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传播背景下新闻节目的“速度”与“温度”

2022-02-08 21:35
新闻传播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家国情怀

刘 慧

(新疆广播电视台 乌鲁木齐 830044)

有“速度”的新闻节目必然是转发率居高,有“温度”的新闻节目定然是点赞率和评论数更高。如何做出既有“速度”又有“温度”的新闻节目,显然是当前新闻工作者时刻深思的发展课题。在融合传播的大环境下,新闻传播速度空前之快,其中的情感温度更是弥足珍贵。为此,更有必要深入探讨融合传播背景下新闻节目的“速度”与“温度”。

一、新闻节目的“速度”与“温度”

(一)新闻“速度”

早期做新闻节目,所谓“速度”就是第一时间找到新闻线索,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写好采访稿并完成后期制作。这一“速度”时至今日对新闻工作者仍然非常重要,但在融合传播环境下,显然“速度”还是慢了些。很多突发性新闻事件,记者尚未到达第一现场,新闻报道已经开始全网发布[1]。这便是融合传播过程中,跨平台矩阵化传播带来的资源整合优势。那么如何为新闻节目提速,显然成为更值得深思的发展课题。

(二)新闻“温度”

新闻“温度”源于观众对于新闻内容中的情感认同,既有温馨画面,也有情感输出,新闻内容才具备引发观众心理共鸣的温度。但是温度不只是赚取“泪点”,新闻节目也不能只靠打温情牌悲苦。在融合传播技术不断升级的过程中,许多新媒体以“短平快”的新闻内容输出“温度”,也同时令观众泪点越来越高[2]。如何让新闻节目升温,显然是做好新闻节目的另一个重要课题。与新闻“速度”相比,新闻温度往往更具吸引力和号召力,是新闻价值的重要体现。那么也就更有必要深思如何做有“温度”的新闻节目。

二、融合传播背景下新闻节目的传播“速度”

(一)全程化传播提速

融合传播过程中,新闻节目传播速度加快,而全程化则是提速的重要先决条件[3]。新疆卫视报道《阿克苏地区710 万亩棉花开播》新闻内容,从阿克苏地区生产生活多个层面全程报道了卫星导航无人驾驶拖拉机加快机采棉播种的全过程。类似的采访视频,若采访时间有限或拍摄条件有限根本无法实现。而正是融合传播令全程化拍摄和采访更为便捷,是当前新闻节目录制的重要技术性提速。

(二)全员化传播提速

央视《时政现场说》新闻节目,几乎渗透到每一位与新闻事件息息相关的群众,实现了全员化传播提速的效果[4]。《闪亮的坐标——用平凡创造不凡向劳动者致敬》新闻节目介绍了各行各业爱岗敬业、锐意创新、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百姓视角形成了全员化传播的新动态,再通过智能终端分享新闻视频链接,于是真正令更多百姓参与到新闻节目中,成为了新闻报道的参与者和传播者。

(三)全息化传播提速

在报道《好企业不问“出身”抓创新勇担使命》新闻内容时,节目组对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的精密设备进行了全息化拍摄,包括精密全光谱镜头和光电系统的产品流水线。这种全息化视角,不仅是航拍企业厂区,更是通过细致入微的镜头跟踪,为观众呈现了口径大视场透射式光学系统的生产流程。加之配合央视新闻客户端的线上互动,加速了新闻节目内容的传播速度。

(四)全效化传播提速

如果仅凭央视一家独大,并不足以支撑融媒体全效化的传播提速。很多新媒体同样实现了传播助力,诸如抖音平台助力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唐江澎校长对于教育真谛的定义》,累计获赞近600 万;《总书记的教育观》累计获赞超450 万。而省级广电APP 在本次两会报道中新闻传播力量也不可忽视,如广东卫视开设《爱国者说》新闻节目版块,上海卫视开设了《世界看两会》系列新闻节目,深圳卫视开设了《两会深谈》直播新闻节目。可以认为,媒体融合发展助力了全效化传播,是新闻节目传播提速的关键所在。

