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自我纠错能力的生成源渊

2022-01-20 07:14唐景成尹杰钦
湖湘论坛 2022年1期

唐景成 尹杰钦

关键词:长期执政;自我纠错能力;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先进性和纯洁性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2)01-0057-10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史,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由1921年诞生时仅有50多名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95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经历由幼稚弱小到不断成熟壮大,一次次遭受挫折失败,又一次次力挽狂澜、浴火重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战胜一切挫折失败而取得伟大胜利,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党具有超强的自我纠错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1]与之相反,前苏联曾是世界上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苏共拥有近2000万党员和执政74年的历史,却于30年前一夜崩溃。学术界对其崩溃原因也作了诸多探讨,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共缺乏必要的自我纠错能力,在一党长期执政的过程中不能及时果断地纠正自身所犯严重错误,积重难返导致垮台的悲剧。苏共垮台后,西方学者纷纷预测中国共产党会成为下一个“苏共”,甚至抛出“历史终结论”。但是,30年过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没有朝西方学者所预测的那样发展,反而风景这边独好——“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以致连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也已改变看法,承认美国的自由民主正在走向衰落。那么,为何中国共产党会具有超强的自我纠错能力呢?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共产党纠错能力的研究主要围绕在具体个案、历史演变、历史经验等方面展开①,对党为何具有超强的自我纠错能力的研究成果非常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和“四风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紧迫性的严峻挑战,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形成科学管用的防错纠错机制,“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2]。因此,从党的自我纠错能力生成角度,探究长期执政条件下党为何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于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之源:对马克思主义自我修正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3]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具有超强的自我纠错能力,首先源于马克思主义勇于自我扬弃和自我批判的自我修正理论品质。

(一)对马克思主义勇于自我扬弃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勇于自我扬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是指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对自身否定-肯定-否定的辩证否定,在不断批判吸收积极因素中实现事物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随着实践的检验而不断地进行自我扬弃和自我超越的过程。这不仅表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和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发生的“两大转变”上,而且表现在马克思、恩格斯从“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从“暴力革命”到“夺取政权的两种方式”的转变上,也表现在列宁从“同时胜利论”到“一国胜利论”、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始终把自己的理论立足于变化的实践,勇于自我扬弃,通过否定-肯定-否定的循环反复发展过程,与时俱进地对其理论进行“自我修正”,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勇于自我扬弃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民主革命时期,面对如何在积弱积贫的旧中国基础上建立新中国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和纠正党内“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创立毛泽东思想,并用其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胜利,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由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在复杂的国际国内严峻形势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党已经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義建设道路了,只是后来由于受“左”倾思想干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和反思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失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实现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面对改革往纵深发展时要如何解决交织叠加的“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二)对马克思主义勇于自我批判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建党活动就是从端正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开始的。由于所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建党过程中易遭到党内形形色色错误思潮的干扰。对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必须以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并指出要明确地懂得这个理论,“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习”[4],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者要经常进行自我批判。勇于自我批判是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对“平等的社会主义”、马志尼主义、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工联主义和巴古宁主义等各种党内错误思潮进行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列宁在建党初期批判了伯恩斯坦主义及其在俄国的变种,确立了先进的无产阶级建党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批判了普列汉诺夫、苏汉诺夫和考茨基等人的“左”右倾机会主义思想,形成了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勇于自我批判理论,形成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进行自我纠错的有力武器。对于为什么要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毛泽东指出:“房子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也应该打扫和洗涤。”[5]1096对于为什么能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毛泽东作了有力回答:“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指出。”[5]1004对于如何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毛泽东要求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错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习近平也明确指出,“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正视、主动改正。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指出、帮助改进”[6]。

二、文化之根: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自我修养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从延续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7]。中国共产党自我纠错能力也源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自省和修身等自我修养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省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省思想源远流长,《周易》提出的“君子以恐惧修省”、《论语》提出的“见贤思齐鄢,见不贤则内省鄢”、曾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等名言流传千古。中国古代自省思想既是预防、发现、改正自身错误和不足的动力,也是对自身错误的自我批评、改正提升的过程。自省对个体、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表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修身”标准为进德、改过和加勉;“齐家”标准是儒家家庭伦理规范,对伦理规范的自省起到了监督和警戒作用,进而达到“齐家”的功能;“治国平天下”强调君王德行以及国家政策是否有利于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功能。

中国共产党传承与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省思想,不断开展自我反思和预防错误的发生。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际,为了防止党内骄傲情绪和居功自傲情绪,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思想,严肃告诫全党提防犯李自成式错误和进京赶考不及格就会被退回来的危险,为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反思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失误,提出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确保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十八大以来,面对长期执政的严峻挑战,习近平多次运用传统自省思想提醒党员干部要谨防“贪欲”之害,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求广大领导干部洁身自好、反躬自问,通过谨防“贪欲”之害、反躬自问和自省慎权,来预防问题和错误的发生。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我国儒、道、佛中蕴含丰富的修身思想。儒家提倡“内圣外王”,即修身可以成圣人,而圣人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如何修身,儒家的孔子提倡“為仁由己”,主张“志于学”“勤于思”“笃实躬行”“内省改过”;道家的老子崇尚自然,提倡无为而治、达到“无欲无为”的理想境界,主张通过“静观玄览”和“坐忘”做到“去知”和“忘形”,最终靠心灵的直觉去感应自然的“道”;佛教则认为人世间一切皆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主张遁入空门去修道成佛。虽然儒、道、佛对修身的具体目的和方法各有不同,但修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格完善这一点却是相同的。

