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表征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2022-02-18 19:56黄晓丹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概念思维数学

黄晓丹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在学习知识时,要想实现对知识深刻、真正的理解,学习者需要使掌握的知识呈现出结构化、整合性等特征。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中,学习活动已经呈现出新的显著特征,但是仍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误区,导致学生的合作学习仅停留在比较浅显的表层,未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及必备品格的发展。因此,应展开怎样的合作学习?如何才能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技能?应实施怎样的合作学习策略?这些都是一线教师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而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引入多元表征,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概念的同时了解其内涵与外延,既有助于促进学生新知的生成,又有助于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就当前的数学体系来看,概念经历了多层次的抽象、多视角的归纳以及多维度的建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数学知识的内在表征,还是具体的数学思维过程,都是可感、可视的。

一、借助纵横推进,引导学生建构概念

数学概念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纵横推进的策略,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建构,让学生在处理纵向化表征与横向化表征的过程中,开展高效的数学概念学习。

(一)纵向化表征,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多层次建构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由具象到抽象,合理运用纵向多元表征,对小学生形成思维引领,使其逐渐剥离事物中个性化、非本质的属性部分,并保留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属性等,分层次深入架构数学概念。

以“认识数字1—10”为例,教材中除了呈现实物情景图之外,还融合了图形表征、书写符号表征以及动作表征等。教师可基于实物表征的方式,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皆来自现实生活的感知。同时,基于图形表征,教师能够从中剔除实物本身的物理属性,保留学生易于理解的数量属性;基于书写符号表征,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数量和符号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基于动作表征,学生可以实现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与内化。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即言语表征,比如认读数字“7”。在经历了由具象到抽象的学习之后,学生也能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因此,借助多元表征,能够使学生在面对客观事物时,将其数量内化为认知结构,从而加深对自然数“7”的认知。

概念在持续生成时,也会带动具体表征的改变。以“认识100 以内的数”为例,教材中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表征方式,比如小棒计数器及实物等。借助不同的表征,不仅能够使学生建立初步认知,把握数位的内涵,还能够以书写符号表征呈现书写和模型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此外,还需辅助教师的言语表征,帮助学生在数的读法和书写之间建立对应关系,使学生感受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对两位数概念的认知。

(二)横向化表征,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多维度理解

所谓横向化表征,也就是立足于不同的视角解读数学概念的外延,既能够呈现丰富的样例,又能够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显性经验,使其能够在解读概念的过程中形成多视角、多维度的感知,进而完成对概念的初步梳理和归纳。

以“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呈现实物表征,比如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剪刀、三角板等,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角,学会画角。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能够自主完成对角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的角建立图形表征。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基于文字进行归纳。在经历了多元表征之后,学生不仅可以在脑海中初步架构角的外形,掌握其概念,而且还能够结合图形进行梳理,发现其特征。

二、借助多元形式,引导学生探究概念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快速发展,概念教学呈现出了各种新的变化,不再以单一表征为主,而是逐渐发展到多元表征,强调概念本质及意义的探寻过程。教师在引入不同的表征方式之后,能够对概念和问题展开不同维度的解释,也就是基于不同的视角阐释其本质。因此,在组织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为学生呈现不同的表征方式,帮助学生完成概念的建立及知识的内化,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外延。

(一)借助表象表征,丰富概念感知

对于学生来说,建立感知的外界因素就是具有直观性的各种实物素材,并且需要对其表面现象及外部特征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搜集与整理。可见,这部分认知主要体现在感性层面。学生只有积累丰富的感知,才能在脑海中建立清晰的表象,才有助于激活想象力,使实物和概念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所谓丰富的感知,并不能仅限于某种感知的数量,而应借助多元的路径及方法。而学生也应基于不同的角度、形式以及感官体验,对素材留下深刻的印象,建立准确而具象的认知,提升数学思维。

例如,在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时,教师在完成例题1 的教学之后,可以继续追问:“桃子的总个数有6 个、4 个、8 个,由于总个数不同,均分为两份的话,每份所得到的个数也有所不同,是否都可以用1/2 表示?如果需要分的桃子的数量是10 个、48 个,100 个,甚至更多,也可以这样表示吗?”教师通过呈现一组总数相同、均分份数相同的桃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对比、思考、交流,最后将桃子的实物外形隐去,转化为其他物体,并同时给出提示:“这个整体可以看作一盘桃子,也可以将其转化为生活中常见的其他物体所组成的整体,只要将其均分为两份,则每一份都代表本整体的1/2。”经历了比较与辨析之后,学生可以清晰地把握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某一整体的几分之一的理解,深刻把握分数的本质。

