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

2022-02-19 02:59陈春晓闫成俭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陈春晓,王 强,闫成俭

(1.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2.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在现代化的漫长征途中,党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懈探索并开创了这一新路。新道路引领新时代,新时代锻造新道路,在“两个大局”深刻演变的今天,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成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产生的背景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现象,不同国家发展阶段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也具有差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不同,是由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的[1]。自鸦片战争起,各方救国救民的力量和途径均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在党的百年探索中,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一)何谓现代化

社会发展是永不停息的过程,任何社会对于过去社会而言都是现代社会。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试图用理性的发展对其作出解释。19世纪的学者以进化论为基础,用生物体的进化来看待社会的进步。20世纪以后,又有工业化理论和发展理论等种种不同的解释。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发展是一个多层次、无穷尽的过程时,这就需要用一个概念来表述这一现象。1951年6月,由《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举办的芝加哥学术会议被视为“现代化”一词使用的缘起。在会议上学者们将“现代化”一词用于表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现代化”词汇逐渐形成[2]。

所谓现代化,聚焦为“化”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给“现代化”一词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认为,现代化是指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3]由此,马克思以工业发展水平定义现代化,即马克思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来认识“现代化”的。罗荣渠《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中指出,广义上的现代化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带来的深刻变革,以工业化为重要引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发展过程,并引起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方面的变化。狭义上来说,现代化是落后的国家结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通过改造学习和政策推动提高国家工业化水平进一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笔者认为,现代化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工业革命从而引起经济社会各方面变化的过程,它是一个自觉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解释的那样,落后的国家以发达国家为标杆不断赶超以发展自我的过程。现代化源于西方,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充斥着血腥。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4]在致力于现代化道路的征途中,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已经成功走出一条新路,这为开辟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广阔的制度空间,为其他国家现代化道路探析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二)何谓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道路,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需结合其道路发展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稳定的社会条件;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绘就蓝图,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迎来了时代强音,在其不断扩展深化的同时,鲜明的特征彰显着中国优势。

1.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经历了“三座大山”的压迫战争的摧残,留给中国共产党的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事实[5]。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人民求富强、国家求振兴中艰难开启。1953年,党制定了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恢复经济的发展。1954年9月,毛泽东指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即工业化且现代化高度发展。我国现代化道路也从工业化中开启。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扩展了现代化建设思路,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方向。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表明了建设和国情的关系。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了以苏为鉴,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多层面关系,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196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现代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的四个建设维度,党中央重视科技发展,对现代化时代特征及规律的把握上迈出重要步伐。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与建设之路,注重国情与阶段特征相结合。这一时期,奠定了我国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初步昭示了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成功。

(2)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绘就蓝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将现代化建设推向新时期。邓小平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涉及多个方面,各方面、各领域需要综合平衡[6]。邓小平在秉持“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将现代化扩展到社会、法治、教育以及人的发展等诸多领域。在经济发展中注重民生福祉,将经济福利更好地与人发展相关的教育、法治相联系。1979年3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根据中国实情搞建设,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标志着党对我国国情的把握和社会主义建设方向的认识更加深刻。邓小平南方讲话阐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现代化事业更好的体现着人文主义关怀,涵养人的全面发展,其思路愈加开阔。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整体规划现代化发展进程及阶段性要求,以经济建设为引擎为现代化提供了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基本路线也从不同层面对现代化作出规划愿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蓝图逐渐清晰。

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了质的跨越。这一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使国家稳定、人民安心,其整体轮廓基本定型。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踏上强国之旅

十八大以来,党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治国理政的基因,在儒家文化体系的涵养下,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孕育了现代化发展的独特文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从根本上来说,文明形态是由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基因与血脉铸就的。儒学“思想及其价值观既有着内包性、中庸、不断复制历史模本的保守性一面,同时也有着内在否定、内在超越和自我更新的一面”[7]。因此,儒家文化能够在中国现代化洪流的重要关头展现其包容性,在创造性的实践中淬炼出文明新形态。儒家倡导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内涵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真实写照,在党百年治国理政和人民的现实智慧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主流价值内核。在国家治理的探索中,儒家文化中以德治国发展成为法德共治,将依法治国明确为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国际交往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亦是儒学大同情怀和社会理想的现代化延伸。

儒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绵延,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品格。在马克思主义植根中国并与时代相结合的历程中,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也赋予了中华文化的现实内涵。

