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与国际班模式建构

2022-02-03 05:58钟富强
四川劳动保障 2022年4期
关键词:国际化技能人才

文/钟富强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亟需大批适应产能国际合作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当前,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还有些不足,可采取建设国际班模式促进专业国际化水平提升及国际班系统建设。

在“双循环”新格局下,我国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适应国内外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尤其是要提升产能国际合作的人力资源服务能力。2020 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颁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明确要求“加快培养国际产能合作急需人才”。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发展的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需要主动适应国际产能合作的人才需求,肩负起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

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依托外语专业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主要有商务英语、应用英语等,已形成一定的培养规模,但集中在外贸、跨境电商、客户服务等产业,人才培养类型较为单一。二是中外合作办学,以“专业+外语”模式开展中外人才共育。截至2020 年,我国累计获批的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934 个、机构42 个。三是来华留学教育和培训。2019 年,高职院校共招收全日制来华留学生1.7 万人,生源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一些高职院校建立了援外培训基地,开展来华人员培训。四是海外办学。“走出去”建立海外分校或者合作办校,面向当地企业和我国“走出去”的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的本土化培养。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对企业国际合作的人力资源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是院校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意识、就业率和竞争力不高,中外合作办学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合作层次不够深入、人才培养规模小、课程国际化建设滞后、学生国际就业意愿不强、毕业生国际就业、国内涉外企业就业率还不高等问题。二是外语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等形式未能充分覆盖我国的优势产业。专业与产业的国际需求对接不足,人才供给与国际人力资源需求脱节,还未能充分解决我国“走出去”的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掣肘问题。三是国际交流工作还未聚焦人才培养,专业国际化建设水平有待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整体偏低,还没有上升到国际化人才培养阶段,对专业国际化发展重视和投入不足,与国际标准对接不够,课程与资源开发、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国际合作等相应体制机制建设滞后。

国际化人才的定义及要求

国际化人才泛指“具有涉外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才”。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是国际化人才的一种类型,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我国经济和教育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肩负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在国际化理念、国际规则和惯例、跨文化环境下的交往与职业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素养。

具备国际服务意识。首先需要具备国际视野,以国际化人才标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能力发展,愿意参与国际交流与服务,投身国际市场就业。其次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学会以多元视角思考和解决问题,具有开放性、批判性和创新思维。再次是服务意识、服务理念上积极与国际接轨,能主动向先进国家学习,了解国际职业标准,考取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提升技术技能国际化水平。

具备国际服务交往能力。国际交往能力首先是建立在主体文化自信基础上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及国际交往和国际理解力。具备现代国际服务交往能力的高水平职业技能人才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坚持包容并蓄,能主动参与交流与互动。其次,技术、技艺是劳动者之间交流的重要内容。通过共同劳动、互学互鉴,共同提升技术、技艺水平。国际化的职业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具有多元文化价值观,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劳动技艺及技能交流与合作能力。

具备国际服务胜任力。国际胜任力是在国际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一是具备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的人才必须具备在某个职业领域过硬的知识、技能,以及在不同的环境中适应环境及面对工作挑战的综合职业能力。能胜任国际产能合作需求的人才必须是技能过硬、职业素养突出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有效沟通是国际化职业情境下完成工作任务、解决问题、化解冲突、缓解工作压力的主要途径。三是具备创新精神。适应国际产能合作需求的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并不只是掌握单一技能,进行简单、机械式操作,而是要在国外更为复杂的工作环境中相对独立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决策,从而解决工作问题,完成工作任务。派驻海外的员工往往需要同时担任一定的外籍本土员工的管理、技术指导工作,这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项目领导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而具备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是能独立开展这些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建设国际班的意义及措施

国际班是在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专业对接产能合作国内国际需求,以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将国际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推进专业国际化建设,促进国际化办学水平全面提升的一种办学形式。国际班采取独立行政班管理,实施双语教学,鼓励引进国际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和职业资格认证。

对接产能国际合作需求,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国际班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色形式。通过国际班建设推动专业国际化建设,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国际合作发展培养输送一批国际化职业技术技能人才。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一方面,通过国际班建设,进行分类分层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职教育对外开放与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以国际班引领专业(群)积极参与国际交往合作,搭建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主动服务企业“走出去”,提升国际服务能力。

国际班本质是专业国际化的一种模式,需要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国际化课程资源、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海内外实践实训基地等方面系统构建,同时整合国际合作资源,融入国际教育。

创新国际班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国际合作机制。对接信息技术、基建、金融、旅游、医疗健康等产业,了解全球供应链合作、品牌出海等需求,响应国内大企业、知名企业国内国外两端需求,配合产能、企业“走出去”,拓展与国际企业的合作,推动中外企业“校校企”“政校行企”合作,以多种形式打造国际班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模式。以复合型国际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强化标准引领。对接专业国际认证标准、行业国际标准、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构建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双语)。基于企业产能国际合作需求,积极研究和实践适应产能国际合作人才需求的国际班教学管理模式。强化资源建设,构建“线下+线上”混合教学体系。积极开拓海外实习、国际组织(机构)服务、创新创业合作、企业项目实习、现代学徒制实习、就业实习等实践教学项目,探索实践教学合作模式。积极探索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强化区域国际产能合作特色,培养“专业技能+区域文化”的人才。

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对接专业群建设和国际班教学、科研、创新创业工作需求,遴选企业人员、职业机构、协会专家、高校专职教师和教授,建立“海外专家资源库”。发挥海外专家学术、科研引领作用,组建中外教师创新教学团队,实现与国际前沿技术、信息、学术沟通渠道和政策、制度、文化研究平台的畅联互通。通过引进外语水平高的海归人才、培养双语师资、送教师到海外进修读博等多种形式培养打造高水平的双语师资队伍,营造国际化学术和教学交流氛围,提升科研、学术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

推进国际化课程建设。以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课程标准、培训课程包,中外院校合作开发或改建、校企共建等形式建设国际课程、在线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技术技能培训标准、培训包。国际班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要充分对接产业(能)国际合作需求、岗位要求开发课程标准,融入新技术、新工艺、国际化等元素,体现信息化和多元文化的特征。加强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开发对接国际产业(能)调整升级要求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结合国内“1+X”证书制度试点,开发职业技能国际认证、“1+X”或“2+X”(国内国外院校双文凭)证书体系,拓展技能培训项目,推进共享职教课程、教学资源,共育人才。

建立海外实训实践基地。对接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资源,积极承办、参加国际技能大赛,促进中外大学生交流技艺、互学互鉴。对接产业联盟,依托合作的海外院校资源、中资企业项目、生产基地,建设海外文化研习基地、实习基地、就业基地、技术技艺研发基地等,构建国际班海外实习网络。加强与地方城市国别园区、国外产业园区合作。对接园区企业需求,以定制培养、承接外包服务、项目合作等形式强化产教融合,引企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推动国际班学生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国际化技能人才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才云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劳动技能up up!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