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概念界定问题研究

2022-01-28 03:08汪明敏
情报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情报威胁预警

汪明敏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 洛阳 471003)

冷战结束以来,信息化和全球化方兴未艾,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国际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如何做好新安全环境下的预警工作,守好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威胁提前发出警告,防患于未然,成为各国关注的重大现实课题。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面对新的安全形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术界和情报界在既有预警理论研究体系的基础上,纷纷加强对预警新需求、新问题、新思路的理论研究,深化和拓展对预警工作的认识,取得了诸多新成果。

我国作为快速发展中的大国,面临着一个更加复杂和迅速变化的国家安全环境,预警工作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为推进新安全环境下的预警工作,我国学术界和情报界也在加紧开展预警的基础理论研究。然而,由于起步相对较晚,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预警理论研究还比较落后,甚至对预警这个核心概念的认识都还存在较大争议,莫衷一是。总的来看,目前学术界对预警的定义与认识主要存在以下争议:一是预警是对威胁征候和意图的分析评估和警告,还是对敌来袭战略武器的探测和警告;二是预警是否包括决策反应环节;三是预警与情报分析的关系为何。概念的界定是理论建构和分析的前提和逻辑起点,对预警概念认识的诸多分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预警理论体系的建构,也不利于现实预警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对预警概念的主流认识,在此基础上对预警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对预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和分析,厘清上述分歧与争议,进一步明确预警的本质。

1 西方情报界和学术界对预警概念的认识

长期以来,中西方关于预警概念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情报界和学术界,预警、预警警报、评估情报等常常混用,比如,有学者认为,“征候与预警”可以简称为“评估情报”[1]。这种混用一方面反映出西方情报界和学术界对预警问题在某些方面尚未完全达成共识,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他们的总体认识是一致的,即往往将预警视为一种情报活动,高度重视分析、评估在预警中的重要作用。

早在二战时期,美国就开始使用“预警情报”这一术语。也是在二战期间,许多与预警或征候情报分析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得到认可,并付诸实践。从二战到冷战,再到两极格局的瓦解,尽管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预警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深化拓展,但西方国家始终强调预警是情报部门的主要职责,“预警情报是对‘事件可能性’的评估”,“预警情报需要综合分析研究”[2]。换言之,西方国家强调的是情报部门在威胁行动开始前对威胁征候及其背后所反映意图的预先判断和警告。

从美国情报界来看,以下几种定义最具代表性。《中央情报局关于美国与外国情报、反情报及技艺的内部词典》将“预警”定义为:“对于即将发生的行为或有敌意的行为发出通知,这些行为有可能是由一个或几个敌对国家采取的危害美国军队或国家安全利益的行为。”[3]美国联合军事情报学院(2006年更名为国防情报学院,现已被整合为国家情报大学)与中央情报局对预警的定义基本相同,在他们编撰的《情报预警术语》中,“预警”被定义为“对即将发生的行为发出的通知,该行为可能或被认为可能危害美国军事力量或国家安全利益”[4]。 不难看出,美国情报界强调的是预警的时间范畴——威胁行为发生前。美国情报专家、学者对预警的定义与官方大致相同,不同的是,他们还在简明定义的基础上对预警进行了更为深入、全面的阐释,尤其是突出强调了预警的核心——分析、评估。美国预警情报研究的先驱、资深情报分析专家辛西娅·克莱博明确指出,“预警是无形的、抽象的,是一种推论、感知、观点。预警是逻辑推理的产物,是一种假设,其正确性只有在事情发生时才能得以印证。”[5]美国国防情报局生物战分析专家约翰·博德纳认为:“预警是对未来进行的一种预测,这种预测将过去和现在的各种征兆与关于未来的模型进行比较。因此,预警十分依赖于描述现实世界‘是什么’以及‘如何运作’的模型或心理意象。建模需要分析……可以说,预警情报实际上就是预警分析。”[6]

值得注意的是,在谈及预警问题时,无论是美国情报界、学术界,都习惯于将预警分为战略预警与战术预警两种类型。尽管各方对战略预警与战术预警的认识仍有一定分歧,对二者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都普遍认为:战略预警是前瞻性的,是在敌人威胁行为发生较早之前就发出警告,以提醒决策者重新评估并调整应对此类威胁的戒备状态,从而慑止、避开或减少可能出现的威胁对美国利益的损害。战术预警是反应性的,是对迫近的或已经发生的敌方威胁行为的即时通报,主要服务于作战和应急处置需要。例如,2011年出版的《情报词汇:关于国内外威胁的情报专业人员词典》认为,战略预警是对于可能发生的攻击或敌人发起的可能即将来临的敌对活动的预报。预警信息必须及早上报给决策者,以帮助其在真正的敌对行动发生之前制定针对性的反制措施(军事、政治或外交层面)。战术预警是对于敌人即将发动的攻击或部队正在调动情况的短期预警;战术预警主要是为须对此采取应对措施的军事指挥官准备的,而他们通常没有时间重新部署防御兵力。战术预警主要是作战部队的职责。战术预警的过程包括在交战之前发现敌人最初攻击的动态。预警的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主要取决于地面部队集结区域或导弹发射点与攻击目标之间的距离[7]。

