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道与当代幸福家庭建设

2022-01-01 21:34湖北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胡健
区域治理 2021年22期
关键词:传家幸福家庭家训

湖北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胡健

创建幸福家庭是“国际家庭日”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梦”的基础工程,是每一个人终生奋斗的目标。当代中国,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家庭幸福生活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条件,但从根本意义上看,好的家风更能成就家庭幸福。孝道是家风的核心,家风主要是通过孝道发扬光大的,因而,孝道也是家庭幸福之道,子女顺孝是家庭长久幸福的基础。故实现家庭幸福梦想,除了提高家庭收入、增进夫妻关系、增强健康保障能力外,尤其要重视孝道的教化作用,幸福家庭建设决不能输在孝教育的起跑线上。

一、子女孝教育的缺位滋生家庭不幸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家庭幸福还是家庭不幸,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幸福的家庭都有着良好的家风,子女孝顺;而家风不正、子女不孝的家庭则多不幸。如果家风好,即使家庭贫困、磨难重重,但只要子女孝顺,就一定会努力撑起这个家,让家庭看到幸福的希望;如果孩子不孝,不懂得感恩,肆无忌惮的索取挥霍,即使家境再好,总有一天这个家也会麻烦不断,不得安宁。

李某、梦某都是我国著名的歌唱家,社会地位和财富都远超过普通人,但是因为对儿子百般宠爱,过分放纵,导致儿子四处惹事。李公子先是无证驾驶、寻衅滋事被收容教养,收容教养期满获释又本性不改,结果又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李某、梦某儿子的事例表明,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培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家无孝子,不仅是人生的失败,更是家庭的悲哀。

湖南省常德市张某,1992年考上北京大学医学专业研究生并继续读博,成为全村人的骄傲,可他却在读博的最后一学期称自己患病从北大肄业。结果,因工作不如意,张某短暂工作一段时间后,于2001年回到老家。17年间张某一直待业,和70多岁的父亲生活在一起,既没有成家,生活也很困难,落魄成为村里的低保户[1]。这表明,考上好大学、高学历也不一定能完全改变每一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子女学历高并不等于幸福家庭指数高。

近些年来,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自身不廉洁,不但自己身陷囹圄,毁了家庭,也让年迈的父母为他们担惊受怕,遭人冷眼,正所谓不廉也是不孝[2]。

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20%以上的父母表示子女不够孝顺。也就是说,平均每五个老人,就有一个生活在“孩子不孝”的阴影当中[3]。

家有不孝子女,家岂能幸福?正如《百孝篇》言:“一个孝字全家安,诸事不顺皆不孝。”

家出不孝子女,谁之过?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家庭和家长的责任。在市场化和少子化的背景下,现在的父母特别是年轻父母,再苦也不苦孩子,为了让孩子有美好的未来,不惜重金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一些子女对父母良苦用心视为理所当然,而父母也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子女毕业后,有的父母出于心疼,又是买房又是买车,情愿被“啃老”,造就了很多缺乏亲情和感恩的“熊孩子”和“白眼狼”。因此,子女孝道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责任在父母。前些年一项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数据显示,仅有5.2%的被调查者“主动照料过父母的生活起居”,13.3%的被调查者经常“帮父母做家务”,24.8%的被调查者经常“关心父母身体健康”[4]。2020年11月《腾讯新闻》报道:16岁孩子不会自己洗澡,一餐饭没鱼没肉就嚷着点外卖,不好好学习天天玩手机上网追星——这是刚摘帽贫困县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5]。这表明,青少年的孝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当代幸福家庭建设需要重视孝教育。

二、子女孝教育之于幸福家庭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家庭生活的大量事例给我们以重要启示,家庭的幸福,并不在个人的名望、财富和高学历,而在家风、家教的成功。家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家风不正、养了不懂感恩的孩子。无论名人,还是普通人,立德树人至关重要。建设幸福家庭,必须重视和加强子女孝教育。

(一)孝教育是子女教育的基础

教子历来是治家齐家的核心内容。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解释汉语中的“教”字:一个“孝”字,一个“文”字,所以教化就是以文教人孝。因此之故,《孝经》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首先,孝道对子女道德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大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只有学会了做人,才能使知识对家庭、社会有所用。一个人尽管知识很多,但是连最基本的人品都缺乏,那是教育的失败。

