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受众角色与媒介价值

2022-01-16 08:41苏曼林
文化与传播 2022年6期
关键词:青绿艺术作品受众

苏曼林

2022 年央视虎年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6 分钟的舞蹈选段《青绿》为受众带来了一场古典与现代美学的视听盛宴。创作者以传统艺术名作《千里江山图》为灵感,运用前沿的技术手段使艺术表演展现出充满科技感和时代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并迅速出圈。全媒体时代,受众既可以在剧院欣赏现场演出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电视端观看电视综艺版的艺术作品,还可以选择使用手机观看网络版的艺术作品,甚至通过创作相关短视频参与文化的创造、分享与传播,以此体现对艺术作品的喜爱之情。传播媒介和技术手段的多元化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传承与发展,是新时代语境下艺术作品守正创新、市场开拓的保障和基础,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全媒体时代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者并存且相互协作,传统媒体艺术与新兴媒体艺术既独立存在又相互交融,艺术创作者与艺术受众虽然身处各自的物理空间,却可在同一虚拟空间中进行双向互动。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和5G 技术的全面发展,两者间的互动愈发频繁,在艺术传播的过程中受众变成了新的传播者。春晚的《只此青绿》在传统媒体平台播出的同时也在互联网平台进行转播,以跨媒介传播的方式面向受众,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传播。

在中国艺术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中,公众分为旁观型、入场型、参与型、互动型4 种类型。旁观型公众与入场型公众更多地归属于传统媒体占主导时代的艺术,而参与型公众和互动型公众则更多地归属于新兴媒体占主导时代的艺术[1]。互联网进入Web2.0 时代后,传统被动的媒介文化正在逐步转向更注重创造与分享的参与式文化[2]。传统媒体的旁观型公众以旁观姿态进行艺术作品的鉴赏行为;入场型公众意味着要进入表演现场,与艺术家面对面相遇而观赏,既要以旁观态度去观赏,又要以见证人或击赏者姿态去助推演出最终精彩、圆满地完成[1],这两种类型的公众不会导致艺术作品内容的变化。而后两种类型公众基于对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的喜爱与了解,利用互联网技术下短视频中全民参与、高效传播、即时互动的特点,上传和分享艺术作品相关内容,进行艺术创作和再创作。

一、传统文化产品中受众接受的体验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并存的背景下,4 种类型的公众具有明确的边界和归类的同时,又存在艺术媒介方式交叉的艺术受众。受众通过接触不同的媒介来选取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艺术生活的表达、参与和传播。以剧院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对购票观演的观众进行从艺术作品到受众的线性传播。这种单向传播对于受众的文化诉求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更具有稳定性。由于日常生活中受众群体习惯于通过不同的艺术媒介进行不同的艺术鉴赏活动,从而导致受众艺术趣味的差异化[3]。观众开放是活化准公共文化产品十分重要的管理手段,如观众随机购买某个剧目,观看某场演出,然后喜欢上该剧团的所有演出,渐渐成为某个剧团的铁杆粉丝。这样,通过文化价值的隐性聚合,剧团可以凝聚那些认同感很强的终身顾客,成为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4]。该类受众群体不仅是艺术作品票房收入的主要来源,更是检验艺术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膜拜价值的“光晕”感知

“光晕”是指一种源于时间和空间上的感知维度,若即若离、似近非近的情境。“光晕”来自本真的艺术与个人的亲身体验,对光晕艺术品的接受需要凝神专注、心驰神往,由此产生了膜拜价值[5]。传统的表演艺术是一种具有膜拜价值的文化产品。观众静坐在演出现场观看艺术作品,虽与舞台和演员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与演员的身体动作、情感变化等融为一体。此时,艺术作品的原真性、唯一性和在地性会让受众产生了一种对神秘色彩的敬畏感和崇拜感,“光晕”效应就在人与艺术作品的交流中形成。《只此青绿》以现代观念和独特的创作思维将传统艺术表演形式与高科技手段进行融合创新。现场受众在近距离观赏艺术作品时通过凝神观看演员的精彩表演,与演员进入相同的故事体验,《千里江山图》的文化内涵及符号提取、古典舞与现代舞的杂糅、舞美灯光、服饰妆容、音乐声效等元素的完美结合让受众深刻地感受到国宝背后的宋代美学和艺术价值,光晕色彩在受众与艺术作品中显现出来。