2.鲜明特质

新道路全方面、多层次提升了我国发展的规划能力,现代化拥有了宏大视野,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独特的现实优势。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新道路是途径,在社会主义中国,二者的特质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党的领导是第一位的。

党的奋斗史与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同频共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现代化的漫长征程。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为了不落后于时代,党走“并联式”发展历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以独特的智慧赶上了时代的列车,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路,促进各方面事业协调、健康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新时代扎实向前、熠熠生辉。百年实践明确宣示,党指引的现代化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党的理论遵循和政策抉择是正确的,中国的发展进步、人民的富裕安康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党秉持人民至上的原则,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注入了人文关怀。

例如,从共同富裕层面来看,《诗·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记述,体现了古人的社会追求,“小康”也源于此。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并在“三步走”战略指出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是对人民至上的深刻诠释,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注重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在“小康”之路上扎实推进。

(3)坚持立足本国国情的逻辑起点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党和人民在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大环境下不懈探索的成果,深深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其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内涵是日益充实的。

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后,路径或是道路问题就是党和人民探索的指向性方面。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内外严峻形势下,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方位的思考中找到了中国共产党这一主心骨,将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在非典肆虐及自然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如何发展的时代课题给予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际格局的深刻变革中,中国式现代化融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的构架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涵饱满丰富。

(4)坚持以实现民族复兴大业为己任

民族复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辉职责,也是党对人民的政治宣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业,昭示着党百年奋斗的主题。

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观来看,西欧最早开启现代化的长途,从衰落到复兴的历史观来看,中国则最早踏上复兴之路。在复兴伟业的长途中,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践行党的初心使命。革命年代,坚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使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将人民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反压迫,求解放,建立了新中国,民族复兴也拥有了根本的社会政治条件。现代化在复兴中展开,改革开放释放了民族发展的动能,表现为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的跨越性增长,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新转折点的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新时代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等。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国梦相互成就,民族伟业在现代化视域下有了新的时代坐标和精神内核。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萌芽于民族蒙辱的近代

中国的近代史是被迫开启的。鸦片战争作为现代化的开端亦是民族屈辱的起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的失败,中国前途茫然。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开始从思想理论领域思考发展道路问题,马克思主义也在中国大地上有了深厚的革命基础,党于内外交迫中开启现代化,其探索过程和实践成就充满着艰辛和血泪教训,同时也具有了崭新的方向和目标遵循。毛泽东在1925年讲,革命斗争要为民族求得解放,实现人民的统治,让人民在经济方面得到幸福。新中国的成立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性,从而为党领导人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2.开启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现代化建设主要借鉴苏联模式。在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工业化建设发展迅速,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经验样板。但由于苏联后期政治主导体制矛盾频发和社会主义底线原则丢失,苏联模式出现弊端。苏联模式在中国行不通,这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照抄照搬他国经验是不可取的,突破现代化建设的底线必然失败。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要求以苏为鉴,中国的现代化要靠中国人自己摸索,不能拿来主义背离国情。自此,现代化道路在总结苏联模式的经验和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正式开启,有了中国自身的特色和方向。

3.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长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淀,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四个自信”的提出更加坚定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信心。从国内来看,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主要矛盾的阶段性变化和特征,生产力发展进入质的变革阶段,人民的向往与需求也极具时代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空间广阔;从国外来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新冠肺炎疫情贡献中国力量,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为国际和平发展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时代扎根枝繁叶茂,旗帜鲜明解决了中国发展路径问题,也为人类社会发展探索了新的模式。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只是我国漫长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个维度。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深刻阐释了我国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因此,深入理解其特征对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背景条件下探索发展道路这一途径意义重大。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工业革命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大约有10亿人,占世界人口13%左右;我国14亿多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8%。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的国家进入现代化社会,容易产生较大的经济、社会等问题,是史无前例的挑战和壮举。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2012年的39874元,绝大部分人口摆脱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在2021年建党100周年,我国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为持续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8]。随着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修养不断提高,14亿人口更是一种“人口红利”,为国内市场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现代化,工人及劳动人民是现代化下的剥削对象而非实在受益者。而中国的现代化聚焦共同富裕这一价值追求,蕴含古人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涵养人的价值创造和追求。无论是新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发展,还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都体现了共同富裕这一内在要求,展现了和西方根本不同的目标和使命追求。目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方面迈出重要步伐,在分好蛋糕上狠下功夫,使人人得以共享发展红利,争取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的现代化

