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默读能力 提升阅读素养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中默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2-02-18 19:56陈奕名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语文

陈奕名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紧扣听、说、读、写而展开的,并且“读”在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只在于“正确、流利且带有感情地完成课文朗读”,而且在课堂中也会花费很多时间用于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而默读也是小学阅读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出声。与有感情的朗读相比,默读的要求更高,而且更便捷、更实用[1]。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突出了默读训练,展现了新课标对默读的重视,也提出了明确的默读要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的意义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所有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也包括对默读能力的培养。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以统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其中的课文《雪孩子》和《纸船和风筝》中都提出了明确的默读要求。在经历了一年多的语文学习之后,小学生基本可以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也能够掌握一定的朗读要领。在进入二年级之后,课文篇幅逐步变长,如果学生仍使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方式,则会影响课堂教学节奏,此时默读的优势就得以体现。默读能够有效缩短学生的朗读时间,使学生提升阅读速度,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大声朗读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本内容,但是也并非适合所有的课文。如果长时间使用,可能会使学生感到疲惫,甚至丧失阅读兴趣和阅读动力。而默读这种方式既能够让学生保持较高、持久的热情,又能够有效减少由于朗读而带来的疲惫感。随着学段的提升,课文的深度也有所增加,如果可以在教室内保持良好的默读氛围,则不仅学生之间不会造成相互影响,而且学生也可以自己喜欢的节奏完成朗读,全身心投入朗读,并进行深入的思考。

(三)丰富学生的阅读形式

如果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默读的适用范围实际上要远远超过朗读。比如,当人们在读书、看报、查阅通知时,一般都不会以朗读的方式展开,由此可见默读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默读速度及提取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展现出默读的便利性和实用性[2]。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的策略

作为阅读方式的一种,默读已经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默读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核心任务。然而,默读也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在指导学生默读时,教师既需要采用合适的策略及有效的路径,又要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开展默读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基于学习实践,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进一步提高默读能力。

(一)明确默读能力培养目标

第一,初级目标:培养默读习惯。学生从朗读过渡到默读需要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且在开始默读时,需要得到教师的正确指导,在默读时要尽可能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也不动唇,这样才能逐步养成正确的默读习惯。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默读训练第一次出现于二年级上册中的《雪孩子》一文。该文的课后练习中明确指出“试着不出声”,表面上看,这一要求并不高,但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并将其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课文朗读后,选择文本中的第二自然段,有计划、分步骤地让学生尝试自主开展默读:第一步,尽可能压低声音,让其他人都听不到;第二步,以课件呈现文本内容,然后指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使用无声朗读,而且学生需要紧随教师的节奏;第三步,学生自己指读,练习无声朗读。在完成上述步骤之后,教师可以选择其他自然段再次让学生进行练习。设计指读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训练,在不发声的前提下,还能够专注于自己所读的字词及课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指读就可以转化为线式阅读。这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由字词默读顺利进入词句默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可能快速地丢掉指读的“拐杖”。在进入小学中段之后,教师会对默读训练提出更高的要求,此时,学生就不再使用指读的方式阅读课文。但是在这一阶段,教师也不可任由学生自主发展,毫无目的地开展默读练习,同样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只有开展持续、递阶式的默读训练,才能真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第二,发展目标:推进默读思考。小学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学生以这样的状态进行默读,则难以取得较好的默读效果。因此,在开展默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学生专注力的训练。其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深入思考。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课后练习、课前提示等都明确指出了对默读训练的要求,也就是学生要带着问题完成阅读任务,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专注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课后练习大多安排在课文学习之后,但是默读需要在课文学习之时开展。因此,教师应对默读展开精心的设计,将其融入不同的教学环节,展现默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例如,《不懂就要问》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3 课,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提出了默读要求的一篇课文。其中,该文要求学生在完成课文默读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及具有新鲜感的词句等。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了解默读的具体方法:首先,通过默读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事件,标出一些优美的词句;其次,以默读为主要任务,为接下来的交流作出充分的准备。

