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与对策

2022-02-06 17:20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11期
关键词:内蒙古绿色生态

张 旭

(内蒙古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1 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与复杂性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有效治理、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要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环境与生态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粗犷式地发展经济导致了土地退化、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绿色发展”逐渐成了人们意识当中重要的观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经济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还包括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精神追求等,这种观念的形成,是人们在实践中得出的科学而合理的认识。尤其在广大乡村中,人们越来越觉得乡村的生态环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幸福感,因此,乡村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而绿色发展又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理念和环节,要不断地在绿色发展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高的成就,从而实现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不断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养成一种绿色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以绿色发展来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否绿色发展,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效果。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理区域,地域面积广阔且自然资源丰富,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因此,内蒙古是我国北方和京畿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它的生态环境发展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内蒙古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地域面积之广阔、地形地貌之复杂、接壤省份之多,以及历史悠久等等一系列复杂的现实情况,注定了内蒙古实现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路是不平整、不平凡的。因此,必须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既是少数民族地区对于发展的要求、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内蒙古地区的绿色发展,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他曾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为内蒙古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内蒙古的乡村在经历全面脱贫攻坚之后,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支配收入方面。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在经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内蒙古依然如期完成了全面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内蒙古农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567元,比上年增长8.4%;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 594元,比上年下降了1.6%;农村牧区的恩格尔系数为30.6%,比上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虽有上升,但是达到了较为富裕的生活水平①。尽管如此,内蒙古实现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升,并不意味着人民生活幸福感的提升,那种竭泽而渔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反而会降低人民的幸福感。尤其在近几年,内蒙古地区沙尘天气增多,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幸福感的获得。而治理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生态环境变化实现的漫长性,以及内蒙古特殊的自然条件的脆弱性与反复性,注定了这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和目标。此外,环境保护对于乡村建设来说,需要在实现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而不能忽视。

2 内蒙古实现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难题

内蒙古的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有着自身独特的条件和状况,因此,针对内蒙古独特的形势,也应该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有助于内蒙古完全、彻底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从而打造生态环境优美且宜居的美丽乡村,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下,内蒙古在全面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因内蒙古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状况,实现绿色发展与乡村的全面振兴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2.1 自然环境脆弱导致环境保护成效反复

内蒙古位于我国的正北方,地域面积辽阔且生活着众多民族,118万km2的土地使内蒙古与众多省份接壤,它的生态安全,极易影响到其他省份的生态环境。这里自然条件复杂,区域内大部分处于海拔1 000 m以上的高原地带,且高山、沙漠较多,如西部区域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东部大兴安岭纵横南北,加之大陆性气候明显,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条件特殊,制约着环境保护的实施,实现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目标较困难。地域面积的广阔致使内蒙古的村庄分布分散,大大小小的村庄坐落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加之村庄位于生态环境脆弱的边缘且恶劣天气与条件的易反复,增加了对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和资金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修建是具有规模效应的,但是由于内蒙古地区地域面积的广阔和村庄的分散,削弱了这种规模效应。此外,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反复性,不仅是建设时期花费大,而维护同样需要较大的投入。自然环境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和解决的,这种较长周期的投入和回报加大了乡村振兴的难度。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跨度2 400多km,各个盟市地理面积广阔,所处的地域环境与条件不同,增加了乡村建设的难度,增大了城乡之间、乡村与乡村之间的交流难度,这是制约内蒙古地区实现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重要的因素之一。

2.2 乡村人口生态意识观念淡薄

内蒙古的乡村发展制约,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历史上,内蒙古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产生的游牧狩猎经济类型,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的类型,而后,随着受到中原农耕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原地区向内蒙古地区移民的影响,导致了内蒙古地区人口急剧增长而出现了生存压力,不得不加大放牧力度和开垦大片的草地为农耕,经济类型逐渐向着农业和半农半牧、牧业发展。在当时,受到生活条件的制约,人们的生态观念较为浅层,加大了环境承载的压力,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此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拥有丰富煤炭等资源的内蒙古开始大力开采自然资源,内蒙古地区为了响应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作为自然资源丰富的省区,向东部地区输出自然资源。粗犷式的开采不仅导致资源的浪费,更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内蒙古部分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有限,因其所处的贫困环境导致其内心更迫切的需求是增加收入而不是环境保护。因此,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可以说比较浅,看不到长远的发展。此外,农村地区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特别是在一些贫困乡镇苏木、嘎查。在某一些贫困乡村,常住村民平均年龄在60岁~70岁,增强环保观念更加困难。虽然内蒙古科学与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截至2020年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8.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4.6%,但是乡村常住人口普遍年龄偏大而受教育水平低下,这是短期无法改变的现实。