我国现代化事业,注重平衡发展,坚持两条腿走路,这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物质过硬是国家实力的中流砥柱,精神要高则是国家发展的定心丸,“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柱。从当下现实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折射出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更高的追求,国家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地位体现精神层面发展的诉求。因此二者协调发展,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发展一个重要特征,更是适应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和目标,是融入世界现代化浪潮的必然选择。我国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等都是从不同方面推动物质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使现代化事业呈现良好的生态。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遵循资本逻辑主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驱使其开发更多的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我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天地人系统中人与天相通的原则: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我国在发展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同时让人民享有优美宜居的环境,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结构升级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理,以一系列新思想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绿色内涵,为祖国事业和谐发展、世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中国思路。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世界的期许,是在分封割据战乱中的哀求。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中探求发展之道,坚守和平发展的初衷。新时代,中华民族走向了繁荣富强,我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国家交往中展现了亲仁善邻、兼爱非攻的历史传承,在国际合作中,坚持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的历史基底。中国的现代化是既发展自己、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它从西方血腥掠夺的现代化道路中开辟出一条文明发展之路,这是儒家文化涵养下中国人民创造性和包容性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文明演进过程中开放发展的要求。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对解决世界问题的一大创举。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于近代萌芽,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程中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强国之旅并踏上世界之途,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昭示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世界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价值

第一,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求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并以开放性和创新性勾画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宏伟蓝图。我国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思想等都基于我国实际,亦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比如,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中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国际外交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同时,中国化还体现在以中国独具特色的民族语言来阐释理论、政策等,如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国际合作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视野中求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马克思认为由于各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不存在统一的现代化道路,不可能产生“全盘西化”的齐一性、均质化的世界文明图景[9]。就我国国情来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我国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一基本国情未发生变化;就我国历史文化传统来看,在历史长河中绵延的儒家文化具有包容性,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具有内在的传承性。因此,我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模式,需要走自己的路。党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坚持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创造性的走出了中国式发展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价值

第一,从近代发展的迷途中开新局,推动中国现代化走向成功。近代的中国内外交迫,直至中国共产党诞生,才将现代化发展引入正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初步预示了党和人民的力量,走不同于西方的发展之路是可能的。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工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长远视野下,中国的现代化打开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与时俱进、锐意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上民族复兴征程,道路展望未来,全方位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我国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二,从民族落后的现实中开新篇,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民族复兴是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旨归,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划与复兴是正相关的逻辑关系[10]。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党就领导人民探索满足人民物质水平需要的富国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深刻认识到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坚持走出国门,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对中国社会阶段性发展做出顶层设计,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新思想新战略,统筹规划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开阔外交发展新视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扩展,中华民族强起来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第一,从西方现代化发展中辨方向,展开了发展中国家走上现代化的图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内生型现代化,属于先行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模式。其缺陷显著:对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人民幸福感较低,工人运动频发;对外,扩展海外市场,不惜发动战争掠夺殖民地,给世界带来深痛灾难,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我国现代化发展另辟蹊径,在维护人民利益、谋求世界共享发展中平稳推进。对内,惠民生,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中国一度成为最安全和最具幸福感的国家;对外,求大同,坚持和平外交,推进全球治理、话语体系变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其他渴望发展与振兴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1]。

第二,从苏联模式中炼经验,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指明了新方向。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视域下的新起点,世界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上经历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阶段。苏联现代化具有开创性意义,他奠定了苏联工业化基础,使其在短时间内成为唯一可以对抗美国的超级大国。但苏联现代化有高度集中、计划性过强的弊端,在后期严重束缚了经济发展潜力,没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上寻求市场机遇,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释放了经济发展空间,激发了经济发展活力,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焕发勃勃生机,马克思主义也展现了强大的真理伟力,是对苏联模式的创造性发展。

第三,从文明发展中辟新路,创造了独特的人类文明形态。人类文明形态是多样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资本主义文明以其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标杆。但西方文明形态不是唯一的,也不是至善至美的。在世界的东方,代表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结合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塑造了东方现代化发展的特有形态。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不走西方先破坏后修复的老路,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将政治文化融入社会发展的长期构建中,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克服了西方现代化的破坏性,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中国式性感