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对人居环境的影响研究

2022-01-01 13:12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席慧
区域治理 2021年25期
关键词:人居土地利用土地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 席慧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就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类型发生了变化,当人们在河流周围筑上硬化地表后,汽车尾气、大气降水都会排到河流中,会使河流发生污染,如果人们在河道筑建大坝后,河流就会被阻断,影响鱼类洄游和产卵,使得水体恶化等。人居生活环境指的是包括城市和乡村在内的所有整个人类社会聚居地及其生活环境。当前,全球就业人口迅速增长造成经济压力,人居生态环境不断出现恶化,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因土地利用而间接产生的各种生态环境危害问题日益突出,当今人类的一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都必须直接落实到各种土地利用上来,都必须直接或间接通过各种土地利用来加以实施[1]。因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而可能导致的农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大多与农村土地综合利用不足有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类土地需求的日益增大,土地开发资源利用压力也日益突出,进行土地开发利用而直接产生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加重。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土地资源退化。泛指促使土地利用资源退化质量的不断降低,而促使土地利用资源的退化质量通常也都是以其中的生物利用生产力降低来进行衡量的,因此,土地资源退化也就是指促使土地资源生物利用生产力的质量降低。根据我国退化地的性质,可将我国土地上的退化性质分为自然水土退化流失、风沙退化侵蚀、物理性质退化和生物化学性质退化四种主要类型。

(2)土地质量荒漠化。它是山区土地质量退化的一种,它不是单指一般的山区土地质量退化,而是泛指在脆弱的原生态环境下由人为协同活动或者过度协同主导的、山区土地质量的全面和实质性退化,以及用于经济发展的土地人口大幅减少的退化过程的有效控制,是由人为和社会及自然综合影响程度的协同下降造成的。

(3)林地和天然草地利用面积锐减。森林、草地等自然生态保护用地覆盖面积的锐减无疑是目前全球重大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中最为严峻的一个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全球自然资产的永续存量,而且可能会给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体系带来最为致命的经济伤害。

(4)土地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是指各种有害性的有机物、污染物通过不同的水处理方式直接排放进入草地土壤并在草地土壤中持续生长和积淀,从而直接破坏草地土壤生物系统中各种群体的生态结构及其组成,破坏草地土壤结构[2]。当其土壤生物群体数量日渐增多,超过草地土壤自我调节的能力限值,便可能会直接致使草地土壤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土地环境动态生产力随之急剧下降。土地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大致可分为:石油化工和煤矿业有毒化学物质污染、重金属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农药和其他化学有机物质等化学物质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和微生物污染、酸雨、核污染等二十余种类型。

(5)生物资源多样性快速出现丧失。生物资源多样性是大自然恩赐予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财富,人类也只有依靠保护地球这一得天独厚的天然生物资源多样性自然资源,才能够得以自然产生、存在和持续发展。但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不合理的海洋土地开发利用正在迅速严重破坏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使众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生物资源多样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逐渐消失。

二、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重要性

人居生活环境研究是现代人类自然生存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活动场所,研究人居生活环境,可以深刻理解现代人类自然人居生活发生和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构建和创造符合现代人类生存理想的自然人居生活环境。希腊建筑和城市规划学家Iadoxiadis在20世纪中期首次发起了“人类殖民地科学”,指出这是人类按照一定的潜规则设计和创造“人居环境”的一种方式。在中国,吴良镛先生于1993年首先明确提出“人居环境”科学概念,并根据中国国情重新界定了人居生态环境的基本涵义,推动了中国人居生态环境科学知识体系的初步形成与应用发展[3]。

营造宜居宜业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实现对国土空间的高水平治理是各国空间规划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现代建筑城市规划技术出现的主要技术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改善人居住的环境。如英国制定了城市建筑的日照间距、人口居住密度、基本卫生设施等基本标准。此后,城乡规划对整个城市区域人居生态环境的管控逐步从具有应急性质的控制方式转向了具有着可预见性的城市规划政策引导。当前,主要发达国家的城市空间规划十分注重“以人为本”,将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作为空间规划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如荷兰宪法规定,政府等其实施规划的主要职能就是为了保持整个国家的生态宜居性。

长期以来,我国在推进国土环境空间资源开发与规划城乡建设中普遍存在重农业生产、轻人民生活的政策导向,忽视了国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城乡规划、土地综合利用体系规划等主要内容是为了应对快速发展工业化和新城镇化的巨大现实发展需求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矛盾,重点做好新城区规划建设、农用地扩容规划、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产业融合发展、耕地资源保护等工作。“见城不见人”“见地不见人”成为对上述特殊现象的生动具体的描述[4]。

当前,我国已正式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从经济需求驱动角度看,按照马斯洛经济需求驱动理论,人们将在满足物质温饱需求生存后将逐步进入追求享受高品质健康生活的全面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从技术生产驱动角度看,经济快速增长驱动模式由生产规模扩张型向技术创新生产驱动型模式转变,城市和工业区域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源于依靠各类专业人才的技术创造力与社会凝聚力,人居生态环境则一直是城市吸引各类人才的重要驱动因素。面对城市国土利用空间规划开发管理模式和城市空间环境治理市场需求的深刻变化,新经济时代的城市国土利用空间规划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人居生态环境治理,充分体现满足广大人民在保持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对人居环境的影响研究

城市作为社会经济与环境交互作用产生的复杂系统,它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众多福祉,也改变了其复杂空间形态和地表覆盖结构,造成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剧烈变化,严重威胁着居民健康和生活环境。因此,在当前人口高度集聚和城市化快速蔓延的十字路口,探究人居环境对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

(一)城市化建设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也使其面临了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公共服务产品和社会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等诸多的“城市病”。总体来看,人居生态环境优化质量并未随着农村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城市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村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实现同步发展,而是面临着城市化威胁人居环境的巨大挑战。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人居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管理效果显著,但仍然面临如何保护环境、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效率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和重大挑战。优化人居生态环境服务质量,发展新型城乡功能统筹、布局合理、可发展持续和谐的体现中国地方文化特色的新型城乡整体人居生态环境,走以人为本的中国地方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加快促进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升级和经济社会和谐稳定进步、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点。

(二)植被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植被过少、建筑太多会引起城市热岛效应,城郊温差越大,城市建筑、交通、工业及生活产生的废热越多,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影响越大[6]。

所以要增大城区绿地和水体面积,减少排放、合理进行城市规划等,有效降低城市热岛强度。同时积极参与推动城市水体降温降水综合治理措施在我国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包括持续增加城镇水体和城市植被层的覆盖、采用低强度反射材料建筑城市表面、构建城市通风排水廊道等,改善人居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人居环境有着巨大影响,比如城市化过度发展、植被绿化过少等都会影响人们的居住环境,所以要进行土地利用合理规划,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人居土地利用土地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GIS⁃Logistic回归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我爱这土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