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网络社会”

2022-02-15 14:57陈艳霜
西部学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网络社会生产力生活

王 兰 陈艳霜

网络社会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与以往传统的生活方式大不相同,有些互联网产生之前达不到的条件,现在已经可以轻松实现。那么,“网络社会”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是否还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它产生了什么样的新关系,改变了什么,带来了什么,等等,都是值得探讨和分析的。本文将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下对“网络社会”做初步的探讨。

一、“网络社会”是社会发展中新的历史阶段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经由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低级阶段逐渐过渡到生产力比较发达的高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决定了社会性质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1]160“网络社会”中的互联网技术,作为其中一种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将生产力从生产物理实体的生产工具提升到虚拟的、数字信息化技术的生产力。因此,“互联网”技术是一种新形态的生产力。

新的生产力形态的出现,代表着信息化生产方式一定能引领未来,作为十分重要的生产方式出现在社会中,但这并不能改变本质的生产关系。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将“信息社会”看作是第三次浪潮,与第二次浪潮中的“工业社会”加以区分,认为人类将由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但是他这种“技术史观”的理论是十分表面性的。所谓“信息”也是在物理元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信息的读取和存储都需要依靠物理实体作为载体才能够实现,因此所谓“信息社会”不过是以电子工业为主的社会,并没有跳出阿尔文·托夫勒所划定的第二次浪潮即工业社会的范围。

因此,处在信息时代的“网络社会”也不过是“工业社会”的高级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没有改变传统技术形态社会的所有特点,是一种新形态的技术社会。唯物史观认为,技术的发展只有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才能完全迸发力量。未来社会一定离不开网络技术,但当前的“网络社会”仍处于发展的阶段,是社会发展中新的历史阶段。

二、“网络社会”变革人类传统生活方式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已经指出,生产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生活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1]147。生活方式既是人类所有活动的方式和特征的综合,又是在生产方式基础上展开的消费生活资料的生活活动方式,即生活方式是生活条件和生活活动的统一。

因为各个时代的生产和生活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所以宏观上的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变革。“网络社会”中生产力的提升使得原先传统的生产方式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所改变。另外,信息化的“网络社会”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使得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大化,人们的社会关系也有所变化。

(一)“网络社会”改变传统生产方式

互联网技术普及之前,人类主要靠传统农耕、实体工业机器生产等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成熟,网络越来越普及,生产方式与先前有很大不同。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网络技术发展,因为掌握更多先进生产力的国家更能够在国际交往中把握主动权,避免受制于人。

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生产活动不一定需要劳动者到固定的劳动场所直接面对物质资料进行生产,在网络技术的加持下,劳动者可以通过远程控制生产活动的进行与结束。网络时代也淘汰了一批简单劳动力的市场。在智能化的大趋势下,工厂里日复一日的进行机械化劳动的流水线工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列列整齐的机械臂。由于高效智能的机器“劳动者”越来越多,网络社会便对现实的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信息时代使劳动者自身所学有关更先进生产力的技能知识成为更重要的素质,对于生产经验丰富的传统劳动者来说,则需要不断学习,紧跟时代发展,进化自身的劳动本领,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者,往往不需要花费很多力气,去到固定的劳动场所,就可以高效的完成工作。

随着网络社会中劳动场所和劳动资料的空间形式发生改变,具体分工相较于传统工业社会也有了很大不同。不同于之前的集中化生产,分工的范围和距离变得更加广泛,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机,可能要走遍整个世界好多国家和地区才能完成生产。集中式生产变为分布式生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分工种类变得更多,工人可选择工作类型增多,减少了简单机械的劳动内容,可选择的工作种类增多,有更多机会去从事自己心仪的工作。

(二)“网络社会”丰富社会交往形式

马克思在1846年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指出: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2]。由于“网络社会”使原先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劳动者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面对面交往,因此劳动者的交往形式和交往范围比以往更加丰富。生产力水平制约着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改变,生产关系就需要顺应生产力的需求而发生改变。交往形式就是生产关系,或者是生产关系的一种。网络社会中的生产关系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变化,即交往形式产生变化。

“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各个领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人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实生活,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式也发生改变。网络社会对于人们的经济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社会中的货币形态产生了改变,网络普及之前,能够正常流通的货币必须是实体的现金或者金银,而如今,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货币也走向了数字化。出门在外,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或者甚至不需要手机,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就可以轻松付款。消费者不需要亲自跑到商场或者指定地点进行消费,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买到想要的商品。网络社会对于人们的政治生活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社会促使公民更方便地行使基本的政治权利,通过网络,实现更多公民动动手指就可以向国务院进言,使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对话更为密切且快速高效。而对于人们的文化生活,人们获取知识更为便利,所接触到的文化种类更为繁多,精神世界极大丰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满足物质需要后,人们对精神需要有了更高的追求。在文化传播中最重要的教育方面,学校除了开设线下实体课堂教学,还通过一些网络平台开设线上网络课堂。由于网络平台的多样化,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学习,有了更多的不同于以往传统课堂的在线学习形式。