三、融合传播背景下新闻节目的情感“温度”

(一)传统文化升温,传承聚焦感染力

在报道《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时,除了拍摄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历程和重要讲话精神,同时采访了规划设计院总设计师陈亮、严复研究者郑志宇和严家鸿之外,还采访了很多非遗传承人,而且同时采访了旅游消费者。跟随采访镜头,观众看到了每一份非遗作品的文化魅力,拉近镜头后,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尽收观众眼底。“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正是对传统文化最温暖的回答。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民族的魂。这样的报道更具感染力,带给每一位观众理解文化传统思想和精神的理由,才令新闻节目快速升温获得广大网友的点赞支持[4]。央视报道古典文学的摆渡人叶嘉莹,也是因为70年来叶嘉莹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要贡献,是更切近我们时代的一位大师。找到这样的典型人物,讲出他们为之奋斗的文化之旅,才能让观众动容,才会更具感染力,助力新闻节目持续升温,输出有情感“温度”的新闻内容。

(二)家国情怀升温,引领主流价值观

有温度的新闻节目,必然是有情怀的,这其中最大的情怀便是家与国。央视新闻报道H&M 碰瓷新疆棉花事件。人民日报、人民网、共青团中央纷纷发表评论,人民网人民科技官方账号发布标题为《新疆棉花:中国自己还不够用》的评论。而澎湃新闻客户端转发的《年度缺口约185万吨,#新疆棉花中国自己还不够用#》更是给出了事实依据。转发量达到了2788 次,评论数达到了2361 次,点赞量达到了131097 次。央视新闻客户端网评“休想乱‘弹’!中国棉花很软,中国人很硬”“不只是世界顶级!#新疆棉花真的好用#”转发量达到了21031 次,评论数达到了6173 次,点赞量达到了265182 次。“#我为新疆棉花代言#!”“我支持新疆棉花!”等成为点亮民族情怀的新一轮热搜。观众的爱国情怀被点燃,是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在引领主流价值观。家国情怀持续升温,使得观众深刻感受到新闻故事中的“温度”,更是来自所有媒体联合报道形成的舆论“温度”。这样的报道必然是有“温度”的,这样的新闻节目也必然持续升温。因此,新闻节目要做出家国情怀的“温度”,带给观众共同情感的温情。

(三)百姓话题升温,讲好人民的故事

新闻节目报道内容离不开人民群众,除了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距离老百姓身边最近的新闻事件,往往是最有温度的新闻内容[5]。宜车微视角报道《沙县一个穷村靠卖小吃致富了》,以vlog 新闻形式进行了报道。出镜记者带着观众来到了福建沙县俞邦村,与村民一起做起了沙县小吃。报道沙县小吃开遍全球62 个国家和地区,年营业额达500 亿元。只是一个客观的数据化呈现,并不足以体现新闻节目本身的情感温度。而讲述俞邦村村民走南闯北卖小吃的经历,介绍各种沙县小吃的做法,显然是走入民心与民意的新闻“温度”。新闻记者践行“四力”,无疑要往基层去,到基层心里才有群众,走到现场心里才有感动。所以,做有“温度”的新闻节目,身体力行下足脚力才能与百姓并肩,从百姓生活中挖掘的故事素材,更容易触动观众心里的“温度”。

结语

新闻节目的“速度”代表传播力与影响力,新闻节目的“温度”体现了责任感与公信力。融合传播背景下,新闻节目提速当注重开发全程化、全员化、全息化、全效化的媒体资源融合利用率。而新闻节目持续升温,更需注重传统文化,支持具有传承价值的新闻素材能够更具感染力。而且要从家国情怀角度升温,引领主流价值观才能持续升温。更要讲好百姓最关心的生活话题,通过讲好人民故事传递出新闻节目的温度。■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家国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纸媒是怎么做起一档新媒体音频新闻节目的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传播路径与策略
融媒体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平民化”的正确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