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首批线上一流课程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建设与推广①

2022-02-17 08:03陈伶利卢芳国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长沙410208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免疫学一流学期

胡 珏 陈伶利 卢芳国 魏 科 宁 毅 熊 涛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长沙 410208)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不仅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职业高等学校护理、预防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提升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线上一流课程建设与推广使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使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学生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和创新,形成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局面。本教学团队精心组织,建设与推广国家级首批线上一流课程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获得了较好的改革效应。本文总结其建设与推广的应用情况。

1 建设背景与建设目标

1.1 建设背景 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 号),提出“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并制定了“经过3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的建设目标[1]。一流本科课程包括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线上一流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课堂模式,其建设与推广不仅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呈现多元化,而且在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升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内容庞杂(包括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三大部分),部分内容抽象难懂(如:补体系统、MHC 等),传统的课堂教学因不能有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动态与音频解析因此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2-3]。本教学团队长期致力于该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与教学改革[4-6]。该课程2009 年获批湖南省高校精品课程,2016 年获批湖南省级名师空间课堂建设项目,2019 年获批湖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获批国家级首批线上一流课程,2021年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目前其教学资源已在全国推广应用。

1.2 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中,团队本着“以学生线下学习为中心,以适宜在线为根本”的建设原则,在教学时数、内容、框架、形式上下功夫,多方位、多层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炼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然后,再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内容规划与设计微视频和见面课。微视频和见面课的设计又在学生熟悉的临床现象或生活现象中切入深奥难懂的教学内容(例如:在疫苗接种中导入“免疫预防”微视频的教学内容;在亲子鉴定、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现象中导致“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及其编码分子”见面课的教学内容);最后,以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的语言解析教学重点、难点内容,以教学服务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建设各种线上教学资源。课程总体设计的引领思路是以高质量的线上一流课程教学资源服务线下课堂教学,以微视频应用和见面课开设带动在线研讨与答疑,以良好的互动氛围促进线上一流课程的推广。课程建设目标是建设一门制作精良,内容丰富,适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以及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预防等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高质量的线上一流课程。

2 整体框架与建设资源

2.1 整体框架 本课程的整体框架是:内容分上、下两篇,共14 章:上篇为免疫学基础,有7 章,主要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作用机制,免疫异常所致的病理损伤,免疫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下篇为病原生物学,有7 章,主要介绍病原生物(病原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内容整体安排如图1所示。

图1 内容整体安排Fig.1 Overall arrangement of content

2.2 建设资源类型与数量 本课程建设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①微视频58 个,总时长577 min,解析课程的基本知识与重点难点,如表1所示;微视频拍摄与制作由湖南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网课栈技术支持。制作完成的微视频上传到全球大型的学分课程运营服务平台(智慧树)运行;②见面课4次,总时长360 min,系统讲解课程难中之难、重中之重的内容,内容分别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及其编码分子——析亲子鉴定、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之渊源;结核分枝杆菌——探人类“结核”病因之真实面目;乙型肝炎病毒——揭人类肝脏“杀手”之神秘面纱;日本血吸虫——析人类“瘟神”之本质。见面课形式主要为直播课,在智慧树湖南分站的远程教学录播室进行,由资深教师主讲上述内容的基本知识,并可通过远程教学与学习者进行互动答疑。见面课一方面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同时可以安排时间对微视频中碎片化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引导学生构建整体知识框架;③弹题58道(每个视频播放配弹题1道),考核学生对视频内容的掌握情况;④章节测试题70 道(每章有测试题5 道),考核学生对章节知识点的整体把握与思考;⑤讨论题42 道(每章有讨论题3 道),考核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情况。建设好的教学资源上传至智慧树在线教育。

