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专业伦理,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2022-01-19 03:57董吉贺
中国德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伦理猴子道德

董吉贺,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本文系作者根据2021年11月6日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1年新教师培训班上所作的同名讲座整理而成。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主题是教师专业伦理与专业发展。教师专业伦理即我们常说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处理专业事务中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那么,教师的专业伦理和专业发展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主要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交流。

一、专业伦理是内置于教师专业的重要属性,而非附属

大家知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乎是所有师范院校的校训。这意味着对教师来讲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个是学高,即拥有高深的学问;第二个是身正,即做人做事正直、正派。这两个方面都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它们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相互包含、相互牵制的关系。

对这个问题还可以作进一步的说明。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对于专业,美国学者利伯曼(M.Lieberman)总结出八条特征:(1)范围明确,垄断性地从事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2)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3)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4)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5)在专业范围内直接负有作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6)非营利性,以服务为动机;(7)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8)拥有具体化的伦理纲领。在以上八条特征中,第四、五、六、八条直接指向专业伦理。其中,第四条谈到“自律性”,即专业人员要遵循法纪、自我约束,这是因为专业人员垄断了该行业的技术和服务,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控制和约束,那么很可能遭到来自社会的讨伐和攻击,给行业发展带来困境甚至灾难。第五条谈到专业人员对自己的判断和行动负有责任,这是因为社会赋予专业人员以自主权,他人无权也没有能力去改变专业人员的判断和行动,所以,作为专业人员必须有对自己作出的决定和采取的行为负责的义务。第六条谈到专业人员的行动以服务为动机,这是因为专业人员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如果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将会侵蚀其专业发展,破坏与服务对象理应建立的良好关系。第八条谈到专业人员要拥有自己的伦理纲领,也就是要有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这是因为道德规范是引导成员行动的重要准则,是专业治理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

所以,无论是专业知识和技术,还是专业伦理,都是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不是附加或从属的关系。我们尤其要确立的一个理念是,专业伦理是专业的重要属性,它不是专业之外的东西。对于教师来说,专业伦理是内置于专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我们判断一位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能只看他的专业技术和能力,还要看他的行动是否符合或体现了专业伦理。

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进行辩护。师生关系无疑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关系。每一个刚踏入教师岗位的人,最初都会有一个朴素的梦想,即希望自己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喜欢和爱戴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都有深切的体会,学生的一句感谢或者赞美都会令我们激动不已,可以说,来自学生的肯定和褒奖是教师最大的荣耀,是教师成就感、价值感和幸福感的源泉。然而要获得这个“最大的荣耀”并不容易,除了教师能够教得好,做人也必须要好。教师正直地为人、正派地做事,才可以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另一方面,正直地为人、正派地做事,同样也是专业的要求。教育行业的特殊性,也表现在师生关系上,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像教师一样与学生长期相处,对学生的成长负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大家都知道,学生有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不管你认不认可,作为教师,你的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尤其在道德发展方面,这种影响以一种潜在但深远的方式存在,这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如果你认可上述观点,不妨回忆和对照一下那些近年来发生的师德案例。想想那些把巴掌伸向孩子的老师,他打的是孩子吗?恐怕不是,他打掉的是职业荣耀;当灾难发生,那些率先跑掉的老师,他放弃的是学生吗?恐怕不是,他放弃的是自己最应该珍视的荣耀。一名教师,如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反而让学生失望,甚至被学生嫌弃、讨厌,试问从事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因此,我们可以说,对教师来讲,专业伦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教师专业水准的体现,而且是使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实现和升华的重要保证。

二、教师专业伦理旨在保护和促进专业发展,而非制约

在谈到教师专业伦理或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时候,大家首先感受到的是“制約”或“束缚”,将其理解为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约束。这其实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或者说是一种误解。教师专业伦理或职业道德在本质上的第一种功能是对专业利益的保护。为了说明这个观点,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有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人员设计了一个大笼子,用猴子做被试。大笼子是用栅栏封闭的,被分成两部分,一边放上猴子喜欢吃的香蕉,一边是猴子活动的区域,中间设有机关,如果猴子想要到另一边拿香蕉,在走近中间那条线的时候,自动喷水装置就会启动,巨大的水柱会喷向所有的猴子,并阻止猴子越过中间那条线。实验人员首先把A、B、C、D四只猴子放到笼子里面,天性使然,每只猴子都想去拿香蕉吃。但是,不管哪只猴子想过去,在走近中间那条线的时候,喷水装置立马启动,不仅过不去,而且每只猴子都被喷湿,很不舒服。就这样,四只猴子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明白:中间那条线是不能越过的,否则不仅吃不到香蕉,而且大家都跟着倒霉。这样大家很快达成共识,都不再试图越过中间那条线,老老实实待在自己的区域。当所有的猴子行为稳定之后,实验进入下一阶段。实验人员找来一只新猴子E,把猴子A替换下来。当猴子E进入笼子后,它试图去另一侧拿香蕉,当它快要接近中间那条线的时候,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其他三只猴子一拥而上,把它拉住,如果它还是强行要过去,其它三只猴子就动手打它。经过若干次这样的尝试和被打之后,猴子E也明白了,不能过中间那条线,因为其他猴子不让,否则就会挨打。当猴子E的行为稳定之后,实验人员由找来一只新猴子F,把猴子B替换下来,猴子F上演着和E一样的故事。当猴子F的行为稳定之后,实验人员依次找来猴子G、H,先后把猴子C、D替换下来,当它们行为完全稳定,不再试图进入另一个区域之后,实验宣告结束。