由于各自所处位置和担负的职责不同,各界对战略预警与战术预警的关注度也不尽相同。美国情报界和学术界更加强调战略预警,即重视对重大战略威胁征候及其背后所反映意图的预报,这种预警可以帮助决策者提前制定防卫准备计划和应急计划(包括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从而控制潜在威胁的发展,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美国军方在认识到战略预警重大意义的同时,高度重视战术预警,这种预警可以帮助他们对迫近的或已经发生的威胁行为做出及时应对,有效减少威胁行为造成的损失。战略预警与战术预警都离不开情报分析评估,但由于战略预警关注的是国家安全威胁在性质或级别上出现的重大变化,处理的问题是敌人将要攻击美国或发动威胁美国利益的行为的“可能性等级的变化”,以及“敌人损害美国的策略或机制的变化”,因而更加强调分析评估的作用。长期在美国中央情报局从事战略情报分析工作的研究员杰克·戴维斯则直言战略预警属于分析领域[8]。

除美国外,联合国参谋学院的“早期预警和预防措施”项目(EWPM)将预警定义为“一个信息收集和分析”的过程,“以便在暴力冲突爆发之前提出预防措施,进行战略选择”。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将预警定义为一种行为,即“一种使主管当局注意到新的(或重新发生的)冲突的威胁,并足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的行为”[9]。这两个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其他国家对预警的总体认识,也都强调预警是在威胁行动开始前发出警报,重视分析与评估的作用。

2 我国对预警概念的认识

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更多地将预警视为一种评估性情报活动不同,我国对预警的认识长期以来偏重于强调对战略武器袭击的探测和预先警报。201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预警解释为“预先告警”,并以“预警飞机”“预警雷达”组词[10]。尽管这只是一种语词定义,但却很具代表性,反映了长期以来国内各界对预警的一种基本认识,即预警主要是利用先进的探测和通信技术手段,查明敌战略武器袭击的动向并发出警报。1997年版《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对预警的相关定义最为典型。该书没有收录“预警”一词,但对“战略预警”进行了专门解释:“为早期发现、跟踪、识别和报知来袭的战略武器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对地地战略导弹、潜地战略导弹和战略轰炸机等空袭兵器的预警。”[11]2007年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军事战略(学科分册)》中“战略预警”词条的释义为“对敌战略袭击的预先警报。主要是利用现代先进的探测和通信技术手段,建立灵敏完善的战略预警系统,及时查明敌战略袭击的动向,并迅速准确地传送有关情报和号令。目的是防止敌人对己方战略目标实施侦察或突然袭击,保障战略目标安全,为战略武器、战略集团的展开赢得必要的时间并创造有利条件。”“战略预警主要包括对地地战略导弹、潜地战略导弹和战略轰炸机等空袭兵器的预警。”[12]显然,该“战略预警”与美国所谓的“战略预警”大相径庭,反而是更接近于他们理解的“战术预警”。

近年来,我国在预警领域的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都在不断深化,对预警概念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预警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新的拓展。除了继续保持对战略武器侦察预警的关注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强调情报分析在预警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有学者认为预警更多地是一种依靠人的分析评估的预测,而非依托于技术手段的探测,并明确指出:“预警与预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一定意义上,预测是长期的预警,而预警则是短期的预测;所不同的是,预警比预测具有更强的基于迫切性的时效性,或者说更具实时性。”[13]与该观点相似的是,有学者直接了当地提出,预警“实质是一个情报分析问题”[14]。还有学者认为对预警进行了更为细致的阐释,认为“预警是人们通过对大量有价值信息——情报——进行科学研判后,在对未来预测的基础上,对那些可能危及自身安全的一些事情发出的警示”,“战略预警往往是一个较长时间的预警,它需要情报部门长期跟踪敌对国家的动向,对其战争能力、战争意图和战争决心进行搜集、整理和判断”,“战术预警突发性强、反应时间短”,“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判定危机将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爆发,具有明显的紧迫性”[15]。此外,还有学者指出:“情报预警工作就是在危机未真正发生前就发出警告, 帮助决策者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防止危机形势恶化, 它是从战略高度筹划危机管理的基本前提, 也是增强危机管理主动性的关键环节。”[16]显而易见的是,在以上新出现的定义中,预警的内涵与外延要丰富的多:预警的对象不再局限在战略武器的袭击上,还涵盖了其他形式的战略袭击;预警的内容不再只是通过先进的探测和通信技术手段查明相关电子和通信信号,而是更需要对敌方行动的企图、征候进行分析评估;预警的时间范围不再仅仅是威胁行动开始后,而是扩展到了威胁行动开始前。