3 实施过程与推广应用

3.1 教学实施过程 本课程首期上线时间为2018年10 月,运行平台是“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已经完成6 个学期的运行,每学期运行20 周,整体运行情况良好。每学期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是:开学前,团队提早2~3个月规划课程开放时间、考试时间、见面课内容与时间,并由“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向社会发布课程信息。课程信息一旦发布,不轻易修改;学期中,学生通过选课,进入平台,学习微视频和见面课中的教学内容、完成章节测试题、讨论题和期末考试;线上课程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微视频由学生按课程平台中在线教程微视频内容与顺序自主学习,从第一章的第1 个微视频开始学习,每学习1 个微视频后完成1 道弹题测试,再进下一个微视频学习,依次进行(微视频顺序如表1 所示)。而每完成一章微视频学习和微视频弹题测试后,需要完成章测试题5道、章讨论题3 道,然后再进入下一章的学习,如此循环进行。课程组教师轮流值班进入平台,在平台中检查学生学习进度,督促学生按时学习,并开展在线研讨和在线辅导答疑,按时开设见面课。见面课内容在课程总体设计时就定好,开设时间在开学前公布。见面课开设前的1 个月左右再通过平台通知学生,要求按时学习。教师利用课外时间与学生在线研讨与答疑,在线研讨与答疑时,教师通过章节总结,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知识系统化。见面课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而在线研讨与答疑可以随时进行,保证教师及时回复学习的问题。学期中团队还要定期发布课程公告(例如:提示见面课时间、考试时间,等),通报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例如:课程获奖情况、师生研讨中的共性问题等)。学期结束后,按要求完成学习、测试、考试的学习者可以免费获得电子学分证,教师分析、总结教学情况。

表1 在线教学微视频知识点明细Tab.1 Details of online teaching micro video knowledge points

3.2 课程推广应用

3.2.1 选课人数 截至2021 年6 月25 日,全国累计学习人数40 395人,其中SPOC选课人数31 225人。学习人数由高到低的学期依次是:2020 年春夏(24 211 人)、2019 年春夏(4 802 人)、2021 年春夏(4 719 人)、2020 年秋冬(3 754 人)、2018 年秋冬(1 616人)、2019年秋冬(1 293人)。SPOC选课人数由高到低的学期依次是:2020 年春夏(20 125 人)、2021 年春夏(4 202 人)、2020 年秋冬(2 385 人)、2019 年春夏(2 228 人)、2018 年秋冬(1 219 人)、2019年秋冬(1 066人)。运行的6个学期中,2020年春夏学习人数最多。同一年度,春夏学期学习人数明显多于秋冬学期。如图2所示。

我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本课程纳入“混合式共享学分课程”,其教学资源在我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护理、中药、药学、临床医学等专业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我校选课总人数为8 951 人,选课人数由高到低的学期依次是:2020 年春夏(2 033 人)、2021 年春夏(2 026 人)、2019 年春夏(1 831 人)、2018 年秋冬(1 219 人)、2019 年秋冬(926 人)、2020 年秋冬(916 人)。运行的6 个学期中,2020 年春夏选课人数最多,同一年度,春夏学期选课人数明显多于秋冬学期。如图2所示。

图2 6个学期的选课人数Fig.2 Number of students selected for six semesters

3.2.2 选课学校 截至2021 年6 月25 日,全国累计选课学校84 所,其中SPOC 选课学校48 所。选课学校由高到低的学期依次是:2020 年春夏(40 所)、2019 年春夏(27 所)、2020 年秋冬(20 所)、2021 年春夏(13 所)、2019 年秋冬(9 所)、2018 年秋冬(3 所)。SPOC 选课学校由高到低的学期依次是:2020 年春夏(38所)、2020年秋冬(11所)、2021年春夏(7所)、2019 年春夏(4 所)、2019 年秋冬(3 所)、2018 年秋冬(1 所)。运行的6 个学期中,2020 年春夏选课学校最多。同一年度,春夏学期选课学校明显多于秋冬学期,如图3所示。

图3 6个学期的选课学校数Fig.3 Number of elective schools in six semesters

选课学校涉及高等医药院校、高等职业院校、高等综合院校和高等工科院校等。84 所学校的发布情况是:高等医药院校21 所、高等职业院校39 所、高等综合院校7 所、高等师范院校3 所、高等工科院校7所、其他院校7所。