2.3 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落后

内蒙古具有因其特殊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不同于其他省区的经济类型,在内蒙古拥有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3种农业经济类型,因此,内蒙古的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包括农村地区,还包括牧区。在广大的农牧地区,产业结构大多是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不仅如此,其生产工具、生产经营模式等十分落后,甚至在一些偏远的乡村,其生产方式沿袭了上百年没有变化,严重地制约了当地乡村的振兴与发展,尽管2020年全面脱贫攻坚取得了胜利,但是内蒙古的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依然很单一、薄弱。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不仅增大了乡村振兴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绿色发展的难度。受生产力和产业结构的制约,在广大的农牧地区,依靠自然环境和条件进行生产生活是重要的方式,因此,对于环境的索取力度更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更大,加之农牧业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极易造成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加大了可持续发展的难度。

3 实现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措施

3.1 加大财政的支持与投入力度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较为长远的任务,而环境保护则是需要永远的践行。实现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是需要巨大的财政支持力度作为基础的。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必须要有财政的大力支持。此外,公共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财政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分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内蒙古自治区需要加大财政的支出力度,鼓励和支持建设美丽乡村。在近三年中,内蒙古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的总支出,从2018年9 039 647万元,到2019年的8 747 335万元,再下降到2020年8 675 910万元,总体的财政投资在农林水事务的支出有所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农业综合开发,由2018年249 064万元下降至2019年98 283万元。农林水事务的支出包括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综合改革等方面,除了农业综合开发下降幅度最大,其他各项基本变化不是特别大②。财政的支持是事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的保证之一。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有效推动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使生产方式发生转变,这对于抛弃过去粗犷生产、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打造内蒙古特色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等产业升级与转型,则更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近几年,内蒙古财政对旅游与文化的投入上支出增加,特别是2018年以后,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与旅游事业财政投入增长较大,特别是2018年—2019年,内蒙古财政在旅游与文化支出从2018年的342 414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548 289万元。旅游等文化事业上的投入,是关乎内蒙古产业的转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的一环,因此,在财政上,还要继续给予一定扶持,保证其能够实现平稳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转变。

3.2 加强思想意识教育和宣传

由于劳动力外流严重,生活在内蒙古农村地区的常住人口大多是中老年,其环境保护思想意识淡薄。在过去,由于地区或家庭贫困,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且由于身处贫困地区,贫困生活时间久,迫切地想增加收入来改变落后和贫困状况,人们思想意识中很难形成环保意识,这是由于历史局限所导致的。如今单纯的增加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对这些人群的影响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对这些人群实行再教育,通过培训等形式,让他们了解现如今的生态环境现状,生态恶化的原因,以及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等等,使他们明白“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守住这片绿色,才是最大的财富。近年来,内蒙古的财政对教育支出的金额不断扩大,这对于地区教育发展和长久发展、提升劳动者素质和能力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历史遗留下的教育问题,单纯的发展义务教育效果是有限的,还要加大再教育力度和拓展其他培训方式。

此外,还可以增加宣传的形式,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来宣传,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样的宣传效果才容易为老百姓所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单纯的宣传与教育还可以以经济利益作为辅助,建设绿色、特色的乡村产业等,在学习其他省区关于乡村振兴与打造绿色产业和旅游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内蒙古独有的特色和文化,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旅游业,增加农村人口的收入,这样两个手段相结合,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得到实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3 构建绿色产业结构,走绿色产业振兴之路

构建绿色的产业结构,就需要推动产业的升级,转变传统农牧业的发展方式,尤其那种高消耗的发展方式,如农业上的大水漫灌、随意开垦土地等,向着绿色产业、生态化方向转型。①通过农耕的间作、套种等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引进或培育新的优良品种,使之更好地适应本地区的气候与条件,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发展生态农业。同时也要增加农产品的品种,发展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增加地区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产品更加适应现代化的食品需求,这样既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且加强了市场竞争力,从而减少“谷贱伤农”的影响。此外,还可以在乡村大力发展“农家院”式的旅游产业,增加农民收入。②对于牧区,实行轮牧或者休牧等方式,缓解草场土地压力,对于畜牧业产品,通过学习其他地区畜牧业生产的先进经验和引进生产技术等,发展本区域内的特色产业,塑造良好的品牌,使之朝着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方式发展。同时,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以及富有特色的游牧文化、草原文化等等,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使畜牧业发展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增加牧区牧民经济收入。

注释:

① 内蒙古自治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②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猜你喜欢
内蒙古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自由》
“生态养生”娱晚年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可爱的内蒙古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