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可调式防压疮下肢体位垫的应用研究效果*

2022-01-22 05:06
黑龙江医药 2021年24期
关键词:患肢压疮舒适度

肖 雪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骨科,广东 深圳 518000

骨折是骨科常见病,主要是因骨骼疾病或意外创伤,如骨肿瘤、暴力打击、发生车祸等导致。患者在临床上通常表现为皮下出血、肢体畸形等症状[1]。骨运动学科具备特有的专科性质,下肢损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2]。骨折后易发生肢体肿胀,主要原因是骨折部位周围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以及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血管内液外渗到组织间隙导致肢体肿胀[2]。以手术为主的骨折治疗方案,在关节复位、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且患者在骨折术后活动较少,长时间卧床,加上手术创伤和软组织损伤等因素,致使静脉回流受阻而产生的术后肿胀也极为常见。发生肢体肿胀将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增加其身心痛苦,降低生活质量[3]。临床治疗上,在消肿、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的同时,常以抬高下肢来达到消肿及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目的,这有助于减轻患者骨折术后肿胀程度,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3]。

过去全国各省市医院大多采用普通枕头、气枕、棉被、布朗氏架等物品,或直接摇高床尾支架来抬高患肢,但效果均不理想。近年来下肢体位垫很快在全国各省市医院普遍运用,下肢体位垫的设计弥补了普通枕头、气枕、棉被、布朗氏架等物品的缺陷,但在临床护理中发现,在使用下肢体位垫治疗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患者患肢功能位摆放的正确性,从而忽视了患者因个体差异(如高、矮、胖、瘦)导致患肢足跟的受压和大腿根部悬空现象,这使得患者疼痛加剧及不适感增强,易对抬高患肢产生抗拒心理,从而降低了治疗的依从性,最终增加患者压疮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基于此,本研究在传统下肢体位垫的基础上,设计改良可调式防压疮下肢体位垫,并与传统下肢体位垫进行试验比较,探究其在促进患者下肢水肿快速消退,降低压疮风险,增加患者舒适度的临床应用的中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21年1—6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收治的80例需住院消肿的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改良组予以改良可调式防压疮下肢体位垫,对照组予以传统下肢体位垫。所选患者均符合本次试验的纳入标准,且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自愿参加。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改良组 改良组予以改良传统下肢体位垫:(1)以传统下肢体位垫为基础,在足跟处增设小软枕,体位垫两侧固定黏贴条,小软枕可进行上下调节,适于不同身高的患者,保证足跟处不受压。(2)以传统下肢体位垫为基础,在大腿根部增设小软枕,体位垫斜坡两侧固定黏贴条,小软枕可进行上下调节,适于消瘦的患者,避免大腿根部悬空造成的不适。

1.2.2 对照组 对照组予以传统下肢体位垫。改良组和对照组除采用不同下肢体位垫外,均予以相同的常规护理流程。在护理过程中定期更换消毒床单、被褥等,使患者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降低压疮的发生及尿路感染的可能[4]。

1.3 效果评价

1.3.1 舒适度评价 比较两组患者舒适度:采用我科自制的《下肢体位垫在骨折患者临床护理中的舒适度调查问卷》进行舒适度的反馈意见收集。舒适度分为非常舒适、舒适、较舒适、不舒适共4个评价等级,总舒适率=(非常舒适+舒适+较舒适)/每组总例数×100%。

1.3.2 压疮发生率评价 根据教科书参考并结合骨科临床实际制定的压疮分级标准,依据压疮不同的发展阶段分为:1级、2级、3级、4级、可疑深部组织、不可分期共6个等级[5]。压疮总发生率=(1级+2级+3级+4级+可疑深部组织+不可分期)/每组总例数×100%。

1.3.3 足跟受压评价 采用与1.3.2相同的评价指标,对足跟受压情况进行分析。

1.3.4 肿胀消退评价 用《骨科肢体肿胀分级标准》评估肿胀程度。0级:无肿胀。1级:轻微肿胀,存在皮纹。2级:中度肿胀,皮肤紧绷用。3级:严重肿胀,且存在张力性水疱[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采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绘图。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舒适度情况

