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旅融合发展下公共图书馆如何创新读者服务
——以重庆市璧山区“图书馆+博物馆”项目实践为例

2022-01-01 13:12重庆市璧山区图书馆刘晓钦
区域治理 2021年25期
关键词:大圆藏品山区

重庆市璧山区图书馆 刘晓钦

文旅融合发展3年来,广大市民带着对“诗与远方”完美结合的憧憬让文旅融合这一概念持续升温。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分,以其独具特点的建筑外观、丰富的文献资源一直是城市的文化地标和市民的学习交流中心。在文旅融合发展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该如何抓住机遇、利用资源、叠加旅游功能更好地顺应潮流和服务读者,成了业界不断探索的课题。2020年5月,重庆市璧山区图书馆新馆全面开放运营,在区委区府关心重视下,在区文化旅游委指导下,距离璧山区图书馆25公里外的重庆大圆祥博物馆走进图书馆,从此开启了璧山区图书馆文化旅游融合下服务读者方式的探索。笔者现将项目实践经验梳理总结,以期抛砖引玉,试与大家共探公共图书馆服务读者新思路。

一、“图书馆+博物馆”项目基本情况

(一)璧山区图书馆基本情况

璧山区图书馆位于璧泉街道双星大道,国家一级图书馆,建筑面积25100平方米,地上地下共6层,设有展览区、读者休闲区、数字体验区、亲子阅览室、少儿阅览室、中文图书(期刊)借阅区等20个功能空间,设计藏书135万册,阅览座位2000余个,整个建筑风格简朴大气,人文气息浓厚,室内设计以竹简为母题,干练的原木线条搭配玻璃幕墙展现出统一而又通透明亮的室内效果。

(二)重庆大圆祥博物馆基本情况

重庆大圆祥博物馆位于璧山区健龙镇新石村,在原天福碗厂遗址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占地50余亩,2013年4月建成投用。博物馆主要设置有门窗匾额馆、石雕艺术馆、佛道造像艺术馆、精家训字板馆等8个藏馆。博物馆堆放式展陈川渝民俗文化相关建筑构件、石雕木雕家具、匾额等,同时也收藏有汉砖、佛像、石版画等民俗文化藏品,另有抗战以来相关画像画册、报刊等内容。共有藏品10万余件。

二、“图书馆+博物馆”项目合作背景、理念及机制

(一)合作背景

2020年,璧山区图书馆新馆作为全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确定了在5月全面开放投用。因其建筑面积大、装修设计颇具特点而在建设过程中就备受社会关注。那么在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如何最大化发挥璧山区图书馆功能,既为市民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又能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也让区文化旅游委和区图书馆一直在思索。

彼时,距离新馆25公里的大圆祥博物馆却因规划管理、价值挖掘等问题造成运营困难,正在向区相关部门汇报,并报送了《博物馆现状和请求解决的问题》报告。经过相关部门慎重考虑和广泛调研,最终形成了《支持大圆祥博物馆运营发展的报告》并呈区委区府,区委区府研究后同意从“盘活馆藏精品、精选藏品运用于城市和景区建设、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等方面适当支持大圆祥博物馆运营发展。其中“盘活馆藏精品”意见里就明确了璧山区图书馆新馆是展示大圆祥博物馆馆藏精品的重要窗口。

(二)合作理念

璧山区图书馆租借大圆祥博物馆藏品,以璧山图书馆新馆为窗口展示古代儒生有关文人物件和文化场景,同时在图书馆功能上叠加文化旅游功能。

(三)合作机制

经费来源——璧山区图书馆租借大圆祥博物馆藏品经费由区财政预算解决。

合作方式——璧山区图书馆提供场地,不能改变藏品用途。大圆祥博物馆负责租借藏品,并负责藏品运输、安装、撤展、修补(排除人为破坏因素)等事项和相关费用。

展示方式——实物展出,所有藏品均可供市民读者欣赏和触摸体验。在不影响、不破坏璧山区图书馆现有馆舍条件基础上,室内外均可布展。

采购方式——由璧山区图书馆在重庆市政府云采购平台上采购服务。

租借时间——1年。

三、“图书馆+博物馆”项目实施过程

(一)明确需求,充分沟通

2020年4月,双方密切联系,积极沟通,在尊重对方需求的基础上,解决了项目呈现什么、服务什么、传递什么等难题。共计现场勘察3次,召开专题会议3次,璧山区图书馆收集整理相关信息4000字、形成情况说明和藏品思路材料2份,有效地促进了项目顺利开展。

