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两论”的“中国经验”

2022-01-14 05:22徐军义
中国图书评论 2021年12期
关键词:哲学马克思主义革命

□徐军义

【导 读】《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是“中国经验”的哲学创造和诗意表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和创造性升华,有鲜明的实践性、时代性和创造性品格,是当代“中国经验”的最高总结。

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1]121毛泽东从 哲学高度总结中国革命经验,创造了《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作为中国智慧的时代创造和时代精神的高度凝缩,“两论”指导了中国共产党人破除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奠定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国经验”。

“两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包含了高超的实践智慧、缜密的理论思维、独特的思想观点及鲜明的民族特色。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温毛泽东“两论”,对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认识当代“中国经验”的实践性、时代性和创造性,依然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本土问题的总解答

历史奔流不息,思想卷起巨澜。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先进的思想总与非凡的事业彼此相映,科学的理论总与伟大的实践相互激荡。扎根中国社会,立足中国问题,面向中国未来,是创造和实现中国特色思想的重要条件。毛泽东带着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思考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实践论》《矛盾论》。《实践论》是中国革命的认识论,它要求共产党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重视调查研究,在革命过程中达到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统一。《矛盾论》是中国革命的辩证法,要求共产党人自觉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解决中国革命矛盾的特殊性。[2]作为中国革命思想问题的总解答,“两论”既系统反思概括历史,又全面反映引领时代。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35年遵义会议前十几年里,因党内相继发生的右倾错误、盲动错误、冒险错误和教条主义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出现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因为主观主义不知道“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导致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和重大失败。教条主义拒绝研究中国实际和中国革命经验,只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概念、词句,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和科学方法。经验主义拘泥于片面经验,不了解革命全局,不能理解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的重要性。毛泽东认为党如果不解决好思想路线问题,就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历史重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是工人阶级政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精神武器和科学方法。毛泽东把学通弄懂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方法作为探索中国革命的思想前提,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比作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研究中国革命经验。相反,主观主义者“不从具体的现实出发,而从空虚的理论命题出发”[3]9,“不注意具体特点,妄把主观构成的东西当作特点”[3]432。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不结合中国实际,不具体分析事物发展过程的特点,只用一些抽象的、空洞的概念、理论去指导革命实践,失败是必然的。毛泽东认为“一切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是离开辩证唯物论的”[3]311-312,一切“左”的错误和右的错误表现虽然不同,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分裂,理论和实践的脱离,都是主观主义。如果思想路线错了,政治路线、军事路线乃至组织路线就一定会出问题。

思想路线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价值选择,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体。为防止“左”的和右的错误,毛泽东通过“两论”为我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毛泽东选集》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注释中有这样的文字:“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确实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4]282《矛盾论》写作的直接原因同《实践论》一样,是“为了同一的目的”[4]299。在此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思想总遵循。

作为中国革命实践的一种理论形态,“两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中国道路,创造了现代中国革命的哲学逻辑。[5]2“哲学存在于生活中,它是时代精神的菁华,它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6]472“两论”的“中国经验”为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也为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引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创造了思想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近代以来的各种主义和思潮在中国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等,它们都没有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系统介绍,到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的革命实践便有了全新的方向和选择。毛泽东曾对斯诺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7]在此后的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一直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认为没有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没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不能用唯物史观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就不能正确领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他认为在“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4]282,也就不能创造科学的知识。他强调“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4]287-288他提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4]299,“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4]305等一系列判断。他认为人们“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4]326。在此基础上,“两论”为中国革命实践确立了认识的唯物论基础和辩证法基础。

毛泽东认为“认识以实践始以实践终”,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品格,也有直面现实的品格,是检验中国革命思想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他同时强调“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应该是发展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人们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便会导致相对主义、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把实践和认识绝对化、凝固化,便会导致绝对主义、终极真理论和形而上学。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8]142毛泽东将列宁这一思想概括为“两个飞跃”,即人的认识是一个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4]292“两论”以“两个飞跃”论断为基础,形成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系统和分析解决矛盾的方法论系统,丰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研究运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恩格斯说:“我们党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9]599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重要思维方式和价值选择。毛泽东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苏联20世纪30年代哲学研究内容及中国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研究中国革命实践,总结中国革命经验,升华中国革命精神,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自我创生和发展的新阶段。有学者研究认为,20世纪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先后经历从译介转向著述,从通俗普及上升到理论研究,从学理层面深入实践层面,从日常生活上升到宏大叙事,从诠释到创造的几个阶段。[10]78-80在此过程中,“两论”无疑有开创性、基础性和示范性作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实践的指导思想,而中国革命实践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实现自身、发展自身的重要途径,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一道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景观。