有人把以上实验看成科学实验,我更多地把它看成一个思想实验,它恰当地解释了道德的起源。大家想想,“中间那条线”代表了什么?其实就是一条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或专业伦理也不例外,它同样是对行业利益的保护,是用来维护一个群体、一个行业、一个集体的正当利益的。因此,教师专业伦理作为全体教师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它首要的并不是对成员的约束,而是为了维护全体教师的利益,是为了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还可以举例对上述观点进行讨论。有一次,一位幼儿园园长跟我谈了一件事情。她说有一天她所在的幼儿园来了一位新教师,白天上班很顺利,晚上下班回家以后,园长发现这位新教师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前面部分大概说了第一天上班的情形,但是在最后说了一句“从此掉入深渊”。园长看到后很生气,她马上打电话要求这位新教师把这条信息删掉。她对那位老师说:“你不能在朋友圈里面发表这种观点,因为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公共平台,会让所有人都看到的。你发的信息被大家看到后,大家对我们幼儿园是一种什么印象?对老师是一种什么印象?会严重损害公众对幼儿园、对老师的正面看法。”我认同这位园长的做法。作为教师,我们的言行必须要考虑所在单位及教师群体的利益。即便学校工作中存在问题,或者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也应该在合适的范围内、合适的平台上去讨论。凡是不利于教育行业健康发展的言行都需要三思而后行。

除了保护行业利益,教师专业伦理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促进专业发展。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普遍的趋势是社会对高质量的教育需求越来越强烈。为了向儿童、家长和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教育系统会向成员提出越来越严格的道德准则,以规范专业行为,提升教育质量,最终赢得服务对象的认可。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加入了“保护学生安全”的内容,这是因为当年发生的“范跑跑”事件,让我们看到教师必须承担这一责任,否则,教育就会引发家长乃至社会的不满。因此,在这层意义上,教师专业伦理还负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

三、教师专业伦理重在维护,而非遵守

既然专业伦理的基本功能是对教师专业的保护和促进,那么,但凡一个真正有事业心、对教育抱有情怀的教师,就应该有对教育健康发展的担当精神,自觉去维护业已建立起来的教师专业伦理,而不是仅仅被动地遵守。这就是说,全体教师应该站在维护教育行业的立场上去对待专业伦理,建立起一种伦理上的自觉,进而进行道德自治,通过维护专业伦理来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取得进步。

在新时代,要做到自觉维护教师专业伦理,我认为在实践中要努力做到下面几点。

第一,教师要建立一种道德上的自治精神。所谓自治,即自行管理、处理、修养自身的德性,也是就说教师要对道德事务进行自我管理,不依赖外部的力量。如前所述,如果我们把专业伦理视为一种束缚,那么内心自然会产生抵触,有时甚至可能产生向外的破坏力,这对伦理建设来说是一种极为不利的观念。但是,如果我们把专业伦理看作教育行业的“保护”力量,那么,在意愿上就会产生一种自觉,我们就会主动地反对和谴责一切破坏行业利益的行为,去维护教育中的专业伦理。

第二,教师务必要坚守师德底线,即专业伦理的底线。对于底线的表达,一般表述为“禁止……”“不允许……”,這是每个教师力求避免的行为。坚守师德底线,意味着不做不道德的事情,不去损害学生、家长、同事等专业相关者的利益。作为一个有伦理自觉的教师,不仅自己不去触碰师德底线,也应积极劝止他人逾越师德底线,树立起专业伦理的公共责任意识。

第三,教师要努力树牢公正的理念。公正是我们所处时代和社会的重要伦理观念。根据罗尔斯的理解,公正意味着对相同人的用相同的标准,对于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标准,除此之外,还应该有一种对最少受惠者即弱势群体的关爱。放在教育中,公正意味着教育均衡发展,意味着要让每个儿童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意味着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儿童的成长和进步。另外,公正还意味着我们能够不偏不倚地对待同事和家长。公正作为最高的伦理原则,应是每个教师努力建立的理念,一旦具备了这个理念,我们在思考道德问题的时候也就站在了更高的水平上。

第四,教师要掌握义务论的思维方式。著名哲学家康德有这样一句话,“要这样行动,你意志的准则始终能够同时用作普遍立法的原则”。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希望别人对你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对别人做。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道德两难问题,以至于难以进行抉择。此时,康德义务论的思维方式通常能够帮助我们作出道德判断,从而选择恰当的道德行为。

第五,教师要做在专业上有追求的教师。在专业上有追求,是成为一位优秀教师的前提条件。有学者把道德区分为道德规则、道德原则、道德理想三个层次。其中,道德规则即道德底线,它规定的是不能做的事情,如禁止体罚学生;道德原则即应该遵循的准则,描述的是应尽的义务,如要关爱学生;道德理想即努力达到的状态,表达的是追求的目标,如要热爱学生。三个层次,显示了教师在专业伦理上不断进步的状态,对于有意愿献身教育事业并梦想成为教育专家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矢志不渝不断追求的过程。

责任编辑︱赵 庭

无论是专业知识和技术,还是专业伦理,都是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不是附加或从属的关系。我们尤其要确立的一个理念是,专业伦理是专业的重要属性,它不是专业之外的东西。对于教师来说,专业伦理是内置于专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

学校德育须不断创新途径和载体,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根基。本期“样本”所展示的三则案例,有的坚持开展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有的积极创新劳动教育载体,以“小切口”实现“深突破”;有的致力构建五位一体的学校心育工作体系,促进学生品德提升和人格完善。实践证明,这些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伦理猴子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员工伦理型领导原型对伦理型领导有效性的影响:员工崇敬感的中介作用*
跟踪导练(五)(2)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男猴子和女猴子
淘气的猴子
道德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A Monkey in Empty Talk说空话的猴子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