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种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思考建议

2022-02-16 23:16贾步云
经济师 2022年11期
关键词:种业种质知识产权

●王 中 贾步云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种业被视为一国农业现代化的芯片,在国家经济、生态和社会安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但与种业强国相比,我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依然不高,部分农产品种子对外依存度偏高,需要依赖于国外高价进口,种源“卡脖子”问题凸显。早在2020年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就强调要攻关种源“卡脖子”技术,2022年更是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全面实施种业振兴问题做了全面部署。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推动种业振兴是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种业自主创新的成效及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种子安全问题总体上风险可控。尤其是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都达到了95%以上,畜禽、水产领域也分别实现了75%和85%以上的种源自给率,品种创新对农业生产贡献率达到40%以上,农作物种子年进口量约占国内用种总量0.1%,国内种业市场规模超千亿元,位居世界第二,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业的自主创新水平还有待提高,种业发展面临的短板依然突出。一是对种质资源缺乏有效的保护和挖掘。我国地域辽阔,农业资源丰富,但优异种质资源储备不足,特色资源开发不够,更是缺乏对种质资源的深度鉴定评价和基因资源的深度挖掘。二是农业生物技术创新表现不佳。农业生物基础研究能力提升缓慢,基础薄弱,仍处于以杂交育种为主的2.0时代,具有重大育种利用价值的新基因相对缺乏,而国外种业强国则已步入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主要模式的4.0时代。三是部分种源对国际市场严重依赖。农产品中缺乏优质、安全和高效的品种,重要新品种研制能力不足以满足当前需求,个别产品远未达到自主可控的种业安全要求,例如,白羽肉鸡、白色金针菇、部分大棚专用蔬菜种子等种源严重依赖于进口。四是顶层设计不够完善。种业发展所需的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完善,种业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低,在创新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明显不足;包含从种质资源、品种创制、育种、营销的种业全产业链体系远未形成,缺乏商业化的育种机制和完善的育种创新体系。

二、国外发达国家种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当前,美国、法国等国家在种业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丰富的市场经验、先进的生物技术、雄厚的资本实力以及成熟的经营模式。随着国际种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我国种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了解国外发达国家种业发展特点和优势,对于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种业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

一是建立较为完善的种子法律保障体系。美国属于典型的事后管理模式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坚持保护与限制并重,如美国《联邦种子法》要求种子销售必须有规定的标签,且标签信息真实有效,要求注明种子的品种、类别、纯度、杂草种子比率、发芽率等具体信息。同时法律赋予有力的执法手段,包括对种子公司进行罚款、对正处在运输、销售中的种子发出停止销售的禁令,或是进行没收、查封、扣押等。但该法规未对种子注册登记进行限制,只要购买者认可这些品种的商业价值即可。此外,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根据美国企业的竞争需要,美国不断对《商标法》《版权法》《专利法》等传统知识产权立法进行修改与完善,扩大保护范围,加强保护力度。

二是明确公立研究机构、大学与企业的发展定位。政府鼓励种业企业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专注于技术改良、品种开发、技术输出、产业化等领域,减少育种资金投入,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激发种业企业创新活力。加大对公立研究机构的研发投入,引导其进行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基础前沿研究,充分发挥公益性特性,积极参与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和育种人才的培养,确保研究成果服务于企业商业化开发。

三是育种目标锁定市场需求。美国的种子产业市场化程度高,绝大多数农作物种子都是源于种业企业。美国农作物种业一方面注重传统育种,另一方面重视品种的商业前景,且始终将高质高产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引进包括传感技术、基因组学、纳米技术、微生物技术和合成生物学等的各种现代生物学研究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育种,在保证种子产品质量的同时,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二)法国

一是依托法律法规促进优质种子的推广。法国政府通过设置官方的种子目录,将农民的育种选择规定在目录之内,从而加速了农民自留种的淘汰,推进了向高品质的选育种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法国的农业生产率。同时,各种组织机构和行业协会相继建立,如法国国家种子行业间协会(CNIS)、育种技术常设委员会(CTPS)、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INRA),各机构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促进了法国种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是完善政策制度推动私有育种企业高效发展。实行植物新品种证书(COV)制度,允许种业研发企业拥有一定数量的种业产品垄断推广权,保障种业企业的市场收益,有效促进了法国种业私人投资的快速增长;充分发挥种子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种业产业体系,推动种子企业提高其核心竟争力;强化种子质量监管,通过成立种子品种研究控制集团,对种子进行官方鉴定和测试,保证进入市场的种子都能符合农业部规定的繁育种子技术标准,保障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跨国垄断。新世纪以来,法国种企海外业务发展迅速,进入了全球化发展的快速阶段。通过横向收购加速了其在全球范围内对种子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例如,利马格兰公司在2000年兼并了美国大湖种子公司,2006年并购了日本米可多育种农场株式会社,2013年收购了美国EU-REKA种子企业。与此同时,国内种子企业集中化趋势日益明显,行业出现大规模的兼并整合。

