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茶产业人才现状问题与长远策略

2022-02-18 10:14叶元高占颜萍赵舜丹
福建茶叶 2022年2期
关键词:人才

叶元高,占颜萍,赵舜丹,邓 颖,李 辉,叶 萌

(1.南平市茶叶学会/武夷山市茶业局;2.武夷山市委组织部;3.武夷山市委党校,福建 南平 354300;4.福建省冶金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1)

人才,即人的才能、有才学的人、人中之才,有谋事之才、谋略之才、将帅之才、栋梁之才,泛指各行各业中的领军人物,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够胜任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员工。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要素。包括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

国家对人才的统计口径范围大致分为三类:具有中专(职高)学历及以上人员、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和具有专业技术特长人员。人才类型:按国际上,分为学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四类;按级别,分为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初级人才等;按年龄段,分为中青年人才、中老年人才、离退休人才等。人才标准:具备良好的人品;在博学广识的基础上,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些领域有所专长;效率高,讲方法,洞察力强,吃苦耐劳,有创造性思维。人才工程:《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11项重大人才工程: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名家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武夷山市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为加快“三茶”统筹创新推进,更好地促进武夷山市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武夷山市委开展茶产业专业人才调研,坚持以茶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通过走访茶企、职业院校及相关从业人员,开展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武夷山市茶产业人才队伍现状进行调研,认真分析研判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一些对策建议,积极探索武夷山市特色产业引才育才留才路径,着力构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新格局。

1 茶产业基本情况

武夷山是国内唯一的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国内四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之一,茶叶和旅游是武夷山市的两大支柱产业。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异珍贵的茶树种质资源,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精湛独特的加工制作技艺,造就了武夷茶独有的高端品质。武夷山是世界乌龙茶和世界红茶的发源地,在武夷山国家公园里,盛产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武夷岩茶(大红袍)是乌龙茶的典型代表,正山小种(金骏眉)是红茶的典型代表,驰名海内外的“万里茶道”从此起点,书写着“东方树叶”演绎出的中欧经贸和文化传奇。近年来,武夷山市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在政策扶持、项目支撑、品牌创建、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走出一条独具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按照“控制面积、提升品质、做强品牌、延伸产业链、做深茶文旅、增加附加值”的发展思路,持续开展龙头培育、质量提升、标准管控、品牌建设、市场营销、融合发展“六大专项行动”,实现全市规模以上茶叶企业100家、产值100亿元、产值1亿元以上茶叶企业30多家、产值5亿元以上茶叶企业6家、茶产业税3亿元的“11363”发展目标。

武夷山市现有在册茶山面积14.8万亩,涉茶人员12万余人,注册茶企业5103家,通过食品生产许可110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规模以上茶企37家,涉茶电商企业1727家,主要茶包装企业44家,物流企业83家,茶机械28家,茶食品4家。2021年春季干毛茶产量1.59万吨,同比增长0.63%;产值21.3亿元,同比增长0.61%;1-6月茶企纳税6068万元,同比增加3430万元,增幅130%。结合全市茶业资源普查,掌握数据、摸清家底,建立起茶产业数据管理系统,对保护范围内茶叶产品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严格管控,并健全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切实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在作为中国特色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的武夷山主产区,建成中国特色茶旅小镇、国家级茶叶质量检测中心、中国特色大型开放式茶叶交易市场及配套场所。制定《武夷茶地理标志工作方案》,加大“认标购茶”宣传推广,在全市守法经营的茶企中全面推开,切实发挥正本清源、保护消费者和茶企茶农利益的作用。完成商品标授权许可企业76家,发放“商品标”标识20万枚,累计完成授权“商品标”使用企业180家,发放茶青卡1500户,涵盖茶园面积4000hm²。武夷山市从事茶业人口超过全市人口的一半,茶叶收入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3,全产业链发展势头良好。目前武夷山市有茶叶驰名商标3个,证明商标9个,著名商标44件,知名商标167件。全力抓好“武夷岩茶全国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全国武夷山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等创建,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茶类商标注册。“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武夷岩茶”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集体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武夷岩茶、武夷红茶入选中国农产品地域品牌价值2020年标杆品牌;“武夷岩茶”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连续第5年位列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2名,品牌价值710.54亿元,荣登“2020年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第一名;“武夷山大红袍”连续6年进入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强、“正山小种”获最具传播力品牌。武夷山市荣获“2020中国茶业百强县”“2020年中国茶业品牌建设十强县”“全国茶旅融合十强示范县”称号。