开篇的部分为了尽可能完美地展现画卷的流动感、艺术感,满足受众全方位的观景体验,舞台采用同心圆的设计来呈现千古名画的展现过程。演出现场的舞台设计和调度极为复杂,采用地面转台和空中圆弧机械动作,呈现天旋3 圈,地转4 圈,上下左右都可移动的舞美效果[6]。其他篇章中,演员运用舞台道具以形象的舞蹈语汇复原了中国古代国画颜料制作、徽墨制作、宣笔制作、双林绫绢织造等非遗技艺。在这样精密的设计和严谨的配合下,现场观众的心跳、呼吸与演员表演的节奏、情绪等处于相同频率。观众跟随扮演现代故宫的研究员,仿佛穿越回到千年前,进入少年画家王希孟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完全沉浸在艺术作品的气氛中。这种具有高水平审美价值的传统文化产品以及演员充满温度的表演,更能激发出受众情感共鸣。

(二)传统文化产品的在地性挑战

表演艺术具有的膜拜价值让受众与艺术作品交流时产生“光晕”场域,这种从古代流传至今的文化传播方式要求受众必须亲临现场进行文化消费体验。如今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存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产品传播存在一定的不足,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大众娱乐消费为主体的文化市场,表演艺术行业既不能适应人们快节奏与碎片化的娱乐生活,也不能满足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观赏时间与消费选择的要求。具有高度审美特征的演艺行业,因受到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完整的艺术作品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去服务数量有限的现场受众。剧院演出的表演方式并不能完全改变,其所投入的生产成本要远高于大众娱乐消费水平。受众在剧院观看艺术作品的方式是一种单向的线性传播,受众与艺术作品虽处于同一空间,但两者却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实现实时交流互动。受众不能随意切换作品内容,只能凝神静观地接受艺术作品制定的内容范式。技术的发展虽然给艺术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并不能改变艺术表演的本质特征,不能将演出时间进行压缩,只能在舞台灯光、场景设置上进行变化。艺术作品所投入的时间成本、空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被隐含在演出门票中,相对于其他观看方式,高昂的票价限制了更多的受众走进剧院。

二、现代文化产品中受众视听的体验

随着机械复制技术逐渐介入艺术复制和艺术创作,艺术品原作的“光晕”衰竭,每件艺术品实物的复制品克服了独一无二性,艺术品的膜拜价值被面向大众传播的展示价值所取代[7]。电视作为大众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在电视综艺节目和受众间的定位与选择变得更加亲民。电视综艺节目是将电影、戏剧、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进行融合的艺术,一切以服务受众为根本出发点。电视综艺节目将原本神圣且不可接近的艺术作品以通俗化、精简化的方式进行演绎,电视受众对于艺术作品也由凝神观赏变为平等观看,甚至可以批判性地进行审视。“光晕”的消亡、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使每个人都能够近距离的欣赏艺术作品。数字技术将电视综艺节目进行同质化、标准化的生产,在固定的结构框架里制作能够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艺术作品。由于电视节目受时间限制,艺术作品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浓缩演绎。电视综艺节目想要脱颖而出,在故事创意、人物设定、电视制作等方面既要符合大众通俗易懂的审美趣味又要不失其艺术水准。

(一)展示价值的镜头观感

电视综艺作为大众娱乐文化产品,用电视镜头语言呈现艺术作品的视觉美感。演员与受众并非处于同一物理空间中,艺术氛围的营造也在受众日常的观看方式中褪去神秘色彩。受电视节目时长和作品版权的限制,艺术作品很少能够完整地通过电视媒介进行展示,节目组通常会选取符合大众观赏水平的篇章进行通俗化的改编,运用剪辑、快慢镜头、特写镜头的手法展示节目内容,把受众带入规定的情感色彩中,镜头画面的每一次呈现都能让受众达到不同程度的情感爆发。演员不是面对演出现场的真实受众,而是面对着无生命的镜头进行模式化的表演,时刻关注自己的面部表情及肢体动作所呈现的画面舒适感。受众不再追求艺术作品完整性的故事代入感,而是享受短时间内画面及音响所带来的视听体验,在周围熟悉的环境中,以一种伴随的方式进行习以为常的观赏。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入画》讲述了天才少年王希孟成画的过程,成为最能够表现《千里江山图》的电视综艺作品,在内容、形式和视听上满足了电视节目设定的要求。节目依靠数字技术的加持,让电视受众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新视听观感。舞美设计的45 度视角立方体影像空间、核心符号“国宝盒子”外围的“数控升降+灯光效果”“AI+VR裸眼3D”拍摄技术等让演员突破了以往的舞台空间,从而进入以灯光打造的“方寸盒子”中展现天地万物之事[8],舞蹈演员表情、肢体的特写镜头,让电视受众对少年王希孟刻苦钻研的艺术创作精神及作品完成后与画中“青绿”角色融为一体的场景感到震撼。镜头的快慢赋予作品的时空感,使得受众进入王希孟创作历程中的悲喜世界,感受到技术生产带来的故事情境。作品中最为感人的场景是以15 秒的特写镜头停留在王希孟看到自己完成《千里江山图》的一刻,画面语言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再配以古典悲壮色彩的传统器乐合奏,让受众仿佛置身其中,与他一同经历从痛苦、孤寂、磨难、隐忍到成画后喜极而泣的内心波澜历程。