3 预警概念的界定及相关争议性问题的探讨

从以上梳理对比不难看出,我国对预警概念的认识正日趋科学、完善,与西方国家关于预警的认识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共识。综合参考中西方对预警概念认识的合理之处,本文认为,预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预警是一种“长期预警”,即在具体的威胁行动出现前对潜在危险的预警,本质上是一种以情报分析为核心的情报预测与警报活动,关注的是威胁行动开始前的威胁征候及其背后反映的意图,接近于美国的“战略预警”,强调对重大威胁可能性的研判评估。广义的预警则不仅指的是“长期预警”,还包括“即时预警”,即对已经出现和迫近的具体的威胁行动的预警,涵盖美国的“战略预警”与“战术预警”。

3.1预警强调前瞻性还是反应性至此,关于预警概念的前两个争议性问题也就有了相对合理的解释。先看第一个分歧,预警是对威胁征候和意图的分析评估和警告,还是对敌来袭战略武器的探测和警告,换言之,预警强调的是战略的前瞻性还是即时的反应性。从上文对预警的论述和界定可以看出,由于职能不同,情报部门更加强调前瞻性,希望在威胁行动开始前对可能的威胁达成充分的感知和预防,因而认为预警是对威胁征候及其意图的评估和警告。而作战部门更加强调反应性,即在第一时间内对来袭敌人和武器做出有效应对,因而认为预警是对来袭战略武器的探测和警告。显然,这一分歧是由于立足点不同造成的,反映了国家安全对预警的广泛需求及各部门对不同层面预警需求的针对性回应。

3.2预警与决策反应的关系下面来看第二个争议性问题,即预警是否包括决策反应环节。表面上看这是对预警流程的认识问题,实际上反映的还是对预警内涵与外延的不同认识。主张预警应包括决策反应环节的人认为,如果预警情报没有引起决策者的足够重视,或者没有促使其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情报系统所做的努力就会白费。只有决策者认可预警情报并及时采取适当的反应,预警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从预警功能的实现来看,以上论述是完全符合逻辑的,历史上诸多预警失败的案例也一再证明了这一点。预警就是为决策服务的,如果预警产品不能及时上报到决策者手中,预警当然是不完整的、失败的。正如辛西娅·克莱博指出的那样:“只存在于分析人员头脑中的预警情报是没有意义的,他必须向决策者传递其观点。”“只有在决策者认可了分析人员做出的预警判断时,预警情报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17]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预警部门上报预警产品是一回事,决策者在接收到预警产品后,能否做出正确判断并果断决策,则更多地属于决策问题,是另外一回事。从情报部门的职能来看,生产预警产品并上报(发出警告)是其职责范围内所能做的和应做的,至于决策者是否采信情报部门的预警产品并做出相关决策,并不是情报部门所能控制的。情报部门应该及时为决策者提供尽可能清楚、准确、便于理解的预警产品,努力让决策者重视和信任他们的结论和观点,促成正确决策。但事实是,即便情报部门做到了这一点,也并不能保证决策者一定能做出正确决策。决策者个人的认知能力、性格因素、相关经历及其所处的决策环境都会对其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造成影响。因此,将决策反应纳入预警流程,无疑是扩大了预警的外延,同时也就不再将预警视为一种情报活动,而是将预警扩展到情报与决策两大领域,这显然是一种更为广义的界定。

概念是对事物、现象和关系的抽象,这种抽象应该以其本质属性为基础和内核。因此,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应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否则,该概念就有泛化之嫌,不利于人们把握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发展规律。本文认为,预警概念外延的扩大并不利于对预警本质的认识和把握,反而可能引起更多的混乱和分歧。正如前文所述,预警本质上是一种以情报分析为核心的情报预测与警报活动,预警是情报部门的主要职能。将预警的外延控制在情报领域,有利于准确把握预警的核心内涵——情报预测与警报。因此,本文认为,在对预警做狭义界定的基础上,不宜将决策反应纳入预警流程。这与情报服务于决策,但决策反应却不宜纳入情报流程的道理一致。

