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哲学在中式服装上的应用

2022-01-24 10:06李梦宇
西部皮革 2021年24期
关键词:魏晋万物哲学

李梦宇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前言

中国哲学充斥着朴素自然主义情怀,这不仅是深邃内涵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是深入国人生活的艺术审美理念。它是一种平淡且灵秀的自然审美观,以自然的美为中式服装创造了崭新的视角。同时这也是一种具体的人文思想,使得中式服装可以区别于他国艺术,又有着独特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因此“论道”成为中式服装评判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属性。因此下文将论述中国哲学中“平淡天真”“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理念在中式服装创作的各个方面的影响。

1 “平淡天真”与中国服装艺术

“平淡天真”,不仅指向一种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也指向一种不染纤尘、不受物役、无感官刺激的审美境地,具有超越性、无功利性的审美品格。此外,它还体现了以简治繁的审美思想,如图1 的庄子的服饰便展现出大道至简的艺术形式,蕴含着无限丰富的画外意旨。

图1 魏晋玄学《庄子》

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绚丽的颜色,嘈杂的音调,和过分丰富的食物会令我们失去本我,过分的欲望会让人迷失,故而老子告诉我们:“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从口中说出来,是无色无味的,平淡而朴素。这一理论对中式服装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术创造的灵感迸发,往往是在一个人身心宁静的时候。因为在远离了浮华矫饰后,更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质和自己前进的方向。

同时,道家美学曾提到了“素”“朴”“淡”“拙”。而服装本身的“素”“朴”就是材料的本色和未经雕凿装饰的天然状态,也是中式服装家所追求的材质自身所固有的本质和规定性。使中式服装“复归于朴”有利于艺术家更好地探索中式服装美的最高形态。

实际上,在当代物欲横流的社会常态下,每个人疲于奔命,被物欲横流、人情多变的现实逐渐侵蚀掉原本的单纯,因此保持着平静淡泊且无欲无为的创作之本心显得格外珍贵。道家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倡导了通过“心斋”“凝神”摈除内心的浮华做作,寻求安慰与净化。

当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都是在经历挫折、瓶颈、落魄时,他们会开始反思,将自己放空,遁入到禅的意境中,以此寻觅灵感之源。真正纯真自然的灵魂能收敛住自己的欲望,使自我一意传心,创造出至美的作品。这个“美”不是物质的表型之精美,而是其所传递出的创作者至真至纯的精神所在。

中式服装创作中的“平淡天真”并不是单纯的平淡无奇,而是平中有奇。这种运用内敛的服装语言表现物外之意的表现手法,不仅仅需要创作者有一定的创作功底,还需要顺应自然与自我,从而到达一种平淡自然、意义深远的艺术境界。

2 天人合一与中国服装艺术

“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人文精神,中国哲学以辩证和整体的思维看待宇宙万物,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强调与自然共生。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中国服装艺术发展经历了千万年的磨砺,已经是天地人缺一不可的共同运作。而其文化内涵主要倡导遵循自然法则,保持人与自然的亲近融合,这符合中国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共鸣,因而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如此,中式服装才能在千年的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

老子的思想中提到道法本就属于自然,拥有自身的本质规律,因此实现自在独立,与自我满足就是道的行动轨迹。庄子云:“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即所谓万物合为一体从而到达“无己”境界,求得灵魂永存,以此到达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庄子的道学思想对服装的造物发展产生了深刻而悠久的影响,衍生出一种推崇自然的宽松的服饰风格,其中最著名的就数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向秀、山涛、刘伶、王戎、阮咸等人,他们袒服、散发、赤足,宽袖大衫渐成风气,这种“褒衣博带”形式的服装穿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喻户晓。这些名士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要求解脱世俗的枷锁,摆脱欲望的桎梏。

服装源于人的需求,旨在为人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体验或者艺术体验,美好的目的不只是物质生活的满足,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而魏晋人对服装的改变也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中国思想影响的结果,是魏晋人对“避祸”与“全生”的隐晦认知。那种升天飞仙、灵魂不灭的追求要求魏晋人的认识境界将自我与世间万物融为一体,将自己的躯壳和尘埃、世间的万事万物相统一,最终达到人和宇宙万物共存亡的境界。如此,生死便看淡了,成了寻常路。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魏晋人对世道的对待方式,即“避祸”与“全生”。

此外,如图2 所示,魏晋时期的服饰相比前朝更为简洁,去除了繁缛的纹饰,变得更加朴素柔和,这也是当时人在通过服装的外在表现形式展现自身的精神世界,即通过去除自身杂念而保持内心安定,心清欲寡。这种艺术境界中的“留白”使得服装本身留给使用者更多的遐想空间。

