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路径探析

2022-02-12 00:21顾然冯国昌王璐瑶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路径就业

顾然 冯国昌 王璐瑶

摘    要:文章通过梳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就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创新探究了高校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路径,对培养更多契合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新型人才、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疫情防控常态化;就业;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1-0051-03

此次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内外部经济环境面临着极大的下行压力和战略挑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推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是每一个高校就业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自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许多高校主动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对机制,在舒缓毕业生就业心理危机、搭建毕业生线上求职平台、尽力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精准帮扶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就业等方面尽职尽责。这些努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

(一)新科技的普及降低了低效率劳动力岗位的就业率

随着以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对低效率劳动力岗位的替代效应不断增强,“机器换人”现象也在传统制造企业和金融企业中逐渐兴起。在这类企业生产总体规模稳定的情况下,在一些以重复劳动和程序化劳动为主的岗位上,机器的高效率劳动力自然要比人的低效率劳动力的生产成本低,资源利用率高,可以有效提高生产利润,扩大企业规模,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大价值。这就造成了就业机会的相应减少。

同时,对于暂时没有波及到的以重复劳动和程序化劳动为主的岗位来说,企业人事部门本着提高效率的目标,往往会优先考虑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这对本就没有太多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增大了就业难度。这也对高校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高校管理者要根据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需求,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探究“人机如何共存”这一关键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也要主动关注并及时掌握相关专业新技能,提高社会竞争力。

(二)用人岗位和毕业生专业技能匹配吻合度不高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与之相对应的是,企业对于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设计要求和使用需求也是日新月异。而高校制定本科生、研究生的总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时间通常会在每学期初,很难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新技术诞生的速度进行及时的、适当的调整,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无法精准地掌握最新的专业技能,从而渐渐失去竞争优势,不能满足用人單位的要求。

现如今,面对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学生很难在碎片化的信息中准确捕捉到适合自己的有用信息,从而降低了求职简历的命中率。目前,大多数高校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是辅导员,他们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很多辅导员所带学生数量也严重超过了相关的规定配比要求,因此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跟踪关注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难以做到精准指导,这些都是造成用人岗位和毕业生专业技能不完全匹配的重要原因。

(三)招聘会偏重用人单位的要求,忽视毕业生的需求

当前,为了响应国家扎实做好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各大高校本着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目标,积极主动联系所在地或者周边地区的用人单位,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组织了大量线上和线下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但是,多数高校组织的招聘会在筹备时,往往过于偏重考察用人单位的实力规模、社会知名度和空缺岗位的种类,没有重点了解毕业生的想法,忽视了毕业生要求的意向单位、意向岗位和意向城市等的调查研究工作,导致校园招聘会的供需匹配率不高。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校虽然都在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并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努力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的工作。但是,高校的线上和线下招聘会作为毕业生找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由于特殊时期校园招聘会举办频率的增加,使得每场校园招聘会的准备时间都比较紧张,而且用人单位的空缺岗位也经常处在动态变化当中,随时都有可能被相应的社会求职者填充,所以,高校组织者要在有限的准备时间内将毕业生的意向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都了解清楚,并尽可能地联系匹配度相对较高的用人单位参与招聘会,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也间接造成了校园招聘会举办效果的降低。

二、高校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路径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稳步推进,高校在不断举办线上和线下招聘会的同时,面对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应积极主动地走到教师和学生中去,聆听师生对于学校就业工作的建设性意见,并通过集思广益,更好地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路径。此外,地方高校就业工作管理部门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尽早尽快做好疫情影响下的学生就业工作,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就业工作体系,创新就业工作服务机制,确保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各项就业工作指标完成,为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平稳运行贡献一份力量。

(一)紧跟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注重学生科学文化和专业技能相统一

当今世界正处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应当主动担负起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重任。作为承担高等教育使命的高校,也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服务需要,加强对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培养。在做好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从心底树立崇尚科学、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培养真正具备科研情怀、严谨负责态度、勤劳勇敢和开拓创新素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高校还需要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上下功夫,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成、学以致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对就业者的技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根据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相关专业技能的强化,及时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更新教学计划。高校应主要侧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学,因材施教,将大四上学期的实习实践进行前移,安排学生从大二起根据个人意愿、能力以及企业需求在寒暑假进行企业实习。教师要跟踪掌握好每一位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化情况,做好反馈,并适时有效改进培养方案。

(二)以教育部“四新建设”为依托,做好专业发展工作和学科结构优化

高校就业工作管理部门可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情况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总结出就业率相对较高的新兴专业和就业率相对偏低的传统专业。对于就业率相对较高的新兴专业,高校在继续努力办得更好的同时,可根据总的招生指标和专业师资力量,进行适当规模的扩招。对于就业率相对偏低的传统专业,高校要根据教育部“四新建设”规划,建立起专业交叉融合的思维,将就业率相对偏低的传统专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结合,契合社会需求,培养新型人才,更有力地提升传统专业的社会竞争力。

