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中医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可视化分析

2022-01-20 06:40张若楠郑方琳王天琦李艺清侯胜田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34期
关键词:发文热点图谱

张若楠 李 享 郑方琳 王天琦 李艺清 侯胜田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

中医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为国家培养中医人才,但当前我国中医教育整体较为薄弱。近年来国内学者主要研究了“新师承”实践教学模式[1-2]、新时期中医教育改革[3]、“5+3”一体化师承教育培养模式[4]、中医传承本科教育模式[5-6]、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7]、中医高等教育[8]、针灸教育模式[9]、中医药学术困境[10-11]等方面,成果丰富,但缺乏对该领域整体综合性、科学性、全面性的梳理。因此本研究应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并结合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对中医教育的研究现状、热点以及前沿进行综合性的梳理与总结,以期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中医教育所涉及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分析。研究中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中医教育”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1958 年6 月至2020 年12 月,排除寄语、征文、公告等无关文献后得到有效文献2187 篇。研究英文以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方法为:①T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R“TCM”);②TS=education;③TS=①AND②,筛选后共得到文献367 篇,检索时限为197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本研究检索时间为2021 年4 月。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利用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从中医教育的年份发文量变化、科研作者、科研机构、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的突变性等方面出发。在发文量方面根据数据库计量统计得到;在作者以及机构合作方面通过对每阶段发文量的前50 名进行研究,图谱中节点的大小与作者的发文量呈正比,连线表示合作关系;在研究热点方面主要利用关键词共现原理和LLR 算法聚类原理[12]进行研究,以检索时限为研究时间范围,每5 年一切片,选取每个时间切片中频次最高的50 个关键词,然后结合关键词的频次、中心性以及聚类结果进行总结;在研究前沿方面主要依据突变算法[13]进行检测。

2 结果

2.1 发文量变化分析

1958—1980 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中医教育研究数量较少;1981—2010 年发文量稳定增加,其中1986、1995 年和2010 年达到“谷峰”;但2011 年后发文量波动下降,提示该阶段中医教育学术研究活跃度降低。1979—2003 年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发文量很低,处于初期阶段;在2004—2007 年则平稳增长;2008 年后波动上升。见图1~2。

图1 1958—2020 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医教育研究发文数量变化趋势

2.2 科研作者分析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陆莲舫、张宗明、杨文君、张玮玮和翟双庆等学者对应的节点较大,是该领域研究的高产作者。在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中Wang J、Griffiths SM 和Chung VCH 发文数量较多。但中医教育的研究整体合作关系相对较少,学术产出来源集中,研究单位单一,跨院校合作较少。见图3~4。此外根据普莱斯核心作者定律(N 为领域最高产作者发文数量)[14]计算得到该领域核心作者发文量为2.70 篇以上。

图2 1979—2020 年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医教育研究发文数量变化趋势

图3 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医教育领域科研作者合作图谱

图4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医教育领域科研作者合作图谱

2.3 发文机构合作分析

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医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1390 个机构,但发文数量≥2 篇的机构仅占9.71%,在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中主要涉及698 个机构。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发文量排名前三位的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但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CSSCI 与北大核心文献占比仅为14.10%和7.81%,说明相应的学术研究质量仍有待提高。在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中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和四川大学具有较高的发文量。见图5~6。

图5 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医教育研究机构图谱

图6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医教育研究机构图谱

2.4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凝练了文章主要内容,对其分析可以明确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关键词共现图谱(图7)、关键词信息表(表1)与聚类图谱(图8)可以看出,除去检索词“中医教育”之外,“中医”“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中医学”“教学改革”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多,是该领域研究热点。而“中医院校”“中医”“高等中医教育”“中医人才”“教育”等关键词中心性较大,在中医教育研究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在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中“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cupuncture”“alternative medicine”等是相对高频的关键词,“China”“prevalence”“therapy”等关键词中心性较大,见图9;而针灸、药剂师、翻转课堂、中草药、疾病预防等是学者研究的热点,见图10。

