社会救助方面切入,并提出失独老人自身的独立是长期照护的关键,政府与社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帮扶力量。[5]

综上所述,独生子女家庭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腾飞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在其遭受重创时,社会各界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扶。多主体、多领域构建失独老人社会支持体系,一方面能够满足服务对象不同类型的经济帮扶和精神慰藉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靠、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终”的目标。

三、失独老年群体现状

(一)物质无保障

在中国,子女供给是大多数无收入长者的唯一经济来源。随着失独父母步入老年,逐渐失去经济独立性,由于唯一孩子的缺失,其家庭经济来源也逐渐丧失,不得不依靠国家给予的扶助。若独生子女因疾病去世,失独家庭更将面临因高昂医疗费而负债累累。目前国家关于失独老人养老体系建设缺乏较为完善的、全面的顶层设计,仅仅依靠地方力量,难以保证失独老人养老资源的公平性。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扶助金差异在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尽管各地扶助金标准有所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物价飞涨,老年人健康消费增加,扶助金额仍可谓杯水车薪。加之申领程序复杂,失独老人不到万不得已难以接受子女死亡作为代价换来的扶助金。

(二)情感无寄托

唯一子女的离世,往往会使父母陷入悲痛与自责,常被失败感、自卑感、恐惧感环绕,进而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在失独家庭中,夫妻双方是彼此的依靠,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去世,对另一方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另外,若夫妻中一方长期沉浸于悲痛、自责无法自拔,另一方将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在此情况下,极易出现一方为摆脱阴影、缓解压力而疏远家庭或摆脱家庭,这将对另一方造成更大伤害。随着年龄的递增,担心手术无人签字、百年之后无人送终等都会加重失独老人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失独长者安度老年生活。目前,国家扶助政策大多停留在物质层面,较少涉及心理层面。

(三)养老照护无着落

我国推崇“家庭养老”,主要包括生活照料、经济供给和精神慰藉等。子女养老功能丧失后,失独老人承担着较高的养老风险。目前我国长年照护服务尚不发达,社会福利院只对城市“三无”老人进行接收,此时养老院成为较多失独老人的选择对象。公立养老院床位供应不足,且尚未提供专门针对失独老人的绿色通道;私立养老院价格较高,服务难以规范。除此之外,养老院为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在入院时大多要求监护人签字,身边亲朋好友大多也不愿承担不必要的风险为其担保,这对失独父母而言更是一重打击。失独老人为使自己尽量忘却失去子女的痛苦通常选择远距离外出,尽量减少与亲友、邻里等的接触,以此逃避现实,这使社区居家养老在对失独老人实施过程中同样存在障碍。

四、失独老年群体长期照护发展取向

(一)从顶层设计走向具体落实

福利性养老是失独老人的基本权利,面对失独老人养老问题,首先是国家态度,其次是政府作为。第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失独者数据库。通过调研明确失独老人亟待解决的养老需求,为地方开展失独老人长期照护提供明确指引。第二,借助社会力量弥补政府福利资源的不足。一方面,号召全社会关注失独群体,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另一方面,鼓励企业等设立失独养老基金,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发动社会资本力量解决失独养老资金难的问题。第三,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厘清养老服务供给责任。鼓励私立养老院进行同样改革,并对失独老人进行费用减免。将政策的检查与评估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对重要内容的落实进行重点检查,避免执行偏差。

(二)增强自我养老能力

第一,发展时间银行。首先,完善制度规范,确保各方利益。在试点范围内能够正常运行,在法规保障的加持下,推行至全国,使更大范围的失独老人受益。其次,加强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计量标准,精细软件操作,融入只能信息技术,确保软件可行性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智慧养老。再次,加强社会公众认知度。通过大众媒体进行宣传,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最后,鼓励失独老人积极参与。使失独老人对“时间银行”产生正确认知,鼓励其在身体健康之时利用空余时间进行服务、积累时间。第二,推行以房养老。首先,转变失独老人对“以房养老”的认知。失独老人大多没有世俗的遗产压力,主动介绍以房养老相关政策措施,为其提供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其次,对于已经接受以房养老的失独老人,在其经济压力得到缓解的情况下,鼓励其离开属于的生活环境(售房反租①以房养老模式除外),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重新开启新生活。

(三)优化失独老人精神援助社会支持网

第一,建立社区支持系统。失独老人的非经济援助依靠政府直接提供服务是不现实的,更多是社会力量的参与。首先,政府应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失独老人精神关怀项目,通过购买相关服务的方式确保社会组织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搭建失独老人线上+线下沟通平台,在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中共同养老。再次,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打造“专业+志愿”的服务队伍。第二,建立失独老人专门养老院。首先,完善失独老人入院担保制度,减轻失独老人入院顾虑。既可委托代理机构,又可通过政策文件的形式委托失独老人专门养老院作为失独老人的监护人,为其担保入院。极大降低失独老人随年龄增长的家庭照护压力,解放精神,享受晚年生活。其次,改进传统养老院养老方式,使失独老人抱团取暖。政府不应将“抱团取暖”解读为“抱团闹事”,而是鼓励具有相同命运的人互诉衷肠,将自身从失去孩子的痛苦中抽离,积极融入新的社会生活。

五、总结与反思

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家庭小型化趋势不可避免,严格一胎政策所积累的问题已逐步显现,失独群体老龄化成为全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老年生活中,丧失唯一子女决定了失独父母在养老过程中缺少了重要的支持力量,极难承担各种重大社会风险。失独家庭养老已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为避免失独老人被边缘化,乃至沦为社会底层,社会各界应加强对该群体的关注与帮扶。总的来说,在失独老人养老过程中,物质保障其基本生活,精神健康和养老照护保证其生活品质,如何解决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失独老人养老问题改善的关键环节。尽管学术界对于失独群体已经展开研究,但失独老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探讨落后于实践需要。就上述问题,本文提出时间银行、以房养老、失独老人专门养老院等新型养老模式为失独老人养老体系建设构建了美好的蓝图,如果能够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其能够有效、稳定实施值得期待。

注释

①“以房养老”在中国的时间大致可分为:租房置换模式、售房返租模式和养老按揭模式。

猜你喜欢
养老院养老群体
养老生活
日本Sakuragien-青森养老院
This 11?year?old student brings joy to seniors one wish at a time 11岁学生助梦养老院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In My Next Life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