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中“语文要素”的精准定位与落实的策略研究
——以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为主例

2022-02-15 09:08冯丽芳
新课程 2022年5期
关键词:古人文言文要素

冯丽芳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街小学,浙江杭州)

一、研究的缘起

2019年12月,我参加了一次语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讲的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一课。备课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公开课展示过程顺利,自我感觉良好。然而,正当我自鸣得意之时,听课的权威人物——杭州市小学语文教研员、尊敬的刘荣华老师给了我当头一棒——“这位老师课上得很努力,但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她根本没有落实啊!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堂失败的课!”

语文要素?说实话,在备课的时候,这一点的确没有引起我的关注。在刘老师的耐心讲解下,我渐渐明白了我这堂课的问题出在哪儿了。原来,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阅读教学重点是要落实“结合需求对信息及要点加以梳理和总结,提取核心内容”的标准,参照单元教学设置的目标要求,教学《古人谈读书》一课,应该让学生对三则文言文进行信息梳理的练习。

这次课程的教学让我产生了文言文教学的全新思路:在统编教材的文言文教学中,对于语文要素,该如何精准定位?又如何有效落实呢?于是,便有了本课题的提出。

二、概念的界定

(一)小学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引入文言文的学习,从一册一课到一册两课,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共编入文言文11课,共计16则文言文。

(二)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即对语文素养进行细分得到的基础性要素,包括基础知识、基础语文能力、灵活的学习方法、正确的学习习惯、口语及协作练习等内容。

三、研究的内容

(一)对文言文教学中“语文要素”精准定位的研究

通过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11课文言文课文课后习题的梳理,我发现有两点要求不约而同:(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这充分说明熟读成诵,结合注释理解文言大意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经之路,也是必须文文落实的“语文要素”。

不同之处在于,围绕对文章的理解,高段较中段年级体现出一定的进阶要求,其中就包括要关注单元语文要素并进行落实。对于文言文教学,要结合落实的单元“语文要素”,主要是指向单元阅读训练的要素,与习作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要素关联较小。因此,为了精准定位单元“语文要素”,我通过下表罗列了统编教材中11课文言文所对应的单元阅读训练要素。

统编教材中文言文对应单元“语文要素”一览

“由于古诗文的结构及语言都有特殊性,因此语文课程的编排就应该对人文主题进行融合,而不是完全紧密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教学中如果遇到一些不能和语文要素完全契合的,就不必强行去寻找联系。”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杨研究员在古诗文编排及教学的相关指导资料中指出的。

因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双线组元教材之中,文言文是以嵌入式体现的,所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与语文要素之间没有必然的呼应要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勉强分析语文要素,必然会让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在文言文教学中,尤其到了高段,对“语文要素”需要适度兼顾、适度而为、适可而止。

(二)对文言文教学中“语文要素”落实策略的研究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来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每一篇文言文的特点出发,采取“一文一法”的教学策略来落实。

【例1】《古人谈读书》:借助表格梳理信息,把握要点。

本文开头提到的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的教材训练要求中提出,课文阅读训练的要素是梳理、总结文章主旨信息,提取课文重点。在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熟读全文了解大意后,可让学生根据以下表格梳理课文信息。

24古人谈读书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充分把握三则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教学过程也由前面逐篇学习的“零碎”回归到课文整体,可以说去碎片化教学有效落实了“梳理信息,把握要点”的单元语文要素。

基于以上的策略探究,我首先对《古人谈读书》的教学路线做了调整,优化了教学流程的设计。改进教学设计后,我根据新的教学设计,在校本教研互动中进行了公开试教,同时接受了高段语文组老师的试听和讲评。

通过对《古人谈读书》前后两次教学设计的比对,不难发现,两次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第三、第四环节。

第一次教学设计的第三环节为“读懂要点”,第四环节是“读出启发”,这些环节的核心方式就是教师问,学生答,以学生熟悉的方式来总结每一则文言文的要点与学生受到的启发,教师提问琐碎,而学生则主要是顺着教师的思路思考、回答,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得很被动。

第二次教学设计的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则均以表格形式来展示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梳理课文的习惯和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文言文被解读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十分主动。

综上所述,我发现,第二次教学设计能依据单元“语文要素”——阅读过程中应该关注关键词和重要信息的提取,让学生进行梳理信息的练习,学生学得灵动、扎实而有效。由此可见,精准定位“语文要素”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2】《少年中国说(节选)》:立足查阅信息,对课文的基本感情进行体会。

《少年中国说(节选)》是统编教材之中的课文,课文设置在五年级上册阶段,在第四单元之中,是第二篇课文。其阅读训练要素是“立足资料,提取关键词,感知课文主旨情感”。在落实过程中,可以这样操作:课前,让学生结合预设问题查找资料和信息。比如:(1)本文作者梁启超是一个怎样的人?(2)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3)本文是节选,那么原文是怎样的?

教师应该对学生收集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进行预测,然后根据预测结果准备课程内容。在课堂之上,对学生收集资料的遗漏之处进行补充,指导学生在资料和课文中间找到连接点,从而更深入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3】《两小儿辩日》:尝试辩论,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统编教材的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对事例阐述的方式和思路进行感受。这部分课文是对口语能力进行训练,交际栏目为辩论。我们在表达看法的过程中,如果与他人意见相左,就可以基于辩论解决问题。《两小儿辩日》也是该单元课文,由题目可知,该文章是两个孩子的辩论,他们是根据实际的事例展开辩论的,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就应该与“语文要素”进行关联。

首先,在对学生进行句子含义理解的指导中,应该突出“辩斗”一词。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当学生通过自主诵读感受到了“辩”的感觉之后,帮助学生基于实际的事例来佐证自己的看法。一儿曰:“日初出大如____________,及日中则如 ____________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____________,及其日中____________,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当学生识别出对应的事实,完成辩论句子后,可以请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展开真正的辩论。这种方式不只真正帮助学生提升了语言能力,还能够很精准地体现语文要素的内容。

四、研究效果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我们对“语文要素”的认识更清晰了,同时,文言文教学也更高效了。当然,任何教学方式都不是完美的。文言文教学中,要灵活,既要重视“有效”教学,又要调动学生兴趣,上得“有趣”,更要因材施教,灵活变通。更多、更优化的文言文教学策略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古人文言文要素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好玩的古人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会背与会默写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