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声势律动促进小学音乐教学

2022-02-18 19:56涂智玲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声势律动肢体

涂智玲

声势律动,顾名思义,就是因为身体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人们能以这种方式传达个人情感,宣泄个人情绪,实现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大多数人在生气的时候会跺脚、脸红,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在开心的时候,人们会忍不住拍手、尖叫,分享自己的快乐。另外,个体在听到音乐节奏时,会不自觉随着节奏的变化而不断扭动,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动作就叫作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利用声势律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把握节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引导学生快速进入音乐世界,学习音乐相关知识,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强化小学生的节奏能力与感知能力,促进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增强[1]。

一、声势律动的概念、功能和实际应用

(一)概念阐释

声势律动具体是指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跟随节奏做出动作并发出声响,由此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声势律动可以分为声势和律动两部分:首先是声势,指听音乐的人跟随音乐利用肢体发出声音,如敲击桌面、鼓掌等;然后是律动,指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摆动身体。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声势律动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提高其音乐感知能力。简言之,学生能通过声势律动掌握运用肢体语言表达音乐情感的技能,在学习中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相较于传统的声势训练而言,声势律动能帮助学生准确找到音乐节奏,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小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普遍较低,应用声势律动开展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认识音乐,激发其学习兴趣,也能为其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2]。

(二)特殊功能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声势律动,能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但具有敏锐的反应能力和表现力,此时结合声势律动组织学生参与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找准节奏,并借助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节奏的理解,促进其音乐理解能力的提升。声势律动还能促使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实现共同发展,因为小学生通过声势律动能以多元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释放自己内心的情绪,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继而产生创作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声势律动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听音乐,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不同音乐节奏、音色、音量等做出不同的肢体动作,从而促进其反应能力的提升。

(三)实际运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声势律动的实际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节奏律动。这是指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节奏,准确把握音乐节奏的变化情况,利用合适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在节奏律动中,学生在学、听音乐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乐趣,从而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第二,舞蹈律动。舞蹈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音乐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舞蹈教学中应用声势律动,可以利用音乐和舞蹈的相互作用,驱动学生积极运用舞姿表达想法、展示才能。教师在舞蹈律动中,可采取演示法和引导教学法,结合不同的音乐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掌握不同难度的舞蹈技能,不断提高学习音乐的信心。第三,欣赏律动。欣赏教学能让学生真切感受音乐魅力,而通过欣赏律动,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将音乐意境和心境进行有效融合。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积极、阳光、美好的生活与美妙音乐进行联系,在欣赏律动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观念[3]。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声势律动的优势

(一)锻炼学生节奏感

人总是会下意识地通过肢体动作表达音乐节奏,而声势律动教学则是将这些下意识的行为转变为有方向性的行为模式,以此锻炼学生的节奏感。在声势律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肢体动作,跟随音乐旋律和节奏做出相应的肢体活动,以此丰富其身心情感体验,建立肢体与律动间的联系,从而快速掌握音乐知识及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音乐节奏感。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较为活泼好动,很难安静下来去聆听音乐旋律,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不妨灵活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声势律动活动。这样不但能够锻炼其动手动脑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其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以此帮助其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阶段,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都有待提升,而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应积极引导他们开阔自己的眼界,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音乐是一门感性的艺术,要想学好音乐,学生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声势律动是一种引导学生遵循音乐旋律,以肢体动作表达情感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增强其自信心,使其在肢体舞动过程中尽情表达个人的想法。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在旁进行引导,不但能够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可以帮助其树立对音乐的正确认知,提高学习水平。

(三)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和直观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正处于一个由具象化思维向抽象化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为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应充分结合此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个体化的音乐教学方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灵活运用声势律动方式,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的肢体律动进行独特的音乐演绎活动,以此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音乐感知能力。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介绍比较笼统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介绍音乐作品的背景,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具体音乐知识的认识。而在介绍音乐背景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在介绍完音乐的年代和来源之后,便开始分析曲式,导致学生不能真正认识到音乐的魅力,只能通过音色变换、音符变化简单了解音乐。对音乐的介绍过于笼统,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而且容易降低其学唱音乐的兴趣。

(二)学唱方式相对单一

学唱是小学音乐的主要学习形式,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逐渐掌握各种方法与技巧,学会独自演唱歌曲。但在具体的学唱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长时间应用逐句教唱模式,使学生深感乏味,课堂教学也难以具有活力,使音乐学唱变成了单纯的识谱和练习,久而久之,不利于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三)音乐鉴赏流于形式