表1 中医教育研究关键词信息表(前10 位)

图7 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医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8 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医教育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9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医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10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医教育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2.5 研究热点演进与前沿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的基础上选择时区视图选项,形成图11~12。由图可见,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中医教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50 年代末,此时研究较多集中在中医自身发展和中医学院方面;在1988 年之后,中医教育的研究逐渐丰富,涉及中医药教育、中医教育改革、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师承教育以及中医文化等方面。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70 年代末;在2009 年之后中西医互补、态度、翻转课堂等是主要的研究热点。

图11 中国知网1958—2020 年中医教育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

根据时区图谱可以看出,“中医文化”“人才培养”“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cupuncture”对应的突变时间持续到2020 年,提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将集中在此方面。

3 讨论

3.1 中医教育领域发展现状、热点及前沿趋势

3.1.1 中医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热点 据发文量变化与作者和机构的合作特征显示,中医教育的研究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关系,但是跨机构间交流缺乏,整体学术合作亟待加强;在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相对高产的作者和机构也基本是由中国学者和机构组成。从关键词的共现和聚类显示,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中医”“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师承教育”等是该领域学者研究的热点,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针灸”“药剂师”“翻转课堂”“中草药”“疾病预防”等是学者研究的热点。综上,中医教育研究的大圈子仍在中国内部展开,国际传播性以及影响力、认知度较低。

图12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1979—2020 年中医教育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

3.1.2 中医教育领域的研究前沿 据关键词的突变结果显示,“中医文化”“人才培养”和“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和“acupuncture”等关键词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其中针对中医文化,将中医文化融入到中医院校的思想教育中是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的有效途径[15];在国外则要注重中医文化的传播,加强国内外联合办学,提高中医教育的质量[16]。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近些年有学者对于中医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展开了研究,而“新师承”教育路径是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改良的新模式,并且有很好的实践效果[17]。未来临床中医药学科的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等也是主要的研究趋势[18]。针对acupuncture 和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din 等[19]通过针灸课程实践指出将基本的针灸技巧融入初级保健实践,减少专科转诊和止痛处方;Efferth 等[20]指出要制订一定的安全标准;Chang 等[21]指出在中医教育中使用3D e-learning 平台比传统课堂授课方式效果更好。

3.2 中医教育的发展策略

3.2.1 注重中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中医教育还处于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区,研究认为当前中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首先要坚持中医教育的自我迭新,注重对当前科学的知识、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化医学理论的吸收,不断丰富自身内涵[22]。其次要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依托“互联网+”教育模式,将MOOC 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23]应用于中医药教学体系中,培养现代新型中医人才。最后要坚持中医教育的特色之处,注重教育的实践性,立足实际坚持发展中医的独特之处,坚持中医教育的人文特色[24]。

3.2.2 注重人才的培养 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才是中医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要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建立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25],让教师明确未来中医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方向,依托专业教育,提升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中医教育的模式。当前“新师承”模式、“传承教育”[26-27]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但是针对不同的教育环境与人群,中医教育的模式仍需要多元化发展与创新。

3.2.3 注重中西医的教育融合与跨界传播 中西医融合是健康中国战略以及中国特色新医学体系的必然要求,但通过可视化结果来看,中西医融合发展教育以及中医教育的跨界研究十分匮乏。研究认为中西医的融合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要辨证看待两个医学体系,取长补短,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求同存异,尊重差异[28]。第二要坚持中西医教育的互补性与独特性,构建多层次、金字塔系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办学体系[29]。第三坚持中医教育文化自信,促进中医跨界传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自信的推动[30],当前中医教育的文化不自信是中医文化不能跨界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阻碍中医教育发展的一块绊脚石。中医文化是一种先进的和传承性的优秀文化,因此中医人更要以文化自觉,引领中医自信,更好地将中医教育向全球推广。

猜你喜欢
发文热点图谱
热点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杂草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