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与新媒体融合语境下的突发事件传播分析

2022-02-08 21:35
新闻传播 2022年6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论语境

王 莎

(鄞州区融媒体中心 浙江 宁波 315192)

纸媒和新媒体的融合,是传统媒体向融媒体过渡的必经之路,在这样一种必然的发展轨迹和成长趋势之下,传统新闻报道的产出和传播路径也发生了些许变化,各类突发事件的报道自然也不例外。这种变化不仅让读者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亲历事件的“参与者”,也使传统纸媒工作者必须认真审视当下的工作环境及新闻突发事件的传播特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和优化,履行媒体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一、纸媒与新媒体融合语境下,突发事件传播的主要特征

(一)载体性能之变

在纸媒和新媒体融合的语境下,曾经单纯出现在报纸上的新闻可以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传播形式,而且随时随地可以出现在任何时间和空间,打破了纸媒载体的局限性。

举例来说,纸媒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各类同名的官方账号,如抖音号、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头条号等,其打破了纸媒必须每天定时出刊的局限性,可不定期推送、不限内容篇幅进行报道,丰富的载体让纸媒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比如鄞州区融媒体中心打造的社新媒体客户端“鄞响”,先后推出了《鄞响街采》《鄞响对话》《我们聊天吧》《鄞州乡味》等可看性十足的原创视频节目,成功打通报端联通的发稿机制,将信息采集与编辑、新闻分发与互动、数据生成与激活、活动承接与制作有机地整合在一个运作平台上,从而推动内容、经营、渠道的深度融合,收获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传播主体之变

伴随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各类社交媒体也慢慢发展成为信息发布的重要源头以及新闻素材的采集场所。突发事件一经出现,流量场当中会瞬间爆发N 个信息源,此外更会有无数的看客给予自己所看到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和处理,演变出新的新闻素材,换言之单一的、唯一性的传播主体已非当下的传播主体特征。2020年初以武汉为焦点所出现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疫情,在全国各地酝酿了多个信息源,各地的观众都可以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琐碎的、关于新冠疫情的防控、进展、政策导向等情况汇总到巨大的信息网络当中。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事件广为社会各界关注,很多主体在进行二次传播时会增加主观判断和思考的内容,他们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也作为二次传播主体存在,而从二次传播过渡到三次传播,并且从三次传播进发时,事件的真实性以及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也在无形中被不断削弱。而每一次传播出现内容上细微的差别,都等于创造了全新的“事件”、出现了全新的消息,会让为其所影响的广大民众陷入一次次的舆情当中。

(三)工作流程之变

新媒体依托网络技术而诞生,但是网络本身又具有强烈的虚拟性,其不仅导致全新语境下新闻报道和消息传播可以不再为时间和空间所局限,甚至可以打破原本纸质载体的制约。但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改变和发展前景并不意味着网络媒介可以取代传统媒介、取代报纸,毕竟网络的低门槛往往会促使内部充斥大量鱼龙混杂的信息,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出现的第一时间,不实的、主观臆断的、舆论煽动效应的信息会快速铺陈网络,网民大有被迫“跟风”却又不知所云之感。越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普通民众越会对官媒表现出强烈的期待,希望它们现身发声,还原事件的真实面貌,而不是让受众继续夹杂在各种混淆是非的消息当中,不明所以。受众的诉求,纸媒本身所具备的权威性优势,间接导致了纸媒工作的变革,促使新闻工作者必须增强自身对文字信息的加工处理和真伪辨别能力,进而更好地迎接纸媒和新媒体融合这一时代趋势。比如鄞州区融媒体中心在疫情防控狙击战打响后,“鄞响”客户端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开启24 小时滚动播放、常态化疫情防控报道的基础策略,将疫情防控的关联报道置于重要位置,第一时间向受众传递事件真相。

