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中的李白

2022-01-07 06:19梁帅
小说林 2022年1期
关键词:李白书法

1

读了很多年李白,感觉他在身边,也在远方,有时候觉得他如南宋画家梁楷画的那样,清晰而又朦胧,如此也越发概念化。美国诗人查尔斯·布考斯基写下《不朽的酒鬼》,这是一位酒精诗人用酒精诗歌表达出的崇高敬意。

李白,我一直在想你,

当我喝光了这么多瓶酒。

你深知,该怎样打发白天和夜晚。

杜甫《旅夜书怀》,自问自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而他心中的偶像李太白又如何感慨自己浮世飘零呢?夜晚的幽月,山间的烟霞,瀑布的流响,酒肆的喧嚣,杀人不眨眼的侠客,抑或白发扁舟的孤傲或者万仞挺拔的高山,江风浩荡,时光漫卷,一日千里,宇宙间的一粒尘埃……而这些意象还在不停地转变,想象李白的方式也在变换各种角度,朦胧感也越来越强,贺知章用一“仙”字扣在这个人的头上,称其为“谪仙人”,似乎他本来就不是人间凡夫,他的迷弟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曰:“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直接沿用了贺知章给李白的定义。在另一首怀念李白的作品中,杜甫则从诗歌写作的角度,赞扬李白诗歌清新俊逸,超然不群,乃至天下无敌。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飘然,飘逸,飘飘欲仙,李白腾空而起,成了多少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李白英俊潇洒,相貌魁伟,据说因为他父亲是往来于西域的商人,他的母亲很可能有胡人血统,这不仅让李白的外貌有别于中原人士,还可能让李白从小就掌握多国语言。也有记录李白入朝为官之后,一日,朝廷收到一份外国使臣的书信,文武百官都看不懂,最后有人想起李白,李白被召入大殿,很快就把这封外文书信翻译成了汉文。

唐朝的长安城云集着很多外国人,代表着唐朝对外开放的一面,外族亦可以在朝为官,李白的好友晁衡,实则是一位日本遣唐留学生,本名阿倍仲麻吕,曾任唐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节度使,他还送给李白一件日本裘衣,这件衣服并非“五花马,千金裘”之裘。而是日本款式的布料服装,李白穿着这件衣服,感动与晁衡的交往,写诗赞颂,“身着日本裘,昂藏出风尘”。或许从服装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追求时尚的李白。

恃才傲物,李白狂妄自大。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日试万言,倚马可待……扬眉吐气,激昂青云……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诗成泣鬼神。是一种方式。

笔落惊风雨。也是一种方式。

笔如何落下去的?不仅仅在诗句的意象里,还在书法的线条中。或许写字本身更能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切的李白。

2

且看李白存世的唯一墨迹。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仅仅25个字,观者惊心动魄。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可以看作是一首四言古诗。读来,其壮阔堪比雄浑大气的曹孟德之乐府。

这就是被后世书法界称为《上阳台帖》作品,现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幅作品后面几个字是李白的落款,“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帖前隔水上有一行“唐李太白上阳台”的题签,乃宋徽宗赵佶瘦金书笔迹。

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就把李白的书法和诗歌放在一起比较,他认为李白是一位嚴重被低估了的书法家,“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

在《上阳台帖》后面的题跋中,宋徽宗赞许李白书法飘逸、豪气、雄健,认为李白诗名太盛掩盖了他在书法上的成就。跋文曰:“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宋徽宗和唐太宗都是艺术的超级赞助人,以皇家之力,聚集珍宝,他所见的真迹珍品非常人眼力所及,加之其天赋,对艺术的感知力和敏锐度,也不是普通人物能够达到的水准,他对李白书法鉴赏的专业性,自然也不会因为李白是伟大的诗人而受到干扰。

