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技冲击下播音员主持人的发展与创新

2022-02-08 21:35杨轶男
新闻传播 2022年6期
关键词:播音员主播主持人

杨轶男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哈尔滨 150090)

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不仅仅影响着传播的整体宏观环境,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影视生产的各个环节,人工智能(又称AI)时代的突然来临正在使整个行业面临新的格局建设,与新的科技结伴而来的是环境、技术和形态的改变,这些都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发展和升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AI 科技在传媒行业的重大突破——AI 主播的出现

纵观历史的发展,工业革命后各类机器的出现解放了人力,也从大方向上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随着电脑走进千家万户,标志着普通的机器向人工智能化的方向在转变。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更加促进了机器取代手工劳动的进程,并且人工智能的作用也从替代劳作,慢慢发展转向创意和创作层面。在这样的背景下,2001年世界上第一个人AI 主播诞生在了英国,并引起了世界传媒行业的高度关注,CNN 甚至用“神似真人主持人的人工智能”这样的感叹去描述它,它的出现在当时的年代给观众们带来的震惊是可想而知的。在此之后,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都拥有了第一代AI 主播。但这个阶段的AI 主播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眼假”的评价也说明了这种技术仍需要进步升级。

近几年,我国的AI 和虚拟图像技术领域相继取得重大的突破,同时也在不断渗入传媒行业的各个方面,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整个广电行业都在不断的尝试转型,用互联网思维来制作节目。2018年AI 主播在我国的突然出现,震惊了全国的从业者,同时也有相关专家学者发出“主持人行列即将溃散”的担忧。

回顾AI 主播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首先是2018年11月,新华社与搜狗合作,首次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了AI 主播,是世界上首个人工智能新闻主播,不同与以往的“一眼假”,这位AI 主播外形几乎与真人无异,只需输入文本即可24 小时不间断工作,是中国AI 主播的“开山之作”;2019年1月,央视网络春晚上,AI版撒贝宁亮相,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好评;2019年3月,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助理AI“小白” 和AI 合成女主播“新小萌”在两会期间表现抢眼,不仅彰显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不菲成绩,同时也为AI 科技和传媒行业的合作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一系列的举动令不少传统播音员主持人倍感危机,整个播音行业也似乎意识到,这次“狼真的来了”。

二、能力超群——AI主播对于传统主持人的冲击与挑战

AI 主播与传统播音员主持人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机器与肉体凡胎的之别。首先,现在的AI 主播在视觉上已经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他们服从于编程的命令,按照系统的规则去完成工作,可以实现超长时间直播与零失误超长稿件播报等任务,可随时随地保持最佳工作状态,保证工作质量,且极具稳定性。相比较传统播音员主持人,受到人体生理上的限制,并不能长期处于发言状态,体力与精力有上限,且从业人员业务能力良莠不齐,对于节目的质量并不能有百分百的保障。为提高节目的质量,为培养主持人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所投入的时间、资金和精力是要远大于AI 主播的,这也是AI 科技对传统主持人造成的最大危机之所在。面对一个一天可以工作24 小时, 一个月可以工作30 天的机器,只要有电,它就不会感受到疲惫,任何方面都会一直保持在理想的状态,再优秀的主持人都无法在生理上将其超越。

其次,AI 主播具有“一人千面”的内外在条件。外在方面,从视觉上看,只要程序上允许,AI 主播可以变幻成任何美丽的样子,可以是少儿节目中卡通玩偶,可以是娱乐节目中的花样美男,也可以是新闻节目中的端庄主持人,根据节目需要DIY外形;内在方面,AI主播甚至可以DIY 声音,低沉稳重、磁性端庄又或是活泼可爱等不同种类的声音都可以出现在同一位AI 主播身上,配合自通各国语言的技能,这样一个“多面手”,可以胜任各种场景,会对节目起到很大的提升和帮助。

再次,AI 主播的信息传播准确度更高。传统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节目质量,但即便是全国知名主持人也不能做到职业生涯零失误,难免会因为现场氛围、舆论反响等因素,影响到节目播报的效果,网络上被网民们反复调侃的2007年春晚主持人“黑色三分钟”集体冷场事件就证明了这一点。相比之下,AI 主播则不需要背稿,不受主观情况影响,不会出现口误和冷场的情况。