2020 年春夏选课人数、选课学校最多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本课程在新冠疫情期间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同一年度中春夏学期学习人数、选课学校明显多于秋冬学期的结果提示多数学校本课程的开设时间是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

4 教学运行与互动

教学运行中,十分注重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并坚持定期为校内外学习者提供在线辅导答疑、在线研讨、在线测试和成绩评价等服务。

4.1 课程公告 截至2021 年6 月25 日,含选课学校发布公告数250 次,课程公告由高到低的学期依次是:2020年秋冬(85)、2021年春夏(76)、2020年春夏(70)、2019年秋冬(9)、2019年春夏(7)、2018年秋冬(3)。

4.2 问答总数 问答总数为168 168 个,问答总数由高到低的学期依次是:2020年春夏(66 656)、2021年春夏(46 597)、2020 年秋冬(40 100)、2019 年秋冬(13 210)、2019年春夏(1 374)、2018年秋冬(231)。

4.3 教师问答数 教师问答数1 765 个,教师问答数由高到低的学期依次是:2020 年春夏(862)、2021年春夏(358)、2020 年秋冬(199)、2019 年春夏(224)、2019年秋冬(70)、2018年秋冬(52)。

4.4 参与互动人数 参与互动人数11 627 人,参与互动人数由高到低的学期依次是:2020 年春夏(6 414)、2021 年春夏(1 502)、2020 年秋冬(1 170)、2019 年秋冬(1 771)、2019 年春夏(655)、2018 年秋冬(115)。

运行的6个学期中,2020年春夏的问答总数、教师问答数、参与互动人数最多,2021 年春夏次之,如图4 所示。由教学运行与互动结果可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本课程线上教学保持着活跃的教学氛围;随着课程的推广应用,师生互动进一步增加。

图4 6个学期的师生互动情况Fig.4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six semesters

4.5 在线问答热度 教学互动主要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互动交流。例如,2021 年6 月提问热度前五名的问题都是免疫学基础部分的内容,如表2 所示。由此可见,线上一流课程在教学重点难点解答中的作用。

表2 2021年6月份提问热度前五名排行Tab.2 Top five hot questions in June 2021

5 教学考核与评价

课程建设与推广中,本团队以激发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制定学习考核办法。以线上与线下评定相结合、学习行为与学习成绩评定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制定成绩评定方式,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日常学习,提升本课程教学质量。

5.1 学习考核办法 在线教学考核办法有2 种:①实时动态考核。每个视频播放过程中配弹题1 道,实时考核学生对视频内容的掌握情况;弹题的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3种类型。每章配测试题5 道、讨论题3 道,实时考核学生对章节知识点的整体把握与思考及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章节测试题的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问答题;讨论题的题目为开放式,主要的出题思路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应用知识分析解答实际问题;②综合考核。所有章节学习完后,从由200 道题目组成的题库抽题组卷进行期末考试,全面考核学生学习情况。题库题目类型为单选题、判断题、多选题。线下期末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题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临床案例分析。

5.2 成绩评定方式 教学评定方式有2种:①线上评定。其成绩由平时成绩(30%)、章节测试成绩(10%)、见面课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40%)四大块组成,如图5 所示。平时成绩又由学习进度分(5 分)和学习行为分(25 分)组成,共30 分,其中学习行为分包括观看视频、互动区提问、学习总时长等项得分;完成并做对每章节测试共可获得10 分,其中第一章至第十三章每章0.7 分,第十四章0.9 分;每完成一次见面课获得 5 分,共 20 分;期末考试得分=期末考试实际得分/期末考试总分×权值,共40分;②线下评定。线下期末考核由学校统一命题,满分100 分。线上学习成绩纳入课程总教学成绩,其成绩占课程总教学成绩30%。课程教学总成绩由30%线上成绩和70%线下成绩构成。