书法,对于古代文人来说是必备的一种技能,也是展现其才华的重要方式,晋唐以来,无论是从高层推动还是民间自发,书法作为艺术的自觉性表现已经十分突出,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书法代表作品,如王羲之《兰亭序》,张旭《肚痛帖》以及颜真卿的楷书,这些书法家起到了时代的引领作用,加之,李世民作为皇帝,对书法在唐代发展有着制度性的推动作用,唐朝人如果想考取功名,书法列为必考科目,这让书法练习成为一个文化人从小到大必须面对的课题。李白也不例外,在几种李白传记中,都提到了他研习书法事迹。李白第一次离家游学,拜访了在山谷中修行的赵蕤,赵蕤仰慕春秋时代的鬼谷子,擅长道家和纵横家之学。赵蕤给后人留下了《反经》一书,《反经》也称《长短经》,主要阐述的是纵横家的学术观点,李白在山中看过此书。这段求学经历,塑造了李白的理想,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向往古代那些凭借智慧的头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但也是这段时间的学习,道家思想也深入了李白的骨髓,为后来他一心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修道之人埋下了思想基础。在跟随赵蕤学习的这段时间里,除了研究学问,李白还练习书法和剑术,这也增长了李白的体魄,李白后来飘荡大江南北,如果没有充沛的体力做保障,以唐代的交通条件,一般人可能都吃不消。

回头再看李白这幅作品,原作尺寸仅宽30cm,长57.3cm。在今天的书法尺幅中也只能算一个小斗方,除了匾额上的题字,唐朝很少出现大字作品,这幅作品的字在唐代书法作品中已经算是不小了,最大的字要在8到10公分,最小的字约2公分左右。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碑文》在颜体字里面算是比较大的了,才5公分左右,而《多宝塔碑文》也仅3公分多点儿。

砚田耕耘多年,游手笔墨日久,我深切体会到笔与手、与纸之间的矛盾性,书写行为在法度的约束下以及笔迹偶然产生的突破性所创造的奇异效果。这种效果往往都是一种不可复制的意外,因此这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创造性和独特性。这种意外不仅是由作者一个人完成的,还有可能岁月或者时间也在帮他的忙。大多数的汉代摩崖刻石,我们都不知道它的作者,或者作者也没有什么名气,但碑文在山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岁月里,和它们相伴的只有阳光和风霜雪雨,它们合力改变原始碑文的面貌,直到有一天被人发现,被人重新认知,立刻被那种被剥蚀的沧桑的线条所吸引,一直到清代,金石学大盛之后,以碑文为根基的新的书法美学体系构建起来。

李白的字迹,仍然属于王羲之以来的帖学系统,今天看到的那一页纸,纸面上有像墙皮一样脱落斑迹,它已然不见刚写好后的光滑,暗淡的色彩难以掩饰李白笔下的激荡,或许,当年写好后,李白再仔细端详一下自己的大作的时候,也会为那种内心的激荡而发生线条上的意外而自喜。

一般来说,长期坚持运动,肌肉就会有记忆,书法虽然不如跑步、体操等竞技性体育那样剧烈,但他仍然涉及到大脑和全身肌肉的配合。按照规范动作,反复书写,强化记忆,就基本上可以达到字形的准确。这里的规范动作,是指前人总结出来的运笔动作的基本规律。但这些都是初学者必然要掌握的,而对于像李白这样一个有着疯狂头脑的人,写字中的小小“意外”都会让他兴奋。他用明快的节奏,遒利的笔势,写出了和他个性颇能互参的书法。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李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气,飘飘乎有仙气。”书法美学上逸出之笔,往往都是意外,天然去雕饰,才得天真,刻意为之,反为下品。

3

李白的诗文中有特别多的应酬之作,这些作品很可能是在干谒的过程中写下的,李白的梦想不是要当一个著名诗人,而是要当官,这一点非常明确,李白与赵蕤学艺之后,便去拜谒当地官员,因為商人家庭出身,政府已经把李白正常的科举考试之路封死,要想当官,只能依靠有名望的人推荐才行,李白接近那些可以举荐他的官员的方式之一就是写干谒诗文,在这种时刻,李白奉承的语言也让人难以企及,在给荆州长史韩朝宗的一封自荐信中,李白开口便言,“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猛夸韩荆州举贤任能,期待能在韩老师的提携下走向官场。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李白的自我介绍,也信心满满。

“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言外之意,我李白这么有才,韩老师如果不举荐一下,肯定是你为人或者道德上的损失。韩朝宗在当时的口碑还是不错的,他给朝廷举荐过很多有为青年,因此也得到了谦恭下士,识拔人才美名。这封自荐信,会让韩朝宗心里怎么想呢,来信的小子这么狂,难不成还想来一招道德绑架?