1.1 武夷山茶产业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茶产业人才的助推。茶产业人才是指在特定茶行业领域内,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培训和再教育等方式掌握相关茶产业技术、经验和管理知识,符合茶企业的实际需求,具备一定的研发和改进能力,对茶行业相关政策、茶产业布局、茶科技发展的规律与趋势等拥有全局性、前瞻性的观点,可以将自身人力资本转化为茶企业效益和未来发展动力的人才,是对特定茶产业发展过程不可或缺的全产业链各类人才的集合。既包括着眼于茶产业宏观整体发展的产业指导者,也包括致力于茶产业微观主体的产业从业者以及为茶产业具体项目提供生产要素的第三方人才。茶产业人才分成产业领军人才、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和技术操作人才四大类,包括高层次顶尖茶产业人才、技术研发型茶产业人才、应用型茶产业人才。高层次顶尖茶产业人才是在从事领域具有顶尖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茶产业影响力和带动力的人员;技术研发型茶产业人才是在从事领域具有创造性研究能力和茶专业技术知识,取得创新成果的活跃型人员;应用型茶产业人才是在从事领域具有一定的茶专业技术知识和茶产业应用能力、技术和技能积累的人员。

1.1.1 茶产业人才队伍类型分布。在人才类型上,技能人才占比较高,达42.2%,包括茶艺师、制茶师等技师,初级、中级高级技工等,对推动武夷山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占比20.3%,专业技术人才占比16.4%,生产一线工人占比13.3%,其他人才占比7.8%(见图1)。

图1 产业人才队伍类型分布图

1.1.2 茶产业人才队伍学历情况。在学历分布上,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比过半,高中(含中职)学历占比37.5%,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18.8%,大专学历占比25.8%,本科学历占比16.4%,研究生学历占比1.6%(见图2)。

图2 产业人才队伍学历情况

1.1.3 茶产业人才队伍年龄情况。在年龄结构上以中年为主,36-45周岁的员工占比43%,46-55周岁的员工占比20.3%,56周岁以上的员工占比5.5%,26-35周岁的员工占比28.1%,18-25周岁员工占比3.1%(见图3)。

图3 产业人才队伍年龄情况

1.1.4 茶产业人才队伍工作年限情况。在工作年限上,呈现出人才工作年限较长、稳定性较高等特点。从事11-15年的占比33.6%,从事16年以上的占比32.8%,从事6-10年的占比28.9%,从事5年以下的占比4.7%(见图4)。

图4 产业人才队伍工作年限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武夷山市茶产业人才队伍呈现青壮年不足、学历普遍不高、从业稳定的特点。从业人员68.8%以上的年龄超过35周岁,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比56.3%,从业10年以上的人员超过66.4%。

1.2 茶产业人才招聘与流失情况

1.2.1 人才招聘情况。调查显示,目前武夷山市茶企业招聘的方式,普遍使用的是内部推荐、现场招聘和校园招聘,部分通过网络招聘、新媒体招聘及项目技术合作招聘,通过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招聘较少(见图5)。从调查对象对人才政策的需求上看,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子女就学、人才安居,部分认为要加强公共服务、父母就医、配偶就业(见图6)。

图5 企业招聘人才方式

图6 产业人才队伍对人才政策的需求

1.2.2 人才流失情况。调查显示,薪资福利待遇、人才政策待遇保障、企业文化及管理方式是人才去留考虑的主要因素,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培训学习计划的多少也是考虑较多的因素,个人因素、晋升渠道、个人工作生活便利程度等因素考虑较少(见图7)。

图7 产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

2 茶产业人才需求与供给分析

调查显示,从需求类型看,武夷山市茶产业对市场营销类人才需求最大,比例达到一半以上,研发类人才、经营管理类人才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需求(见图8)。

图8 产业发展对产业人才队伍的需求

随着国内茶行业的深入发展,市场上相关人才出现了较为紧缺的情况,不少高校也陆续开设了茶学相关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茶学专业(方向)的本科院校(所)共46所,高职(专科院校)共69所,其中福建省开设茶学专业(方向)的本科院校(所)共3所,高职(专科院校)共5所。武夷山市现有开设茶学相关专业的院校共4所(含中职院校),每年毕业约320人。

3 存在问题

近年来,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对茶产业发展日益重视,出台了相应措施,加大了扶持力度,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是茶专业人才队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武夷山市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三茶统筹”的要求,主要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作用发挥不足够