图5 线上学习考核标准Fig.5 Online learning assessment standards

5.3 测试与考试参与人数 ①测试参与人数。测试参与人数24 177 人,其人数由高到低的学期依次是:2020 年春夏(14 026)、2020 年秋冬(2 782)、2021年春夏(2 422)、2019年春夏(2 481)、2019年秋冬(1 293)、2018 年秋冬(1 173);②考试参与人数。考试参与人数28 683 人,其人数由高到低的学期依次是:2020 年春夏(16 284)、2020 年秋冬(3 652)、2021年春夏(2 641)、2019年春夏(3 579)、2019年秋冬(1 293)、2018 年秋冬(1 234);③考试通过人数。考试通过人数23 236 人,其人数由高到低的学期依次是:2020 年春夏(13 793)、2020 年秋冬(2 560)、2021年春夏(2 192)、2019年春夏(2 405)、2019年秋冬(1 131)、2018年秋冬(1 155)。

运行的6个学期中,2020年春夏测试参与人数、考试参与人数、考试通过人数最多,同一年度,春夏学期测试参与人数、考试参与人数、考试通过人数明显多于秋冬学期,如图6所示。

图6 6个学期的测试与考试参与人数Fig.6 Six semesters of testing and test attendance

5.4 师生评价 本课程选课学校多,辐射面广,共享效果好,对我校及全国多所医药院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等专业本课程教学提供了便利,也为课程组与外校相关专业教师相互学习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同时,还成为其他众多渴望了解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研究进展爱好者的学习平台。湖南中医药大学罗瑜、佘旭、曾倩等同学在平台中评价:“老师讲得真好;免疫学很实用;这门课挺好看”。甘肃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刘永琦教授评价:该课程的推广应用,为我校中医、护理等专业教学提供了便利,对培养大学生自学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积极作用。

6 思考和展望

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建设与应用成效明显。 本课题组认为有必要梳理其课程建设、推广应用、教学评价、品质保证等方面的思考,以就教于同仁。

6.1 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 教学微视频是线上一流课程的核心资源,设计覆盖课程重要知识点的优质教学微视频是线上一流课程建设的重点[7]。本教学团队首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聚焦关键知识点规划微视频的内容。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控制微视频的时长。本课程共14 个重点章,58 个教学微视频。大部分微视频时长为5~15 min。微视频短小精悍、讲解清晰、制作精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6.2 推广应用的关键环节 线上一流课程推广应用的关键环节是建立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机制,营造讨论式、体验式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参加学习与讨论[8]。本教学团队主讲教师分工协作,轮流值班,保证每天有教师在线研讨、在线辅导答疑。团队定期发布课程公告,通报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教师根据每一章的核心内容设定并发布讨论题,并及时回复学生发言。课程运行以来,团队发布课程公告数250 次、师生问答总数为168 168个、参与互动人数11 627人。

6.3 教学评价的完善体系 线上一流课程教学评价应当更加注重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评价指标的多元性和评价节点的过程性,提倡对学习全过程的动态评价[9]。本教学团队对校内学生,采取线上评定与线下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线上评定成绩由平时成绩、章节测试成绩、见面课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四大块组成,线上学习成绩纳入课堂教学成绩。线下期末考核由学校统一命题,满分100分。

6.4 品质保证的相关因素 扎实的建设基础、团结的教学团队、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精准化的教学内容、全心贴心地运行维护等都是品质保证的相关因素。本课程组自1964年成立以来,全体教师团结协助,传帮带教,携手共进,形成了集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等优秀人才于一体的教学团队,为线上一流课程品质的保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内涵建设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本团队将进一步利用线上教学经验和已有的教学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建设,通过践行5类不同的教学模式,打造一流、全面、适合不同教学情境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

猜你喜欢
免疫学一流学期
《中国免疫学杂志》关于彩图处理的有关说明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九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让防治肝癌成为可能
———记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副教授侯晋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