苏颋、李邕、韩朝宗、裴宽,李白干谒这些人或多或少看到李白的文章都会有一种压迫感,他寄托一篇雄文能够改变命运,往往用力过猛,这些文章,气势磅礴,文采飞扬,写得着实漂亮,但文中夸大的言辞,也给人一种不太靠谱的感觉,李白在写文章的才能上确有下笔万言,倚马可待,但这并没有给那些能改变他命运的人带去好印象。那些老于世故的官僚,从世俗和官场的规则出发,断定李白这个年轻人文章虽然才气逼人,但这并不代表他具有治国理政的才干。

直到有一天,在繁华的长安城,他遇到了贺知章。那时候,李白已经写出了《蜀道难》这样的诗歌了,贺知章读罢,惊呼“谪仙人”,他们成了忘年交,喝酒,聊诗歌,互相欣赏,贺知章仙逝之后,李白在喝酒的时候还常想念他送给自己的美名,“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也是贺知章的努力,让皇帝发现了李白的诗文才能,李白心里一直认为自己是可以干大事的人,写文章,写诗歌,在他看来都不应该算是什么特别大的事儿,在写完赞美贵妃杨玉环的几首诗歌之后,李白很快受到了掌权者的排挤,他愤怒出局,和当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心情不太一样,他开始四处游荡,结交天下好友,纵情诗酒,以散心怀。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对仕途的追求,他甚至到边塞军营之中,想通过军队的战绩打通自己当官的路径,可是,这个努力很快也化为泡影。这次边塞之行,他写了几首诗歌,并收获将军赠他的“千金裘”。

李白显然没能准确把握时局,在仕途上的最后一次努力竟然是投靠了永王李璘的叛军。当永王向他招手示好,他完全相信这是一次真正施展抱负的机会,于是,这个大唐最著名的文化领袖毫不保留地歌颂永王是“圣主”。但永王并没有给他明确一官半职,这并不影响李白的激情,他写下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可是,无论在唐玄宗或者永王,李白在皇权眼中都是一个粉饰文化的工具。

彼时,安史之乱基本平定,唐玄宗远避西蜀,肃宗李亨作为新皇帝登基,玄宗权力即被架空,成了退二线的太上皇,永王之乱很快被平定,李白知道政府军的首领是淮南节度使高适,就是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鲜为人知的是,高适不仅边塞诗写得好,官做得也大,是有唐代唯一被封侯爵的诗人。

安史之乱以前,李白、高适、杜甫三人结伴,曾在中原大地上浪游数月,他们白天饮酒赋诗高谈阔论,夜晚同榻抵足而眠,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安史之乱以后,高适投靠大将军哥舒翰,从了军,从此扶摇直上,达到人生巅峰。而李白,或者高适,都没有想到他们能以敌对的方式相遇。李白加入永王阵营一个月之后,永王失败,李白“附逆”,参与谋反,在这次政治较量中,五十七岁的李白成了阶下囚。

李白期望高适能救他于水火,李白的妻子去找他,不好使,李白亲自写信,也不好使,此时的高大人如某些领导常说的那样,屁股决定脑袋,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也需要规避风险以求自保。李白后来被流放夜郎,在途中获得赦免,“千里江陵一日还”,心情立刻明朗。