由此,可将完整的预警流程可分为威胁感知、态势监控、预警评估、发出警告四个步骤,如图1所示。威胁感知是预警的第一环,它是指在平时情报工作的基础上,判断谁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的威胁来自何处。这一阶段的预警工作,是对威胁进行推论性研判和一般性描述,主要关注敌方是否有可能进行威胁行动、局势是否有可能向不利于我国家利益方向发展等;态势监控是在威胁感知的基础上,对国家安全威胁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进行监控来把握威胁演变发展的过程。只有长期地、不间断地监控,才可能准确、全面地抓住威胁征候,及时做出评估并发出警告;预警评估是指对情报监控部门所获情报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估,并对未来威胁的发展趋势进行跟踪预测,对威胁的危害程度以及威胁升级的可能性做出预判。预警评估的一切工作都是在威胁感知和态势监控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整个预警流程的中心环节。发出警告是指根据预警评估的结论,向决策者及有关部门发出威胁预警,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图1 预警的一般流程

3.3预警与情报分析的关系有学者认为预警本质上是情报分析问题,时常将预警与预警分析作为一个概念混用。这也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第三个争议性问题,即预警与情报分析是何关系。本文认为,界定清楚了预警分析的概念,自然也就解决了对预警概念认识的第三个争议,即预警与情报分析的关系。

预警分析即预警情报分析,它是一种特殊的情报分析,指的是在预警过程中的一切情报分析活动。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预警分析的概念,有必要先对情报分析做一界定。情报产品的形成,需要经历搜集、整理、分析、评估等多个环节,而分析往往是决定情报最终价值的环节。情报分析是对情报资料进行甄别、筛选、研究、判断,最后形成结论的活动。情报分析的步骤一般是:消化资料、核实情况、研究原委、做出结论,其基本方法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美国认为,情报分析是指“为保障已知或预期的用户需求,通过对全源数据进行整合、评估、分析与解读,将处理过的信息转化为情报。”[18]尽管双方在表述上不尽相同,但仔细分析,中美对情报分析的主要认识是一致的。第一,从运行过程的角度看,二者都认为情报分析实际上是一个从“情报资料”(全源数据)到“情报成品”(结论)的过程,该过程是决定情报价值的关键,情报分析方法在该过程中意义重大。第二,从实质上看,无论是“消化、核实、研究”,还是“整合、评估、分析与解读”,二者实际上强调的都是对信息的判断、推理,其实质是情报分析人员对原始信息的认知和思维活动。因此,情报分析人员的思维深度、活跃程度、思维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情报分析的质量。

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报分析活动,预警分析是指整合、研究、评估包括战争、危机、恐怖活动等在内的重大国家安全威胁的相关原始情报资料,透过具体征候把握现实或潜在的重大国家安全威胁的发展态势,洞悉相关威胁活动背后隐藏的企图,预测其发展动向,为决策层提供尽可能及时、准确的预先警告。与预警情报的功能相一致,预警分析具有鲜明的服务于决策的指向性,必须对相关重大问题的可能性做出准确判断。基于决策的迫切性,与一般情报分析相比,在很多情况下,预警分析要在单位时间内处理更多的原始信息,而且要在更短时间内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预警分析的风险性也要高得多。

预警分析是预警情报生产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推动情报价值最大化、提升情报综合效能的关键所在。从预警的流程看,如图2所示,预警分析贯穿于预警过程的主要阶段,是驱动预警工作的核心。在威胁感知阶段,预警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在情报搜集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情报分析,旨在发现可能面临的威胁,明确防范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态势监控。因此,态势监控工作离不开预警分析的驱动。预警评估作为整个预警流程的中心环节,是对征候情报的针对性分析,是全面分析、描述威胁产生的诱因、演进过程和变化方式,对威胁的现实状况做出判断,对未来态势做出预期,估计可能发生的潜在威胁和损害。警告的发出必须以预警分析产品为依据和基础。

图2 预警流程的另一视角

从预警的本质看,预警是一种以预测为中心的情报活动,而预测的核心则是分析。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它们都按自身的规律运动,只要认真研究并掌握其规律,就能够进行预测。预测的核心是分析,没有科学的分析,就抓不住事物的本质,也不可能产生对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而若没有对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也就不可能产生对于事物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

综合以上论述,预警与情报分析的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预警是一种情报预测和警报活动,情报分析是预警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如图2所示,完整的预警活动包括情报搜集、情报分析、情报上报,缺一不可。因此,那种认为预警的本质是情报分析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该观点过于强调情报分析之于预警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容易导致对情报搜集、监控在预警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预警情报上报的重要性的忽略和轻视。本文认为,预警本质上是一种以预测为核心的情报活动,情报分析是预警的核心,而非本质。这正如情报分析是情报工作的关键,是情报价值发挥的关键,但并不能将情报分析视为情报工作的本质一样。因此,预警与预警分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宜混用。

猜你喜欢
情报威胁预警
情报
情报
情报
预警型智能包装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和设计
超级秀场 大风预警
人类的威胁
交接情报
搞笑图片
预警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