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城市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2-01-01 18:54田俊峰刘炳胜吴光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文科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田俊峰 刘炳胜 吴光东

(重庆大学 重庆 400044)

0 引言

伴随着“工业革命4.0”的发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价值理念、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全方位革新的大变革时代,呼唤人文社会科学的新定位、新转型和新进路。2018年,中共中央提出“四新”建设,正式提出“新文科”概念。2019年,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为标志,国家“四新”建设工程正式启动[1,2]。

“新文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文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作为人类文明的核心载体,城市位于大变革时代的中心,感受着新形势、新技术的全面冲击,城市问题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对于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承担支撑高质量发展重任的中国城市。这要求城市管理者能够基于对跨学科知识的系统整合,综合应用新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发展的科学认知与有效管控。城市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伴随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而兴起,以应对城市问题、培养从事城市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的新兴专业[3],必须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与管理需要,有效回应国家“新文科”建设战略需求。基于以上方面,本文针对当前专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短板,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保障体系完善等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中融入“新文科”建设的精神实质,探寻城市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这对加快学科发展建设、支撑中国城市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现实背景:“新文科”建设与新时代中国城市问题

1.1 “新文科”建设内涵与特征

“新文科”(NewLiberalArts)教育最早源起于美国,指将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中,即通过“文科+新技术”,提升以学生就业率为核心的大学本科教育[4]。在此基础之上,中国语境下的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强化成果和问题为指引,以创新求变助推实现超越式发展[2,5]。通过学科深度交叉与融合,建构“超学科”视角下的共同体思维,发展适应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研究与教学共同体,强化创新研究与实践能力培养[6],其实质是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下的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重组与重构[7]。

新文科建设是对传统交叉学科的继承与发展,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交叉融合的对象与方式,以及对培养对象的人文素养与思想政治素养要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8]。融合性、应用性、技术性与时代性是中国语境下新文科建设的基本特征。

1.2 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与城镇化进程面对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取得卓越成就,带来了城市的蓬勃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促使政府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城镇化滞后、城市规模体系不协调、国土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等难题仍未能得到全面解决[9]。

当前我国已进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百年未遇之复杂变局。针对这一现实情境,党中央提出以新发展理念指引国家高质量发展转型,城市、都市圈、城市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载体以及内需最大潜力之所在,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力不足、地方政府行政分割,以及传统城市治理模式与新技术背景下城市个性化、智能化、算法化发展间存在突出矛盾等问题日益显现,大城市病与中小城市功能性萎缩并存,城市内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内社会冲突与矛盾风险加剧,要求城市发展与城镇化进程更加关注以人为本,研究范围向全尺度空间转移,探寻系统提升城市包容性的综合路径,并通过定量模拟强化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政策的实施与评估,以上过程迫切需要相关学科与专业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形成有效响应。

2 中国城市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现状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高速推进带来了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为适应城市发展对城市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的需要[10],城市管理专业迅速兴起,蓬勃发展。但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城市管理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系列的缺陷与不足,主要体现在:

2.1 课程设置差异大,课程体系不连贯、不健全,缺少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全国开设城市管理专业的院校仍相对较少,各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学习内容广而不精、专业定位不明的突出问题;专业设置核心思想与主体思路不一致,未能体现专业特色与发展优势;此外,课程内容重复与不全面问题同时存在[3]。综合来看,城市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的课程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2.2 实践教学薄弱,教学模式单一,未形成面向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城市问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对城市管理者的知识基础、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城市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应是能够解决复杂城市问题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但是,当前城市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比普遍在20%以下,对学生能力提升与素质培养的支撑不足,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发达国家管理教育中实践教学往往占到总教学时数的一半以上[10]。此外,现在城市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大多仍沿袭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实践教学课程内容陈旧且形式缺乏创新[12],需进一步强化完善,形成面向新时代情境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当前国内相关高校城市管理专业课程构成的分析可知,不同类型高校城市管理专业虽然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差异,但以管理学为核心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普遍占据主导地位,而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实践内容不足是当前制约城市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提升的主要瓶颈。因此,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针对新时期城市管理核心问题,基于新文科建设理念,合理优化与调整以人文社会科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优化拓展教学模式,实现对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提升,对于强化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3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城市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面向新时代日益复杂与多样化的城市问题,城市管理专业本科应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相关基础知识与理论,融合城乡规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基本方法与技能,具有“管理思维+国际视野+应用技能+系统方法”四位一体能力体系;能够胜任智慧时代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治理与改善、社区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研究与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为共识性培养目标。

基于以上目标,应以新文科建设理念为指引,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提升、教学模式创新拓展、保障体系优化完善,形成综合性的城市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打造适应新时代背景的本科培养模式。

3.1 课程体系改革提升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为适应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现实需求,城市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计应坚持需求与问题导向,立足院校自身特色,强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核心地位,通过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深度融合,形成共同但有差异,立体、多元、具有时代感的课程体系。

