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要有“专业味”

2022-02-14 09:37刘波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书目读书职业

刘波

前不久,我认真阅读了上海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常生龙的《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一文,深有感触。他用“七巧板”来描述自己的由七个模块组成的阅读体系:学科的本体知识、教育管理的知识、课程建设的知识、脑科学与学习心理的知识、资源整合的知识、教育哲学的知识、“五育”并举的知识。常生龙老师的阅读体系有其个性化的特点,不能简单复制。但这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教师的阅读一定要有“专业味”。

教师阅读要以专业阅读为主

教师阅读,同样要解决为什么读、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这其实是教师阅读的价值取向、阅读方向和阅读方法的问题。在全民阅读连续多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进的当下,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未来建设人才重任的教师,理应成为全民阅读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对于教师阅读而言,更需要关注的是读什么的问题。常言道,方向比方法更重要,教师阅读同样也是如此。

在教师应该读什么的问题上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非经典不读,有的认为要博览群书,有的强调非专业不读,等等。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建立一个整体的阅读观后,再更客观理性地来看待各类建议。

比如,有些人强调非经典不读,但是很多书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典。钱穆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几部经典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若对照此标准,很多好书就不能算经典。

对于如何看待经典阅读,我觉得复旦大学前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教授的观点很值得借鉴。他认为,在阅读上要有选择,既要有质的选择、量的选择,也要有阶段性的选择。比如刚刚接触一个领域,应先看入门类的书。如果是做研究,当然要学经典,也必须看经典。但作为一般求知的话,看普及类的书就可以了。

国家图书馆前馆长詹福瑞在《读书之道》一书中谈到,从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来说,青壮年的阅读主要是职业性阅读。对教师个体来讲,朱永新教授曾在《专业阅读造就幸福教师》一文中对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进行了解读:每个群体、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阅读的结构会不一样,会有自己这个群体、这个职业的专业书目,即专业阅读。他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应为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即“三专”。朱永新教授还策划了“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包含基础书目30本、推荐书目70本,都分为“职业认同”“专业发展”“视野拓展”三大类,专业方面的书超过70%的比例。这样的比例,就很好地体现了“专业内内行,专业外不外行”的导向。因此,教师应该建立以专业阅读为主的合理的阅读结构。

而现实中,中小学教师的专业阅读状况并不是很理想,不少教师缺乏专业阅读的意识。前几年,我读过一篇《上海市中学班主任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是全国范围内关于班主任阅读状况的一个权威的调查。该调查显示,尽管班主任都有一定的阅读量,但是在书籍、报刊、网络不同类别的阅读中,娱乐、休闲的内容都排在前列,而对于教育类,特别是跟班主任工作相关的专业书籍、报刊以及网上的内容阅读较少。因此建议:中小学班主任,除了阅读数量需要提升,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则是阅读质量和阅读内涵的提升。也就是说要提高班主任的阅读品质,需要在专业性上下功夫。

教育部在2019年7月颁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专业发展)》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应掌握专业阅读方法,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选择阅读书籍,熟练运用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读用结合等专业阅读方法,养成专业阅读习惯。此外,该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师要提高包括读书评论在内的专业写作能力。可见,做专业阅读的“觉醒者”,建立以专业阅读为主的合理的阅读结构,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

不要把职业阅读狭义化

在现行语境下,很多人把教师的职业性阅读狭义化了。在提及职业性阅读时,有人往往会引用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的观点:”说到读书,至少有两种,一是职业性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鲁迅先生认为他自己也一样,因为要做教员,有时非看一些不喜欢看的书不可,否则,就会影响“饭碗”。

其实,在这篇文章后面鲁迅先生给出的解读也很重要。他认为,职业和嗜好往往不能合一而来,大部分读书人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而周国平先生认为他非常幸运,把自己的阅读爱好和工作、研究融为了一体,因此他可以大量阅读文史哲方面的书,从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位教师非常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那么自然喜欢阅读教育哲学、心理科学、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专业书籍。

有人认为,教师的专业阅读,相当于厨师读菜谱,不能算得上真正的阅读。其实,这样的比喻十分不妥帖。教师如果仅仅读教案,那么跟厨师读菜谱真的是差不多,但教师的专业阅读内容要广泛得多。从新阅读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来看,教师的专业阅读的内容远远超越学科阅读和仅仅为日常教学的阅读。当教师的专业阅读不仅仅是为上好明天的课,而是着眼于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课堂教学艺术、专业发展水平,从而促进自身的终身成长时,这样的专业阅读毫无疑问就是真正的阅读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要调动教师专业阅读的积极性,还得在加强教师的职业认同上下功夫。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了强烈的认同,自然会对专业阅读有兴趣。

对很多没有形成专业阅读习惯的教师来说,阅读有一定难度的专业书籍,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教师的阅读并不是率性而为,而是要为自己适度加压,有意识地从“舒适区”走向“学习区”。不少教师在各类读书分享会中也提到,原先自己并没有专业阅读的意识,但养成阅读习惯以后,也慢慢习惯于专业阅读了。

教师要学会为自己“找”书

不同教师的阅读基础不一样,在阅读需求上也有所不同。比如为了增加知识而阅读、为了解决问题而阅读、为了增进快乐而阅读。阅读需求不同,内容自然也不相同。

我经常看到有些教师在各类社群中求推荐书目,但是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一面,学会为自己寻找适宜之书才是最妥当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一位教师的阅读书目应该由自己构建。比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很经典,但对于缺乏专业閱读基础的教师而言,就很难读进去。又如对于很多教育理论研究者来说,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相当简单,但对于不少中小学教师而言,这本书也很难读。

现在,很多媒体都会推荐一定的书目,比如《中国教育报》每年评选“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中国教育新闻网每年评选“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但是,这类书单并不能直接拿来,因为这个评选兼顾到从幼儿园到高校的教师,有的书即便再好,也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位教师。当然,这类书单可以为教师选书缩小检索范围。

很多教师说最喜欢看一线教师写的书。一线教师写的书,往往理论少、案例多,可读性强,容易借鉴。但只读这一类的书,收获不会太大。正如于漪老师所言,教师应该读一点“磨脑子”的书。

前不久,我看到一个关于阅读的说法,认为阅读可以分为“提升技能”“提升认知”“提升修养”三个类别,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类别的阅读,至于比例如何,因人而异。这样的说法,对教师的阅读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一线教师写的书实用、可借鉴,相当于“提升技能”类的。而具有一定理论含量的专业著作,则是属于“提升认知”类的。在教师成长上,前期的确应该多读一些“提升技能”和“提升认知”的,积累知识后再去阅读“提升修养”类的书。

很多教师读书随心所欲,缺少明确的规划;有些教师虽然制订了计划,但实际上又落实不了。而严格执行和坚持,并督促自己及时写读书感悟,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步骤决定了整体阅读质量。因此,教师寻找适宜阅读之书还要和有执行力的规划结合起来。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国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不到5本,超过10本就进入了前10%的阅读人群。教师作为全民阅读的先行者,在阅读上应该有底线意识,每年纸质图书阅读量不少于5本。如果越来越多的教师,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做到每年认真读10本左右纸质书的话,那么就能在不间断的阅读中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并在全民阅读中发挥领跑作用。

(责 编 莫 荻)

猜你喜欢
书目读书职业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我们一起读书吧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读书为了什么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