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基础的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2022-02-12 00:21张雪莹杨璐一尹宗毅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危机干预工科院校大数据

张雪莹 杨璐一 尹宗毅

摘    要: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大的生活、工作、学业及竞争压力,使得大学生逐渐成为心理危机事件的高发群体。工科院校大学生因所属学科特点和工科院校校园文化氛围,其学习和生活更为单调及枯燥,因此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明显。文章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将大数据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融合,利用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便捷、精准、高效等优势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实现危机事件最小化,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对促进和推进工科院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大数据;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1-0044-02

随着全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人数呈井喷式增长,因此大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得到重视。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高校通过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已有成效。但随着“00”后步入大学校园,他们更加自由、自主、自我的特点导致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不足以为这群大学生提供服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滞后性,难以及时为那些处于心理危机、心理困境或遭受心理挫折的大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只能是被动预防。

目前,在心理学领域,已有许多心理学专家利用物联网技术收集数据,并采用大数据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因此,将大数据技术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的准确率和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个学生的生源地、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成长过程以及人文环境等方面都不相同,使得每个学生的生活习惯、知识水平、个人性格等都与其他人存在差异。对工科院校而言,因其鲜明的学科特点和校园文化氛围,决定了它的科研任务更加刚性,学习、生活更加单调和枯燥,而这对于正值思想快速发展、生活环境变更、逐渐接触社会压力的工科院校大学生而言,极易导致他们的心理在短时间内连续受到冲击。因此,当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家庭背景的人组成一个班级或进入一个宿舍后难免会显得“有高有低”,这就必然会使得处在“低”位的大学生产生自卑、懒惰、逃避、烦恼等情绪,若不能及时改变及调整,久而久之便会发展成为心理问题。通过对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环境因素。一是大学环境。所有学生自小学开始皆有固定的教室座位、同学和同桌,但进入大学后,习惯的固定场域发生转变,加之高考前,所有学生以“考大学”为目标,进入大学后目标达成,而新的目标暂时缺失,这些都容易导致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在大学初期产生迷茫、懒惰、烦躁等不适应问题,若不能尽快确立新目标,则极易在游戏、小说、睡觉中迷失自我。二是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学业、就业、经济压力等问题的大量报道,对这些被“过度保护”的在校大学生造成了较重的心理负担,使大学生对即将接触的社会环境产生畏惧心理。目前这两类环境问题所导致的心理问题现象已经越来越多。

第二,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现代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或与其兄弟姐妹年龄差距较大,由于成长经历所养成的自我认可观念,使得部分大学生若在大学校园中遇到自身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或所求失败的时候,便会产生挫败感甚至自我否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情感保守,自入校以来表现较为孤僻与内向,又同家人联系不紧密,在遭遇困难的时候不容易向家人、朋友、教师倾诉或寻求帮助,导致问题累积,继而产生心理问题。

第三,自身因素。当代大学生成长经历顺遂平稳,未经磨炼,心理不成熟,缺乏应对复杂情况的心理素质,难以应对突发状况。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恐惧、情感问题、承受能力的欠缺、个人特殊经历等产生的负面影响,均会导致大学生产生非常严重的心理危机,甚至致使极端恶性事件的发生。这也是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

二、将大数据技术与心理危机干预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经过分析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发现,其影响因素多元且复杂,涉及大学生的诸多方面,其中所产生的数据信息都是分析和掌握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有效资源。

传统心理健康测试,如测量量表受题目设置、学生理解程度、学生当时所遇事件等影响,无法全面准确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因此仍然需要进行大量人为干预来进行判断,甚至传统心理健康测试只能反应测试大学生当下的健康状况,无法进行持续性观察与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高,难以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通过数据产生、收集,进而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成为现实。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有效打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从而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顺利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全面、动态把握,還可以实现预测大学生心理状况及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优化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方法和手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先进技术支撑。

三、基于大数据基础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危机干预就是在发生心理危机触发事件后,通过采取干预措施,规避因为心理危机导致的不良事件,甚至提前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伴随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与推广普及,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增加,尤其给性格普遍沉默、保守、不善于交际,又迫切需求融入社会的工科院校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同时也让大学生已经存在的心理危机有较大波动且更加隐蔽。

心理危机的产生是以事件为触发点,往往伴随与日常行为相异的行为发生。利用大数据的便捷、精确分析功能,建立数据平台,对大学生日常产生的各方面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及时发现诱发心理危机的隐性因素,在排除误差后便可利用大数据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进行预测,或对已经发生的危机进行评估。

数据平台的建立,应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数据收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QQ、贴吧、微博、微信、陌陌、短视频等社交平台应运而生,大学生登录这些平台,浏览平台信息,每天都会产生大量数据。另外,校内各平台如图书馆、学习资源、第二课堂、运动记录等同样产生大量数据。将大学生在各类平台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可为实现心理危机干预奠定数据基础。

第二,数据分析与处理。将收集到的海量数据与大学生基础背景情况进行分析与处理,使用朴素贝叶斯模型挖掘数据间的内在关联,进而预测大学生未来心理发展趋势,将大学生心理状况以数据形式呈现。

第三,建立预警系统。在完成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系统。一方面可以实时地反映大学生群体不同阶段的心理状况、情感走向和行为动态,发现隐藏在大量细节背后的规律;另一方面也可根据建立的数据模型预测大学生未来的行为发展,甚至预测某些危机事件的发生,并可据此进行人为干预,进而得以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健康发展的大学生,利用合理方法进行潜力挖掘,培养其创造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的建立。

总而言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快速、准确判断大学生心理问题,有效预测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并及时解决,是所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序开展相关工作的有效前提。大数据时代,要想把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做到位、做到实处,高校要采取先进、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与分析,通过建立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平台,对大学生的行为、心理、情感等进行数据化分析,并实施及时、有效的干预,实现对工科院校大学生日常行为活动的动态监控,同时基于对大学生隐私的保护,积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与教育,在此基础上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时效性。发现问题及预测风险,有利于实现危机事件最小化,对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促进和推进工科院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志红.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J].西部素质教育,2019(24):88.

[2]孙娟,袁海燕.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9):230.

[3]张丛铄.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J].中国新通信,2020(2):80.

[4]陶毅涵.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危机预警模型研究与应用[J/OL].教育现代化,2016(40):134[2020-06-21].https://wenku.baidu.com/view/d2430cd8df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9.html.

■ 编辑∕陈晶

收稿日期:2020-07-01                                                         修回日期:2020-08-07

作者簡介:张雪莹(1978—),女,北京人,河北工业大学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8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数据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多源预警研究”(HB18JY025)

猜你喜欢
危机干预工科院校大数据
社会工作者对企业职工心理问题的有效介入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校园危机干预中的哀伤辅导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移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