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高校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融合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

2022-02-16 10:46葛少峰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1169
安徽建筑 2022年1期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设计理念

葛少峰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1 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自古代希腊诞生以来,基本确立以教师为中心的面授教学模式,近代高校大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源自牛津大学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成为了高校繁荣发展的基石,但是仍然没有改变“面授机宜”“一言堂”的传统教学路线。新世纪以来,多媒体技术蓬勃发展,但是在教学模式上的影响有限,多媒体技术仍然只是作为教学方法的补充手段,并不会撼动课堂教学“霸占”高校教学模式的地位。近几年,当网络技术尤其是以移动终端为代表的“4G”和“5G”技术大爆发以来,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成为了行业研究热点。各高校积极自建网络教学平台,以“超星”、中国大学“MOOC”等为代表的全国性平台也应运而生。“慕课”“微课”“金课”等新名词、新模式层出不穷,大量课程纷纷“触网”,尤其是2020年“疫情”导致的特殊教育环境,大学老师从习惯的三尺讲台转变为网课“主播”,无论主动被动,教学模式的改变都发生了。然而,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所带来的惯性并不会很快消除,传统课堂教学有自身的缺陷也有优势,新兴的网络教学有新鲜感也有自身的弱点,简单的将课堂搬到网上,并不能真的改变教学模式,只是传播媒介改变而已。在传统理论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建设过程中,强调新教学理念和面向新时代需求才是目的。本研究以“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理念为指导,以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校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对建筑学理论课程的信息化融合教学模式进行方案设计与实践,研究的重心是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及融合信息化教学的具体环境构建路径与策略。

2 OBE教学理念与建筑学专业结合“OBE”的现状

“OBE”理念的出处是作为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A-BET)所提到的“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三大原则之一,该理念更是贯穿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全过程。自我国签署“华盛顿协议”并由此加入工程教育认证大潮及“新工科”概念的提出之后,前述的三大原则渐渐成为我国所有高校工科专业教育需要研究与跟进的方向。相较于其他两个原则,“OBE”的统领作用更显突出,“OBE”可以概述为两个“W”和两个“H”,即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要获得什么成果和为什么要获得这些成果,以及如何取得这些成果和如何知悉学生获得这些成果,“OBE”理念模型见图1。作为工程教育认证的灵魂,“OBE”对人才培养的关注点不仅是传统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技能,而是提升到了“知识、能力、境界”三者并重,并且更加看重教育实施过程与对学生长期的影响,比如毕业五年后,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是否能够应对实际工作的挑战或是在广泛的社会联系背景下学生的专业素质是否可以持续提升。这样的要求,对教育本身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首先是关注视野的宏观性转变,教育模式及人才培养关注从课程或者专业上升到学科;其次是聚焦融合与远期发展,打破了不同课程、专业及学科的次元壁,获得可持续知识与能力;第三是转变了教育的中心,由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无论哪一个方面都是对传统教育模式与观念的巨大挑战。

图1 “OBE”理念模型(四个问题、三个核心、三对关系)

建筑学作为诞生于人类与自然抗争过程的一门古老学科,通常被广泛地定义为研究人类生产生活的建筑物及其环境的科学,而这个定义本身也体现出了“社会、技术、艺术”多维融合的特征,因为建筑学独特的领域和学科特征,融合多学科与注重学科与社会环境的结合古已有之,但是学科核心的建筑设计专业本身“师徒相承”的传统模式也根深蒂固。在我国,建筑学作为工科中的“特例”一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教学水平评估”,在这个“指挥棒”的引领之下,我国的建筑学专业也普遍建立起了以扎实的专业系统知识结合基本实践能力,并且两者并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由于我国第一批的建筑学者普遍海外学成归来的背景,所以继承自“布杂”即巴黎美术学院的学院派特征教学模式也长期处于主流。新世纪以来,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模式上多有思考和创新,无论是以同济大学和南京大学为代表的强调“建构”与技术的倾向,或者是“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开启,以及工程教育认证及“OBE”理念的引入都为建筑学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带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而“OBE”理念可能是最难以“平滑过渡”的一次。以笔者所在的地方高校为例,个人作为执笔者参与了接近十届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唯有对接工程认证和“OBE”理念的这一次最感到困惑和调整手段的缺乏,毕竟是从“评估”标准到“认证”体系的转换与对接,宏观到微观的调整都是巨大的,目前基本完成了融合两者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具体的学科发展规划和教学模式还在融合与“试错”的过程中。不破不立,建筑学传承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新时代来看,确实需要研究新情况,新环境,和新的服务对象,包括形成新的人才标准,换个角度以新的教育理念来理顺教学环境及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