对比两组患者的舒适度评价,患者使用改良可调式防压疮下肢体位垫的舒适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舒适度情况

2.2 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情况

两组患者使用改良可调式防压疮下肢体位垫和传统下肢体位垫比较结果显示,改良组的压疮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情况

2.3 两组患者足跟受压情况

两组患者使用改良可调式防压疮下肢体位垫和传统下肢体位垫比较结果显示,改良组的足跟受压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34)。

2.4 两组患者肿胀情况

2.4.1 第0天肿胀情况 对已住院需要消肿的两组患者,在入院当天即第0天,两组患者的肿胀程度均表现为3级和2级,且两组人数在3级和2级肿胀分级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表明改良组与对照组的随机分组情况较好,患者基础数据在正式实验开始时一致性较高。

图1 第0天肿胀情况

2.4.2 第3天肿胀情况 对已住院需要消肿的两组患者,使用改良可调式防压疮下肢体位垫和传统下肢体位垫比较结果显示,在入院第3天,两组患者的肿胀程度均表现为3级、2级和1级。改良组中,肿胀程度3级的患者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与对照组相比,改良组2级肿胀的患者人数明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肿胀的患者人数,改良组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

图2 第3天肿胀情况比较

2.4.3 第6天肿胀情况 对已住院需要消肿的两组者,使用改良可调式防压疮下肢体位垫和传统下肢体位垫比较结果显示,在入院第6天,两组患者的肿胀程度均表现为3级、2级、1级和0级。改良组中,肿胀程度3级的患者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3。与对照组相比,改良组2级肿胀的患者人数明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和0级肿胀的患者人数,改良组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说明改良组患者的肿胀消退情况整体优于对照组。

图3 第6天肿胀情况

3 讨论

下肢骨折在骨科临床上属于常见病。患者在急性期间需绝对卧床。抬高患肢是除消肿、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外最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可有效地促进血液、淋巴液回流,能减轻患肢肿胀、缓解疼痛及促进肢体功能恢复[7]。

借用普通枕头、气枕、棉被、布朗氏架等物品,或直接摇高床尾支架抬高患肢是过去全国各省市大部分医院采用的方法,但临床效果较差[8]。普通枕头、气枕极易发生变形,支撑力及固定效果相对较差,尤其当患者在体位改变时容易滑落。若患肢抬高高度不达标,易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布朗氏架使用繁琐,托布污染后更换费时费力,且靠近患者臀部铁架圈顶着臀部,压迫局部皮肤,患者不舒适感增加[9]。因此,本研究设计的改良可调式防压疮下肢体位垫,以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压疮发生率、加快下肢肿胀消退、提高使用依从性为主要出发点,探究其临床应用效果。

通过改良可调式防压疮下肢体位垫组即改良组,与传统下肢体位垫组即对照组,两组患者使用情况的对比发现,患者使用改良可调式防压疮下肢体位垫的舒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改良组的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改良组的足跟受压明显低于对照组。通过对比入院第3天及第6天的患肢肿胀消退情况,各项数据指标均说明改良组患者的肿胀消退情况整体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改良可调式防压疮下肢体位垫可弥补传统下肢体位垫的不足,确保适用于不同患者不同体形。这使得明显减少或消除患者足跟受压、大腿根本悬空现象,降低患者压疮风险指数,提高患者舒适度,最终提高患者功能位正确摆放依从性,快速消除肿胀,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值得临床上全面推广及广泛使用。

猜你喜欢
患肢压疮舒适度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纤维砂场地的性能及舒适度影响研究
私人定制和舒适度完美结合的典范 金地九龙壁别墅影音室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按压识别早期压疮
空气波压力仪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指导对促进乳腺癌手术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降低高泌乳素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观舒适度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