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市郫都区推进城乡居保参保缴费的思考

2022-02-03 05:58刘康学刘静
四川劳动保障 2022年4期
关键词:郫都区城镇职工城乡居民

文/刘康学 刘静

近年来,成都市郫都区全面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大力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举措,积极引导灵活就业人员和农业从业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区城乡居民参保缴费率持续提升。

2021 年,成都市郫都区城乡居保参保人数107296 人,其中农村居民参保103967 人,占参保总人数的96.9%;已领取养老待遇人数52256 人,占参保人数的48.7%;人均养老金待遇622.86元/月。居保缴纳费人数35702 人,缴费率达83.48%。其中从业人员按年缴费34283 人,占总缴费人数的96%,缴费人数近3 年来连续上升,平均增长率达9.3%。

主要做法

调查摸底到位,强化参保扩面的精准性。成立专项工作组,按照分片包干原则,由郫都区社保局班子成员牵头,结合全区就业实名制动态调查摸底工作,指导各街道基层工作人员通过系统查询、电话访问、实地走访等形式了解参保情况。重点摸排各乡镇(街道)、村(社区)未参保人员未参保原因,并纳入参保扩面工作对象,及时动态更新参保台账,常态化做实参保情况摸底工作。

政策业务培训到位,强化政策解读能力。根据群众关注的政策问题,组织业务骨干、街道(镇)社保业务经办负责人、社区工作人员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城乡居保政策业务培训。同时以社保经办大厅窗口作为“主阵地”,组织安排街道(镇)业务经办人员轮岗跟班学习,确保全体人员对城乡居保涉及的新业务、新问题及解决方法政策口径一致。

政策宣传到位,提升参保缴费吸引力。多层次开展政策宣传,制作城乡居民参保政策宣传册,结合“春风行动”和基层社区各类群体性活动到街道(镇)、社区、村社进行广泛宣传。创新开展“我是社保一面旗”政策宣传活动,组织未参保人员和中断缴费人员参加以村(社区)为单元开展的“坝坝会”政策解读,通过举实例、算清经济账等方式讲解居保参保政策、补贴方式及待遇标准等。同时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加大对城乡居保政策的宣传,提升群众政策知晓度。

“就近办”落实到位,提升办事便捷度。将城乡居保参保业务下沉到10 个街道(镇)便民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就近办理社保业务。同时开通延时服务和上门服务,指导群众办理参保缴费业务;开通咨询热线,及时做好政策解释,协助办理参保业务。

责任落实到位,强化专项目标管理。年初对照成都市社保经办目标计划,制定区年度城乡居保工作计划,按街道(镇)人口分布情况分解任务,每季度召开一次目标推进工作会,对完成进度慢的街道(镇)及时组织专题分析并协助制定工作措施。将进度统计结果进行排名公布,按月通报参保缴费等重点指标完成情况,督促各街道(镇)找差距想办法,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全民参保登记信息数据,将未参保人员数据分乡镇建立参保销号制度,做到“参保一人、销号一人”,对不符合参保条件的逐一核实原因,并区别不同情形做好明确的标示备注,定期对乡镇参保缴费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全区城乡居保参保缴费工作快速推进。

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不畅,精准掌握未参保人员(断保缴费人员)基本情况的难度大。郫都区虽然开展了城乡居保参保实名制管理工作,但因人员流动性大、基层队伍力量配备相对不足等因素,精准掌握并及时更新未参保(或断保缴费)人员基本信息的难度较大,“一户一册”推进参保扩面的工作量大。

政策吸引力不强。虽然按年缴费有对应的财政补贴,但因待遇调整的周期和幅度明显低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加之两种保险在相互转移上存在群众认为的“不合理性”,吸引力不强。

工作建议

将参保扩面工作纳入与城镇新增就业同等重要的民生目标管理体系,完善考核管理机制,定期向区县反馈断保缴费人员信息,为基层精准扩面提供数据支撑。

从制度层面研究调整两种保险相互转移的合理对接机制和待遇调整机制。建议根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基数对应的个人账户余额对比产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折算年限,对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员在转移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时,将统筹部分全部转入,同时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比例折算应划入个人账户的金额。针对待遇调整机制问题,建议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调整同步安排,但在调整幅度上可按比例适度降低,确保两种保险的增长幅度大体相当。

猜你喜欢
郫都区城镇职工城乡居民
浅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成都市郫都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新路径探究
成都市郫都区: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贡献人社力量
郫都区北京现代汽车领动购车意向研究
郫都区:工伤预防工作取得良好进展
弥勒市总工会:抓紧抓实城镇职工解困脱困工作
江苏“聚焦富民”大打城乡居民增收主攻仗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