3.1.1 主管部门人才结构不合理。调研发现,武夷山市茶业主管部门共有在编人员1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3人),年龄超过45周岁的5人,中专学历4人;茶科所在编人员5人,年龄超50周岁的3人,中专学历2人。总体上,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特点。

3.1.2 考评认证机构林立,管理较为混乱。调研发现,武夷山市非遗传承人、茶叶专家人才库(评审专家)、技能大师与大师工作室、制茶工程师、农艺师、茶园管理师、评茶师、茶艺师等由人社局、农业农村局、文体旅局等不同单位考评认证,缺乏集中统一、权威的行业管理和认证机构,在整合管理这类人才为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抓手。

3.2 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储备不够

3.2.1 高精尖缺人才总量不足。随着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在营销模式、制茶技术和新品种开发等方向技术人才缺乏。调查显示,武夷山市目前涉茶人才学历为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占比56.3%,研究生学历仅占比1.6%。茶产业经营管理类的综合型人才偏少,高精尖缺的创新型人才总量不足,难以适应茶产业战略性创新性方面的发展需求。

3.2.2 茶业领域科技型企业少。茶产业科技创新支撑不足,缺乏专门的科研机构与科研试验平台,一些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需要专门的科研基地,但是科研场所建设费用投入较高、见效较慢,与企业短期内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存在分歧,导致企业难以将自身有限的资源分配到长线的科研项目中,致使高层次的专业人才难引、难留。调研中还发现,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的研究成果在武夷山市应用转化不高,没有充分发挥高校资源和孵化基地作用。

3.3 人才队伍管理保障缺位

3.3.1 薪酬激励机制缺乏。企业对人才的投入不足,调查显示,茶产业人才流失最主要原因是涉茶人才的薪酬待遇普遍不高,年薪制极少,加之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人才的吸引、吸附能力较弱,导致企业人才流动较大。

3.3.2 中低端人才管理上缺失缺位。企业在人才工作岗位的细分和定位上不够明确,人才岗位设置不够规范,未能从研究、生产、销售等不同层面进行甄选、识别、确定合适人员,导致现有人才专业知识发挥效用不大,人才的合理利用率较低。调查显示,企业文化及管理方式不足导致人才流失占比35.9%。

3.3.3 基础性人才缺口较大。在每年的采茶季,因青壮年进城务工较多,茶企员工几乎“一工难求”,采茶成本日渐增加。机器采摘技术虽能部分替代人工采摘,但机械化采茶要求茶园的茶树蓬面平整,发芽整齐,对茶树生长情况提出了更高要求。调查显示,生产一线人员占比仅13.3%。

3.4 人才成长培养体系不健全

3.4.1 师资力量不够专。调研发现,专业培训教师较少,多是非专业转型教师,他们对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掌握得不全面,在培养满足茶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上作用发挥有限。

3.4.2 课程开设不够广。调研发现,茶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虽然对专业人才定期开展培训,但是在茶艺、制茶技术、评茶等专业技能上培训较多,在茶叶营销、茶园管理技术、茶文化等专业技能上培训较少。培训机构的专业课程知识更新慢,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突破性、尖端性、前瞻性的技术难题,成为制约茶产业平衡发展的瓶颈之一。调查显示,茶产业从业人员主要从培训、行业展会、技术研讨会、专业论坛等渠道获取专业新知识。

3.5 人才激励保障措施不到位

3.5.1 人才保障措施不足。武夷山市现有人才住房保障政策对重点产业领域企业给予较多支持,但该类茶企较少,因此未进入重点茶企的新就业茶业相关从业人员享受待遇较少。调查显示,人才政策保障力度不强也是导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3.5.2 政治吸纳还不到位。对人才进行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的实施主体主要以地方党委为主,其他部门参与少,评选时多集中于经常参与各类活动的“熟面孔”中,一些优秀人才没有被纳入视野,部分有参与意愿的人才缺少必要的渠道。

3.5.3 联系人才不够紧密。武夷山市领导联系人才专家的力度不够强,不够密切,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与待遇不够凸显,整个社会对于技能人才的认可度、美誉度还不够高。

3.6 茶业产业化联合体缺失

茶业产业化联合体内资源要素没有集聚、利益联结不够紧密、购销服务难协同、信息渠道共享不足,主体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没能涵盖上中下游,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难拓宽,三农客户贷款难贷款贵、三农金融产品难缓解创新问题,全产业链发展水平不高、带动农户发展能力弱,没有产业化联合体的有效路径和模式,没有优化配置形成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3.6.1 缺少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队伍。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与茶业研发、储运销售、技术培训、生产服务等主体,没有合作组建茶业产业化联合运行管理架构、决策制度、话语权和知情权,没有联合开展项目支持、试点示范、典型推介等形成技术共享、信息共享、品牌共享、渠道共享、资金共享,人才资源要素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率低,对产业影响力和带动力弱。