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融入到党的建设和治国理政当中:一方面,传承并创新了修身思想的目的和标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大都是唯心的,片面夸大个体主观能动作用,忽视社会实践和制度约束对修养的作用;修身的目的是成为臣民而非公民,注重德行的君子社会而非法制社会,因而只注重私德修炼而忽视公德的养成。中国共产党在传统修身思想的基础上创新出党性修养思想。例如,刘少奇的《论共产党的修养》和周恩来的《我的修养要则》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注重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充分发挥组织和党纪党规制度的约束作用;既讲私德,更注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等社会社会主义大德。另一方面,传承并创新了修身思想的路径:一是学以修身。习近平就非常注重学习修身,他曾指出“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二是以德修身。“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以德修身,要求全体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是以行修身。中国共产党强调知行合一,注重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以省修身。中国共产党注重反省自己、加强自我修养,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不断警示和自省加强党性修养,练就百毒不侵。五是以慎修身。中国共产党重视以慎修身,认为党员干部只有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才能保持共产党员本色。

三、前车之鉴:对苏共垮台惨重教训的审视与汲取

苏共作为长期执政党,能够成功抵御强大的法西斯国家的入侵,却因为解决不了自身错误和问题而导致苏联解体,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苏共丧失了自我纠错能力。“苏共的机关,整个苏共,包括党内的普通党员应对发生的灾难负主要责任。”[8]由于苏共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没有坚持党的领导,没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致使其丧失了纠正错误的方向和动力,最终导致因背离人民而遭到人民抛弃的结局。审视与汲取苏共垮台的惨重教训,有利于加强党的自我纠错能力建设和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一)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前苏联之所以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并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逐步赶超当时的美国而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其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指导。而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在没有强大外敌入侵和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却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分崩离析了,究其根源,就在于苏共没有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指导思想。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开始,实质上就已偏离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指导思想了;到后来戈尔巴乔夫主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和“多元化”,实质上已经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和党的领导,主张走西方的议会制和多党制。由此,造成了苏共党内外思想混乱、人心涣散和苏联社会的动荡不安。正如有学者所说,“苏联经济的发展或停滞,……党的兴旺或失败,凡此等等,皆依赖于苏共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9]。苏共后期没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当执政出现严重政治经济危机时,无法找到摆脱危机的正确出路,其垮台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共产党审视和汲取苏共教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当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时,毛泽东及时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全面客观评价斯大林的功过是非。在1956年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苏共教训的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0]从此,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伟大转变,逐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非常重视吸取党学习苏联的经验教训,指出:“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1]邓小平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也十分重视以苏共为鉴,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12]。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他进一步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13]

(二)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密切联系群众

不可否认苏共在苏联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核心作用,但是成也苏共,败也苏共。苏共执政74年,正是其正确领导,才取得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辉煌成就,但是也正是后来以戈尔巴乔夫为总书记的苏共否认了党的领导、脱离了人民群众,才导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由于苏共内部出现问题,苏共领导层背叛了党和人民,为谋取个人私利而大量侵吞国有资产、中饱私囊,以致苏联解体后产生的许多暴富新贵大多是前苏联的特权者。他们由人民的公仆搖身一变成了“红色资本家”,造成整个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两极分化严重、物价飞涨、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最终导致苏联人民对共产党丧失信心和信任而将其彻底抛弃。苏共垮台的悲剧表明:只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联系群众,才能保持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强大动力。

对于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必须时刻谨记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我们国家无论在体制、制度上,……都与前苏联有着相似或者相近乃至相同的地方。弄好了,能走出一片艳阳天;弄不好,苏联的昨天就是我们的明天。”[14]因此,我们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和密切联系群众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正确的政治方向源于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具有无比的先进性。我们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2]。另一方面,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才能赢得民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如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违背人民群众利益,就必然得不到人民群众支持;如果党内出现特权腐败现象而不能自我纠正,就会失去群众这个强有力的执政基础。党只有始终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面对错误不回避、不掩饰。公开承认并及时改正错误,不仅不会损害党的形象,反而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谅解和支持。相反,如果像苏共那样弱化甚至否认党的领导和脱离群众,不能自我纠正党内长期存在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导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最终必将失去民众支持,酿成垮台的悲剧。