(二)现代文化产品的需求延伸

电视通过影像、画面、声音等综合形式让受众视觉、听觉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延伸。电视技术不断创新,逐渐进入4K、8K 超高清模式,电视制造也朝着超高清、大宽屏、超薄、智能等方向升级。种种新技术的加持让受众观看电视节目时有影院般的视听享受。电视媒介作为权威性的大众传播渠道让受众以廉价、便捷的方式获取了一定的娱乐需求,但电视节目的线性传播方式和按固定时间播放内容的形式,依旧不能满足当下受众的互动需求和即时观看的心理诉求。以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第二屏幕使受众形成边看电视边进行线上内容搜索与话题讨论的习惯。产生此种现象可以归结为三种原因:一是受众基于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或者对节目中某一元素的关注和感兴趣,自发进行第二屏幕的内容搜索或话题创建等;二是电视节目与网络社交平台的相互合作,形成更多的节目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三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电视节目观赏属于小范围的社交活动,难以满足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受众强社交、重参与、沉浸式的感知体验。因此,电视与第二屏幕的结合成为全媒体时代受众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的日常表现,对受众全面欣赏艺术作品具有显而易见的推动作用,也是文化产业革新的发展路径。

三、新兴文化产品中受众参与互动的体验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5G 技术的全面普及,传统文化产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文化产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新兴文化产品以绝对优势影响着当下受众的日常生活和审美方向,开启了数字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光晕”再造模式。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已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再媒介化”转化,实现了受众参与式文化的传播。新的传播方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习惯以及社会文化形态等方面,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赋予受众由单向传播进入双向互动传播,受众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分享者和传播者,接受文化的过程转变为主动参与文化创建的过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中国极具品牌价值与符号价值的电视节目,在受众和市场中一直处于重要位置。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全媒体时代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充分融合多媒体平台进行跨媒体传播,创新性地推出手机“竖屏看春晚”模式,打造适应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的全民参与式和场景沉浸式的“跨屏”网络直播新业态。

(一)体验价值的数字生产

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等数字娱乐体验形式是基于数字技术所出现的一种新业态,数字技术的运用决定了网络受众的在线性体验。数字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一种综合性多元化的艺术生产聚合产物,将虚拟信息数字与不同艺术门类及作品的故事提炼与创意营造,以及赋予受众参与性及对话性等特点于一体的新兴文化产品。如今受众在线性互动观赏的艺术作品光晕回归,场景、交互、价值的塑造与营造让“光晕”的数字化呈现越发令受众期待与欣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依托手机视频直播平台,将艺术作品进行碎片化、通俗化演绎,符合多元化手机用户的观看需求。春晚版的《只此青绿》去除了剧院演出复杂繁琐的舞美设计,进而转向适用手机小屏幕观看的简洁明了又独具特色的环形舞台,通过XR、全息扫描、8K+3D 等前沿技术手段,以镜头剪辑的方式打造出跨时空感的舞台效果,既有现代时尚的审美风格,又不失宋代美学的古朴雅致。与剧院版的《青绿》片段相对比,春晚版的作品进行了时间压缩,将原本故事性的叙事手法提炼成以青绿元素为主题的形象演绎,对舞蹈及服装造型也进行了部分修改,以此满足小屏幕画面美感的要求。手机用户因此转向网络直播的虚拟空间,进行感官、情感、精神层面的艺术体验。