为人之道在孝道。梁启超《新民说》讲“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孝经》指出:“人之行,莫大於孝。”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孝是一个人德性的基础,孝心一开,百善皆开。正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如果一个家庭中子女不孝,晚辈不尊重长辈,这个家会好吗?即便是“好”也是暂时和表面的。其次,孝教育有助于子女人生理想的培养。托尔斯泰告诉我们:“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正确的生活”。孝道强调的立身行道、光亲耀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青少年理想志向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继人之事者也。”孝教化使人饮水思源,养成承前启后的浩然之气,做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人,有助于后辈认真审视自己的生命轨迹,省思人生的意义,清心明志,不忘根本,夯实人生向上的动力。《孝经》讲“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荣辱观,注重理想人格的追求,无疑是一种积极的精神滋养。

2009年《南方都市报》一则小学生“长大了要当贪官,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的报道,表明青少年理想追求存在严重偏差,家长有责任纠正子女的误区,让孩子明白人生的幸福并不在财富,不应该是个人的满足,而应该为家庭、国家、社会创造价值,为更多的人谋福祉。只有这样,人生的站位才高,格局才大。

再次,孝道有利于子女责任担当品性的培养。《孝经》有句名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孟子也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当前社会,青少年群体中轻视生命的现象频发,说到底是缺乏对生命的基本尊重和自我约束,就其根源讲,还是与孝教育的缺失有关。孝教育有助于青少年珍惜生命,接纳自己,关爱他人,善待万物,以健康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孔子说:“父母唯其之忧。”他还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强化孝教育,无疑有助于青少年增强自制力和自我约束,减少和避免违法乱纪现象。

此外,孝心有利于青少年养成坚忍不拔、自立自强的担当品性。孝道意味着责任,在家人困难时,不离不弃、守护相助,在受到挫折之时不灰心、不气馁,不放弃做人的尊严。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容易被娇惯、溺爱。重新审视孝道的责任担当意义,有利于当代青少年增强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担当,爱亲报恩,尽己利人,更好的践履社会责任。

总之,家庭孝教育对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真正为家庭着想,真正爱孩子,就要帮子女“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6]。

(二)孝教育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素有崇尚孝道的传统。中国古代以孝为教的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家庭负责制。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已提出“教先从家始”的主张,《尚书·无逸》《尚书·康诰》《诫伯禽书》,堪称中国早期家训的代表性文本。纵观我国古代家训史,“孝”始终作为最重要的一个德目放在首位,是历代家训的核心。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司马光的《家范》、袁采的《袁氏世范》、朱熹的《朱子家训》、元郑太和的《郑氏规范》、明方孝孺的《家人箴》、清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训》《曾国藩家训》等,都是古代家训的范本。传统家训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孝道思想,以此来滋养家族子弟的品行,可保障家道隆昌。传统家训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可概括为如下方面:立身做人,孝道为本;[7]存身惜名,勿让亲忧;奉养父母,尽心竭力;孝敬父母,尊重长者;父慈子孝,慈孝相应;父母有错,委婉劝谏;秉承遗志,显亲扬名;移孝忠君,报效国家。[8]从传统家训孝道教化的途径来看,主要包括家族日常训诫与奖惩结合、聚会聚谈相劝相规、注重从小处做起,倡导实践力行。中国古代家训教化卓有成效,不仅对于子弟、家人良好品行的形成和巩固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在世代生息繁衍中积淀为稳定的生活作风和道德传统,并化育了民族精神。

(三)孝道传家福满堂泽世长

孝道,乃固家之基,传家宝典。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大量孝道传家的典范。

曾子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尊为“宗圣”,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孝子。曾子十分注重教育子女,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杀猪示信”的故事。在曾子言行熏陶和谆谆教诲下,他的儿子和孙子,不仅通过勤学修身成为儒学大家,还很好地传承了孝悌家风。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之中,曾氏族人受益于良好的家风,出类拔萃者不胜枚举。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节操名垂青史。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虽官至宰相,但一生勤俭节约,从不铺张浪费,用自己的俸禄供养了三百多个家庭,到年老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9]范仲淹有四个儿子,但是都艰苦求学,不事华靡。有个儿子在城外读书,每天往返四十里,直到他毕业,都没人知道他父亲就是当朝宰相。范仲淹的儿子成年后,都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到清朝,范家出了70多位二品以上的大官,至今苏州一带范氏后人依然兴旺。[10]范家为何能兴旺八百多年不衰呢?主要归功于范仲淹“孝道当竭力”的百字家训。正是这百字家训家风,造出了一个八百年不衰的家族。和睦、孝道、勤俭,这就是曾国藩家族长盛不衰的法宝。曾国藩一再强调孝友为和家兴家之方,“孝友为家庭之祥瑞”。[11]他在《致诸弟》的信中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11]”。