四、实践之基:对党的自我建设实践的反思与总结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艰难险阻,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之所以能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一次次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一个最为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党在自身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勇于自我认错、善于自我改错和勤于自我防错的自我纠错机制,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党致胜的重要法宝。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15]这是因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有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以事实为依据、敢于说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正气,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16]26。

一方面,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才能使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17]111毛泽东批评这种形式主义没有调查和不根据实际情况盲目执行的错误态度,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7]112。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始终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开放是否成功的标准,保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进入新时代,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我们党只有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检视自己,才能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有错误承认并纠正错误”[1],才能确保我们党不会犯颠覆性错误。

另一方面,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不仅要科学地认识客观世界,更要科学地改造客观世界,这就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立足中国实际,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制定或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不断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打破不适合中国革命实际的“城市中心”这一苏联模式,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只是后来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和急于求成等原因,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反思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教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勇于应对和破解“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和“四风问题”,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

(二)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科学方法

列宁指出:“公开承认错误,揭露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就是一个严肃认真的政党的标志。”[18]这就是说,一个想要长期执政的政党,不仅要有敢于自我认错的态度和勇气,还需要掌握科学的纠错方法。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团结-批评-团结”的科学方法来处理党内错误。

党内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因此开展党内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土地革命时期,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王明在党内对犯错误的同志开展了“肃反”式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这种简单粗暴的压制方式,致使党的事业蒙受极大损失。延安整风运动吸取了肃反运动的教训,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形成了“团结-批评-团结”的科学方法。毛泽东在整风运动中明确指出:“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有两条宗旨是必须注意的:第一是‘惩前毖后’,第二是‘治病救人’。……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5]827-828整风运动与肃反斗争不同之处在于把党的工作错误与反党反革命加以区分,党内错误不应该采取敌对斗争方式来解决,而是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团结”[5]827-828。延安整风形成的这一科学的党内斗争方法,使全体党员得到了广泛教育,使党内思想空前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成为了党今后正确处理党内错误的有效方法。

正确运用这一方法,首先要以团结为出发点。没有团结的愿望就无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因为“如果在主观愿望上没有团结的愿望,一斗势必把事情斗亂,不可收拾,那不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那还有什么党的团结?”[19]其次要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其一,批评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批评达到更好的团结。对待犯错误的同志,一要“看”,二要“帮”。“看”就是指出他的错误及其危害性,同时要看到他的优点和成绩,不能因犯错就否定一切;“帮”就是给予犯错误的同志改正错误的条件和机会,从团结角度出发帮助他改正错误。其二,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毛泽东曾指出:“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5]997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要出于公心,与人为善,不搞“鸵鸟政策”[16]377;要摆事实、讲道理,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到以理服人,使之口服心服;对待批评意见,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决不能用“批评”抵制批评[16]377。最后要以新的团结为落脚点。对待犯错误同志,要思想批判从严,组织处分从宽。思想批判从严,就是既要使犯错误的同志深刻地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性质和危害,又要帮助他全面分析犯错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找到改正错误的正确方法,使之今后不再重犯类似错误。组织处分从宽,就是对犯错误的同志作结论时要宽大、慎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三)坚持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加强党内监督是我党通过自我革命确保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手段。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们要保证共产党长期执政、始终为人民谋利益,就必须加强自我监督、自我净化能力,在体制机制层面加大监督力度。”[20]

一方面,不断完善党内权力监督制约制度,防止权力异化。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形成了以党章和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保障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党内权力监督制约的制度建设,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21]后,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因为“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22]。近年来,中国共产党陆续修订和出台了一系列党内法规,逐步构建了科学严密的党内权力制约监督体系,形成了“监督有主体、监督有制度和监督有执行”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

另一方面,构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常态化机制,对违纪和犯错起防微杜渐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是严密的纪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员干部提出要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十九大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写入党章,使之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常态化机制。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实质体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23]。它要求对待有错误苗头或犯错误的党员干部要综合运用批评教育、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手段,立足于“救”,着力于“治”,着眼于“防”,辅之以“惩”。而“救”“治”“惩”的最终目的是“防”,即做到对党的违纪和犯错行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回溯党的百年辉煌发展历程,一部中共党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历史,集中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具有超强的自我纠错能力。中国共产党超强的自我纠错能力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智慧结晶,又是党百折不挠、奋勇前进、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密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 推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N].人民日报,2017-02-14(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11.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5.

[7]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EB/OL].(2014-09-24)[2021-08-2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_2.htm.

[8]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悲剧[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69.

[9]吴仁彰.苏联东欧剧变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30.

[10]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9-10.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1.

[1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19-20.

[1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1).

[14]柴尚金.转型的必要性、必然性与紧迫性[J].人民论坛,2013(24):16-21.

[15]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EB/OL].(2015-05-16)[2021-08-26].https://www.ccps.gov.cn/xxsxk/xldxgz/201812/t20181223_126889.shtm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列寧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7.

[1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0.

[20]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6:54.

[2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

[2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7.

[23]宋健.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科学内涵[N].学习时报,2018-07-13(4).

责任编辑:曹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