(二)紧扣理念,找准定位

大圆祥博物馆馆藏丰富,有许多独特精致的藏品,为了匹配璧山区图书馆建筑形象与室内设计风格,他们也提前做足功课,精心准备藏品,但由于对公共图书馆功能定位和内涵意义缺少深入理解,导致在藏品选择上出现分歧。比如博物馆提出的藏品思路是“耕读孝友传家诗书厚德济世”,具体表现为“大门放石雕、馆内挂窗花、大厅放画像等等,总之是为了呈现藏品特点而堆放,忽略了藏品与图书馆的内在联系。而璧山区图书馆则希望藏品尽量符合“古典雅趣,自然和谐”的特点,最好平衡图书馆给人带来的知识厚重感,也可增加读者新奇的旅游体验。经过反复磋商,最后双方一致决定紧扣“展示古代儒生有关文人物件和文化场景”理念,着重向市民读者传递藏品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体验。

(三)跟进落实,精彩呈现

为了在“五一”小长假期间给市民读者带来新馆开放和文物体验双重惊喜,璧山区图书馆和大圆祥博物馆通力合作、加班加点,及时在“五一”为广大市民完美呈现。在馆舍的绿化带里,错落有致地布置了石凳石几供读者小憩;在落地窗下,则着沿墙根安放了马槽和水缸,里面睡莲盛放、狐尾草青葱;一楼的过道和角落间摆放着造型古朴的桌椅,桌面放置南瓜石雕、清代信筒等老物件。特别令人眼前一亮的则是在一楼大厅由清代书案、梳背椅、烛台和民国祝寿屏风还原的古代文人书房场景,不仅成为馆内“网红”打卡地,还让读者有了近距离体验文物的机会。

四、“图书馆+博物馆”项目下璧山区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方式

(一)整合文献资源,做好书籍推荐工作

展出的文物藏品有木作、瓷器、石器等,年代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根据藏品信息,璧山区图书馆从K、G类图书中挑选了《明清瓷器真赝对比鉴定》《元代青花瓷器另类解读》《明清家具》等书籍,主动展示在藏品附近,吸引读者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还将璧山本土旅游信息和地方文献,专架专设供读者借阅,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

(二)结合观赏与体验,创新读者阅读方式

在璧山区图书馆展出的藏品不仅用来观赏,还充分发挥它在现代的实用用途,尽量让它与读者互通互动,变常规的“平面阅读”为“行为、思维和情感体验”多重结合的“立体式阅读”。只要读者愿意,他可以用手慢慢地抚摸桌椅,感受时光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趁着兴致在书案上挥毫泼墨,模拟古代文人书写的真实感;甚至还可以静静地坐在鎏金柏木桌边,手捧爱书细细品读。正是这种跟传统阅读完全不一样的方式,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儒雅文化空间

璧山区图书馆是一座极具现代化建设风格的建筑,而展出的文物藏品则蕴含着古老的历史文化,通过合理布局、巧妙摆放,不仅让文物内蕴其中的历史文化基因得到更好的延续与发展[1],也让在图书馆内的读者受到熏陶。如摆放在一楼大厅的祝寿屏风,上面雕刻了512个字,细看慢读会发现讲述的是立人之本的家规和家训;再如一桌二椅上摆放的清代竹制信筒,看外观就能把人的思绪牵引回几百年前的社会生活,更不用说它的真实用途其实是与璧山著名古驿站“来凤驿”相互呼应的;还有清代书案上可以把玩“双狮砚台”,取谐音“左思右思”,以告诫书写之人下笔要三思。除此之外,我们还制作了藏品信息小座牌,主动引导读者去了解藏品、了解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结合了藏品的图书馆,就不单单有馥郁的书香,还带着儒雅的气质成为了城市最具魅力的文化空间。

(四)扩大宣传渠道,提高服务效能

通过小红书、重庆旅游和《璧山报》等媒体宣传报道,吸引众多慕名而来的市民走进图书馆打卡留念,在观赏体验的同时也加深对图书馆服务功能的了解,进而利用好图书馆。据统计,2020年5月—2020年12月新办读者4638张,同比增长312%;而图书馆在接纳大量市民参观的同时,也从接待、咨询、引导、借阅等方面提升了自己的服务效能,据统计,2020年5月—2020年12月接待到馆读者102119人次,同比增长146%。

五、结语

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亘古不变的初心。在与大圆祥博物馆合作一年时间里,璧山区图书馆始终以“服务读者”为核心价值,积极思考,突破自身业务局限,用好文物藏品创新了读者服务方式。当然也存在藏品种类偏少、互动体验性不强、文创产品研发缓慢等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将继续完善与补充,不断将文旅融合理念注入到特色馆藏建设、文化空间打造、多元化业态合作中”[2],真正发挥公共图书馆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重要工具的作用。

猜你喜欢
大圆藏品山区
画大圆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山区
填数
失落的一角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