图2 魏晋时期服饰

由此可见“道”的本质同样不只是物质世界的和谐,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和谐。“天人合一”使人可以摆脱主客二分法看待人与自然的习惯方式,以自身精神世界去超越自身局限,到达物我交融的新境界。

此外中国服装艺术的生态美与中国人的民族精神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这是一种源于哲学,师法于自然万物,在不断吸取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赋予服装新的生命的中国文化精神,这种精神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得以延伸。

3 道法自然与中国服装艺术

当代中式服装以朴拙为美的审美标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道家崇尚的“道法自然”的哲学观。《老子》第二十五章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间万物的发展衍变不以人的意识变化而变化,没有任何人为痕迹,方才是宇宙最初的形态。“道法自然”是老庄道家思想的核心,崇尚纯真的自然之美,顺应天地变化,才能实现和谐境界。

庄子在思想上对老子的理论进行了更深一步的阐述,对自然状态下的宇宙本体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庄子更加强调“无为”的自然状态,从而反对“以人灭天”。庄子用“道”来阐述了万物的和谐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那种违背自然而刻意雕琢出的美不是完美。从而主张不随意作为,保持朴实纯真,维护天地本性,淡泊名利。

而服装艺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自然法则,了解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联系。创作的过程中关注自然,走向自然,在欣赏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最终融入艺术表现形式中。纵观中国服装史的发展,有灵性的服装总能给人最广泛的想象空间,而服装的发展演变无不是源于生活,师法于自然。

维吾尔族的服装多数艳丽,色彩鲜艳,这与当地河谷绿洲等变幻万千的自然条件有很大的关系。而客家女子的服饰颜色通常以蓝黑灰为主,这主要源于他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南方山地,在封闭的山地生活中,她们可以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水是清澈见底的,土地是黑色的,一切的颜色都是如此的朴实自然,而美丽的客家女性就把这些亲切的颜色穿在了身上。而生活在水边的傣族和生活在海边的闽南女,他们的服饰也有着当地自然中所折射的特有色彩。

这正如唐代画家张璪提倡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理论所叙述的那样,造物者以“心”为主体,用“心”去领悟一切“造化”,而“造化”包括天、地、云、气、雾、水以及整个自然界的万物[1]。这要求当代中式服装家应当融入到大自然中,以大自然为师,师法于万物,通过内心的情思和构设,将自然之美转变成艺术之美,这样才能长久地保持中式服装的民族性与独立性。

而随着社会科技的变革,商业化市场逐渐扩大,当代服装艺术向着工业化、程式化发展,很多的创作者对于市场的走向会越来越困惑迷茫,逐渐的他们会在利益的驱逐下,不愿意去更深入地挖掘中式服装作为中华文化瑰宝最本质的那一部分,抄袭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他们不再从生活和自然中获取灵感,而是只为了吸引人的眼球,没有任何深入人心的精神思辨。在这种洪流之下,创作者自然会逐渐偏移本心,变得急功近利,作品在脱离了淳朴的自然和自我的真实后,就会变得缺乏思想内涵与深度[2]。

“道法自然”对当代中式服装的发展有重要的思辨作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为作品注入了内涵与深度。在艺术过程中不仅创作者能获得好的体验,穿戴者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活力。

4 结语

中国服装承载着一种超脱空灵、物心交融的艺术境界,它像一面镜子展现了历朝历代的社会风貌、审美取向、科学技术等。总而言之,从千年前人们便通过服装来阐述对于生命与自我的思考,例如魏晋时期在老庄哲学影响下人们对“褒衣博带”的崇尚。中国服装艺术追求“平淡天真”“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其中极具思辨的内涵成为服装艺术的独特特征。

而在当下改革开放后的时代,中式服装的发展更是经历了诸多考验,而值得庆幸的是它并没有在与全球艺术接轨的过程中失去民族本性。当代中式服装家依旧在坚持历史,在保住传统的基础上为中式服装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拓展新的空间,从而开拓了中式服装的全面性与多样性。而中国哲学的延续与发展会使中式服装作品更加引人遐想,有着中华文化独特的韵味,从而使服装保持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最终为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中国哲学和中国服装艺术都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它们在演进和发展中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和影响。在中国哲学的影响下,中国服装将继续开拓文明的步伐,照亮和启发中华文化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魏晋万物哲学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菱的哲学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