有时候觉得李白又愚钝又可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4

人生就是大闹一场,黯然离去罢了。

充满仙气的李白,仿佛天生就是来挥霍自己大好人生的。

年轻气盛的时候,腰包里有钱,消费着大好青春,美食、美酒、美女,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光阴中的美好,让年轻人有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展翅恨天低的感觉,受到一些挫折也是无所谓的事情,机会还有很多,天生我材必有用嘛,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气度,对于有些人来说,更是一种命运。

李白是不拿钱当钱的人,这不仅是在腰缠万贯春风得意的时候,在落魄的时候也是如此,他总能神奇般地得到救助,此外,那也是一个诗歌可以换酒餐的时代,一些王公贵族的宴会上如果能请李白赋诗几首,也是特别长面子的事情,即使是普通小吏也不惜用一顿饭,换来李白一首赠诗,他应该觉得这是巨划算的事情。

在覓职不顺的那些日子里,李白的生活充满失败与失望,一个叫冯七朗的年轻人让李白得到莫大的安慰。年轻人带来了鱼和美酒,都是李白喜欢的,冯七朗还能背诵李白大部分的诗歌,这让李白又惊讶又欢喜,当冯七朗提出让李白给他也写一首诗的时候,李白竟然买一送一,今天人们基本上背诵不出那首《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的诗歌,反而那首“赠品”成了脍炙人口的佳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在最高级别的宴会上,李白盛赞美貌的杨贵妃,留下了“云想衣裳花想容”这样的赞美诗,三首《清平调》虽然不如《客中作》的感情复杂,可也是赞美诗里的经典之作了。在那次宴会上,他得罪了高力士,导致他政治前途受阻,后来他提出辞职,皇帝批准并给他赏金,飘飘然离去,还是像一位得道高人。

这个形象,也很像南宋人梁楷给李白的那幅画像,看画,看诗,想象中他,在人间浪迹而过,仿佛不属于这个世界,只是在这个世界路过一下罢了……

5

李白的《上阳台帖》,很多人都认为是李白给杨玉环写完赞美诗,得罪高力士,在朝中混不下去,接受了皇帝的赐金放还,到王屋山阳台观寻访司马承祯不遇而写。司马承祯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职业道长,年轻的李白和司马承祯曾有过一面之缘,在离开时蜀地后行至江陵,见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二人相谈甚欢,李白得到了道长的赏识,他在文章中称自己是“大鹏鸟”,把司马承祯比作是唯一可以欣赏他的“稀有鸟”。这次会面对年轻的李白来说意义非凡,他更加确信自己非等闲之辈,他知道自己一生将不会平凡,甚至可能为后来李白想成为道教大师埋下了思想引线。

有趣的是,诸多李白传记中,都没有谈到《上阳台帖》的写作过程,这件作品是否和司马承祯有关,也不能轻易确定。明确记载的是,离开长安之后,李白和杜甫这两个中国诗歌史上两大巨星相遇,再加上高适,三人同游河南、山东,但具体是否到过阳台观,还不大确定。

透过历史的云烟,似乎这些并不重要,李白作书如其作诗,每一个墨点、每一根线条都天然地渗透着他的性格。如果回到书法的线条之中,明快的节奏,遒利的笔势,提起笔来,李太白物我皆忘,你会感受到雅健的阳刚之气扑面而至。二十五字,虚实掩映,参差错落,如神龙出没,难道不是笔落惊风雨吗?绝望、挣扎、不服,信心充沛,旷达而意远,种种李白,都体现在他的一手墨迹上,字如其人,李白也如此。

李白喜欢大鹏鸟这一意象,他人生中最后一首诗歌同样提到了大鹏鸟,“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大鹏鸟在天空中划过美丽的线条,再也折腾不动了,但他还是自信自己余风激兮万世,这就是李白。

布考斯基在《不朽的酒鬼》中最后写道:

当我倒了

满满一杯

如此上好的酒

你。

而李白用《对酒行》回赠一句: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作者简介:梁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马迭尔旅馆的枪声》《补丁》、短篇小说集《马戏团的秘密》。

猜你喜欢
李白书法
唐?李白 《客中行》(草书)
诗仙李白的归宿
诗书画苑
倒下的那一刻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
少年书法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