3.6.2 茶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低。没有产业人才和共同章程,全产业链难协同发展及加工流通延链、科技研发补链、园区聚集壮链、融合发展优链,难以推进精细化综合加工和搭建体系化物流网络开展品牌化市场营销,没能应用“民主管理、合作共赢”绿色化发展理念融合创新链、优化供应链去推动价值链中高端、产业链中上游、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

3.6.3 茶产业数字化水平不高。茶业产业化联合体“链主”企业和上中下游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与内部畅通循环的产业互联网及风险防控体系,需要人才在线办理,进行茶业生产、企业经营和产业链运营的全过程数字化技改,使资金流、产品流与信息流同步、数据线相互支撑。

4 对策建议

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鲜明的产业特征,必须尊重专业技术特点,从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武夷山市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领军型人才和高质量人才紧缺。加强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必须解决人才培育对接茶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质量满足茶产业发展需要两大瓶颈。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但茶产业主管部门要把握茶产业发展趋势、了解茶行业发展状况、贴近茶企业实际需求。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没有人才优势,就不会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长期稳定致富,都需要人才。”要积极落实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激励和人才平台建设等各项工作。管好用好现有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制度,创新人才机制,制订实施享受特殊津贴、协商工资、技术津贴、试行年薪制、科技项目负责制、技术骨干评价与管理规定、专利申请及奖励办法、等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制度,营造自主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为产业人才的成长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把产业人才、创新和发展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从管理中来,到实践中去,解决产业管理和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学科带头人,加大对高端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对重点岗位高层次人才的使用,形成“层次高、环境优、专业强”拥有众名校企交流博士、硕士、教授级高工等专家组成的“金点子”想法和创新研发队伍,每年组织开展技术攻关项目与“技能培训、技能练兵、技能比武、技能晋级”竞赛和评审奖励,形成“以自主创新培育人才、用机制选拔人才、以人才推进创新、以创新促进发展”机制,促进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

4.1 深入调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强企战略,落实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激励和人才平台建设等各项引才、育才、聚才、用才工作,定期听取人才意见建议,定期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若干政策措施,及时解决人才发展实际问题。提升人才政策知晓度和人才工作显示度,推动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匹配,树立“支持人才干事业、创大业”“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导向氛围。打造科技创新主力军、产业领军团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揭榜挂帅”“赛马”,人才链与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融合。实施人才乐居工程,打造舒心贴心的大发展、大聚力的人才新生态。运营高层次人才优享服务“一站式平台”“一网通办”“一网集成”“一卡发放”,给予安家补贴、人才公寓、多元化子女教育保障体系。优化营商环境“用户思维、客户体验”,常态化举办“民营企业家沙龙”“金融沙龙”等活动。

4.1.1 加强顶层设计。茶产业主管部门应更加重视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协同人才管理机构深入调查研究,组织对重点茶产业领域关键人才特征、需求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调查分析,采取具体有效措施,加强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鼓励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支撑创新创造、大有作为的机制。

4.1.2 抓好茶产业人才培育和茶产业发展需求对接。以茶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人力资源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茶产业人才培育,主动对接茶产业发展需求,定期向社会发布。紧贴茶产业核心技术需求,瞄准世界茶科技发展前沿,集聚茶产业人才,拓展引才渠道,构建引才平台,全面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引进顶尖人才团队,打造创业领军人才集群,壮大创新领军人才规模,建强茶产业匹配人才队伍,聚力提升驱动发展的人才大格局,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顶尖人才团队攻坚突破专项行动”“茶产业匹配人才培优育强专项行动”“创业领军人才跨越攀高专项行动”“创新领军人才增量提质专项行动”,强化用人主体,企业设立“首席技师工作室”,聚焦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关键环节,给予“一事一议”量身定制,设立“人才特贴”,给予每个团队重大茶产业项目、重大创新载体等建设最高奖金项目资助、股权投资、金融贷款等综合扶持,鼓励政府类产业基金投资人才项目,设立“科创人才培育基金”,创新金融资本引才模式,带动各类投资基金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人才企业,推广国际执业资格、德系职业资格,培育国际化高技能人才,推动院校的研发机构开展产业技术公共平台服务,举办具有一定茶行业影响力的茶产业论坛、茶项目路演、茶研修培训等人才活动,建立完备的职工培训制度,产学研紧密结合,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4.1.3 研究茶产业人才标准与评价体系。以茶产业实践为基础,突出人才对茶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贡献能力,畅通人才评价流动渠道,主动接轨国际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形成一套科学规范、茶企业认可的茶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引导推动茶产业人才质量不断提高,更好地满足茶产业发展的需要。