高校响应教育部“四新建设”号召,不仅有利于增强“四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而且有助于改变传统学科构成,优化学科结构,提升整体竞争力,进而促进高校整体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服务社会工作水平的提高,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加入进来。高校通过整合相关资源,把握学科方向,调整学科结构,完善学科梯队,搭建学科基地,推动前沿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专业技能熟练的“四新”人才。

(三)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群建设,加强“就业指导”专项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推进工作的师资队伍通常是由以学院党委副书记和辅导员为代表的学生工作队伍组成,但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多,在“毕业生找工作”这一需要长期跟踪指导的工作上,很难保持连续性的专注度,会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因此,高校需要鼓励更多专业课教师加入到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中来,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群建设。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要将“家国情怀”“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理念融入到“就业指导”课程群中去,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专业技能的强化,保证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

作为需要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的“四新”专业,其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对学生就业指导的效果将起到决定性影响,因此,高校要让指导教师将革新理念放在第一位,要让全体专业课教师深刻领会到专业课程与“就业指导”课程相互融合的重要意义,以便于更有深度地完成毕业生就业推进工作的预期目标。同时,国家应鼓励更多高校尽快开设迎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四新”专业,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四新”专业人才的速度,辅导员也应当协助专业课教师,适当挖掘此类专业就业指导教育的切入点,在专业教学中实现就业指导教育的無缝衔接。

(四)做好毕业生的需求引导和心理疏导,健全继续教育机制

选择中有迷茫,期待中有压力,疫情期有考验,这是不少学生在毕业季关键节点上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心理教师要做好每位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疏导工作,勉励毕业生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出财富,实现理想,为国家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学生要改变就业思路,多关注疫情经济发展下诞生的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新行业、新技术。高校要做到与不同高校和不同公司间互为映射,以生为本,供需匹配,充分了解学生和企业的需求,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输送优秀生源,匹配适宜岗位。

高校的继续教育管理者一定要深刻领会继续教育的内涵,立足于国家对新型人才的需要,进一步健全继续教育机制,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每一位已经就业的学生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还能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为社会培养亟需的新型人才,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三、高校奋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义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进入了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各大高校也要抓住这一时机,奋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实现毕业生积极稳定和高质量就业,为社会的安定团结、经济的恢复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有利于国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稳定就业,保障民生,发展经济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促进青年学生积极稳定就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保障和关键。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高校管理者应根据毕业生就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仔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反思就业工作不足之处的同时,从学校招生和办学过程角度深入思考,通过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及时聆听广大毕业生、校内教师、相关知名企业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等方式,积极主动探索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路径,保障民生和恢复经济平稳运行。

(二)有利于促进高校就业工作水平的提高,保证人才培养的实效

一方面,随着我国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恶化,疫情的全球蔓延更是对国际经济整体形势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开始逐步转向以“内循环”为主,即通过提升广大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进而促进内需,实现经济的发展。高校通过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鼓励他们勇敢创业,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对增强更多民众的需求、提高居民可分配收入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双重考验下,不仅有利于高校管理者探究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路径,也是检验高校工作者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能力的一个大好机会。高校可以借此全面考察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对于做得好的地方,努力做得更好,对做得不足的地方,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认真研究并修改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同时注意听取知名企业家的建设性意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深化产教融合,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四新”专业人才。

(三)有利于学生自身思想境界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升华,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做好新时代卓越建设者的后备人才储备工作,各大高校的“四新”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在加快进行,而毕业生是否实现高质量就业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成果的重点之一。能否鼓勵更多思想境界崇高的高校毕业生投入到祖国建设中,能否培育大量专业综合能力极强的优秀毕业生,关系到高校就业工作的推进质量,关系到新时代社会主义“四新”专业人才的成长环境,而注重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推动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的意识;需要专业课教师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将“坚定理想信念”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去。当代学生作为青年中的先锋代表,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具有更为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落实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工作,会成为推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温晓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地方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对策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1):42.

[2]德国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74(7):23.

[3]王双煌.疫情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就业心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4):78.

■ 编辑∕陈晶

收稿日期:2021-01-08                                                         修回日期:2021-03-01

作者简介:顾然(1992—),男,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新冠疫情’视域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路径及其政策调整研究”(2020SJB0066);2020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指导项目“新形势下高校精准就业服务工作路径探析”(20FYHLX004)

猜你喜欢
新路径就业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师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