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嘉年华——元宵节

2022-02-13 01:56
科学Fans 2022年2期
关键词:正月十五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元夕、灯节,时间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着许多不同的说法。

最早的起源说脱胎于对太一的祭祀。唐初《艺文类聚》卷四中认为汉朝时候人们在每月十五十六月亮圆的时候祭祀太一①。祭祀太一是从傍晚到天明,一定会点灯,所以元宵又叫灯节,由此认为汉朝对太一的祭祀,便是元宵节的起源。

也有人认为元宵节是起源于汉明帝礼佛。宋代僧人赞宁在《大宋僧史略》中“上元节”条目中记载道,那时佛教刚刚传入中原,佛教徒与道士比较高下,让汉明帝敕令每年正月十五烧灯,以弘扬佛法。这条记录有很多佐证,大多都出现在宋代,但是它有个很明显的破绽,那就是汉明帝是东汉初年的君主,但道教则创立于东汉末年。

①太一在楚人眼里,“太一”是宇宙的本源,天地、神明都源自他,是楚人信仰中的至高神。汉朝的缔造者刘邦就是楚人,所以汉家祭祀的太一和楚人信仰的太一很有可能是同一个神。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还有很多传说,但是真正被记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习俗,是在南朝的《荆楚岁时记》。书中描述了古代的人们将柳枝插在门上,以酒水肉脯豆粥来祭祀。也就是说,最初的元宵节,是个祭祀的日子。

祭祀的对象听起来非常新鲜——门,但在古代却比较常见。秦汉史专家王子今在《门祭与门神崇拜》中提到,殷墟商朝宫殿建筑基址下埋有牲人和牲畜。考古学家指出:“门旁及门前跪着的人等,当系房屋的保护者。”一直到今日,青海民和县土族都有“崩巴”的习俗,就是在住宅大门前埋放镇宅的神物“崩巴”,以镇避地方邪气,护佑家宅平安。

正月十五祭祀的还有蚕神。我国号称“丝绸之国”,古代西方甚至用“Seres”指代我国,是“丝来的地方”,而我国通往外国的路分别叫作“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可见丝绸对于我国的重要性。而蚕,正是丝绸的来源,有植桑养蚕,才有丝绸。正月十五,正是桑树萌芽之时,桑树的生长情况直接关系到蚕业丰收与否,也关系到当时的政府是否能按时收到户绢三匹的税收。所以祭祀蚕神在古代的江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LINK

传说吴县有个叫张成的人,他晚上起来,看见有个女人站在宅子的东南角,对他招手。张成走过去,女人对他说:“这是你家的蚕室,我是这里的神。明年正月十五,你煮白粥,粥上要加肉膏,用来祭祀我。必然赐你蚕桑百倍。”张成如言照作,果然得蚕桑百倍。自此白粥加肉祭蚕神在南方广为流传。

与在南朝被当作祭祀日的元宵相比,同时代一江之隔的北朝元宵节却是个假面狂欢大Party。

《北史·柳彧传》中就描写了在正月十五的晚上,人们纷纷戴着面具出游,既有“女装大佬”,又有各种酷炫极致打扮的人,个个争奇斗艳。为了在这晚压倒别人,成为“最靓的仔”,竟有人不惜倾家荡产,可见狂热。而这就是隋唐元宵灯会的先声了。

柳彧上书皇帝说,都城百姓在正月十五互相攀比,浪费财力物力,希望皇帝能够禁止。但像元宵这样的狂欢,显然是人们所热爱的,所以从北朝到隋唐,再到两宋,不但没禁,反而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从上到下,全民参与的盛事。

LINK

《隋书·长孙平传》记载说邺城“正月十五,百姓大戏”。大戏又称百戏,包括角抵、杂耍、幻术、寻撞、乐舞、俳优、斗兽,马术等等。可想而知,当时的各种表演有多热闹多刺激。

从隋朝开始,灯成为元宵之夜当仁不让的主角。最早的记录是隋炀帝杨广在《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一诗中写道:“灯树千光,花焰七枝”。脑补一下那灯光璀璨的画面——豪奢!真是豪奢!

唐朝有宵禁制度,但是元宵前后允许放三夜花灯,当时称之为“放夜”。《雍洛灵异小录》中记载了令人捧腹的场景,因为极度拥挤,有人被挤得悬空而起,脚不沾地走了十余步。那盛况和咱们现在去广场听新年钟声差不多。

《旧唐书·中宗本纪》中的记载就更不得了,皇帝和皇后都微服出来看灯,还放了千余宫女出来同赏。不过宫女不太给中宗面子,跑了不少。

LINK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毛顺,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唐玄宗时期的名匠,是中国最早的艺术照明设计师。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毛顺形象

唐中宗的上元夜热闹,睿宗也不遑多让。《朝野佥载》中记载:“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樹。”唐朝时候一丈十尺,分大小尺,小尺一丈300厘米,大尺一丈360厘米,哪怕是小尺,那二十丈也是60米高。脑补一下,60米高的灯轮,攒五万盏灯,以金玉锦绣装饰的灯树,那该是何等的光辉灿烂。