(三)启示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战略的发展,以种子企业并购重组的综合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美国、法国等国家通过发展行业组织,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随着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公立科研机构逐步从某些科研领域退出,形成以企业为科研投入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模式,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种业龙头企业是现代种业全球化战略的核心载体。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是一国种业自强的必由之路。公立科研机构早已不再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作物育种的主导者,取而代之的是孟山都等种业巨头公司,并逐渐成为全球农业生物技术的领先者。欧美发达国家种业发展历程表明,企业强则种业强,龙头企业是国家种业战略的核心载体,扶持种业龙头企业壮大和整合社会各类资源,是一国种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二是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现代种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美国的种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序竞争到逐步规范,再到世界领先水平,得益于其完善的种子法律法规体系。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种业领域法律制度从建立到不断完善,对推动现代种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建立健全我国种业发展法律体系,规范种业发展行为,为种业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是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是现代种业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种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谁掌握了优良品种,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美国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有力的保障了种子科研成果,推动科研育种市场化日趋成熟。因此,只有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维护农民、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切身权益,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使种业不断发展壮大,最终保障国家利益。

四是明确的科研分工体系是现代种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欧美等农业发达国家通过对公共研究机构与私营企业在种业科技中的明确分工,精准定位,从而确保了其在全球种业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基础性的先期育种、种质资源研究等由公共研究育种单位承担,主要起到为企业商业化育种“填空补漏”的同时提供技术及服务支撑的作用。这种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对于我国厘清公共育种和商业育种之间的关系,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育种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推进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依然严峻,地缘冲突此起彼伏,对全球粮食贸易和食品安全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各国纷纷把粮食和种业安全放到了突出位置。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种业振兴任重道远。

(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夯实种业发展基础

种质资源是种业创新的源头,是种业的芯片。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打造由国家主导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一是全面开展系统收集保护,健全种质资源基础设施体系,尤其是种质资源库建设,做好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及时做好对珍稀、濒危、特有资源与地方特色品种的抢救性收集工作。二是强化鉴定评价,依托高等院校及优势科研院所,打造智能化、专业化的资源鉴定评价与基因发掘平台,建立全国统筹、分工协作的农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三是加强农业种质资源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研究机构、物种起源中心以及种质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与合作,建立农业种质资源便捷通关机制,实现种质资源保存数量和遗传多样性的同步提升。

(二)构建中国特色种业体系,加快种业创新发展

现代种业创新体系是种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整合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基于我国种业人才、技术、资源高度集中在科研院所,而种业企业的研发能力相对不足的现状,建议深入开展种业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中国特色现代种业创新体系。一是明确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教学科研单位在我国种业科技创新链条中的分工与相互关系,健全以科研院所为主体开展基础性公益研究和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商业化育种的“双轮驱动”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种业龙头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组成种业创新联合体,针对种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共同培育高性能品种并推向市场。三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强我国育繁推一体的大型种子企业培育,聚集高端人才、育种材料、先进技术及研发资源等资源要素,快速提升我国种业科技创新效率。

(三)强化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

当前,正值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和农业产业变革的历史性交汇期。在新形势下,必须抓住机遇,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抢占种子产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一是加强生物分子育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等分子育种技术快速发展,充分结合生产性能测定技术、杂交选育技术等常规育种手段,选育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抗逆、高产、优质的多功能优良品种。二是加强分子育种技术配套仪器等先进种业设备的研发与投入,逐步提升种业检测行业的设备水平,提高种质资源检验检测的精准度和效率。三是进一步强化种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具有科研能力的农业企业、地方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为载体,打造一批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级、省市级实验室,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种业核心种源自给率和国际竞争力。

(四)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优化协同创新环境

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激发种业原始创新、推动我国种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保障。要在种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服务等环节做到全覆盖,优化协同创新环境。一是强化种业工作法律法规培训,提高种业行业从业者的知识产权保护维权意识;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营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氛围。二是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从种业专利审查授权、联动执法、司法救济等环节,多举措全链条建立健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三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构建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互为支撑、相互协同的知识产权保护联合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共享机制,促进和规范科研成果转让。

猜你喜欢
种业种质知识产权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贵州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库构建
种业名企展示
红锥种质早期生长表现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