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中外 走向海洋

2022-01-20 23:19孙光圻
曲艺 2022年1期
关键词:曲艺海洋海军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而如何找到融通中外的有效路径,在中外文化共同的半径内打造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这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更是疏浚中国曲艺文化在海外影响力渠道的重要方法。

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是“三分土地七分水”,71%的面积都是海洋。如果说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各个民族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只能以可通行的陆路或者有限的水路加强彼此间的沟通,那在之后,海洋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各个国家与民族认识彼此、了解彼此的重要渠道。因此,在理论上说,通过海洋,人类可以实现平等的交流对话。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地理大发现的主角团是西方国家,它们凭借先发优势,实际上在海洋文化交流方面拥有上层话语权。而在漫长的帝制时期,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大陆强国,以古代中国为核心构建起的东亚朝贡体系和中华文化圈,大陆属性明显。而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后,不论主动与否,中国必须要能通过海洋去了解世界。时至今日,随着中国国力的显著增强,我们更要通过海洋,向世界辐射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影响力。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说在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对海洋的态度仍然是“侵略者从海上来”,在海洋之“道”的方面仍然有着迟疑甚至质疑,那在今日,我们应该勠力改变在阐释海洋之“道”时“攻守之势”无异的局面,用中国精神和中國力量诠释海洋文化,让曲艺艺术“驾船出海”,走向世界。

由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影响,我们与西方世界对海洋的理解是有差异的。中国传统海洋观是“是站在大陆黄土地的立场上,并以此为视角去认识、利用、开发和管控海洋的主观思维集群”,而发端于地中海国家与地区的西方传统海洋观,是“站在海岛(或沿海狭窄区域)的立场上,认识、利用、开发与管控海洋的主观思维集群”① 。具体而言,在中国的传统海洋观里,海洋神秘莫测,是遥不可及的未知领域。在利用海洋方面,帝制时代的中国在大部分时间中将海洋作为与外部世界隔离的天然屏障,多只以近海为田,进行盐渔作业。明清时代,随着帝王绝对权力的空前加强,海禁成为了国策之一,全局性的远洋经略就更无从谈起。所以在传统层面,我们崇尚故土难离,父母在不远游,缺乏民族层面上的对海洋的进取精神。而在西方传统海洋观中,特别是在环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海洋观里,海洋是连接陆地的大通道和整合世界的大平台。因此,他们会向海求存,以海为商,逐步实现通过海洋取得对世界资源和全球市场支配权的目标。如此一来,某些国家和民族的“海洋性”极强,甚至会运用各种手段,维护自身在海洋上的合理甚至不合理权益。从希腊的帆桨船队到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奉旨抢劫”的德雷克等“绅士海盗”到“海上马车夫”荷兰庞大的Fluyt船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称霸世界的大舰队和当今美国横行全球的航母打击大队,都是西方海洋话语权的具象化,象征着海洋活动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由此可见,中外的海洋观念总体是不同的,但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二者应该求同存异,相向而行,走向融通。曲艺工作者应该立足于我们的历史实际和文化传统,以踏浪蹈海的气魄,找寻中外双方能共同理解的文化概念,并在润物细无声中全面展示立体的中国形象。

作为国际性军种,海军参加国际交往和重大活动最为频繁,因此礼仪最多。海军的对外交往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行为,是一国主权的象征。因此,海军礼仪不仅是海军的语言,也是国家的语言,更象征着一种通行海上的文化语言。虽然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国海军在执行海军礼仪方面稍有差别,但总的来说,挂满旗、挂满灯、升挂国旗、设仪仗队和军乐队、舰员分区列队、鸣笛、鸣放礼炮、海上阅兵等的内容和含义是相同的。

满旗是海军舰艇白天按规定悬挂国旗、军旗,并通过桅杆,从舰艏到舰艉挂满通信旗的仪式,一般用于迎接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高级将领和来访的外国军舰,在重大节日、隆重活动,或出国访问停泊于外国港口时,军舰也可以挂满旗。满灯是海军舰艇在夜间按规定沿满旗位置并围绕舰舷和上层建筑的轮廓挂满彩灯的仪式,应用场景一般与满旗相同。军舰悬挂本国国旗,意在彰显国家尊严,同时表明自身国籍。当他国国家元首登舰时,军舰要在前桅横桁上悬挂该国国旗,以示敬意。军舰停靠外国港口时,要悬挂港口国国旗,表示对该国领土的尊重和人民的友好。海军仪仗队是执行军队礼仪的海军武装分队。海军仪仗队分陆勤仪仗队和舰上仪仗队。但仪仗队员均应着制式海军服、携带武器,执行相应的礼宾或者受阅任务。分区列队是舰员在舰上列队的一种形式,用于迎接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高级将领的到访,在海上阅兵、检阅舰艇、访问外国港口进出港时,也可以进行分区列队。至于鸣放礼炮、海上阅兵等海军礼仪,受限于篇幅,在此不做论述。

海军礼仪的相关内容似乎与“曲艺”两字不甚相和。但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综合影响力的逐步提升。曲艺工作者应该迅速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如果哪一天曲艺工作者随人民海军外出访问,需要即兴表演一个小段,那识别海军礼仪可能就是必备了。同时,如前所述,海军礼仪本身就是海洋文化共同体的一个展示侧面,对其有一定了解,有助于我们对海洋文化的融通有些直观的认识。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以农为本、崇农抑商的经济社会形态,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的大陆性海洋观念,也决定了包括曲艺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陆性内核。而西方的文艺作品中,反映探险、进取和财富的海洋文化作品不胜枚举。《荷马史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致大海》《老人与海》《鲁滨逊漂流记》《泰坦尼克号》《加勒比海盗》等均可在此列。