具体来说,在必修课程的设置上,强化必修课程的能力培养基础属性,通过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管理学与哲学、语言学、经济学等分支学科的融合,开设“管理哲学”“城市管理专业英语写作与应用”“国际大都市建设与住房管理”等相关课程,助力夯实理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管理思维与国际视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的城市问题研究与分析方法;同时,突破传统的文科边界,融入工科学科属性,使人文社会科学与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工程技术充分融合,开设“新工程技术与城市应急管理”“大数据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强化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强化选修课程的知识拓展与技能提升功能,通过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工程科学间的全面深度融合,形成面向新时代中国城市管理关键问题的针对性课程,如:城乡融合与新型城镇化、中国城市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支撑必修课程知识能力系统应用。

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专业本科实践课程设计。一方面应增设面向城市现实问题的实践类课程;另一方面,应深度认知新文科建设内涵,通过传统文科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融合,突破传统文科课程教学过度偏重理论的瓶颈,支持文科课程增加实践学时,重点强化选修课实践教学。通过以上改革路径,使本科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学分与课时占比达到30%以上,以强化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与提升。通过课程体系的综合改革,助力面向新时代城市管理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3.2 教学模式创新拓展

在强化新文科建设引领下的学科融合、革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理念创新、路径创新、平台创新,引导教学模式创新。

在教学理念方面,以新文科建设为牵引,加快转变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素质能力提升”的教学与培养思维,使教学模式向促进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全方位协调发展转变。

在教学与培养路径方面,强化创新培养路径模式。具体来说,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之上,坚持以新时代城市管理现实问题为指引,以实践课程与实践课时为主要载体,强化参与式课堂设计,引入案例教学模式、专题教学模式、团队教学模式与模拟教学模式等多样化模式,通过课堂中师生间的反馈互动以及情景再现,使学生“身临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通过多路径模式创新,进一步凸显课程价值、增强教学效果。

在平台创新方面,拓展“课堂”内涵,通过“校内+校外”协同建设,形成教学培养“大平台”,支持“理论+实践”协同推进,推动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模式转变。即在创新培养路径,提升校内课堂教学平台教学效能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企业、政府间的互利合作模式,进一步形成校外科研训练与应用实践平台,与校内课堂教学平台的知识理论教学及课堂应用实践有效衔接、相互促进。依托校外实践平台,将前沿科研成果与实践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应用至校内教学课堂,促使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从课程体系延伸到科研与实践体系,实现学生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从“浅层兴趣激发”的被动型学习模式向“深度创新研发”主动型学习模式转变,通过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推动教师教学模式推陈出新。

3.3 保障体系优化完善

培养模式的革新与演进需要相应的保障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新文科背景下城市管理本科培养模式的创新重构应从制度完善、队伍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强化保障与支持,促使创新过程有序推进。

3.3.1 完善制度建设

新文科背景下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均需要相关制度的完善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应从制度层面明确将强化实践创新作为培养模式改革的第一要务,将“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在创造中丰富知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及“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习与实践、校外学习与交流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制定《实践教学管理规定》《校内外实践平台建设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强化对实践教学环节、实践平台建设的规范与指导。此外,应在学校层面进一步建立院系间沟通协调与资源共享机制,通过院系间资源共享、师资融通,支持新文科背景下城市管理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并辐射其他学科专业发展。

3.3.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新文科建设的融合性、技术性与时代性特征,以及教学模式由传统讲授模式向多元模式的转化,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能力以及知识与理论储备等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此,一方面应通过鼓励访学交流等方式帮助教师夯实理论、强化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支撑教师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强化对教师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以合理的规章制度推动教师借助实践基地实现自身实践能力提升与强化[10],并为实践基地自身发展建设提供有效助力,形成正向循环。此外,探索建立以主学科领域导师为主体,相关学科领域(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导师和实践(政府、企业)导师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综合发展”团队式导师队伍,搭建并完善导师间合作交流以及导师与学生间交流规章制度,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对培养模式改革的适应与再创新能力。

3.3.3 注重平台建设

实践教学是新文科背景下城市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创新优化的关键。在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以制度保障校内校外基地协同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文科+”实验室建设,即以理科与工程科学学科融入为契机,探索建设文科实验室,加大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实验教学设施,并强化推进实验室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高效化建设,形成专业实践新平台。

4 结语

新时代中国城市问题的复杂性使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全新挑战,但同时,新文科建设的推进为城市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因此,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应坚持以中国城市现实问题为导向,以新文科建设理念为引领,针对城市管理专业当前存在的突出短板,加快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提升,统筹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拓展,强化保障体系优化完善,培养出具有“管理思维+国际视野+应用技能+系统方法”四位一体能力体系,能够胜任数字时代与智慧时代城市管理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文科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豆文科作品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孙文科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