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勘误一则

2022-02-03 21:00
江海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通志光绪中华书局

高 森

中华书局点校出版的《清史稿》卷五四《地理一·直隶·顺天府》(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897页)有载:“三角淀,一曰东淀,古雍奴薮。互霸、文、东、武、静、文、大七州县境。”中国台湾地区校注出版的《清史稿校注》卷六一《地理一·直隶·顺天府》(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209—2210页)亦同。三角淀或东淀确分布于七州县之中,然而此中两次出现了“文”,显系有误,上述两种著作均未出注校正。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60年代,马宗霍应中华书局之邀标点《清史稿》,是为后来点校本《清史稿》的前身。在标点的过程中,他“点阅时字句之间遇有可疑用朱笔识之于书眉者”,经辑录撰成《清史稿点勘札记》(中华书局2012年版)一书,后收入《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对上述舛误可疑之处亦无说明、校正。

清代留下的大量传世文献为《清史稿》的纂修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从史源的角度考察上文论述的原始史料出处,将有助于对此作出校正。上述引文在《清史稿·地理志》部分,据史料学知识可知,其最大的可能史料来源是《畿辅通志》。该志为直隶省志,有清一代,共纂修了三本,分别为康熙《畿辅通志》、雍正《畿辅通志》以及光绪《畿辅通志》。其中,光绪《畿辅通志》以体例完备、资料翔实著称。1934年,于学忠在《重印畿辅通志序》中说:“同光之际,李文忠督直隶最久,特延黄子寿先生总其成,复广罗当时名宿,重事修辑,十年成书,艺林称盛。刊行以后,颇负时望,为畿辅有志以来之所仅见,即在各省通志中亦且推为巨擘也。”(光绪《畿辅通志·序》,商务印书馆1934年据光绪十年影印本)后人亦评价:“全书类目详尽,编排有序,广征博引,兼有专人实地采访,于雍正重修以来百四十余年间文献资料搜罗完备。”(《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90页)。经翻检查阅,光绪《畿辅通志》卷七八《河渠略四》(第116页)对三角淀的地理特征有如下描述:“三角淀者,其初本巨浸也。当西沽之上游,袤延霸州、永清、东安、武清,南至静海西,文安、大成(城),绵亘七州县,凡清河、子牙诸水正流及永定支流咸注于此。”不难看出上述引文即为此段论述之缩写。而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水道提纲》卷三《京畿诸水》有载:“三角淀,即古雍奴水,当西沽之上最大,周二百余里,后渐填淤。袤延霸州、永清、东安、武清,南至静海,西及文安、大城之境,东西百六十余里,南北二三十里,为七十二清河所汇。永定河自西北来,子牙河自西南来咸注之,今曰东淀,以其对任丘赵北口之泊为西淀也。”(《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83册,第30页)由此可见,光绪《畿辅通志》相关论述实际上来自《水道提纲》,因此我们可以确认上述引文中第一个“文”应为“永”之误,即永清县。陈垣先生指出:“毋信人之言,人实诳汝。”这对于研究中史料的引用以及辨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通志光绪中华书局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从《通志·校雠略》看郑樵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陈莲舫曲线救光绪
《新疆图志》通志局本与东方学会本探析
Scholar and East L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