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当今世界最具生命力的科学思想。在历史发展中,我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稳定中国、强大中国,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总要求。

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现代转换

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表达形式之间的结合,有明显的实践性、民族性和大众性特征,为此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提供了范式。

毛泽东“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11]65,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精华,并将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推到一个新阶段。如知行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古文尚书》便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记录,后人于此有无数论述论争。但过去的思想只将“行”理解为人伦日用和道德践行,没有将其解释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践,因而没有彻底解决知行统一的思想问题。《实践论》的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毛泽东强调“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4]291实践不仅是认知的开始,也是发展认知的方式,明确提出“实践是真理的标准”,从而使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学说发生了根本转变,达到一个新高度和新阶段。《矛盾论》继承了古代中国《易传》《老子》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吸收其阴阳转化、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对立统一思想。如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新陈代谢”说明新旧事物间的相互转化,用“相反相成”说明事物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用“天不变,道亦不变”说明形而上学的庸俗进化论思想,等等。“两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阐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实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化。

“两论”还发挥了中国历史上文学作品、名言警句、成语典故中的思想智慧。《实践论》中借《三国演义》里“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俗语,形象说明人认识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特征,即“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功夫”;借“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俗语,批判秀才之“知”是间接地“知天下事”,并不能接触事物的真正本质;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俗语,阐发实践的真理性;等等。《矛盾论》通过《山海经》中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的“后羿射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七十二变,《聊斋志异》中鬼狐变人等神话传说[4]331,形象说明事物矛盾相互转化;用《水浒传》中宋江三打祝家庄先败后胜的故事,说明人们必须客观地、全面地把握事物及发展过程,才能作出准确判断,取得最后胜利;用“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子呢”的生活常识,说明事物在发展变化中如果“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4]331等等。这样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生活俗语或文学故事中得到阐释和传播。

又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让我想一想”“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俗语、格言、故事在“两论”中随处可见。它们短小精辟,深入浅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中获得新生,也让高深的哲学变得通俗易懂。1950年12月的《真理报》刊发了编辑部文章——《论毛泽东的著作〈实践论〉》,认为毛泽东的著作将“对复杂哲学问题的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分析与叙述的形象性和鲜明性结合在一起”,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性特征,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大众”哲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增强其生命力和创造力。如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汲取了中国古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与“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思想。深化改革的思想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变革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则秉承了中国古代“道法自然”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之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吸收了中国古代“协和万邦”与“天下一家”的和合智慧。[12]11-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资源的同时,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与发扬光大,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

四、中国特色发展理论的思想模式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唯有激荡的大时代、宏阔的大实践才能孕育创生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两论”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建设和伟大实践创造了“中国经验”。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和未来的问题意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两论”的显著特点和优点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中国革命问题,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进入新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问题不断出现,这既是世界有识之士都应思考的现实问题,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面对和回答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两论”强调“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哲理性科学”,中国的无产阶级“必须采取辩证法唯物论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如果辩证法唯物论被中国无产阶级、共产党及一切愿意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人们之广大革命分子所采取的话,那么,他们就得到了一种最正确和最革命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他们就能够最正确地了解革命运动的发展变化,提出革命的任务,团结自己的同盟者的队伍,战胜反动的理论,采取正确的行动,避免工作的错误,达到解放中国和改造中国的目的”。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知识。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他认为:“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他认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4]110-111这样才能真正在思想上和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调查研究,既把“实事”弄清楚,又把“求是”搞透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论断的形成,无不是对“实事”的准确把握,对“求是”的执着探索。实事求是既是毛泽东“两论”科学思想和方法的高度概括,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实干理论和行动理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党一开始便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领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3]89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是我们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之源。实践证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只有扎根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不断汲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我党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新的时代问题,凝结新的思想精华,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既是对毛泽东“两论”思想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也是我党思想成熟、理论自信的集中表现。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没有止境。“两论”解释了重大时代问题,改变了中国社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刻回答时代重大问题之时,指引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和重大飞跃。世界时刻都在变化,中国也在变革,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不断认识规律,总结规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创新,21世纪的“中国经验”就一定有更强大的真理力量。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刘毅强.《实践论》《矛盾论》与党的思想路线[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6):24-27.

[3]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刘敬东,张玲玲.《实践论》《矛盾论》导读(增订版)[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7.

[6]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7]汪勇.毛泽东是如何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N].学习时报,2021-01-01(1).

[8]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杨信礼.重读《实践论》《矛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1][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1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

[1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哲学马克思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小包哲学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