细查中国曲协组织编写的三卷本《中国历代曲艺作品选》,作品内容涵盖了国家征战、豪杰争斗、公案诉讼、神话传说、才子佳人、市井生活等方方面面,但海洋题材殊少。笔者只在《明代词话》中偶看到一则标题有“海”的作品,《新刊全相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其中的“太宗观海”和“太宗过海”,有描写海洋景观的文字,如“远看浪高高似屋,近观水面下如尘。上临绿水翻波浪,下照青天水结云”“微微飕飕西风起,战船摆动大唐军。初当风小忙解缆,次后龙船过海津”“浪过船头如擂鼓,水冲船板似雷声。闲来船头观绿水,闷时洪浪看锦鳞”。尽管如此,其底色还是陆地上的金戈铁马,而非巨舰艨艟的劈波斩浪。

尽管《中国历代曲艺作品选》可能无法将所有曲藝作品全部囊括其中,但见一“页”而知秋,已见的曲艺作品,多数还是站在大陆上看海洋。

进一步延展分析而言,中国传统曲艺文化中的“涉海”作品,可能都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站在大陆海洋观的基点上,浮光掠影地反映海洋本来很宏大丰富的内涵,较少有人与海洋互动的场景。二是剧情主线所及多为沿岸近海活动,缺乏向海洋腹域探索和经略的内容。三是陆主海从,描述重点仍是发生在陆地上的矛盾冲突和恩怨情仇,海洋仅是一种背景。

海洋浩瀚壮观、变幻多端、自由奔放、奥秘无穷,是地球上最大的动态环境空间,更是文艺创作最大的素材宝库。而我国是一个有着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和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东方大国,18000多公里海岸线和5000多个岛屿事实上给我们提供了众多的创作支点。在此基础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心描写人类与海洋互动而创造出来的精神和物质,讲好中国的海洋故事,传播好中国的海洋声音,海陆统筹地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包括曲艺工作者在内广大文艺工作者共同的重要历史任务。

2013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又指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在青岛集体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提出了“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重要命题。特别是在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十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出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从历史上看,海上丝绸之路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这条海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中南半岛和南海,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是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串连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是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是一个把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利益结合起来的包容性发展大平台。而曲艺艺术完全能够乘风出海,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撒播到海上丝绸之路上。

近些年来,在国家海洋战略的指导和规范下,曲艺界出现了一些海洋题材的作品,如2016年上海评弹团实验演出的开篇专场《海上丝绸之路》,2018年无锡有关方面演出的中篇评弹《郑和下西洋》,2019年江苏省评弹团演出的短篇评弹《徐福东渡》《法显与鉴真》《妈祖传奇》,福建省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编排演出的《阔阔真》等。而从海洋文化而言,这一星半点是远远不够的,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曲艺海洋的波澜壮阔终究可以期待。

中国曲艺走向海洋,必须要找到中外海洋文化相互融通的最大公约数。海洋文化的表层意义是建构在海洋的物质模型上的,而深层涵义则是精神层面的。热爱海洋、以海为家、乐在天涯战恶风的奉献精神,冒险犯难、敢于拼搏、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和衷共济、舍己为人、友好互惠的合作精神,研究海洋、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守护海洋、顺应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精神,开发海洋、经略海洋、先予后取的舍得精神,遵守规则、讲究道德、格致自律的法治精神。这些在当前实际都是被广为认可的海洋精神,是可以作为最大公约数,并成为海洋曲艺作品的支点的。

在以上7种精神之外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胸襟广阔的包容精神,是海洋文化的终极,也是人类文化交流的终极。小溪、泉流、湖水、江河,无论在陆地奔涌时是何种形态,入海后则只有一个名称。就此而言,海纳百川的前提,是自身强固的基础。只有如此,才能有包容的胸襟和气魄,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这种强固的基础。所以,我们在积极探讨如何通过海洋融通时,也应该探索本国优秀文化“出海”的可能性,“李子柒现象”就很值得参考。

李子柒的视频围绕着衣食住行而展开,向我们展示了四川大山里纯天然的美食、传统手工技艺、农务劳作等传统中国农村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视频内容朴实又别致。染布酿酒,砍树造家具,用园子里的花来制作胭脂和眉粉,用树皮造纸,养蚕并用蚕丝给奶奶做被子,种黄豆做酱油等。她的视频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拍摄的时间跨度很长。如酿造酱油那一期,她从种黄豆就开始拍摄,记录了种子发芽、生长、成熟,再到秋收、酿造酱油的全过程,一个几分钟的视频素材从春天拍到冬天。在如今各类自媒体与短视频平台上浮华争相涌现的情况下,李子柒以独特的传统文化内容为切口,开辟了属于自己的“网红之路”。李子柒的价值不仅在于“墙内开花墙外香”,更在于对国内民众坚持文化自信的思想觉悟的唤醒。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我们对中华文化之美的最佳具现,而李子柒其实是用自己的行动,向大家昭示了,我们的生活一样可以对外国观众产生“百川归海”的强大聚合效应。曲艺同样是乡土气息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可能出现下一个“李子柒”。只要曲艺工作者能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的开幕式讲话中指出的“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世界各国文学家、艺术家开展交流。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为指南,能以我为主,包罗万象,则中华曲艺的融通性海洋叙事,必然会大获成功。

注释:

①孙光圻:《绿色海洋观:历史传承与理论创新》,《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第2期(下)。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曲艺海洋海军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海军协议1
马来西亚海军最新型的护卫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