三、直面AI挑战——传统播音员主持人的应对之策

(一)与时俱进合作互补

对于AI 主持人,传统播音员主持人不应“谈虎色变”,更不能“讳疾忌医”,应报以开放的思想和态度,去学习和了解AI。现阶段的AI 主播,大多是以噱头为主,用这个新奇的点去吸引观众。作为节目的主导人,理应学习如何与AI 主播合作主持,互补共存。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应是站在思想、文化、科技前沿的瞻望者,用科技武装自己,用技术服务自己,才是在这个时代最好的生存发展之道。

如此,传媒行业引进AI 主播,可以为传统主持人作为辅助,播报一些重复内容和环节,给予主持人更多的时间和自由进行原创内容创作。学会如何与AI 趣味互动,不但丰富了节目内容,互补了工作上的不足,还能拓展节目的功能和看点,也使主持行业在这样的压力下能够加快转型与进步。现下中国家喻户晓的各位“名嘴”主持人都极富个人特色,例如撒贝宁的幽默、杨澜的博学、何炅的机智、董卿的知性等,他们之所以会获得大量观众的喜爱和追捧,是因为其本身业务能力的出色,如若把《中国诗词大会》这类节目都换成AI 主播主持,相信观众也会觉得索然无味。所以不畏惧所有高科技新鲜产物的秘籍,还是要努力修炼自身的本领。

(二)动之以情保持“温度”

“冰冷”常用来形容机器,而“温暖”常用来形容人心。情感是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机器可以模拟人类的行为,甚至超越人类的智商,却永远不能学会理解情感,因为情感是无法用数据和编程来解释的东西。如果说AI 主播存在最大的漏洞,那必然就是情感无法带入的问题。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主持人柴静颤抖着手微微哽咽着报道地震消息的样子,至今仿佛还在眼前,通过镜头,让每一位观众都深切体会到了灾难的无情,那样强烈的心痛感源自于她在镜头前真情实意的流露。换做是AI 主播,这样的表达会显得生硬、冰冷和无情,是绝对无法达到这样的共情效果的。

在播报时,情感流露的方法并没有技巧可言,保持真实,乐人之所乐,悲人之所悲,用真心交流才能收获观众真心的喜爱,节目的录制充满未知,情感也不能事先准备,任何刻意的煽情总会露出破绽,反而会让观众反感,所以,自然的本性状态和带有温度的话语才最能打动人心。

(三)察言观色随机应变

当前的AI 主播虽已具备一定的人机交互功能,但其可以交互的内容非常有限,机器人对语言文字的处理遵循一定的算法,需套用固定的文章模板,可以说其语言的广度在于人工导入的模板的数量,即使模板数量庞大,也都是按照固定的逻辑运行,有些千篇一律的意味,比较生硬,缺乏韵味。另外,AI 机器人在嘈杂环境中对于外界语音的识别还是存在着误差与反应时差,识别准确度也无法保证百分百正确,但人与人的交流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因此,传统的播音主持人应强化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转变角色,从单向灌输的播报者转变为双向互动的沟通者,逐步积累采访互动经验。作为主持人,在交流时首先要善于倾听,在彼此双方的表达交替中推进话题和节目进程,问答互动要上下联系、有的放矢,沟通对话要言之有物,平等和气,从而有技术性的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另外,随时留意对方的情绪变化,懂得挖掘对方的言外之意,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同时,还要不断修炼自身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语言丰富性和表达的精准度,累积时下流行的新兴词汇,能够运用不同的词汇、句式、叙述方式进行语言铺陈,沉淀自身的文学底蕴,涉猎各行各业的知识与见闻,做一个满腹经纶的“杂家”。如此,才是作为一名主持人不被AI主播所替代的关键所在。

结语

总而言之,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两面性。科技带来了更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也在为一些行业带来危机和挑战。人工智能机器人已经可以胜任一些基础性的新闻播报工作是科技进步的事实,面对AI 主播的出现,传统的播音主持人也应从机械的报道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充实自己,提高危机意识,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培养与观众互动和共情的能力,学习人机合作,增强个人辨识度,在科技的洪流中成为一个驱使机器服务自身、充实自身、提高自身的受益者。■

猜你喜欢
播音员主播主持人
主持人语
『人气』主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新闻播音员做好各类配音工作需要掌握的技巧
浅谈播音员主持人语言的纯洁性
第一次做小主播
中国蓝主播
我是小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