二、纸媒与新媒体融合语境下,突发事件的传播决策建议

(一)实时发布,填补真空

任何突发事件出现的共同点,从舆论角度来说在于始料未及,就其所波及的范围而言可以被粗略地划分为两个大类,一是如新冠疫情一般波及范围广,看客本身也是事件参与者、有所经历;另一类则是事件的主人公与看客存在泾渭分明的壁垒,看客只能通过不断的信息渗透和传播来密切关注事态的变化。当这类事件所引发的舆论关注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舆论场时,真假信息混杂其中,大有有心之人借助信息传播的不透明及部分信息出现的时间差,肆意散播谣言、左右舆论,甚至引发社会恐慌和没有根据的愤怒。纸媒凭借多年的累积和权威性,倘若继续按照过往纸媒的出刊速度进行“定期”发声,很显然无法把握“黄金舆论”的24 小时,一旦消极舆论形成,后期扭转将支付巨大的“成本”。因此,面对突发事件,纸媒首先要做的便是在黄金时间内利用新媒体渠道进行发声,以快捷之势传递权威之音,奠定舆论基础。比如疫情防控期间,“鄞响”第一时间推出权威辟谣区,通过“捉谣记”、“警方提醒”以及“鄞响辟谣”等内容的设定,及时澄清有关疫情防控的不实言论,帮助市民辨别消息真伪,及时安抚情绪。

(二)整合媒介,跨界互动

在纸媒和新媒体结合的时代语境下,人们更习惯于从便捷的互联网媒介中捕获资源和信息,对微博、微信等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应用得愈发熟练,原有的文化习惯和生活行为也发生极大的改变。尽管新媒体信息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征,但是其对于突发事件的传播是快速的、爆发式、带有情绪的,纸媒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在时间和效率上显然是不具备优势的,其为了在夯实权威性的基础上达成信息传播和报道的目的,必须提高记者及新闻报道人员监控网络舆情的能力以及问政能力:一方面要借助网络了解民意,特别是网民和受众对于突发事件真实性、有效性、进度等的诉求;另一方面,则要懂得在第一时间借助新媒体、借助网络之便为广大民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三)自我警惕,合理创新

在推进纸媒和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创新的合理性以及时刻保持高度的自我警惕。

1.纸媒对快速更迭的信息必须有严谨的求真意识

结合多起案例来看,互联网在突发事件报道的过程中无法杜绝“失真”现象的出现。比如疫情暴发之初,有关食用板蓝根可以防治新冠等类型的言论活跃在互联网上,而且一经出现就会引发全国多地的消费者在线下向各大药店蜂拥而至。从正常的思路来考虑,这样的信息一旦出现很大程度上会引发人们的质疑,但是因为时值疫情期间,大众对于个人安全和健康问题有着强烈的诉求,这种情感上的意愿会影响其主观判断,再加上一些媒体在没有求证的情况下擅自转发,只会加剧不实消息在社会上的快速蔓延。发生在疫情期间的一般消息尚且如此,真正关系众多、会引发强烈舆论效应的突发事件遇到同类型的情况,只会产生更为严重的效果。所以处在如此信息过度和载体更迭的环境当中,纸媒对于任何突发信息、突发新闻都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心理和判断意识,在任何情况下其都必须对报道的真实性完全负责。

2.在突发事件传播过程中,探索伦理的边界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虽然可以让每个普通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者,但是也会触发很多伦理方面的问题,而正是近年来新闻行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引发的全新关注点。尤其是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素材和娱乐解读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很多原本严肃的议题在传播过程中被各种解读、歪曲,比如“杭州女子取快递被恶意诽谤中伤事件”、“北京独居女生浴室30 小时脱险事件”,本意在引发全社会有关女性名誉和独居安全问题思考的同时,却激发了部分网民内心深处存在的“娱乐性”因子,将诸如此类的新闻进行“扭曲”解读,甚至变成一场始料未及的“狂欢”。

这样的情况虽然与新媒体快速发展相关,但也从侧面为纸媒和新媒体的结合发展提出了要求。在报道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需要聚焦新闻本身,需要从一种“平衡”的视角出发,探索报道真实性和伦理性的临界点,不为满足大众的娱乐嗜好做虚假的报道、不以一味情感的视角迁就,而暂停对新闻真实性的探索。

结语

总体而言,在这样一个传统媒体必然与新媒体走向融合的时代,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开始趋向多元化,各种新闻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广、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大。在围绕突发事件进行的报道中,纸媒作为传统主流媒体,不仅需要增强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更需要利用多重全新的载体,做到新旧融合、相互分工,让关乎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够形成线上、线下的有力联动。■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舆论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跟踪导练(三)2
突发事件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