被宋朝皇帝称誉为“忠孝盛大唯钱氏一族”的吴越钱氏家族,传承了1200多年。近代以来,钱氏家族人才井喷,遍布世界各地,横跨各界各领域,所谓“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钱穆、钱其琛这些人名如雷贯耳、彪炳青史。钱氏后裔为何经久不衰?有研究认为他们有不同于常人的DNA,可实际上那是因为钱氏家族家训好、家风好。据史书记载,钱镠曾立有家训,在临终前还给子孙留下“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勤俭为本,忠厚传家”等十条遗嘱。钱家每个孩子一出生,都要读家训,牢记家训。钱家如此的名门望族,传承的不是钱和财富地位,而是精神品德,这些家训和遗嘱世代相传,激励着钱氏后人。

所以,真正的家庭教育是立德树人,忠孝传家。孝道亦是传家之道。

三、幸福家庭建设中子女孝教育的对策路径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家庭幸福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也是全体人民的美好向往。诚然,家庭幸福涉及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夫妻关系及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多方面[12],但子女是否孝顺和感恩则是家庭是否幸福不可或缺的条件,期盼家庭幸福,就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将孝道作为家庭家风家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家庭建设决不能输在孝教育的起跑线上。

(一)要提高孝教育对幸福家庭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家和万事兴,幸福家庭是从好家风开始的。孝道是家风的根本和基础,人孝,才有家和,正家风,首在讲孝道。古语有云:“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清代孙奇逢《孝友堂家训》讲,“端豢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家庭建设要将子女孝教育作为第一要务,治家齐家要以孝为先。孟子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当下很多人每日奔波忙碌,想富贵传家,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却不曾想过,如果子女不孝,家庭会幸福兴旺吗?因此,培养一个感恩的孩子,才是一个家庭最幸福的事,才是人生最大的孝和最成功的事业。

总书记提出“三个注重”思想,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再次赋予家庭对后代进行道德教育和监督的责任。总书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总书记高度重视孝文化,无论是谈治国理政,还是论述传承创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把“孝”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强调其“永不褪色”的价值特征。建设幸福家庭,必须使家庭回归道德,使家庭教育回归孝道,使孝道成为家庭幸福之道。

(二)要借鉴吸收传统孝道家训的合理内核

不知来,视诸往。以孝道为核心的传统家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门望族和风流人物,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传统孝道及家训有一些“愚孝”的内容,并产生过深远的消极影响,但孝道的积极内容并不因此而失去其时代价值,仍然可以借鉴来为我们今天的幸福家庭建设服务。

如孝为立身之本的观念,就是家庭教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它启示我们育人先立孝,从做人最基本的孝德开始,推及拓展,方可养成新时代所要求的家庭美德、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孝道的存身惜名,勿让亲忧,善事父母,尊重长者,秉承遗志,显亲扬名,及仁民爱物、守望相助、报效国家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法治和道德的要求基本一致,也是当今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宝贵精神财富。

古代孝道教化在方法、形式上行之有效,也可以借鉴来为今天家庭教育服务,以增强实效性。例如孝道教化倡导的“以身立教”,就要求家长重视身教,以身作则。尤其是领导干部、公众人物,要加强自律,秉守家国情怀,无论小孝还是大孝,都要留下一个好名声,给子女树立一个好榜样。

重践行也是孝文化和古代家训对子女教育的一个好传统。孝德也是在孝行中养成和积淀起来的,因此,要从生活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行为做起,注重从小事、细处着眼,通过日常训诫与奖惩结合,引导孩子在践行上着力,培养良好孝德习惯,使孝德习惯成为孩子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

(三)要赋予传统孝道以新的时代意义

传统孝道的“父为子纲”“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极端“愚孝”观念,有违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必须予以摈弃。“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等规范,也与时代要求不相符合,要加以改造。即使传统孝道的合理内容,也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民在法律上是平等主体,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与自由。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尊重子女独立与平等的人格,使孝道由“单向道”变成“双向道”。要尊重和维护子女自主选择的自由和权利,鼓励子女志在四方,创新创业。父母与子女之间,要善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相爱相长,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代际关系。传统的“慈孝”观念,有一定的平等、公正意涵,但是在强化青少年义务、责任和担当的时代语境下,“慈”不是无原则的溺爱,不是“父代义务自我强化”[13],要倡导“慈不生孝”“再富也要苦孩子”的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子女的“骄娇二气”,激发其吃苦耐劳、自强有为的内生力,促进其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全面发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孝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立足小孝,倡导大孝,教育子女爱国、爱党、爱家乡、爱社会主义,无论身在何方,都应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坚守“家国情怀”,保持对祖国的尊重,都要记住“乡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4]。少年强则国富强,子女孝则家幸福!

猜你喜欢
传家幸福家庭家训
寻找“莫愁·幸福家庭”照片选登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教育小镇王桃园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幸福家庭
幸福家庭亦需防范风险
纪录片《传家2》将播 新锐导演筹划四季风流
家训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