4.1.4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茶企业积极在茶产业人才培育中发挥主体作用,使茶产业人才培育精准对接茶产业实际需求,发挥茶企业参与茶产业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1.5 加快多层次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茶产业主管部门针对茶产业重点领域的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探讨新形势下茶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聚焦茶产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问题。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路径,有计划地开展茶产业人才培育试点示范,以茶产业重点为突破,加快多层次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高层次茶产业人才的引领作用,提升技术研究型茶产业人才的支撑力量,发挥应用型茶产业人才的基础能力,建设多层次茶产业人才队伍支撑推动茶产业重点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4.1.6 提升茶产业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瞄准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命题,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升茶产业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通过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提供关键资源和平台支撑,举办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国际学术会议,通过科研合作、项目路演、产业招才等形式吸引聚集优秀留学生回国工作和创新创业。

4.2 服务提升,致力促进人才合理配置

政策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茶产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与培育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各地要加强人才政策支持和落实服务保障具体措施。

4.2.1 机构职能逐步提升。强化茶科所职责,配置合理、运转有效的茶业科技推广机构,加快推进茶业基层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配强一支专业性强、技术性高的茶业科技队伍,促进机构运作提质增效。要打破传统固化的用人体制,创新人才管理模式,通过激励引导、合理流动、科学配置,提升人才使用率。

4.2.2 柔性人才合理分布。要制定技术入股、技术咨询、合作经营、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引进政策,柔性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向企业和基层一线流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合理分布。

4.2.3 实用人才有序流动。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组建人才驿站、农村实用人才协会等行业组织,帮助各类实用人才沟通信息、互帮互助、共闯市场、共谋发展,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4.3 政策支持,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能人丛”

通过培训、进修、实践基地培养等方式,加快专业技术知识更新、提升现有人才质量。选用产业能人带领农民致富,培养有能力带动一村一乡农户发展的产业链链主,把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各行各业的致富能人找出来,精心培育成“能人丛”,让“能人丛”充分发挥带动效应,使更多的农户通过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及家庭农场等各类组织方式抱团发展,选用社会贤达带动营造文明乡风,这是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关键。

4.3.1 政府搭台引才聚才留才。加强对接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积极向福建农林大学、武夷学院、中茶所、中茶院等院所借智借力,建立茶叶专家人才库,注重茶叶制作技艺传承人、市场营销人才、管理人才等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管理,在高校、农科院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茶产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4.3.2 聘任引进紧缺高级人才。继续与中国工程院陈宗懋院士工作站、刘仲华院士工作站、福建农林大学廖红团队、福建省农业厅苏峰全国劳模示范站等合作,全力转化科研成果,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途径,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各方面的茶叶专家为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服务。针对紧缺茶专业技术专家的情况,通过以较高待遇聘任高级人才为茶产业发展顾问,解决高端人才紧缺问题。

4.3.3 院校改制孵化专业人才。通过学校深化教学体系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建立适合的专业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岗位考核和认证,使学生在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也获得上岗资格,快速地把专业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以指导生产,为高精尖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4.4 加大投入,努力确保专业人才增量活力

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建设管理,确保茶专业人才持续增量,激发人才活力,人尽其才。

4.4.1 优化完善激励奖励制度。在实行奖励过程中,应该秉承差异性、方向性、公平性等制度,物质和精神奖励相互配合的方式。调查显示,从业人员超过16年的占比32.8%,可参考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形式,颁发从业年限纪念章,实现激励效果,提高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4.4.2 组建茶叶学会,培养壮大专业人才队伍。组建茶叶学会,大力开展茶艺师、茶叶加工技师、评茶师(员)等从业资格认证,提高茶产业从业者素质。鼓励茶生产加工企业组建技术研发机构,并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技术推广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加强领军团队和“专•精•特•新”研发、引进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现产业和企业科技进步。

