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l-2和C-myc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的研究*

2022-01-04 10:26张大坤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28期
关键词:胆管癌组织学阳性细胞

张大坤

胆管癌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消化道肿瘤疾病,主要集中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群[1]。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年化的加快,我国胆管癌患病人数逐渐增多,严重危害生命健康。早期阶段的胆管癌患者缺少典型症状,一般仅出现腹胀、无力、腹部隐痛、消瘦等表现[2]。现阶段临床对于胆管癌的发病原理仍没有准确定论,认为可能和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及凋亡基因失衡等因素有关[3]。本文将对胆管癌患者中Bcl-2和C-myc表达情况进行分析,以此探讨Bcl-2和C-myc和胆管癌病理关系及在疾病发生、进展中的作用,为胆管癌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笔者医院普外科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40例胆管癌患者。其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48~67岁,平均(57.45±3.54)岁;临床分期:Ⅰ期6例,Ⅱ期10例,Ⅲ期17例,Ⅳ期7例;部位:上段胆管癌20例,中段胆管癌6例,下端胆管癌14例。将40例患者的癌旁组织(距离癌组织1 cm的肝管壁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将40例患者的胆管癌组织(组织学类型均为腺癌)标本作为试验组。本次研究经过笔者所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试验中的试剂均购自美国MarKer生物公司,涵盖鼠抗人C-myc单克隆抗体、Bcl-2单克隆抗体及S-P超敏试剂盒。所有标本经过10%福尔马林进行固定,并通过石蜡实施包埋,连续切片,厚度控制在4 μm。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Bcl-2和C-myc表达,严格按照配套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流程严格执行,由专业人员操作。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Bcl-2阳性细胞标准:阳性部位在细胞膜;在显微镜观察下统计5个视野阳性细胞百分度,根据平均数进行半定量计数。阳性标准为切片中阳性细胞率在10%及以上,阴性标准为阳性细胞率在10%以下。

C-myc阳性细胞标准:胞核或胞浆染成棕黄色。阳性标准为切片中阳性细胞率在10%及以上,阴性标准为阳性细胞率在10%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Bcl-2和C-myc表达比较

试验组C-myc、Bcl-2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Bcl-2和C-myc表达比较 例(%)

2.2 不同分化程度胆管癌Bcl-2和C-myc表达比较

40例胆管癌标本均为腺癌,其中23例为高分化腺癌,13例为低分化腺癌,4例为黏液腺癌(腺癌组织学亚型)。高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的C-myc阳性表达率均高于低分化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的Bcl-2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分化程度胆管癌Bcl-2和C-myc表达比较 例(%)

2.3 不同组织学级别胆管癌Bcl-2和C-myc表达比较

40例胆管癌标本根据Bloom标准进行组织学分级,其中18例为Ⅰ级,13例为Ⅱ级,9例为Ⅲ级。Ⅰ级胆管癌组织C-myc阳性表达率高于Ⅱ、Ⅲ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Ⅱ、Ⅲ级胆管癌组织Bcl-2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组织学级别胆管癌Bcl-2和C-myc表达比较 例(%)

2.4 胆管癌有无转移患者Bcl-2和C-myc表达比较

随访资料显示,40例胆管癌患者中11例发生胆管外转移,29例未发生转移。转移的患者C-myc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转移的患者和无转移的患者Bcl-2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胆管癌有无转移患者Bcl-2和C-myc表达比较 例(%)

3 讨论

临床研究人员通过对胆管癌基因和产物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多种基因共同作用和变化是导致胆管癌发生的重要原因[4]。在肿瘤疾病中,通常会同时存在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及凋亡基因失衡的情况[5]。C-myc属于原癌基因的一种,可以加快细胞G0、G1期,一旦和其他活化基因结合并发挥协同作用时,会促使细胞转化为恶性细胞[6]。Bcl-2属于凋亡抑制基因的一种,自身含量大幅上升是导致肿瘤产生的主要原因[7]。Bcl-2存在于18号染色体,当出现移位转移至4号染色体上时,会和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串联成为融合基因,继而导致Bcl-2基因在B淋巴细胞中的水平大幅升高,引起Bcl-2基因编码的Bcl-2蛋白含量异常增高,抑制细胞的正常凋亡,使细胞大量生长,最终导致肿瘤的产生[8]。

P62核内蛋白属于C-myc癌基因编码形成的产物之一,能够促进细胞不间断的生长,引起细胞转化为恶性细胞[9]。胆管癌患者P62阳性表达率较高。王小玲等[10]学者报道指出,胆管癌患者P62阳性表达率最高可达95%,同时阳性率和染色强度与细胞分化情况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高分化程度的胆管癌具有更高的阳性表达率和更强的染色强度,而低分化程度胆管癌的P62阳性表达率降低,染色强度下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C-myc阳性表达率为87.50%。同时在高分化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100%,而低分化腺癌阳性表达率为61.54%。并且Ⅰ级胆管癌组织C-myc阳性表达率高于Ⅱ、Ⅲ级,转移得患者C-myc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的患者。李灼日等[11]研究中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了胆管癌、癌旁组织中C-myc、Bcl-2表达,结果显示C-myc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在高、中分化腺癌中阳性表达率高于低分化腺癌;在Ⅰ级胆管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高于Ⅱ、Ⅲ级胆管癌,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C-myc的表达情况和胆管癌细胞分化程度、组织学分级及肿瘤转移等生物学特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近年来凋亡在胆管癌的作用愈发得到关注,研究发现在肿瘤自发性细胞凋亡中,癌细胞依然存在对抗失控性生长的凋亡机制[11]。刘菊林等[12]指出,在高分化腺癌患者中,Bcl-2通常呈高表达状态,但和细胞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之间差异较小。柴春艳等[13]研究发现,Bcl-2在胆管癌组织中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胆管上皮组织。本次研究中,试验组Bcl-2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在不同胆管癌分化程度、组织学分级及是否转移中,Bcl-2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表明Bcl-2水平异常改变主要发生于胆管癌的早期阶段[14]。

综上所述,C-myc体现了胆管癌的恶性程度,良好地反映了胆管癌发病机制。

猜你喜欢
胆管癌组织学阳性细胞
大鼠永久性脑缺血后脑内Nestin 的表达变化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脏里的胆管癌
脐带血冷冻前、小管复苏及大袋复苏后造血功能的比较
联合半肝切除与围肝门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的组织学评估系统研究进展
B7-H4在肝内胆管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纤毛转运蛋白140谱系示踪小鼠模型构建
Ghrelin阳性细胞在食蟹猴消化系统中的分布定位
浅谈甲状腺未分化癌的病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