3 基于OBE教学理念的课程信息化融合教学模式设计

作为教学理念落地的具体抓手和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是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基础,而蓬勃发展的线上线下融合的信息化课程教学模式恰好为“OBE”理念提供了实践支撑。传统的课堂教学,想要做到多学科交叉甚至是专业课程与社会文化融合严重受限于空间和时间,更毋庸置疑的是长期发展目标及专业能力的提高仅仅依赖“面对面、手把手”的师徒面授也是难以实现的。

3.1 理论基础

融合式教学以李燕飞的观点来看,是提倡教学形式、教学资源、教学功能性多样结合在一起实现民主、和谐、自主、探究为一体的教学活动,最终达成学科之间、课程之间、师生之间大融合,无疑这样的方式可以满足“OBE”着眼长远和宏观的目标并且力图“知识、能力、情怀”三结合的愿景。

3.2 技术基础及实现条件

课程信息化融合式教学可以以“超星”、中国大学“MOOC”等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以电脑、互联网技术及“4G”“5G”移动网络技术等信息化科技为技术支撑,建设课程网站配合手机客户端、“QQ群”、“微信群”等方式多维度建设线上课程资源,形成全天候与全媒体的资源库并以此支持课程的自主化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更好的展开教学互动与教学评价,也可以缩短课程教学反馈链。

3.3 教学目标与模式设计

我校的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均是紧跟建筑学人才培养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满足人才毕业及5年后需要形成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能力目标,实现学生知识获取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网络平台教学、学生探究式学习、小组讨论和翻转课堂综合运用的方式形成融合教学模式。

3.4 教学程序及方法

教学程序就类似于戏剧的剧本和生产的工序,良好的教学程序可以提供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而优化的教学程序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信息化的融合课程主要是改变传统课程的单线程运作模式,从单一剧情向多剧情方向演进,也改变以往课程的“教师单中心”的传统。课程用“研究性作业”等任务导向引导学生开展延申的知识获取与探究,在教学方法上将课堂讲授、讨论、学生读书指导、调研、建筑成果演示、建筑探究等交叉并用,教师中心与翻转课堂结合。

3.5 教学评价

信息化融合式课程的教学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课程“一考定终身”方式,而是更加看重多维度性与全过程性,包括课程中学生利用网络完成教学结点、参与线上活动与讨论及研究性作业、小组讨论或翻转课堂综合表现的综合考察,这也得益于网络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持,包括自动完成的统计与报告功能。这样的教学评价可以一定程度上摆脱传统考试型评价对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考核主要偏向记忆力而其他能力较难考核的窘境。这样的考核与评价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形成良性反馈。

4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融合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主要介绍和建筑设计相关的概念、设计流程与方法的课程,也是建筑学的承前启后的核心理论课程之一,涉及的概念知识较为繁杂,对于初学建筑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也颇有困难,纯粹的课堂讲授很难全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1 建设策略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团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OBE”理念采用反向设计即以毕业要求为课程目标,反向推导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毕业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并针对新时代青年学生对于事物好奇心重,而注意力集中短,碎片化阅读和自主学习习惯,主动利用现代科技、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力图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多元化的教学资源融合策略,最终建设完成“1、2、3、4、5”的课程教学环境(见图2):即1个网站——依托校“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课程网站;2种教学模式——课堂与网络融合;3种师生互动途径——面授、互联网、移动终端;4模块的教学资源——课程教案课件、课程视频、互联网与教师编写参考资料及研究性作业;5种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指导阅读、探究式调研、翻转课堂。

图2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融合信息化教学环境

4.2 建设路径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建设路径主要分成了5个步骤:①组建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教学团队,目前已经建立包括一名教授、一名副教授、两名讲师(一名实验教师)的团队;②依托于专业的调查,了解行业企业及毕业生对专业课程的意见和建议;③深入领会“OBE”理念和融合化信息化课程的实质,明确课程的内容与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④精心编制课程的教案课件,录制课程视频,收集与整理和课程相关的各种内部外部资料建设课程网站;⑤以结果导向为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堂讲授之外开展调研,文献阅读及测绘分析等自主性与探究性学习,并通过线上线下的答疑讨论及翻转课堂有效提高教学效果;⑥根据前期运行的情况反馈,持续进行线上资源调整补充与线下课堂教学互动的调整。

5 总结与反思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从最初的学校合格课程到优秀课程,再申报和建设精品课程,至今已经超过6年,这个过程锻炼了教学团队,教师参加的校教学优秀奖评选和课件教案以及板书竞赛均获得了佳绩,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线下与线上融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全天候与多途径的教学环境,参考书籍、课程视频、参考网站等课程立体资源的综合访问量接近5000人次,课程的研究性作业几次改变,渐趋合理,探究式学习与翻转课堂成效显著(见图3、图4),课程也逐渐理清了思路。在课程的实施中,团队原本试图打破课程界限将本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及认识实习等实践环节的结合也有尝试,但是由于师生的经验和课时限制这项拓展计划还需要在未来继续研究。

图3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研究性作业

图4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研究性作业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翻转课堂

猜你喜欢
建筑学建筑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