4.4.3 增加企业人才后备力量。加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依托紧密型合作企业,在茶叶生产季节安排学生到茶叶生产、销售等企业,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广泛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实训,通过“工学结合,学中做、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深入开展茶叶生产、加工、审评技术服务,培训重点为生态茶园建设管理、产品营销及茶叶生产加工等技能,强化对茶企管理人才和茶农的培训,开展各类茶叶线上线下培训。加强学校、研究院(所)、茶业服务机构建设,发挥学会、协会、研究会作用,培养茶业各类人才,提升茶业科学水平和技术层次,开展传承人、制茶大师、大师工作室、中华茶人等高技能人才评审,传承发展精湛的武夷制茶技艺。加强科研力度,建设文化品牌高地,提升产业发展动力。

4.5 盘活存量,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聚焦创新需求、关键领域,通过培训、进修、实践基地培养等方式,产学共育,加快专业技术知识更新,提升现有人才质量。推荐传承人、制茶大师、大师工作室、中华茶人等高技能人才,评审传承人22位、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7家、南平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8家,传承发展精湛的武夷制茶技艺,引进并输出高端智力资源,培育更多茶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茶产业化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

4.5.1 培训教育技能提升。利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各类学会、协会的培训力量,针对调查分析出的茶企急需岗位的技能需求,开发出适合武夷山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培训资源库、教材和网络课程等培训资料,针对茶叶专业技术人才,开展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技能提升培训。深入开展茶叶生产、加工、审评技术服务,培训重点为生态茶园建设管理、产品营销及茶叶生产加工等技能,强化对茶企管理人才和茶农的培训,开展各类茶叶线上线下培训。加强学校、研究院(所)、茶业服务机构建设,发挥学会、协会、研究会作用,培养茶业各类人才,提升茶业科学水平和技术层次,加强科研力度。充分发挥武夷山茶树“品种王国”优势,探索新型产学研机制、产供销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嬴。

4.5.2 专家指导技能提升。组建茶产业的科研、教学、种植、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专家工作组,在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先进设备等的引进利用,以及科技信息、市场动向情报收集分析、市场日常监理,技术培训等方面,利用5G、物联网、无人机、大数据等手段搞好服务,培育一批种茶制茶能手和营销管理高手。

4.5.3 政府服务技能提升。政府购买服务进行新型职业茶农的培训,形成培训内容与茶产业生产季节需求相匹配的全年不断线的模式,大力开展茶叶科技培训工程、专家服务团和科技特派员下基层等活动,为武夷山市茶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4.6 宣传引导,合力营造尊才爱才氛围

坚持推动人才元素植入城市文化,不断塑造尊才爱才的城市品格。为各类人才搭建多种形式的平台,建设文化品牌高地,提升精气神,提升产业发展动力。

4.6.1 健全一套保障机制。强化政策引导,通过创新创业项目补贴、降低税收、拓宽茶业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给予专项人才财政支出等优惠政策,优化茶产业人才发展的外部环境,吸引更多人才进军茶产业,加快形成“一懂两爱”的茶产业人才队伍。引进茶叶人才,优化人力资源,优化聘用方式;增加培训和指导,提高茶叶人才素质;提高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完善体系建设,鼓励科技创新,优化激励奖励、社会服务、产业检测检验以及市场机制,提高产业协调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4.6.2 政治奖励提高地位。设置青年科技奖、回归贡献奖等荣誉制度,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加强政治吸纳,在推荐确定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劳动模范时,向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倾斜。

4.6.3 多种形式宣传报道。强化市政府联系人才专家工作制度,充分利用报刊、广电、网络、新媒体以及横幅、宣传海报、宣传栏等形式,加强人才工作政策及产业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企业家、高技能人才等优秀代表事迹宣传报道,有效形成尊才重才的浓厚氛围。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区,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繁荣茶事业,有益人健康,让空气清新、水质好、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的武夷山茶乡茶更香,成为茶养旅融合的“中华不老城”、世界“人与生物圈”的魅力度假之都和人类养生天堂。

茶文化是“道”,茶科技属“技”,道技结合,天人合一,全力推动茶产业发展。“以文化人”,离开茶文化,茶科技只是一种工艺、一种技能而已;只看重茶产业的物质属性,茶只是一种饮料而已。都离不开人才,离不开“立德树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喝茶、饮茶、吃茶、学茶、玩茶、事茶“六茶”共舞,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三位一体、三产融合,成为实现中华茶业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猜你喜欢
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构建人才“雁阵格局”——基层干部谈人才的聚集效应
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咸阳市激发人才创新力
优化人才“生态圈”——延安增强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
一共几个人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李世民“不借才于异代”
人才
智珠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