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儿童美术的童趣和原创性

2022-02-18 19:56杨春芳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原创性童趣美术

杨春芳

一、美术课堂中的儿童童趣和原创性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日益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小学美术教育也不再单一强调绘画技法的传授,而是转向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美育就是要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其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部分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内容和形式太过单一和简单,这是对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扼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作品中很少有技法,展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童趣和对外在世界的真实感受。可想而知,让他们从美术专业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作品,分析自己的创作意图,解读自己的思想主题,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不但和学生的认知不匹配,而且会让学生对学习美术产生畏难的情绪,由喜欢美术课程变为害怕和逃避美术教学[1]。比如,在学生创作时,教师巡回指导是为了及时发现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学生犯阶段性的错误,让学生的作品能够最终完整地呈现出来。但是当教师走到有的学生跟前时,他就立刻紧紧地捂住自己的作品,不敢让教师看到。这是学生不自信的一种表现。他知道自己做得不好,进而害怕被教师发现自己做得不好,但可能他的作品并没有那么糟糕。当教师将作品收上来时,这些本来可以修正的错误往往还在那里,难以修改了。不可否认,很多学生在绘画上很有天赋,能够很快掌握画法,但这只能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并不代表他们将来在绘画上会有多么大的造诣。学习很多美术技法和技巧,是为了借助这些技法和技巧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表现自己的思想和审美情趣。因此,学生还是要通过不断学习和磨炼来获得美术知识和技能,并且把美术知识和技能作为媒介,将自己的绘画天赋发挥到极致,从而实现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美术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美术课在最早叫图画课,可以将其理解为画画课,而现在更名为美术课,其教学理念与之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术课本也经历了几次的改版,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涉及绘画、建筑、工艺美术、雕塑、摄影等,尤其还加入了电脑美术的相关内容。因此,小学美术教师也应该尽快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明确教育所传授的是方法和思想,而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小学阶段是学生创造力、表现力发展的萌芽期,也是播种期,所以美术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个黄金时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性的引导和教育。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拥有发现美的事物的能力,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来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儿童美术作品要体现出儿童的认知特点,其含有的童真及童趣是不可以抹杀的。任何技能水平的提高都替代不了创新性和原创性,替代不了儿童看待问题的眼光。例如,下雨的时候,儿童会在雨中嬉戏、踩水,玩得不亦乐乎,而成年人会觉得下雨会给出行带来不便,很是困扰。家长会训斥在雨中嬉戏的儿童像泥猴一样,脏兮兮的,但是儿童能够从雨中嬉戏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当教师让学生以“在雨中”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时,他们往往能够将自己的作品画得妙趣横生,充满乐趣。儿童的作品要体现出儿童看世界的视角。因此,小学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应该更加开放化、多元化,鼓励原创,只要表现内容积极向上,即使是用艺术的标准来衡量,并不是成人认为的美丽也没有关系,因为这是童趣的体现,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教师要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二、社会化的美术培训对孩子作品童趣和原创性表现的干预和影响

小学美术教育缺乏独立性是许多的社会化因素造成的。这里所提到的独立性不足,并不是说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依赖某种前提条件,而是指在实际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的过度参与已经影响了学生在班里的正常学习,使原本的自在教学披上了一层功利主义的外衣。例如,由于现在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许多家长会花费不菲的学费送学生到社会上的绘画班、美术班学习。这本来是件好事,是对校内美术课的补充,能够使学生的绘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部分学生却因此对学校美术课讲授的内容不屑一顾。有的学生参加过大型的高级别的绘画比赛,就不愿参加校内的小型比赛,这种放大自我成就感的行为不可取。此外,一味地让学生参加比赛,会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和整体的核心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今后艺术道路的长远发展。有的学生的参赛作品很完美,但是其展现出来的构思和创作力显然不是儿童的,缺少了自己的思想。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其作品应该能够体现出本真的东西。出现上述情况是教师和家长都不愿看到的,所以师生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如果家长不配合,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及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因为他们的创作成果往往会掺杂着一定的功利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家长会因过于关心学生的发展,而干预教师的正常教学,这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来说也是很不利的。要想从小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就要注重思想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2]。