音乐鉴赏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分析能力。在具体的鉴赏环节,一些教师过度看重理论知识教学,没有给予学生自主鉴赏的机会,甚至还会直接揭示音乐中存在的情感元素,从而使音乐鉴赏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会逐渐下降,不利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四)教学环境有待优化

环境能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在积极的环境中能主动投身于音乐学习,但在消极的环境中,学生很难自主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部分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追求效率,没有注重教学环境建设,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课堂沦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听讲,很少有机会进行自主学习,教学环境逐渐变得消极,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四、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随音附和,感受节拍规律

在播放音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随音附和,可以让其真切地感受音乐节拍规律,从而为声势律动的渗透提供切入点。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节奏性较强的音乐,引导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进行哼唱,逐渐感受音乐变化中呈现出的节拍规律,使其能初步进行声势律动,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以苏少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拍手唱歌笑呵呵》一曲为例,教师可以在讲解音乐理论知识前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中与拍手相关的动作,同时配合音乐进行律动,循序渐进地感受节拍规律。首先,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进行律动,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跟随音乐进行哼唱,在随音附和中初步感知音乐节奏。其次,教师要利用不同的打击乐器进行律动,并让学生模仿,使其在声势律动中感知音乐节奏的变化,并逐步调整学生的音乐附和速度,使其跟随音乐节奏一起律动。最后,可以提出与音乐相关的节奏问题,分段式为学生进行伴奏,让学生利用打击、踩点等方式感受音乐的节拍规律,由此使其产生全新的学习体验,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肢体律动,调动学习兴趣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肢体律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其主动融入教学活动,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跳简单的舞蹈,鼓励学生在肢体律动时欣赏或演唱歌曲,从而科学渗透声势律动,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协调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铁匠波尔卡》这首曲目的教学为例,可以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二拍子的节奏,然后通过二拍子的声势律动,让学生体会这首曲目活泼欢快的节奏特点。在欣赏第一部分时,为了帮助学生随着曲目进行律动,教师可以一边播放曲目,一边做出敲打铸铁的动作。在欣赏第二部分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边欣赏曲目,一边跟随着音乐律动,使其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在拉风箱动作与舞蹈的结合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简单的拍手、挥臂、点头、抻腿等舞蹈动作,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以此种形式有效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在教学的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声势律动的渗透价值,教师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在欣赏曲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群体舞蹈动作,通过肢体律动感受、体验音乐之美,在兴趣的驱动下进一步把握音乐节奏。

(三)深入赏析,发掘情感元素

引导学生自主赏析音乐,可以帮助其发掘音乐中的情感元素,使其提高共情能力,自觉进行声势律动。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创新音乐赏析形式,将声势律动渗透不同的赏析环节,引导学生全方位把握、发掘情感元素,让学生通过律动直观感受音乐中的情绪、思想内容,再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提高欣赏能力和音乐审美素养。以苏少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我们的田野》一曲为例,教师在歌唱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与音乐相关的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音乐背景知识,也可以播放与音乐元素相关的微课视频,引导学生逐步发掘歌曲中的情感元素,让学生产生对田野景色的喜爱之情,在深入赏析中提高审美能力。首先,要从歌曲主题、特色、演唱者等角度搜索相关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在课上为学生提供处理过的课外资料,帮助学生在演唱歌曲前深入了解音乐背景。其次,可以让学生在听歌曲的过程中,根据节奏变化进行声势律动,体会音乐中的情感变化,并结合演唱者的风格设计特色律动动作,深入发掘音乐中的情感元素。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唱出这首歌曲,以更好地掌握歌曲学习的重难点。教师要解析具有难度的赏析知识点,通过引领律动的方式,让学生在赏析音乐或学唱歌曲的不同环节,围绕赏析知识点进行律动,不断加深对音乐情感的理解,提升审美素养。

(四)组织自由化声势律动,形成独特的音乐认知

声势律动是自由化的学习和表达活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根据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创设独一无二的声势律动动作,这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体会。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自由理解作品,并主动探析作品中的内在情感,以便设计出充满个性化的声势律动动作。

将声势律动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之中,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让小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音乐学习。在律动之中,小学生逐步明确节奏,提升乐感,与音乐产生深刻联系,熟悉音乐旋律,增强音乐素养,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要不断创新,实现律动教学的多样化,让小学生爱上音乐课堂,高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声势律动肢体
作 品:景观设计
——《光影律动》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肢体语言
律动之美
“三个经济”律动
雷声与闪电
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运用“稳定拍声势”突破歌曲难点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