可以看出,网络社会中,人与人建立了更普遍、全面的联系,不论是物质交往还是精神交往,网络社会中的交往形式比以往都更加丰富。

(三)“网络社会”重构上层建筑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则必定会带来上层建筑的变化。网络社会不仅让人们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利与高效,也带来一些风险与挑战,保持网络安全,建设网络文明,防止网络危害正常生活等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首先,人们的社会观念发生改变。近年来,电信诈骗事例频频发生,网络软件安全防控做得再好也抵不过思想防线的薄弱。因此,国家在不断加强硬件方面防控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以防止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不仅如此,由于网络社会中的信息发达,每个网上用户都可以在网上随意发表言论,而那些不经验证的言论一旦发表,便有可能迅速发酵,很容易在网上引起误导,给谣言的滋长创造合适的土壤,形成不良舆论,对人们的生活、社会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更有甚者,在“网上面具”的遮蔽下,一些社会不安定分子、境外敌对势力和其他反动势力等,很容易趁虚而入,利用网络制造和引导舆论,引发社会动荡、影响正常的生活秩序等。网络社会中,人们的社会观念随着现实生活产生变化,观念上层建筑随之发生重构。

另外,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急需完善。马克思说过,法律除了物质生产关系这一源泉之外,没有自己的历史[4]。网络社会中物质生产关系有所改变,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应当跟上。2007年商务部出台了《商务部关于网上交易的意见(暂行)》,开始对网络交易进行初步的管理,尔后在2009、2011年也陆续发布相关法规。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对电子商务行业进行了规范,进一步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5],为进一步筑牢网络安全之基提供了强大法治保障。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发布与实施,都在为网络社会中的上层建筑的构建添砖加瓦。

三、“网络社会”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现实条件

(一)“网络社会”为世界形成普遍交往提供可能

网络社会中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与远隔万里的人进行交流,在虚拟的网络中相互沟通了解,每个人在网络中都是一个虚拟账号,以数字信号来传输信息。因此,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地位都是平等与公平的。“网民”可以在网络中接触到那些在周围环境中没有的、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加入不同的社群和集体,打破了现实社会的种种限制。网络社会之前,由于信息传送速度慢,社会成员并不能快速地获取某些公开信息的具体内容,容易造成信息差。而现在网络社会中,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越来越成熟,现已基本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公开透明。这种网络社会中信息的公开透明大大拉近了全世界的交往距离,也极大地减弱了因现实社会诸多因素而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公开为社会成员的利益和权利的平等创造了条件[6]。网络社会中的这种信息共享推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所有学者都可以通过在网上浏览其他学者的文章来获取研究进度和最新成果,还可以召开网络研讨会,方便即时地进行交流。网络社会可以让所有相同爱好、共同追求的人们可以轻易地在网上聚集到一起,人类之间的交往逐渐摆脱了现实地理因素的限制,形成世界性的交往。

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各民族之间的普遍交往是打破封闭的民族和国家壁垒,使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造就世界市场、世界民族,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7]。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这样写道:“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使每一个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1]86网络社会中正是因为网络技术这种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才使人们的普遍交往能够建立起来,从而形成世界性的普遍交往。

(二)“网络社会”为发达生产力提供物质基础

网络社会中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在关于共产主义的描述中,有一条是:工人劳动被机器取代,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闲暇时间和自由发展的时间极大增加,轻松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充分涌流[8]。而网络社会中的信息化、智能化特点,可以提高人们生产效率,大多数简单重复的工作都被机器所替代。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就曾洞见:科学技术的发展,终将会形成劳动的智能化形态[6]。而如今网络社会可以满足人们更多个性化的需求,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如智能家居等类型,智能化劳动越来越在生活中成为主要的劳动方式。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以来,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已经为整个社会创造了许多财富。随着当前网络技术越来越成熟,人们对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生产的需要促使网络智能化产品的产出增多,从而对生产力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网络社会中先进生产力使物质形态的财富增加,可使用的创造更高水平生产力的资源就会极大增加,物质资料的丰富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网络社会”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由于网络社会中更多简单、枯燥、重复的工作都交给了机器,于是工人们可以更多地从这种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减少这种工作对工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和压迫。这时候,工人们便可以抽出身来,去获取知识,提高自身技能,胜任一些高技术高要求的工作。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的生理和安全基本需求被满足后,就会追求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9]。人们的生理和安全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于是便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进而最后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网络社会的智能化和便利化为每个人追求自身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网络技术,人们快速地了解信息,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满足自身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不再由某一个或几个标签所代替,而是成为了多元发展的人。

网络社会的信息共享、智能化和便利化,使人们能够追求更自由更全面的发展,这使人们距离达到人的复归的目标更进一步,使人能够摆脱自身的动物性,真正的成为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综合来看,网络社会中的各项特征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网络社会的发展,正在向一开始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基本特征靠拢。网络社会促使世界形成普遍交往,为更发达的生产力提供物质基础,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这给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增强了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更加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最终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而共产主义则必然胜利。

猜你喜欢
网络社会生产力生活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论网络社会舆论场的属性与特征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