《明皇杂录》中记载了南方巧匠为一代风流帝王唐玄宗设计的灯楼,灯楼广达二十间,高一百五十尺,也就是四十多快五十米,相当于现在至少15层楼高,灯楼上悬挂珠玉,金银穂,有风过时,金玉铮铮作响;灯上又绘龙凤虎豹,如腾如跃,栩栩如生。

盛唐时期上元之夜热闹的不仅是长安,扬州、洛阳和凉州的上元夜,也无不“灯烛华丽,百戏陈设,士女争妍,粉黛相染”。

宋代花灯

LINK

苏灯是集绘画、剪纸、纸扎、编织及刺绣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品。早在宋代已形成独立的工艺行业。1959年全国花灯评比中,苏州灯彩独树一帜,被命名为“苏灯”。

北宋乾德五年,宋太祖下诏说:“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又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自此,元宵灯会由三夜变成五夜。

宋朝的元宵节不仅行乐时间长,规模也比隋唐更大。

当时最精美的灯景是山棚和鳌山。鳌山是取自神话,传说海上巨龟背负神山,宋人模仿它的形状,将彩灯扎架而起,灯上精描细绘神仙故事,灯山左右以五色彩结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各跨狮子白象,指间出水。当他们的手摇动时,便有瀑布倾泻而下,蔚为壮观。其实那是用轱辘绞水到高处,用木柜贮存,定时放水,便形成瀑布。那也许是我国最早的人工瀑布。

宋朝皇帝为了表示与民同乐,还会在元宵之夜颁发赏赐。宋神宗熙宁年间上元夜,宣仁太后在御楼观灯,赏张灯多者绢一匹,少的也赏了乳糖狮子两个。当时还有一种传柑活动。元宵当晚皇亲国戚以黄柑送与近臣,谓之传柑,是当时的风尚。

和唐朝灯会不让长安独美一样,宋朝各地也都使出浑身解数争当C位。苏州以灯楼汇聚两宋京城最具代表性的灯景,壮丽非凡。宁州的工匠则在南山之巅系一长绳,垂至山脚,用一种叫“缶”的瓦器盛装薪火点燃,顺着绳索由上而下,因速度极快,远远看去如流星飞坠,所以叫“彗星灯”。

这样绚丽的灯市,百姓自然如痴如狂,人们不仅观灯,还有社团伎人化装游行。富人坐着车子,车前挂着灯笼和灯球,也在细竹竿上挂纸做的飞蛾和蜜蜂,纸轻竹弱,看上去栩栩如生。

东京开封的女孩子们还喜欢在身上佩戴枣栗大小的灯球和灯笼,后来又演变为首饰,就是李清照笔下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了。猜灯谜的习俗也是在宋朝形成。

明代继承宋代节令,元宵燃灯五夜,也作鳌山。明宫之中鳌山高达十余层,饰以金玉,灯如星布,极为奢侈。

民间的灯节以杭州最为繁盛,凡是以皮、绢、纱、纸所制之灯,都出自杭州,元宵期间,甚至还荟萃国内各处华灯,比如闽中珠灯、白下角灯、滇南料丝灯。闽是福建,白下是南京,滇是云南。角灯是用羊角熬至透明,做成灯罩;料丝是用玛瑙、紫石英等等捣碎为屑,通过一系列手段缫为丝,织如绢,皎洁晶莹,透明度极高,上面绘制人物山水,花样繁多。

除了看灯猜灯谜之外,京城还有张乐、烟火、太平鼓、走百病的习俗。

张乐包括鼓吹、杂耍、弦索。用于演奏弦索的乐器有胡拨四、土儿密失、叉儿机。胡拨四就是火不思。火不思一词为突厥语“qobuz”的音译,又名浑不似。这种形似琵琶的乐器约于唐代从中亚传入中国,是古代的弹拨乐器。土儿密失是一种与筝相似的弹拨乐器。叉儿机是类似于轧筝的拉弦乐器,常和火不思、胡琴、土儿密失合用,据说满族萨满与乌答有也就是女巫舞蹈时,戴腰铃、拿手鼓、铃、扎板等乐器,边舞边唱,扎板也就是叉儿机,也写作扠机。可惜这些乐器现今大多已经失传,多少有些可惜。

烟火有架、有盒。有的烟火架高达一丈,而盒装烟火多达五层,放出来有寿带、葡萄架、珍珠帘、长命塔等等。虽然不能和现在的烟火盛宴相比,但在五六百年前,也足以震惊世人了。

所谓太平鼓是童子在夕阳下捶鼓。另有跳白索的游戏,就和今天的跳绳没有两样了。女孩子们会在这天相约出行,叫“走百病”,也叫“走桥”。在一年的開头蹦蹦跳跳,出门走走,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

丝料灯

珠灯

火不思

古代的元宵节,让城市化身为巨大的游乐场,千年之后我们还能从文献记载、诗词歌赋中窥见当时的热闹与繁华,感受人们在新年的开端,展望一年的美好希望。元宵节其实是伴随着古代生产力提升和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产物。而因元宵节发展起来的花灯技艺,也不再仅仅是照明和赏玩的工具,更成为我国传承至今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正月十五
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五(环球360°)
正月十五夜
找不同
蝶恋花·密州上元
吃元宵,看花灯
party也疯狂
正月十五闹元宵
纸制宫灯高高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