三、教师如何使孩子的美术作品回归童趣和原创性

小学美术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回归本真,不能在急功近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儿童的美术作品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没有成年人直接的介入指导下,儿童自己独立构思和自主表现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和趣味性,是儿童真实的表达。另一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成年人的不断干预下,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美术教学活动中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受到特定的主题情境和教学要求的限制,虽然其中也有儿童原创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来自教师的指导。原创,顾名思义就是自己构思的创作,而不是别人强加的。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原创能力,就要将学生的原创潜质挖掘出来。一般情况下,儿童在两岁左右就开始涂鸦,他们会选择一些符号表示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符号普遍具有原创性。儿童自己独立构思和自主表现的美术作品虽有许多独特的构想,但是会缺乏艺术性,表现的内容过于简单,而儿童在成年人的不断干预下,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但是流露出成人干预的影子。因此,如何保持儿童美术作品的原创性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有必要认真地探讨儿童美术知识和技能是如何迁移和运用的。这种迁移和应用应该为原创性服务,不能本末倒置。学生只有把原创性与美术知识和技能完美结合在一起,才能创作出最好的作品。

社会上的各种比赛数量繁多。很多比赛的奖项听起来级别很高,比如国际金奖、银奖,让人眼花缭乱。但是有的获奖作品缺少童趣,高出了学生的实际绘画水平,呈现的是成人化的笔触,留下了诸多成人审美的痕迹。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相反,小学美术教育又大多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对基础美术知识与基本美术技能的教授,一味地强调幼稚的美,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长期“低幼化”,这更是不可取的。因此,应该循序渐进地、实事求是地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小学美术教育,确保学生的作品表现出符合年龄段的认知水平。拔苗助长只会削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是没有帮助的。进入初中后,新课标对学生审美力和鉴赏力的要求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一味地强调童趣会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小学毕业生审美素养不高,会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丰富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比其他学科学习还要复杂。一味地强调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最终会遏制学生的正常发展,忽视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而教育部门也发现了这一问题,正在逐渐改善[3]。

四、合力共同构建学生美术教育未来

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每个学生都值得拥有的,而要想锻炼这方面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三方面措施对美术教学进行改革。

第一,小学美术教师要及时改变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授绘画技能,而是要进一步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生去领略自然造物之美,使他们逐渐养成一种审美情趣,并注重对自身情感的表达,能够真实展现自己的个性,从而提高作品的原创性、趣味性[4]。

第二,小学美术教师要采用多元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不能单纯以像或不像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而应引导学生创作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作品,不断提高绘画水平。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美育。这样培育出来的美术学科素养,会伴随学生终生,并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助益。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美术教师的期望也逐渐提高。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积极改变自身的观念,拓宽自己的眼界,增加知识储备,不断地用新的教育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好学生的领路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教学与学生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向,调整教学评价标准,让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5]。世界上本没有绝对的事,所以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多元化,让他们释放自己的天性,积极地去创新创造。无论画出什么,无论画得美丑,都是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成果,都应该得到家长和教师的鼓励,这才是小学美术教育应该做到的。

第三,小学美术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美术课程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副课,可有可无,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美术成绩纳入中考,它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要积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转变学生家长的观念,使其用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发展,对美术课重视起来,正确认识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尊重学生的原创性,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规律,才能真正为他们的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这应该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良好的沟通是合作的开始。小学美术教师需要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毕竟,大家的努力方向是一致的,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只是偶然的,合作才是必然的。只有与学生家长合作,才能使学生在未来发展之路上走得更稳更好。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社会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6]。这就要求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我国需要的是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具有创造力的接班人,而美术学科就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科。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做一个社会需要、时代需要、学生喜欢的好教师,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使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7]。

每个学生都有不可预测的未来,所以家长和教师要团结一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希望学生有一个光明美好的前景而努力奋斗。只有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美术素养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增强,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辨别出美丑,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这一切都需要学生用美的眼睛去审视,用美的心灵去感受。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审美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综合素质的增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美术教学效果。总而言之,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所以家长和教师要共同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努力。

猜你喜欢
原创性童趣美术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开阔的价值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视野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民间叙事与区域史建构》评介
童趣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行走在历史和思想的深处——《王阳明统说》管窥
原创性的艺术史研究如何可能?
——《专注性与剧场性:狄德罗时代的绘画与观众》评介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