(二)借助表达表征,促进概念理解

在学习数学概念时,教师都会提前布设实物,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知,然后基于引导逐步过渡至图形,最后再利用语言进行生动的描述。在用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述的过程中,要经历以下环节:基于学生的语言表述、基于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基于个性化的语言表述。而这也是提升学生表述能力的重要途径。

规范的数学语言一般包括符号、文字、图示等多元化的形式,并且具体的学习过程要依赖于符号语言,因为这种方式既直接又具象。因此,教师应强化概念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及进行清晰的表达;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可以在应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奥秘。以“因数和倍数”教学为例。学生对因数、倍数等概念比较陌生,教师细致讲解后,需要学生理解和记忆。一位教师在解读这一环节时,首先为学生呈现了乘法算式——“4×3=12”,目的是借助这个算式帮助学生对上述概念建立初步认知。此后,这位教师还提供了表达方式:( )和( )是( )的因数,( )是( )的倍数,( )也是( )的倍数。这是一种规范的数学表达,在给出其他算式之后,要求学生借助这种表达方式说一说、练一练,从而使学生有效地将数学思维和数学表达结合起来,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所谓数学表达,简单来说,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具体的实践及应用过程作出规范的描述,这种描述有助于学生把握概念内涵、事物本质属性,能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提供助力。

(三)借助过程表征,推进概念内化

概念的学习需要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感知素材、建立表象、抽象概念、具体化概念。这也是在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的重要过程。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可以促使其展开深入观察、分析和思考的平台,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聚焦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一系列认知活动,例如建模、对比分析等,体验概念的生成过程,进而更好地进行应用与实践。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对概念的认知才能够从具象化、感性化上升到理性层面,才能够清晰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例如,在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知,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该问题直接开展操作活动,体验完整的观察、对比、分析等思维活动,从而建立起对“几分之一”概念的认知。在经过了多次对比分析之后,学生能够从中把握变量及定量的概念,并从中提炼出分数的本质属性,作出规范的数学表达[1]。其次,引入变式,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对比;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课后拓展等多元化的方式,促使学生的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联,促进原有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在经过实物操作、图像操作及符号操作之后,学生可以结合多元表征实现对信息的操作处理,使信息外显化、丰富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学生形成有效的思维引领,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意义架构,同时也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发挥表征魅力,引导学生内化概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教师需要深入考量的核心问题。将多元表征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生成新知,而且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路径。因为多元表征的本质在于对数学概念进行多层次的抽象、多角度的归纳,有助于学生完成多维度的建构,改变数学内在表征及思维过程原本的不可视状态,使其变得真实、可感。

(一)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概念内化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内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

例如,在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由学生完成以下问题的探究:“给你24 颗糖,你认为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根据你的分法,每一份是总数的几分之几?”接下来,教师可让学生开展自主操作,并根据学情反馈,提出问题:“这里面哪些因素发生了改变?哪些没有发生改变?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结合问题,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并实时巡视,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引入了听思、学思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还实现了多感官的感知,使学生可以完整地体验分数这一概念的创造过程,体会其应用。这显然能够改变概念的抽象性,使其变得具象可感、亲切活泼。在教师的引导下,虽然最初呈现的是图形表征,而学生通过操作可以将其转化为符号表征、言语表征等多元化的方式,深化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引入迁移、变式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推动概念的转化,也能够帮助学生锻炼并提升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运用 “大问题” 导学模式,深化概念理解

数学教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小学阶段,教师可引入“大问题”导学模式。“大问题”是指一类问题,包括数学知识的本质、重点、关键点等。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大问题”的导学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呢?以下是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的具体教学举措。

例如,在讲解完“乘法的初步认识”后,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新知,主动关联旧知体系,顺利解决现实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大问题”,即“9+9+9+5+9=?”。设置这一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梳理乘法的意义。经过讨论之后,学生认为可以将加法转换为乘法,这种方式会更加便捷。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笔者提出问题:“那么,引入乘法计算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学生的做法大多是在算式中找有几个“9”,这样就能够对算式进行转化,变成“9×4+5”。顺着学生的思路,笔者继续提问:“你能否找到其他的便捷方法?”此时,学生发现也可以把“5”当作“9-4”,这样就能够转化为“5×9-4”,这同样是一种有效的简便方式。

在“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成功地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相互转化,将题目中的“5”转化为“9-4”,以此提出乘法的简便计算策略,这就是一种创新思维。

总之,多元表征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特点相符。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既能够在各种表征之间建立沟通和联系,又能够形成从多个维度看待问题的意识,彻底领悟概念的本质,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猜你喜欢
概念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