不管是阅读策略训练,还是语文要素训练,都是与默读能力训练紧密相关的。比如,预测和提问不可能脱离默读与思考,且阅读速度的提升更与默读密不可分[3]。此外,要想顺利完成批注,则默读既是前提和基础,同时又能为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三,提高目标:提升默读效果。就当前阅读教学目标而言,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很多教师在判断学生是否能够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时,往往会基于学生朗读的声音。然而,默读是完全不出声的阅读,所以要想评估学生的默读效果,则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出能够体现默读效果的具体指标。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应掌握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很显然,如果仅依赖于朗读,并不能实现这一目标,所以要开展适当的默读。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训练学生的默读速度呢?本单元中共安排了4 篇精读课文,每一篇都给出了明确的训练策略。《搭石》一文的训练策略在于不回读。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熟悉的字词,那么就可以先跳过去,直至阅读结束。在默读《将相和》时,学生需要连词成句,争取实现整行阅读。在默读《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时,学生应重点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并以此为基础,尽可能地提高默读速度。在默读《冀中的地道战》时,学生就需要带着问题,可以引入跳读的方法,只关注视线范围内和与问题相关的具体内容。可见,每篇课文都有提高默读速度的具体要求。实际上,在阅读一篇课文时,学生需要结合不同的内容、要求,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二)把握默读能力的培养路径

第一,聚焦课题,在默读中梳理脉络。在开展默读训练时,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语言特色等,而后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展开积极主动的默读。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文章题目,也就是文眼。只要学生能够读懂文章题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可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聚焦文章脉络,让学生以作者的视角思考文章是以怎样的顺序进行创作的。

在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何要以掌声为题创作这篇文章呢?是否可以将题目换为‘英子’或者‘一次成功的表演’呢?你认为这么转换究竟好不好?”在完成文本阅读之后,学生尝试展开积极思考,从中发现:“英子之前对自己没有自信,在得到大家的掌声之后,才发现了大家对自己的肯定,才恢复了自信,所以对于英子来说,掌声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这也是作者以其为题的主要原因。”之后,教师还可以基于掌声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以作者的视角来看,掌声是否就是我们鼓掌的声音?”这样的问题必然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掌声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就是来自生活及其他人的鼓励、激励,能够使听到掌声的人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在经过这样对问题的解读之后,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文本的重点内容,把握情节的转折之处,而且还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奥义,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与主旨。

当然,在引导学生思考时,教师还需要激活其质疑意识,以默读为载体,展开深度思考。学生只有尝试自主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第二,联系背景,在默读中把握主题。边阅读边思考的关键在于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需要对作品主题展开深度挖掘。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课文的创作背景,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拉近和作者之间的情感距离。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时便会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更能够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手术台就是阵地》中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同时,学生并不了解战争年代的艰辛。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带领学生了解该文的创作背景,以此为基础,探讨该文的深刻主题。学生在准确把握文章的创作背景之后,再结合问题的引导,必然能够剥离层层表象,深刻理解文本主旨,进而在脑海中架构丰满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见,教师在补充创作背景时,可以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深度的思考问题,这样学生便能够结合相关资料或者文本内容进行解答,而解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深刻理解文本内涵的过程。

第三,置换比较,在默读中推敲语言。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其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比较阅读法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在默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替换掉文中的一部分词句,以此进行对比分析,深刻理解作者为何会如此选词造句,感受作者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

利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及对文本框架的设计,从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4]。

(三)保证默读能力的培养时间

小学生需要长期坚持自觉默读,这不仅是教学的明确要求,也是促进终身学习的实际需要。同时,仅依赖于课堂开展默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将默读延伸到课外阅读实践中。然而,课外阅读大多存在于校外,是由学生自主开展的,缺少教师的跟进指导,特别是一些学生的自觉性不够,导致课外默读训练流于形式。因此,教师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既要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课外阅读,又要采取必要的检查方法,以评估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助力学生默读能力的提升。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基于文本不同的特点安排了相应的语文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托于这些语文要素,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发达。这也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利用有价值的问题对其进行引领,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默读,才能使学生对语文要素展开深度的思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默读能力。

总之,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默读是一项关键内容。通过默读,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便于学生把握课文的关键信息。因此,教师要将默读训练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