1.受众感官体验:作品开始,舞者们身着青绿色宋制服饰,发髻高耸挺拔、神情肃穆,如山峰形态般的动作姿态定格在技术手段呈现的“波光湖面”中,加上颇具禅意的古典配乐及唯美的舞台灯光背景,营造了最具美感的画面,通过镜头的不断切换和角度的不断变换给受众一种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的视听冲击。受众的身体体验在视觉和听觉的基础上又充分调动了其他器官的互动参与,一边欣赏艺术作品,一边在手机操作界面进行自我表达。个体的体验与想象通过手机媒介聚集在一起,受众用文字表达诉说自己更深层的情感世界。

2.受众情感体验:镜头展现青绿角色的每一帧画面都象征着《千里江山图》的一个场景。演员静待、望月、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的舞蹈动作,以宋代青绿山水画中石青、石绿色彩为灵感的青绿水袖拽地宋服,古代高耸入云的发髻等意象隐喻《千里江山图》中的山、河、日、月。受众跟随着演员的表演进入一种不断被震撼和感动的情绪体验,共同的情感彼此联结在一起,到达情感体验的高峰。

3.受众精神体验:数字技术场景的应用,演员精湛的表演将受众与镜头舞台上的“青绿”山峰融为一体,让受众进入虚拟空间所营造的富有奇幻色彩的北宋千里江山画卷。沉浸式的娱乐体验、高度的文化信仰以及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让受众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

(二)新兴文化产品的多元演绎

短视频交互性、分享性、连接性等优势,让短视频文化消费快速成为当下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消费方式之一。短视频平台成为越来越多演艺机构文化作品的传播媒介,云演绎、云推广、云互动让艺术作品与受众愈发亲密,受众的参与性也愈发积极和强烈,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联合出品方之一的人民网携手《青绿》的主演孟庆旸在抖音官方账号及演员个人账号推出“青绿腰”的短视频,引发全民参与抖音“青绿腰”的话题讨论。短视频受众通过参与话题讨论,拍摄创作相关短视频等进行个体的文化重构与解读。短视频作品通过网络传播推送给他人,激活了受众的传统文化基因,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文化创造、分享与传播。原始艺术作品经过受众二次传播和再生产引发持续关注,受众在艺术作品价值实现过程中也具有了更为重要的身份,在与艺术表演者的互动中实现了自我价值。

四、结语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高速发展,渗透文化产业的众多层面,成为大众传播与媒介融合的新领地。传统文化产品、现代文化产品纷纷进入移动端市场,以短视频、网络直播的形式进入受众日常生活,对于文化产品的生产、宣传、推广、传播等具有强烈的推动作用。受众通过手机人性化的操作方式,与艺术生产者进行更加深入和直接的互动,通过对喜爱的作品点赞、转发、留言等方式,进行受众和传播者身份的转变。受众参与艺术作品的再生产,既满足了其对艺术作品的娱乐体验和创作需求,又发挥了其对艺术作品再宣传和推广的作用。以电视综艺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产品依靠技术和工艺的不断完善,让艺术作品的每一帧画面都细腻生动、真实自然,受众在家也能享受到影院级的视听和审美体验。可复制性的艺术作品褪去光晕的神秘色彩,得以亲近普通大众,受众可以通过电视媒介的艺术呈现,以在场性的观赏视角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或批判。

剧院在场性的光晕场域令艺术作品具有一种神圣感和神秘感的膜拜价值,受众与艺术作品处于同一空间,受众的身体在场与演员的表演创建联结,这种传统文化产品营造出的氛围感更能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以剧院和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介长期发展形成的信息采集网络、文化品牌效应、社会公信力和权威性等,是目前其他新兴媒体所不能取代的。当下,传统媒体与手机的结合只是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内容的表现形式,其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两者的结合会吸引更多的受众接触和使用传统媒体[9]。旁观型、入场型、参与型、互动型公众观赏方式和艺术作品的传播媒介就像人类传播发展进程一样,并不是新兴媒介对旧媒介依次取代,而是同时存在并且依次叠加的进程,不同类型的公众依旧会稳定地选择自己习惯的传播媒介。当然,在移动信息化的社会公众不可避免地主动选择和尝试其他媒介进行艺术作品的新体验。

猜你喜欢
青绿艺术作品受众
青绿人家
山河间的一抹青绿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凡设青绿 体要严重 气要轻清 青绿山水画法探源
仿古脱古 清代青绿山水画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